《天工开物》 砖和瓦的介绍

合集下载

谁发明了砖瓦琉璃

谁发明了砖瓦琉璃

陕西周原出土西周屋瓦谁发明了砖瓦琉璃夏朝的昆吾人善于制陶、琢玉、冶金和占卜。

昆吾人发明陶瓦以代替茅草盖房,是历史建房技术的创举,发明瓦的第一国。

瓦和陶水道管的发明和使用,是在制陶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对建筑材料的一个重大改革。

瓦的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人们居住也较舒适。

建筑上用瓦,文献记载始于夏代,目前最早见于岐山凤雏西周早期遗址。

瓦的数量还不太多,大概只用于屋脊或屋檐上。

瓦型无筒瓦板瓦的区别。

瓦的仰面或俯面,却有区别,两面分别设有陶钉或陶环。

瓦宽约30厘米,长度不详,全为泥条盘筑,背面饰绳纹,青灰色,陶质较脆,显得比较原始。

到了西周晚期,瓦的使用扩大了。

扶风召陈西周晚期遗址,三个房屋周围都有大量的瓦片堆积,瓦的种类达十几种之多,大小、形制、纹饰各不相同;有板瓦,也有筒瓦。

板瓦的尺度很大,宽约30厘米左右。

早期带有钉环的瓦,其制作可能是用泥条盘筑成圆筒,然后切开,做成筒瓦。

瓦的背面有手指按捺的痕迹,不太平整,瓦壁厚薄不均匀,瓦钉和瓦环是用泥条另外附贴在瓦坯上的,瓦的正面饰绳纹。

另外有一种面饰绳纹充地黼黻纹小筒瓦和头带素面半瓦当,制作细致。

此外,在客省庄等西周晚期遗址,也发现了瓦件。

这些瓦都是制成青灰色,火候较高,这种青瓦生产技术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我国烧陶工业的一个传统。

西周时期建筑上用瓦大概都是属于上层奴隶主贵族的房屋,当时一般民居遗址里都还没有发现有瓦的遗存,只是到了春秋以后才开始普遍起来。

瓦的出现一开始就是质量较高的青瓦,以后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没有经过红瓦的发展阶段。

“秦砖汉瓦”就是秦代的砖头汉代的瓦吗?至少,我小时候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据说当地人早有“踢一脚陕西的土,保不准就有个瓦渣片片叫你拣上!”的说法,而那瓦渣又都是值钱的万货(秦方言:物什之意)。

再到后来就更知道了陕西的瓦渣儿值钱是因为有了历史。

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

建筑的结构和装饰非常华美,建筑的墙面不是素面的。

笔记类《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卷上陶埏第七砖

笔记类《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卷上陶埏第七砖

笔记类《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卷上陶埏第七砖《天工开物》卷目上一卷下一卷砖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

)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

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木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凡郡邑城雉民居垣墙所用者,有眠砖、侧砖两色。

眠砖方长条,砌城郭与民人饶富家,不惜工费直垒而上。

民居算计者则一眠之上施侧砖一路,填土砾其中以实之,盖省啬之义也。

凡墙砖而外甃地者名曰方墁砖。

榱桷上用以承瓦者曰楻板砖。

圆鞠小桥梁与圭门与窀穸墓穴者曰刀砖,又曰鞠砖。

凡刀砖削狭一偏面,相靠挤紧,上砌成圆,车马践压不能损陷。

造方墁砖,泥入方匡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浇成效用。

石工磨斫四沿,然后甃地。

刀砖之直视墙砖稍溢一分,楻板砖则积十以当墙砖之一,方墁砖则一以敌墙砖之十也。

凡砖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足。

凡烧砖有柴薪窑,有煤炭窑。

用薪者出火成青黑色,用煤者出火成白色。

凡柴薪窑巅上偏侧凿三孔以出烟,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泑。

凡火候少一两则泑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

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

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拆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

巧用者以之埋藏土内为墙脚,则亦有砖之用也。

凡观火候,从窑门透视内壁,土受火精,形神摇荡,若金银熔化之极然,陶长辨之。

凡转泑之法,窑巅作一平田样,四围稍弦起,灌水其上。

砖瓦百钧用水四十石。

水神透入土膜之下,与火意相感而成。

水火既济,其质千秋矣。

若煤炭窑视柴窑深欲倍之,其上圆鞠渐小,并不封顶。

其内以煤造成尺五径阔饼,每煤一层隔砖一层,苇薪垫地发火。

若皇居所用砖,其大者厂在临清,工部分司主之。

初名色有副砖、券砖、平身砖、望板砖、斧刃砖、方砖之类,后革去半。

运至京师,每漕舫搭四十块,民舟半之。

又细料方砖以甃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

【最新精选】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

【最新精选】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

明代《天工开物》中对砖瓦的记述明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刊印的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195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明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

这部书分三篇、十八卷,详细地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附有大量插图。

第七卷陶埏(音:shan)又一次比较科学地总结了烧制砖瓦的经验,记述了原料、成型、干燥和焙烧等技术。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餘,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

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

”民房用的瓦,是四合分片的。

先用圆桶做模型,桶外画出四条等分界线。

把粘土踩练成为熟泥,垒成厚厚的长方形泥垛,然后用铁丝做的弦弓(弦以上留出三分厚的空隙,用尺限定),向泥条平拉,割出一片,象揭纸一样将其揭起,再将这块泥片紧贴在圆桶的外壁。

拍打成形,收瓦衣脱模,待其干燥后,自然会裂成四张瓦坯。

瓦坯成型和干燥后,堆砌在窑内,点火烧柴,“或一昼夜,或二昼夜”,什么时候熄火,要看窑内有多少瓦坯来决定。

熄火后,即在窑顶浇水(饮窑、窨窑、呛窑等叫法)“轉銹”,使瓦片现出蓝黑色光泽。

“若皇家宫殿所用,大異(异,不同)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1板片,或为宛筒,以圆竹与斲(音:zhuo,砍削之意)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

瓦坯造成后,装入琉璃窑内烧瓦百片,要用柴五千斤。

烧后取出,涂上用“无名异”和棕榈毛煮成的绿色到蓝色的釉料,或涂上赭石、松香、蒲草等制成的黄色釉料。

然后,“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足见对皇家宫殿所用琉璃瓦的重视。

关于瓦的尺寸,《天工开物》一书中没有规定的格式,“大者纵横八九寸,小者缩十之三”。

房顶水槽,必须用名叫“沟瓦”的大片瓦,才能承受连续大雨而不溢漏。

“其垂于檐端者有…滴水‟,下于脊沿者有…云瓦‟,瓦掩覆脊者有…抡同‟(即脊瓦),镇脊雨头者有鸟兽诸形象,皆人工逐一做成,载于窑内,受火力而成器则一也”。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

天工开物:瓦片是怎样烧成的?明代砖瓦建筑,乾隆铭文的红瓦

天工开物:瓦片是怎样烧成的?明代砖瓦建筑,乾隆铭文的红瓦

天工开物:瓦片是怎样烧成的?明代砖瓦建筑,乾隆铭文的红瓦红瓦、筒瓦本非民居常见、常用之材料。

《天工开物》记载“若皇家宫殿所用,大异于是。

其制为琉璃瓦者,或为板片,或为宛筒。

以圆竹与斫木为模逐片成造,其土必取于太平府(舟运三千里方达京师,参沙之伪,雇役掳舡之扰,害不可及。

即承天皇陵亦取于此,无人议正)造成。

先装入琉璃窑内,每柴五千斤烧瓦百片。

取出,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涂染成黄。

再入别窑,减杀薪火,逼成琉璃宝色。

外省亲王殿与仙佛宫观间亦为之,但色料各有配合,采取不必尽同,民居则有禁也。

”但是在闽南民居中,“泉漳间烧山土为瓦,皆黄色。

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

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

”(明《闽部疏》)说明在明代,泉州、漳州的建筑就已经使用筒瓦了。

据《泉州瓦窑业调查》一文所记载:阮氏祖代相传,唐太宗贞观三年(628年),西门即建有两个窑,所烧砖瓦因技术较差,未能适当控制火候,所出成品均系乌砖,质量很差,中间也有烧花纹,但不结实。

至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郡人龙图柯述倡修文庙,所需砖瓦甚多,原有二窑所出,不足供应,乃增设三个窑。

又以乌砖不美观堂皇,因召集窑户研究,先以一窑试烧红色砖瓦,几经试验,并改良窑的构造,烧出成品不但颜色红艳美观,且质量结实。

于是其他四窑均用同法烧制。

由于质好色红,各处都来采购,除供应修理孔庙之用以外,亦供应民户。

1924年李功藏重修孔庙,拆下的砖瓦都烧有“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字样。

至宋朝结束,泉州西门共计建有五个窑。

明初,西门仍有五个窑。

明正德十四、十五年间,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随之好转,纷纷建筑住宅,建筑业也相应繁荣起来,砖瓦需量日多,原有出产不够供应,西门又建三个窑。

清中期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使得百业趋于兴盛,人民生活有一定改善,对住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建筑业亦随之兴盛,对砖瓦的要求也有提高。

泉州当地的瓦窑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后训练:第5章 第3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后训练:第5章 第3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一、双基巩固学考突破1.唐三彩、秦兵马俑制品的主要材料在成分上属于()。

A.氧化铝B.二氧化硅D.合金,主要材料黏土属于硅酸盐。

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不是青色,A项错误。

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陶瓷,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B、C、D三项正确。

3.陶瓷已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下列不属于陶瓷制品的是()。

A.电器中的绝缘瓷管B.实验室中的坩埚D.建筑上烧制的砖瓦,其余选项均为陶瓷制品。

,优点是()。

A.耐高温耐腐蚀,不怕氧化B.密度大,硬度大C.韧性好,易于切削、锻打、拉伸;金属材,易于切削、锻打、拉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O2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所以两者物理性质相似B.因为CaCO3+SiO2CaSiO3+CO2↑,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C.CO2和SiO2都能与碳反应,且都作氧化剂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二氧化硅属于两性氧化物和SiO2都是酸性氧化物,两者物理性质差别很大,A项错误;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反2,是因为CO2为气体,可以脱离反应体系,B项错误;CO2和SiO2与C反应时都作氧化剂,C项正确;SiO2与氢氟酸的反应属于特例,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6.《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黏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黏土是制砖瓦和水泥的主要原料B.“燃薪举火”使黏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C.沙子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浇水冷却成青瓦项,由“择取无砂黏土而为之”,说明黏土是制砖瓦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正确。

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

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

撰文/舒利香日用即道——《天工开物》之造物思想文章从宋应星的“经世致用”思想出发,剖析《天工开物》中蕴含的造物日用观,从而突破造物技艺的层面,从文化的角度阐释物为人用的造物观,揭示中华民族的造物思维方式,传承中华造物故事。

《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工艺文献,记述了三十多个部门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过程,与造物有关或属于造物范围的有:农用工具(乃粒、精粹),衣料染织(乃服、彰施),金属铸锻(五金、冶铸、锤锻、佳兵),陶瓷砖瓦(陶埏),造纸(杀青、丹青),交通工具(舟车),珠宝琉璃(珠玉)。

造物包含“技术”层面及形制层面,“技术”隐藏于形制的幕后,形制是“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手工造物阶段,器物的制作往往表现为对原有形制的仿制及技艺的传承,手工技艺及经验可能包含比它本身更多的内涵。

《天工开物》延续《考工记》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注重天、地、人、物的整体和谐的造物观。

著者宋应星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注重人的造物主体地位,强调造物的人伦日用。

自明代中后期以后,“阳明心学”使得社会生活观念向世俗化转变,如李贽就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宋儒高深玄远的“道”就是人伦物理,拉近了造物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明代造物突破汉唐以来造物森严的等级规范,逐渐走向世俗化,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百姓生活所需。

晚明时期泰州学派的代表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对社会生产实践产生很大影响,认为“符合百姓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即为道,反之,则为异端。

”“道”就蕴藏在百姓日用事物中。

宋应星提出“效于日用”,认为工艺造物最基本的目的是满足广大百姓日用所需。

《天工开物》所蕴藏地注重日用的造物价值观是晚明文化思潮的表现,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宋应星的“经世致用”观当国家处于军事、政治、经济的危机之中,宋应星意识到要改革才能挽救时弊,如在《野议》一书中提出《世运》《进身》《民财》《士气》《屯田》《催科》《军饷》《练兵》《学政》《盐政》《风俗》和《乱萌》等共十二议。

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

天工开物两则ppt课件

二、课文内容讲解分析

《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 粒》。“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稷》: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意思是百 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作者在这里用 “乃粒”一词,统指谷物。
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郑玄 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 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
卓越成就,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
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 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 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 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 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影响:明、清中叶前止;17世纪末到 了19世纪初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等汉 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后流传到欧洲,法 国汉学家儒莲译,英达尔文引用并称其 为“权威著作”,法国平炉的祖先,巴尔 扎克小说中商人讨论中国造纸以竹为原 料的方法,是受到《天工开物》的启示。
大凡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禾稻叫秔(粳稻),米 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 是用糯米酿的)。质地本来属于粳稻但晚熟而带粘性的米 (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酿酒,只可以煮粥, 这又是一种性质的水稻。大凡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 (江南将长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 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有雪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凡是稻秧已经分栽后,早熟的在七十天后即可收获(粳稻 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稻有“金包银”等品种,各地 方言名称很多,不可尽述),最晚熟的要经过夏天,直到冬 天共二百多天后才能收获。那些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 获的,是广东的水稻,因为此地没有霜雪。稻田十天无水, 就有干旱之虞。夏种冬收的水稻,必须种在有山间水源不断 的田里,这种水稻生长期长,地温又低,不能催苗速长。靠 湖边的田,要待夏天洪水过后,六月才能插秧。育这种秧的 稻种要在立夏时播种,撒在地势高的田里,以待农时。

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

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

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天工开物》是明代官员宋应星所著的一本科技书籍,成书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

全书18卷,共208篇,主要介绍农业、工业、采矿、气象、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1.农业篇:本篇共分五卷,详细介绍了种田、畜牧、饲养等农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如耕作、施肥、除草、灌溉、养蚕、养猪、养鸡等。

2.工业篇:本篇共分四卷,介绍了木工、瓦工、造船、铸造、制盐、制糖、制酒等工业方面的技术和方法,有不少图解,易于理解和学习。

3.采矿篇:本篇共分两卷,介绍了矿物的分布、性质、开采、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煤、铁、铜、金、银等。

4.气象篇:本篇共分两卷,介绍了天空、地球、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测量天体、制作光学仪器、测量气压、风速、降水量等。

5.医药篇:本篇共分五卷,介绍了中药、针灸、骨伤、外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采集草药、炮制制剂、治疗疾病、膏方等。

总之,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科技书籍,内容涵盖了当时的主要生产和生活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用技术,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部佳作。

其思想精华和技术实践都对当时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之一,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明代的文化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科技发展:明代科技得到了前代积累和发展,尤其是明初朱元璋大力提倡科技发展,推崇实用主义,使得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如1898年明会元三大科举制度改革、发明列队、火药发明等。

2.文化交流:明代是多民族融合的时期,政治稳定,对内对外有广泛的文化交流,例如明成祖永乐大典汇纂、郑和七下西洋等活动,这些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文化繁荣:明代文人墨客云集,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如唐伯虎、文征明、李时中等人的杰作和圆明园、故宫、洪武景德园等名胜古迹的兴建。

4.思想观念: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思想观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推出富含新思想的著作。

天工开物。凡白土曰恶土注释

天工开物。凡白土曰恶土注释

天工开物。

凡白土曰恶土注释
注释为: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

原文: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

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

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

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

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原文翻译: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

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

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

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

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

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

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

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天工开物建筑的内容

天工开物建筑的内容

天工开物建筑的内容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其中关于建筑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和建筑技术等方面。

在建筑材料方面,《天工开物》强调了砖、瓦、木材等传统材料的质量和选用方法,并对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建筑工艺方面,《天工开物》记载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技术和工艺,如榫卯连接、斗拱结构、彩绘装饰等,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建筑技术方面,《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建筑中的测量、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技术,对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天工开物》中的建筑内容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工开物内容特点概括

天工开物内容特点概括

天工开物内容特点概括《天工开物》这本书呀,说白了就是一个古人的“DIY手册”,它把古代工艺和自然现象结合得可谓淋漓尽致。

想想看,里面提到的那些东西,就像今天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各种手工艺教程,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书里讲了好多种制作方法,像是怎么造纸、炼铁,甚至还有酿酒的步骤,真是个宝藏啊!而且作者宋应星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仅懂得这些工艺,还是个爱好者,把自己的见闻和心得统统分享出来,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学一手。

里面的内容,绝对不是枯燥的干货,反而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个老爷爷在火炉旁边讲故事。

你知道吗,书里有好多生动的细节,描述那些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简直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每一个步骤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工匠们挥汗如雨,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

这种情景,简直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工匠们,为了打磨一块木头,费尽心思,结果竟然打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真是让人敬佩不已。

而且书中还提到很多与自然的关系,像是怎样利用四季变化来制作农具,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儿,里面可是蕴含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想想,现在咱们的很多科技,都是借鉴自然界的原理。

古人就是通过观察自然,摸索出这些道理,真是智慧无比。

书里不仅教人怎么做,还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

简直让人觉得,古人真是个浪漫的智者!再说了,《天工开物》里有很多关于生产的细节,像是生产工具、材料的选择,甚至是环境的利用。

你说,这些不都是现代人一直在追求的理念吗?这就像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古人早就有这样的意识了。

他们懂得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这种智慧简直就是时代的先知。

想想,现在咱们每天都在想着怎么环保,古人早就把这些道理融入到生活中了,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书里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幽默的语气。

宋应星写作的时候,常常用一些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的工艺,这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根本不觉得是在看一本严肃的书。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

《天工开物》陶瓷的制作方法对现代启示作者:郑婷予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天工开物》中关于制陶篇中的手工艺制作与技术,对比中国古代每一时期的制瓷,其变现形式、技术、材料也在更新着,而陶瓷的技术、美观方面也越来越精致,那么陶瓷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都有着哪些更新呢,使陶瓷业的发展不断巅峰的背景是什么,在对于青花瓷发展历史上,各个朝代也有着青花瓷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陶瓷;手工艺制作与技术1、陶瓷篇制作与技术关于陶瓷的内容位于天工开物第七卷。

宋应星深入陶瓷生产的工场作坊总结了关于陶瓷工匠丰富制作陶瓷的经验,并详细的记载了砖瓦日用陶器以及白瓷的生产流程。

我国的陶瓷生产意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便曾经出现了陶器,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我国的瓷器生产和瓷器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程度。

之后,在隋朝、唐、宋、元朝、明朝、清朝,各个的朝代,瓷器生产都有着新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陶瓷发展贡献可以说是很深远。

但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于生产技术的鄙视,很少有关于陶瓷的著作。

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冲破儒家的思想束缚,摆脱了前人对于著录的框框,深入陶瓷的生产过程,总结了陶瓷工人的经验,比较详细的记载了砖瓦,制作出了《天工开物》。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记载:“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从侧面讲出对于每一个物件的制作都需要进行严谨的工程,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件物品的制作,都要抱着严谨的态度,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天工开物中还记载过,每一种物品制作的流程都需要严密的分工,其中炼泥的工人只负责对于炼泥工作,拉坯的工人只负责拉坯的工作,彩绘者也同样是画画者只画而不染画,染画者也是染画而不画,这样既提高了效率,更保证了质量。

陶瓷的起源也历史在天宫开物中并没有说道,我认为连接关于物品的制作工序需要对于其历史和发展历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天宫开物中,对于陶瓷的制作和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所以我想对陶瓷的历史进行一定的补充。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砖和瓦的介绍
盖房子。

造宫殿都需要数量庞大的砖和瓦,也因此,砖和瓦这两项工艺在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并不断完善。

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在陶埏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工艺。

造砖的流程分为几步,首先选取质量较好的泥土,浇水浸润并赶牛去践踏,踩成稠泥。

接着,将稠泥填满木模子,制成砖坯,砖坯做好后,就可以装窑烧制了。

而烧制的结束也代表着成型的砖的产生。

烧制在窑里进行,分为柴薪窑和煤炭窑。

两种窑烧制出来的砖颜色不同,前者呈青灰色,后者呈浅白色。

柴薪窑烧制出的砖呈青灰色是因为在烧制的同时,从窑顶堆砌的平台上向窑顶灌水,窑顶的水从窑壁的土层渗透下来,与窑内的火相互作用。

通过这个办法,不仅使砖变成了青灰色,而且砖的质量提高了,更加坚实耐用。

烧砖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火力缺少或者过火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般的经验之谈是:火力缺少一成,砖就会没有光泽;火力缺少三成,就会烧成嫩火砖,日后经过侵蚀会重新变回泥土:过火一成,砖面会出现裂纹:过火三成,将会如同一堆烂铁,不再适合砌墙。

火候的把握需要从窑门往里面观察,基于经验的重要性,老师傅的地位稳固有力,而年轻的师傅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熟练地掌握。

当然,烧窑也伴随着一定的失败率,这不可避免,即使是老师傅。

砖的种类很多,如墙砖,地面砖,楻板砖,刀砖等。

墙砖有“眠砖”和“侧砖”两种。

眠砖是卧着铺砌的,郡县的城墙和大户人家的墙壁
全部都是用眠砖一块一块叠砌上去,而经济贫瘠、精打细算的人家为了节省往往在一层眠砖上砌两条侧砖,中间用泥土瓦砾之类填满。

地面砖也叫方墁砖。

楻板砖是屋椽和屋桷斜坊上用来承瓦的。

刀砖则是砌小拱桥拱门和墓穴用的砖。

由于工艺的繁琐程度、投入劳动量的差异以及消费人群等因素,各种砖价格不一最便宜的是楻板砖,最贵的是方墁砖。

砖和瓦,往往很自然地会被人们联系起来,一所房子,一座宫殿,给我们外围的直观感受便是砖和瓦的结合体。

瓦的制作与砖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

它的原料也是泥土(黏泥),也需要浇水浸润,的、放入形状不一的模子里干燥,而后堆砌在窑内用柴火烧。

在烧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师傅们把握火候,并注意一些其他的细节。

瓦的颜色多为蓝墨色,而成色的方法与烧青砖一样,都需要在窑顶浇水,不同的是,烧瓦需要停火后马上浇水,烧砖则需要两项活动同时进行。

瓦根据使用途径也分为好几种,垂在檐端的瓦叫做“滴水瓦”,用在屋脊两端的瓦叫做“云瓦”,覆盖屋脊的瓦叫做“抱同瓦”。

此外。

装饰屋脊两头的各种陶鸟陶兽,都是人工一片一片逐渐做成后放进窑里烧成的。

以上所讲的砖和瓦多是普通人家所用的,至于皇家宫殿所用的砖瓦,规格、档次都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比的。

皇家所用的砖瓦绝大多数都由专门下设的专门性工场负责生产,由工部主管,选料严格,技术要求高,往往将生产流程置于几个地方,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

因此生产出的产品大多精美,这同其它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相同,都有
不计成本,追求精美,专供皇家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砖和瓦具备显示身份地位的作用,皇家所用的产品禁止民间使用,特别在颜色上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家多使用红色的墙砖,黄色的琉璃瓦,王公府第只能使用绿色的琉璃瓦。

砖瓦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砖瓦的生产工艺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日益规模化、专业化。

但同时,伴随社会的进步,一些产品被淘汰了,相应地,出现了一批新潮的款式,比如色彩绚丽、形状不一的地砖,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砖瓦的生存将遭受严重的考验。

如果以后的某天,砖瓦只是作为一种工艺品供人欣赏的话,几百上千年前的那些烧制师傅或许根本不会预料到。

即使是我们,有那么一天,看到了砖瓦的命运,也会生出诸多难以名状的感慨。

砖瓦作为一种实用的手工产品,在失去社会土壤的需求后,它的实用性没了,被迫地转变身份,成为了工艺品,被放在冷清的展厅里,走完剩下的路。

或者更凄惨,只是摆放在黑字白面的教科书里,一遍一遍地用来展示古人的聪明才智。

希望砖和瓦不会有如此命运,不至于某一天,我们感慨其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