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径流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散发
降水
植物截留
填洼及地面滞 蓄量
不透水面积 坡面流
土壤蓄量 地下水蓄量
壤中流 潜水流
深层地 下水
径流形成过程框图
河 网 汇 流
出流过 程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据此框图,可把径流形成过程划分为下列几个过程:
1.降水过程 从径流形成的角度看,供水过程,是径流形成的必要 条件。属于气象学的任务。
ss sm (1 eai )
式中 a 为经验常数
2.2.1植物截留
Rutter冠层截留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C Q Keb(CS ) t
Q
PP11PP22
( (
P P
EPC EP )
/
S
)
当C S 当C S
式中:C是冠层实际的含水量;S是冠层蓄水容量(mm); P1是地表植被覆盖率;P2是总的叶面面积与植被覆盖的地面面积之比; K,b参数。
供水充分:ES=Ep 又:EP=f(气象因素) =f(E0)
ES=ES(EP,W)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二、蒸发能力的确定 水面(器皿)蒸发与流域蒸发能力的区别:
1)水面(器皿)蒸发的水体是整体的,系敞开式 2)流域蒸发受土体影响,其水体存在于介质的孔隙中, 是不完整的,与周围环境热交换条件也与水面蒸发不同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径流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连续的物理过程.它始于降 雨过程,终于流域出口流量过程。径流形成过程可以划 分为五个:
(1)无雨期。降水前的干旱期。流域上无径流产生, 河槽处于低水期,主要靠地下水补给。
(2)初雨期。其特征是除槽面降水产生微量径流外, 流域中的降水,主要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和蒸散 发等。
2.2.1 植物截留
植物截留是雨水在植物枝叶表面吸着力、承托力和 水分重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储存于植物枝叶表面的现 象。
影响植物截留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本身的特征,如树种、树龄、林冠密度 等; 另一类是气象、气候因素,如降雨量、降雨强度、气 温、风和前期树叶湿度。
2.2.1 植物截留
图 2-7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三、水面蒸发量估计
(一)器测法
20cm口径蒸发器 80cm口径套盆蒸发器
E601蒸发器 20m2和100m2的大型蒸发池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三、水面蒸发量估计
(二)水量平衡法
S2 S1 It Ot P E E P It Ot en冠层蓄水容量的计算公式
S Sint LAI
式中:Sint是冠层截留指数; LAI是树叶面积指数
2.2.2 填洼
流域上的池塘、小沟等大大小小的闭合洼陷部分称为 洼地。
流域的最大填洼量一般不大,一次洪水的填洼量与径 流总量相比比较小,因此在径流分析时,忽略其。
一次洪水不一定同时存在坡面漫流、壤中水汇流和地 下水汇流 。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4.河网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是指各种径流成分经坡地汇流注入河网后, 以洪水波的形式沿着河槽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过程
流域出口
河网汇流
坡面汇流
2.2 产流要素
流域产流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水文要素可统称产流要素。 它包括植物截留、填洼、下渗、蒸散发等。
EP=KC*E0
蒸散发折 算系数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二、蒸发能力的确定
反映水面与陆面蒸发的差异K1 KC 反映水面与陆面所在地理位置差异K2
E0如是器皿蒸发量,反映器皿与水面差异K3
E601 or φ80cm蒸发皿:K1*K3≈ 1 K2:主要反映高程的影响
K
2
K1
0.1
Z2 Z1 100
S1, S2:Δt时段初、末水体蓄水量 I :Δt时段平均入流量 O :Δt时段平均出流量 P:Δt时段内降雨量 E: Δt时段内蒸发量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三、水面蒸发量估计
(三)空气动力学法
E0=f(ud)*(e0-ed) e0 :相应于近水面空气温度的饱和水汽压,英寸; ed :水面以上一定高度的水汽压,英寸; ud :水面以上一定高度的风速,英里/天。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一、蒸发与影响因素的概化
流域蒸散发
土壤蒸发ES(影响最大) 植物散发EPL 水面蒸发EW
2.2.3 流域蒸散发量计算
一、蒸发与影响因素的概化
ES=ES(气象条件,供水条件,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随时间变化不大,
ES=ES(气象条件,供水条件)
水面或蒸发器皿蒸发量E0
ES=ES(E0,W)
由人工降雨实验得知,植物截留有以下三个阶段: 1 )降雨初期,雨水全部截留于枝叶表面,截留量与 降雨强度i无关。 2)对给定的稳定降雨强度,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最大 稳定截留流量(ss)。 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植物截留量也在增大,最 后趋于一常值,即植物截留容量(sm)。
2.2.1 植物截留
霍顿(hourdun)曾指出,降雨强度对最大稳定截留 流量ss与植物截留容量sm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可用指数函数:
2.流域产流过程 降水开始以后,发生在流域坡地上的水文过程。最初 时间内的降雨,除小部分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降水直接参 与径流形成外,大部分降雨并不立刻产生径流,而是消耗 于植物截留、下渗过程、填洼和蒸散发。在降雨过程中, 当降雨强度大于地面下渗能力时,超过下渗能力的降雨形 成地面径流,其余部分深入土壤中。在那些包气带达到田 间持水量的地方,形成壤中流或地下径流。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3.坡地汇流过程 包括坡面漫流、壤中水汇流和地下水汇流等过程。 壤中径流和地下径流沿坡面汇流,分别称为壤中水汇
流和地下水汇流。不过在坡地上发生的壤中水汇流和地下 水汇流的条件与坡面漫流不同。壤中水汇流和地下水汇流 发生在孔隙中,属于渗流。坡面汇流是沿着坡面地面流动 的水流,属明渠水流。
(3)变强度降雨继续期。流域上的植物截留和填洼 得到满足,可能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当包气带含 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还可能形成地下径流。
2.1 径流形成过程描述
(4)继续降雨直到全部天然蓄量满足的时期。这时下 渗率接近于通过包气的地下径流率,地下径流量加大,加 快。
(5)雨止期。流域上的滞蓄量和河网中的槽蓄量开始 消退,河流水位下降,蒸发和散发活跃,直到河流中水位 恢复起始状态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