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下表反映了

国别代表主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古罗马盖尤斯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格劳秀斯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霍布斯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康德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2.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3.15—16世纪,佛罗伦萨常常举办庆典活动,先前囿于个人或小圈子的艺术家,开始常常参与庆典的装饰工作,帮助打扮角色,设计服装,准备化妆品和其他装饰用品。很多教会人士和世俗统治者也乐于赞助他们。这表明文艺复兴

A. 崇尚人文的社会氛围

B. 社会等级观念的消失

C. 公民参政的热情高涨

D. 艺术家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

艺术走向世俗,“参与庆典”,美化生活得到教会和贵族支持,说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A项正确,B项“等级观念消失”与史实不符,材料艺术家的活动与“参政"无关,艺术家“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体现其政治地位提升,C、D项与史实不符,正确答案是A项。

4.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C. 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 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解析]

由材料“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可知此学者认为英国革命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革命推动了理论的完善,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故A错误;B项“相辅相成”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不是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完善了其政治革命理论。

5.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6.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 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 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 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CD选项排除。

7.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行为贝尔珀男爵,成为“第一个工业贵族”。当时被封为贵族的金融家、大商人不过数人,而且都是贵族的亲戚,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这表明英国

A. 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

B. 工业革命颠覆了传统观念

C. 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D. 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英国的公爵主要是由古罗马时期有战功的高级指挥官世袭而产生,1856年资本家成为公爵,使贵族的成分发生了异变,故选择A选项;根据材料“一些银行家、工业家在得到爵位前后,总是尽力购置地产,以求名实相符”可知,传统观念并没有被工业革命所颠覆,故排除B选项;世袭贵族在英国上议会中拥有少量的政治权利,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故排除C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扩大,但并未到掌权地步,故排除D选项。

8.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 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