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规定
第35条 用人单位可与学生双方协商劳动报酬标准, 但不应低于北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且不得克 扣学生的合法劳动报酬。 第36条 用人单位如果违反协议,给学校或学生造成 损失的,应予以相应的赔偿。 第37条 对在勤工助学劳动过程中发生工伤的学生, 由用人单位比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给付一次性待遇。
《劳动合同法》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 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
关系 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
对人的适用范围
企业
个体经济组织——雇佣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 (若7人以上的是个人独资企业)
民办非企业单位——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 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组织
用人单位的分支机构——取得营业执照(可以订立)
以订立)
——未取得(受用人单位委托可
对人的进一步明确
排除以下人员 以上用人单位中的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
作人员或法律特殊规定的人,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条例》 家政服务人员(为家庭提供服务),个体工匠雇用 的帮工、学徒,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受雇人
三、劳动关系的分类
以劳动时间为标准 全日制用工 非全日制用工
以劳动者是否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为标准 标准用工 劳务派遣
以符合法定模式为标准 合法劳动关系 不合法劳动关系
以构成形态为标准 个别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1. 劳动就业法:《就业促进法》 2. 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关系运行协调化 3. 劳动基准法:劳动者权益基准化 4. 劳动保障法:《社会保险法》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的概念 1. 劳动为谋生的手段 2. 提供有偿劳动,而非基于道德范畴的义务劳动 3. 基于劳动合同,为履行法律之义务 4. 劳动具有从属性,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的概念——法律意义 1. 从事劳动的人具备法定条件 2. 取得劳动报酬,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 3. 对象是除本人和家人以外他人 4. 建立在雇佣关系基础上,从属于一定的用人单位或
的概念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的概念 中国传统教育:劳动最光荣 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 马克思: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价值) 这里所讲的劳动是什么范围?
一、劳动法产生的前提
大量劳动关系存在和建立 社会矛盾激化、劳资双方强烈要求、政府缓和社会
矛盾 产生于19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阶段(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阶段) 原始积累时期
圈地运动——农民成为“自由”劳动者——”劳工法 规”强制农民被雇佣——《学徒法》强制工人接受 苛刻的劳动条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立法) 自由竞争阶段 适用契约自由、平等自愿原则处理劳动关系——资 本家凭借自身经济优势可以直接规定工人的劳动条 件——工人联合起来反抗,斗争激烈——政府介入, 缓和劳资矛盾,立法限制资本家(“工厂立法”) 垄断阶段
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 法概述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学习目标
了解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劳动、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掌握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问:小张与雇主是否是劳动关系?
案例分析
家庭保姆不属于劳动者的条件 双方的雇佣关系不是劳动关系 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
双方为劳务关系 双方纠纷属于民事纠纷 应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下列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 1、家庭或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2、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3、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三、我国劳动立法概况
建国前(1949年之前) 工人生活悲惨——开展一些工人运动,1922年拟定 《劳动法大纲》,但未得到当时政府的确认——迫 于工人运动压力,政府于1923年公布《暂行工厂规 则》,劳动法颁布的开始——19世纪30、40年代, 共产党颁布一些
建国后(1949年之后) 文革前颁布多部劳动பைடு நூலகம்面的法律法规,文革期停滞。
进行赔偿)
超过退休年龄的人是不是劳动者?
劳动法的规定,只禁止和限制招用童工,并没有限 制招用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 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
从实际操作来看,有按照不是劳动关系处理,也有 按照的
案例
高某,61岁,2005年来到北京,在建筑工地打工。 因工地安全保障不到位,高某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 造成高位截瘫。高某的儿子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 伤认定,工作人员认为高某已超过退休年龄,不属 于劳动者,不能认定为工伤。高某只能以人身伤害 为由向法院起诉,并获得赔偿。
二、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阶段(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阶段) 原始积累时期 自由竞争阶段 垄断阶段
劳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家不得不作出让步,制 定多种劳动法律——二战后,新技术发展,人力资 本作用突显,有一定物质基础,各国颁布了多部有 利于工人阶级的劳动立法,表现为: 1、劳动立法体系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2、劳动权的内涵不断丰富 3、强化劳动关系的协调立法
案例
在校大学生李某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饭店打 工。为了积攒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李某打算暑 假期间留在饭店打工,并要求该饭店与其签订劳动 合同,遭到饭店的拒绝。
问:李某的要求合理吗?
大学生勤工助学
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 签订权利义务对等协议 发生争议,向法院起诉(根据民事伤害或相关规定
国家机关——除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用工 勤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事业单位——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中除公 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或法律特殊规定,需签订劳 动合同的人员
社会团体——除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招用签 订劳动合同的人员
对人的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 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就业权 2、生命健康权 3、劳动报酬权 4、休息休假权 5、职业培训权 6、社会保险权 7、结社权 8、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
从劳动的权利出发,适当调整,分章节讲
劳动就业权、职业培训权——劳动就业与职业培训 生命健康权——劳动保护 劳动报酬权——工资法律规定 休息休假权——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社会保险权——社会保险 结社权——工会、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争议处理 为保证以上权利的需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为保证劳动者权益政府还需——劳动监察
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空间上 对人 时间上
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立法层次不同,适用地域范围不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国务院 ——适用
全国,在中国境内运行的劳动关系 问题: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是否适用? 地方性的法规、规章——适用地方
对人的适用范围
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劳动的劳动 者
雇主,服从管理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 第二宪法
广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学中通 常所讲的劳动法属于广义上的概念(我们这里所要学 习,实际对劳动者管理所运用的)
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1.宪法:最高法律依据 2.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并颁布的劳动
劳动关系的定义
定义: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 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劳动而 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从属性 存在许多问题,雇主逃避履行一些职责(如不签劳
动合同,不提供报酬等) 为此法律作出规定(如“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
劳动合同法及其实 施条例、劳动争议 调解仲裁法
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
开始劳动法律制 度建设
劳动法(1995年1月1日)
对劳动问题作 出明文规定
宪法(1954年9月20日)
纲要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劳动法的概念及其体系框架 第四节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及其适用范围 第五节 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几个概念
在校学生从事勤工助学,与用单位之间是不是 劳动关系?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 题的意见》——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 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由此分析——在校学生从事勤工助学,与用单位之 间不是劳动关系
但为保护大学生,各地又有一些规定,如北京市 《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规定》
内容
劳动者的义务 1、完成劳动任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与劳动者的义务和权利相对 二者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1. 主体特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 内容特定: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创造价值 3. 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4. 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考核方式
考勤——10% 平时——40%(课堂提问、课堂笔记、案例分析、
小作业) 考试——50%
教材为基础,适当调整,纳入与劳动者、劳动 关系、劳动法相关的主要内容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概述(教材)重点 劳动就业与职业培训(增加) 劳动保护(增加) 工资法律规定(增加)重点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增加)重点 社会保险(增加)重点 工会、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教材) 劳动合同制度(教材)重点 劳动争议处理(教材)重点 劳动监察(增加)
方面的法律
3.行政法规:中央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部门规章:由中央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地方政府制定有关劳动方面的规
范性文件
6.其它法律中有关劳动方面的规定:如《刑法》 7.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劳动法的体系框架
几类特殊人员
农民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受雇人 家庭保姆 个体工匠雇用的帮工、学徒 大学生 退休反聘人员
案例
小张从乡下进城打工,经人介绍,在一户人家从事 家庭保姆工作
干了3个月后,不张发现雇主并未提供原来承诺的 条件和待遇,此外还经常布置不属于她的工作。
因此,小张决定不干了,要求雇主支付双方约定的 报酬,雇主不同意,双方发生争议。
改革开放后(1978年之后)
三、我国劳动立法概况
建国前(1949年之前) 建国后(1949年之后) 改革开放后(1978年之后)
经济发展,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劳动法制建设 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主要的劳动法律
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将劳 动保障上升至法律层面
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
(二)劳动关系中的劳动
从主体上看:劳动者以职工(雇工)身份所从事的 劳动
从目的上看:劳动者作为谋生的手段的职业劳动 从性质上看:劳动者的劳动受用人单位的支配、约
束和管理,是被动的从属劳动
劳动关系的定义
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定义: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 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由用人单位支付报 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