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 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讲稿整理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教”文化(钱穆),在夏商之前,中国文化属于巫鬼文化,在周朝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中国文化进入宗法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维护父权、族权。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到了汉代,最高统治者“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得到高度的继承与发展,并代代相传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的文化。宗法制社会是由父系家族构成的宗法关系首先是家族关系,以家族为本位。孟子云“积家而成国”儒家的思想“天下国家”“家国一体”的伦理思想都确定了家庭、国家、社会的关系。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庭的放大,而人伦关系本质上也就是家庭伦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类关系中,父子、夫妇、兄弟是关于家庭中的伦理关系,而君臣是对父子的仿效,朋友关系是对兄弟关系的类推。

因为国家是家庭的放大,所以以“家”为本位再进一步具体化,就是以个人的治理为本位。儒家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神秀而后假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奠定了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侧重有所不同,统治者自西周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从其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嫡长子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培养统治者的重要环节。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孔鲤的庭训,父亲的教诲)奠定了士大夫“诗书传家”“以礼治家”的传统。,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家教伦理也逐渐由统治阶层向平民百姓普及。统治阶级认为通过百姓家教可以敦风厉俗,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历代帝王家教重在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家教以“修齐治平”为目标,倡导平民家教则为了敦风化俗、使百姓守分安命。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自先秦至近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承继性,具有重品德教育、重经纶教育、重胎教及童蒙教育等特点。

1.以“孝悌”为主的封建伦常教育

伦常,我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为五伦,认为这种尊卑、长幼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常道,称为伦常。

春秋时期: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重视道德教育以德为本的教育主张。

真正的孝?体现他思想中有一定的民主性。(反对过度体罚,子女可以提建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战国时期:

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五伦之道。

“父子不责善”——性本善。

荀子:

“隆礼”——在家庭中强调家长的至尊地位,重视家庭礼义,规定了繁琐的仪容举止规范,并对“子不从父命”规定了条件。——性恶论

其思想反映了封建家长制礼法束缚不断加强的趋势。

韩非:教子必须严,“爱不如刑”,提倡父亲常用体罚。——法家思想

秦代:李斯严酷的法家思想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行家庭伦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西汉董仲舒):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体系确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上下级)

五常:仁、义、礼、智、信。(平级)

两者合起来,成为处理纵横关系网的基本要求。

(东汉)《白虎通》——三纲六纪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

变成了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无处不在的服从制度。

宋代:理学(儒佛道)理学将封建伦常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家教伦理化倾向更加突出。

明清:程朱的文教政策强化了伦理道德教育家教内容中充斥着伦理道德的

说教。

顾宪成《家训》中将“五伦”视作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必须无条件服从,赞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观点。

“孝悌为本”的封建伦常教育历经各个朝代统治者的矫饰,致使家教伦理化达到了顶峰。

2.以“勤、俭”为主的处世道德教育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勤俭”被看作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品质。

(1)春秋时期“敬姜教子”——勤则善心生,逸则恶心生。

唯“勤”故能思“俭”,俭朴则善心生

敬姜是鲁国大夫公文伯的母亲,有一天,公文伯朝见鲁君后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绩麻,就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您还要绩麻,季孙看了会生气的,以为我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哪!敬姜听罢儿子的报怨,训诫道:“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她认为,上自天子、诸侯、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必须劳动,或劳心、或劳力,才能政清人和、国泰民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和前提。在此敬姜阐发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勤勉不怠国则兴;逸乐怠慢国则败。敬姜的诫子家训是载于《国语》上的有名的家训,敬姜因这篇出色的《论劳逸》之文成为有名的贤母。

(2)“俭”常与“约”相连,一个人能处处节俭,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制、自律能力。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训诫他崇尚节俭的一篇家

训)中论述了:俭,为道德自律奠定基础,侈,为走向犯罪深渊准备条件。

“成由俭,败由奢。”

3.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文化知识教育

夏商周三代的家学普遍偏重于天文、历法等应用科技知识。

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定为官方正统思想,百姓只有通儒经才能仕途荣达。

世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重儒学而轻科技的社会心理由此形成。

魏晋南北朝:儒经仍是家学的主要内容,但文学、史学、律学、医学、科技、玄

学等也是家学的重要内容。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科举主要以儒家经典及诗赋等为考试内容,“取富贵”成为

劝子读书的激励手段,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