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试题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姓”以别婚姻,“姓”最初是贵族的特称,彰显贵族血缘的高贵,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贵族没落,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基本史实相违背。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13年浙江文综,14)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周)“武王”“诸侯”可知这应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①错误,②与题意相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故④正确;宗法制、分封制维系的政治秩序,是一种贵族政治,属于世卿世禄制,故③正确,答案为D。

3.(2013年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D 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4.(2013年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周礼·考工记》”判断描写的是周代王城的建筑风格。A、D两项在周朝尚未出现;C项“敬天”的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信息看,这种建筑的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学的“中正有序”的主张,故B项正确。

5.(2012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 本题实际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同姓王室贵族被分封到鲁、燕、卫和晋,功臣和先代帝王后代等被分封到宋、陈和许等地。根据材料中“同姓不婚”,晋燕属于同姓,

不可通婚,排除②,故选C项。

6.(2012年上海历史,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解析:D 材料中的“鼎”是帝业的象征,代表着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因此,D项正确。A、B两项的“鼎”是盛大的意思,C项中的“鼎”代表着三个方面,都与材料中“鼎”的含义不符。

7.(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C 本题实际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对地方进行间接地控制,中央集权制尚未形成,因此,A、B、D 三项都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实现了“家国一体”的局面,因此,C项是正确的。

8.(2010年陕西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周分封制内容的识记。西周时期的主要封国有齐、鲁、燕、卫、晋、楚等,而山东、山西简称分别为鲁、晋,故C项符合题意。

9.(2009年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掌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考古墓葬等级差别为切入点,考查春秋战国

时期政治变革的情况。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

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六国墓葬等级差别明显,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题干中未涉及,故排除;B项本身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本身表述错误,战国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分封制的破坏。

2.(2013年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天下分而为七”指战国七雄,“并四海”指秦统一六国。故碑文的第一句补充完整应为“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

3.(2012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C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C项正确。

4.(2011年海南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C 西汉的王国问题说明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是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是建立在废除周代制度基础上的,D项说法错误,因此,只有C项正确。

5.(2010年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C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注意抓住材料中“秦制之得亦明矣”,材料重点强调郡县制的利处。而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原意。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