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二节胎教思想

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

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外象内感”说的最早概括者是为西汉末的刘向。他在《列女传·母仪传》认为,“人生肖(相似予)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指出胎儿形体、声音与外界事物的某种相似,全因母亲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既如此,胎教的要点就是谨慎母亲对外界的感受,“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外象内感”说是一种科学和荒谬同在的医学与胎教理论,它的科学性在于肯定与强调了胎儿—母亲—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信息交流,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环境、母体对胎儿的巨大作用和对胎儿影响的主动性、可选择性。但其对外界对胎儿影响作用

的夸大与谬误也显而易见。其一,胎教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胎儿生长发育方面,又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如感官、情绪的发展等。其二,性别的选择是一个遗传学问题。其三,先天缺陷和疾病确与母体的身心状况和外界刺激有关,但更多的也是遗传问题。因此,以为外界影响可以形成下一代的德行,以为通过某种做法就可以选择胎儿性别,认为不食兔肉甚至不看兔子就可避免婴儿唇裂、不食不看生姜就可以避免婴儿六指,显为无稽之谈。

2.“母子同体”说

“母子同体”是传统胎教思想的又一理论基础,它指出了胎儿与母亲同处一个相同的体内环境,母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必然会引发胎儿身心的连锁反应,由此产生胎教效果。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其《格致余论·慈幼论》中指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俱热,得寒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母子同体”一方面说明了母体与胎儿的一体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胎儿生存的直接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两个方面。这就表明,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通过引起母体体内环境的变化而作用于胎儿的,母体体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就具有直接性。因此,胎教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创造良好的母体环境;胎教的成败,就取决于母亲的行为。这一观点也是为现代医学遗传学和胎教理论所证实了的。

3.生长发育说

传统胎教思想有一个明显特点,即讲究胎教时机,认为在胎儿生长发育的某个时机施行胎教,将收到理想效果。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阶段性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隋代太医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引北齐徐之才《胎产书》的“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体中逐月生长发育的过程及形态特点:“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胎,四月形体形,五月能动,六月筋骨立,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人胃,十月诸神备,日满即产矣。”唐人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养胎》篇中谈道:“妊娠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未有定象,见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矢;欲有女者,弄珠玑。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宋人陈自明也说:“三月名始胞”,“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所有这些看法都认为,胎儿三月时初具形体然而又极易“因感而变”,因此是开始施行胎教的极好时机,任何措施都易收到效果。

从现代医学和胚胎学理论看,胎儿在三到五个月时的确是最容易感受外界刺激而发生问题的时期,不少胎儿生长发育的疾患,也都是在此时期或因药物,或因饮食,或因不良的声光刺激,或因母亲的精神情绪原因所造成的。所以,传统胎教理论的“关键期”思想尽管粗疏,却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

三、胎教目的与实施

1.胎教的目的

其一,道德的目的。胎教之所以称为胎“教”而非胎“养”,表明人们对胎教问题的价值取向,而“教”(即今之“教育”)在古人看来,是天然地包含了道德教育的,甚至就可以理解为道德教育。胎教作为一种“教”,所讲究的是母亲的“正”,即身体的正、举止的正、言谈的正、思想的正,而所谓正,又是以礼正之,即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又最终达到正胎,形成下一代良好德性,使之“生而明圣”的目的。

其二,健康的目的。胎儿作为人的生命的早期阶段,它毕竟处在人体的成形期,良好的生长发育是其首要任务,因此胎教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使胎儿得到健康发育,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身体基础。

其三,形貌的目的。凡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有健美的形貌,仪表美好,能增强人的社会亲和力,使其后天发展多一份有利条件。因为“外象内感”,所以“妇人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