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教学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发性原则

1.概念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原则的提出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思想,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的“愤”、“悱”的主动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的,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来,《学记》又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不是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而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产婆术”,意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代倡导的“发现法”或“探究学习”,都传承与弘扬了启发教学的思想。

克里兰德和阿特金森合著的《成就动机》一书,明确地提出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成

功的价值。他们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指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增强或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的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相应地,学习的成就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会相应增强。而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也就越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而不是把既定的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当学生在某种活动中获得成功,他们往往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起自我强化的作用,使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从而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3.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从思想上,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过去教师常用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启发性原则恰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成为课

堂中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兴趣等因势利导。

例如,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很快被翻译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

既然要启发学生,那么就离不开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并发出思维的火花。但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同时问题也不能过多。(4)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些学生懂得某些知识点,但是不会做,会做的也没有创造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或者情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的应用。

(5)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人,拥有自己的思想、立场。教师不能将所有学生都‘’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成长。

(7)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不论要贯彻哪一种教学原则都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