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钩沉
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
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陕西特色方言有哪些陕西特色方言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陕北话、关中话和陕南话三大区域。
每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陕西丰富多彩的语言风貌。
陕北话陕北话属于晋语,受山西方言影响较大,语音特点与关中话有显著差异。
陕北地区的方言通常声音洪亮,语调较重,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民歌和地方戏曲中,陕北话的表现尤为突出,如信天游等民间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陕北话的独特魅力。
陕北话的语音系统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较为复杂,且有独特的声调变化。
陕北话中的词汇也有其独特性,例如“圪蹴”(蹲下)和“圪梁梁”(山坡),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此外,陕北话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句子中常使用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
在陕北地区,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陕北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中,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陕北话的这种文化价值,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关中话关中话是陕西最为普遍的方言,主要流行于西安及周边地区,被归类为北方官话的一种。
关中话语音清晰且富有力量感,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颇具地方特色,如“咥饭”(吃饭)、“谝闲传”(聊天)等。
此外,关中话在历史上曾是官方语言,秦始皇时期使用的语言便是这一方言,因此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
关中话的语音系统较为简单,声母和韵母的组合相对固定,声调变化不大。
关中话中的词汇也有其独特性,例如“咥”(吃)和“谝”(聊),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见。
此外,关中话在语法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句子中常使用简短的句式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在关中地区,方言不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还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中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中,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和感染力。
关中话的这种文化价值,使得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陕南话陕南话的发音与巴蜀方言有相似之处,听起来更为柔和。
最新陕北方言词汇
陕北方言词汇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牙翘儿:麻雀扁食:水饺裂子子:倔强的人杂蓝:怎么了瓷脑子:笨蛋马压(nia)的:比喻不是人拉的:哪里人害气:生气看哈兰:爱上了冷子:冰雹山水:洪水滚水:开水燥脸:一种捞东西的炊具洋芋刮刮:给土豆刮皮工具家思:锅碗瓢盆说说:调羹和龙窗:做一种面条的工具静边儿:蒸馍馍用的架
子马舌:盛水用的萨罗儿:一种筛子恶水:脏水接地:地面外起:家门外面调祝儿:扫帚铁掀:铁铲兰炭:煤核儿年似:去年晌窝:中午后晌:下
午多豁儿:什么时候拉里可了:哪去害哈不:知道吗禾林灌拉:噪音大格地各懂:差不多怎就侬个:就那样你不陷兰:你不吃兰拉死敢:哪去(骂人的
话) 陷脑子吧:吃饭吧(骂人) 你者多着:给你攒着看那孙样:看那熊样榨子儿各打:一等一的混蛋叶碎:香菜军塘:给猪喂的一种菜毛油油:狗尾草革针:荆棘沙蓬:一种草疙羝:公羊羯子:阎过的公羊毛个镰:松鼠水鸪鸪:一种
鸟黑老娃:猫头鹰巧儿:乌咳:鞋蠓子:蚊子牛不老儿:小牛门捍:门槛火枪:捅炉子的通条搌布:擦洗碗筷的布礤子:礤洋芋萝卜的炊具铺层:碎
布拜识:结拜兄弟妗子:舅母爷爷(ya ya):爷爷奶奶(nia nia)挑担:同胞姐妹丈夫之间的关糸牙扁子:兄弟的妻子和兄弟的关糸谢后:妯娌小姨子:妻妹小舅子:妻弟腔子:胸脯捏虫:不争气的子女虼蚤(zao):跳蚤灰汗:傻瓜案子:切菜用的案板改锥:拧螺丝的麻罗儿:孔比较大的筛子联架:打谷子的工具
仅供学习交流。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2)
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2)继上次《陕西关中方言的消失已不可逆转》增补一些口头常用词汇,欢迎老师们指正。
333.滗bi4,挡住渣,把里面的液体倒出。
比如一碗大米稀饭把里面的水倒出来叫“滗”。
334.笼火,点火、生火。
335.墧que3,紧挨、粘住。
“蒸馍的时候要在箅子上刷油,否则馍容易墧到箅子上”。
336.硾chui1,用力拉扯,或者栓上重物使往下沉。
《吕氏春秋》硾之以石。
“拔河比赛要选一个壮汉在最后硾住”。
337.阬keng1,读书或说话时因为不认识下一个字或者不知该说什么而中止叫阬住或者打阬。
一个物体被挡住一小部分而无法移动也叫阬住。
比如车子停在坡道中,拿两个石头放在车轮后面就叫阬住。
这个字待进一步考究。
(下文红色字体为需要考究的字词)338.奓za1,伸直、竖起来、张开的意思。
“静电会让人头发奓起来”“再奓手长把你手给你剁了”。
发根一奓,身上直冒冷汗。
——清· 贪婪道人《彭公案》339.齉nang1,鼻子不通气。
“陕北人说话总感觉是齉齉鼻子”。
《说文解字.鼻部》:“齉,病寒鼻窒也。
从鼻,囊声”。
340. 焦jiao1,上火。
“荔枝吃多了焦”。
341.磓Dui2,碰撞的意思。
“两车磓了”“车把人磓了”。
岑岺飞腾而反复,五岳鼓舞而相磓——魏晋木华的《海赋》342.箅bi1子,过去用木头或竹子编制的放在蒸锅里起隔离及承载作用的,现代常为金属制做的。
箅,所以蔽甑底者也。
从竹,畀声。
——《说文》。
和箅子配合使用的还有箅芭。
343.绽Zan3,裂开的意思。
比如“小时候冬天手经常被冻的绽裂子”又如“去年雨水多,我屋院墙叫水泡的绽了多长一条纹ven1子”344.孬nao3/nao4,不好。
“两个人孬nao3了,以后都不说话了” “你不给我糖吃,我就跟你孬nao4”。
《正字通》呼怪切,歪去声,不好也。
345.忸怩niu4 nie3,样子不大方,害羞。
“在客人面前不要扭扭捏捏,要学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陕北方言钩沉
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丰富而复杂,地方色彩十分鲜明。
若从语言学的角度划分,延安南部地区属渭北关中方言区,延安以北内蒙河套和榆林地区属晋北方言区。
古时候,陕北地处边荒,文化传播和变迁的速度较之中原发达地区慢了许多,方言中沉淀了一部分古汉语和古代俗语残余。
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晋西北、内蒙河套、陕北这片晋北方言区的广大区域内,一直是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安置的聚居中心,五方杂处,各种外来文化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交流十分频繁,互相影响,陕北方言中的外来文化和异族语言残余,至今仍随处可闻。
大(da)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人们多管父亲叫爸、叫爹。
但在陕北以及甘、宁、青部分地区,人们则呼父亲为“大”(音达)。
佳县、安塞、宜川、富县、洛川、黄陵等大部分地区“呼父曰大”。
甘肃的秦安、渭源等地“呼父曰达达”,政和等县则“呼父曰阿达”。
关中和渭北的大部地区也“呼父曰大”。
追溯这一称谓的来源,当与羌、鲜卑、契丹等民族称其部落首领为“大人”、“部大”、“酋大”有关。
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秦汉之际,主要分布青海南部与甘肃南部交界的地区,东汉时陆续内迁,至魏晋南北朝时,已聚居于关中渭北、陕北大部分地区,“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晋书·江充传》)前秦建元三年(367)的《邓太尉祠碑》有“统和宁戎,鄜城、洛川、定阳五部屠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的记载。
在羌族部落中,称呼其首领为“大”“大人”“部大”“酋大”。
《北史》〈〈宋史〉中都说:“羌之酋豪曰大”。
《邓太尉祠碑》中有“治下部大钳铒丁比”,是说丁比是羌族部落的“部大”。
前秦建元四年(368)的《广武将军Δ产碑》中,也有不少在题名之前冠以“大人”、“部大”、“酋大”的羌人姓名,如“大人白平君”“酋大夫蒙木犁”“部大张广平”等(详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羌族入居陕甘边和关中渭北地区数百年之久,对这里的文化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村落流传至今,如蒲城的钳铒、罕井、富县的钳铒(今讹为钳二)、曲南、杜甫居住过并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不朽诗篇的羌村等。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风韵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风韵陕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之一,其韵味浓厚、独特鲜明,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民间情感。
在西北地区的民歌演出中,陕北方言常常被用来演唱,其独特的音韵和情感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享受。
本文将通过对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风韵进行深入探讨,带领读者领略这种方言在民歌演出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陕北民歌源远流长,代表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而陕北方言正是这些民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音韵饱满,婉转动人,能够在演唱中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生活气息。
无论是在大型演出还是小型的民间表演中,陕北方言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民歌演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陕北方言在演唱中的音韵魅力令人难忘。
陕北方言的音韵饱满、生动,旋律悠扬,能够很好地与民歌的旋律相融合,在演唱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比如在《陕北民歌》《苦不苦》等经典曲目中,陕北方言的音韵通过歌声得到完美的展现,独特的韵味为听众带来了愉悦的享受。
在演唱时,歌者往往会运用陕北方言的独特音韵,如鼻音和连音等,来突出歌曲的感情表达,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感人。
陕北方言在民歌演出中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感。
陕北方言是陕北地区的方言,承载着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和浓厚的民风民俗。
在民歌演出中,陕北方言通过歌词的表达,能够很好地展示出这种乡土风情和民间情感。
通过方言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更真挚、更深刻,能够更好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无论是歌颂家乡风土、表达对亲人爱情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抗争,陕北方言都能够很好地传递出这些情感,让观众在演出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陕北方言在民歌演出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陕北方言是陕北地区独有的方言,其与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民歌演出中,陕北方言通过歌词的表达,能够很好地展示出这种地域特色,使得演出更加鲜明鲜活。
观众通过陕北方言的演唱,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丰富的特色词汇。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陕北方言的特色词。
首先,陕北方言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上有独特之处。
比如,“昨儿”代表“昨天”,“今朝”代表“今天”,“明朝”代表“明天”。
而“西头”代表“西边”,“东头”代表“东边”,“南头”代表“南边”,“北头”代表“北边”。
这种方言特色使得陕北方言的交流更加简洁、生动。
其次,在家庭和亲属称谓方面,陕北方言也有独特的表达。
在陕北方言中,“阿娘”代表“妈妈”,“阿爹”代表“爸爸”,“阿哥”代表“哥哥”,“嫂子”代表“嫂嫂”。
这种称谓方式充满亲切感,也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此外,陕北方言中的色彩词汇丰富多样。
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陕北方言里分别是“赤叫、橙儿、如黄、嫩绿、乌青、蓝靛、紫花”。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色彩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此外,陕北方言还有很多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特征。
比如,“乱蓬蓬”代表“凌乱”,“撒扒拉”代表“散落”,“好罗嗑”代表“多嘴”。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陕北方言更富有表现力,并且更容易被人记住。
最后,陕北方言还有一些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为。
比如,“白净面儿”代表“皮肤白净”,“抖巴痞子”代表“淘气的孩子”,“撒呼噜子”代表“大声哭泣”。
这些特色词汇既形象生动,又能更准确地传达人物形象或行为方式的特征。
综上所述,陕北方言的特色词汇丰富多样,使得方言更有魅力和独特性。
无论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家庭和亲属称谓、色彩描绘、事物状态或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外貌和行为的描绘上,陕北方言都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风貌。
对于学习和保护方言文化,我们应当加强对陕北方言特色词的了解与传承,使其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丰富我们的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承。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关键词:陕北方言;古语词;板子;嗾;撇;彀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151-02
一、板子 陕北延安一带的人,至今惯把女阴称作“板子”,俗语有 “生 釴 (生 锈 )板 子 圪 留 (弯 曲 )毬 ”,而 相 应 的 说 男 女 做 爱 为 “日板子”。 女阴的“板子”之说由来已久,是地道的古代陕西俗语, 只不过是在其他地方失传而已。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 在其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有三处描写:“(骨+页)精尚湿,傍 粘昼袋之间;(尸+扁)汁由多,流下尻门之外。 ”“至于夫妇俱 老 ,阴 阳 枯 朽 ,(尸+扁 )空 皮 而 (羸 皮 )(耷 皮 ),(尸 +盖 )无 力 而(高劳)(高喿)。 ”“厖也不吠,乃深隐而无声,女也不惊,或 仰眠而露(尸+扁)。 ”其中的“(尸+扁)”字,宋书功先生注为: “白氏原注补满二字,盖切音也。 拟 读 为 板 (bǎn),字 典 无 此 字,当是唐人俗语。 (尸+扁)汁,似指淫水。 ”[1]以流行于今的 陕北方言佐证,这样的注释可谓中的。 白行简是大诗人白居易之弟,一生行止,多随乃兄,文 风亦受乃兄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老妪能解”“童孺能知”主张 的影响,所撰《大乐赋》多用俗言俚语。 赋前小序言:“至于俚 俗音号,辄无隐讳焉。 ”而一些“俚俗音号”往往难觅本字,于 是以俗字、借字记音。 赋中的“(尸+扁)”字,字典查无此字, 白氏原文又出自注, 充分说明其当时就是一个记录方言的 俗字。 从造字法看,此字明显属于形声字,“扁”为音旁,今陕 北方音仍然读为“bǎn”,如扁豆、扁担、扁头之 “扁 ”便 是 。 所 以“补满”为切音且是当时的方言土音,“拟 读 为 板 (bǎn)”的 论断也是十分准确的。 《大乐赋》原稿系唐人的手抄稿,现多数学者根据叶德 辉加注校改,于 1914 年在《双梅景瘅丛书》首 次 刊 印 的 校 勘 本流传此赋。 叶氏校勘本跋语曰:“赋出自敦煌县鸣沙山石 室,确是唐人文字,而原抄讹脱甚多,无别本可据以校改。 ……赋中采用当时俗语,如含奶醋气,姐姐哥哥等字,至今 尚有流传。 亦足见千余年来,风俗语言之大同,因未有所改 变也。 ”不唯“含奶醋气”,甚至怪僻的“(尸+扁)”,至今仍然 流传于陕北延安一带, 只不过是顺应了古代汉语向现代汉
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
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2009-01-08 15:11陕北延安安塞方言也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人声。
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
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保留不少古代词语。
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卖东西)”、“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
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梁叫“红稻黍”,高梁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
《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18
《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18谝:“谝”是关中语,陕北叫拉话、说古朝。
也叫唠嗑、摆龙门阵、侃⼤⼭。
估摸:估计,⼤致推断。
旮旯:圪崂。
⾓落,狭窄偏僻的地⽅。
熬苦:苦累。
陕北话把“累”叫“熬”炉头:厨师。
倒说⽥福军那么器重地:怪不得说。
狗⾁上不了筵席:拉不上桌⾯,⽐喻登不上场⾯。
罗着腰:弯着腰。
花花哨哨:五颜六⾊,华⽽不实。
阳⼟坡:向阳⾯的⼟坡。
蛮蛮草:野菜。
类似于⿇⿇草的⼀种野草,⽆毒,有点甜甜的⿇辣。
让路!油啊:提醒⼈躲闪的吆喝声。
⼝歌:顺⼝溜。
把它的:感叹语,相当于“啊!”之类,陕北⼈不习惯⽤“啊!”你“啊!”⼀声他会浑⾝发⿇好不⾃在。
化⽟⽶粒:⽤锥或其它尖物把⽟⽶粒从穗上剥下来。
年轻⼈太粘了:粘,指热乎,⽅⾔读ran。
⼲⼲练练:利索地,没拖累地。
⿊⾖⾼粱稀汤:⿊⾖和⾼粱都是作为牲⼝饲料的,穷苦⼈家的吃⾷。
⿊⾯馍:⼀般指⾼粱⾯馍,颜⾊⿊⾥透红,难咽难拉。
还有⼀种⾖⾯、草籽⾯馍更是⿊青,有时还参糠,都是极穷的⼈的吃⾷。
单另:单独。
当下:当时,马上。
七⽼⼋⼩:上下⽼⼩。
提念:提起,念叨。
撑扶:撑持,维持,维护。
背转家⾥⼈:避着不让家⾥⼈看见。
只能把⾖⾓和⽟⽶种在⼀块:都是季节相同的秋粮,麦⼦是夏粮故不能同时种收。
相好过的⼥⼦:初恋情⼈。
⼤氅:棉⼤⾐。
偷声缓⽓:偷偷地⼩声说。
铺盖绽开:展开铺盖。
绽念chan。
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正文
引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的作家在自己的方言土语中汲取营养并且获得成功.方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它的地域特色,它的鲜活和魅力的个性。
[1]我们所熟悉的电影《手机》,就是刘震云用四川方言和河南方言进行的创作,还有《疯狂的石头》中的重庆方言,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使用山东登州方言的代表作家莫言和张炜,分别写出了《红高粱家族》和《古船》,山西味浓郁的作家赵树理写出了《小二黑结婚》这部极大体现山西生活风貌和习俗的小说。
这些都是一些成功运用作家所熟悉的方言写作的例子。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地区的方言都是这么的著名,尤其在文学、文化领域。
因为有些地方的方言发音比较有特色,所以写出东西来受到很大的关注,像陕西方言、四川方言和北京方言等,就经常地以文学的形式出现,向人们传播着这个地域所具有的文化。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值得谈论和关注的方言莫过于描写晋陕乡村的作品和京味题材的小说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陕西方言进行创作的作家。
陈忠实的《白鹿原》用的是关中方言,而路遥、史铁生则是通过对陕北方言的运用写出了如《平凡的世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章。
这些陕籍作家对于方言的运用已经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于是一部部展现于小说中的富有陕北文化气息的活生生的人物被读者们感知和记忆.本文在这里挑选了在陕北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路遥的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来进行尝试性解读,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方言的提炼使用进行剖析,并且分析陕北方言在小说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小说创作中较早运用陕北方言的是根据地作家那些陕北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种谷记》,欧阳山的《高干大》等小说,都有对陕北方言的采用。
[2]但是在这些根据地的作家作品中,陕北方言仅仅是以大众化的、口语化的形式被采用,而描写乡村所具有的地域特性、农村生活的陕北趣味性,并将陕北方言提升为一种文化的作家作品并不多见。
但是到了近二三十年在路遥等陕籍作家的倾力描绘之下,陕北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才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兴趣。
白鹿原中的陕北土话
白鹿原中的陕北土话《白鹿原中的陕北土话》一、“咥”这个字在陕北土话里可太常见咧。
这字儿就是吃的意思,而且是那种大口吃、吃得很带劲的感觉。
就像黑娃在白鹿原上干活累了一天,回到家看到锅里的油泼面,二话不说就开始咥,那一碗面吃得真是香得很,好像把一天的劳累都咥进肚子里咧。
二、“日塌”,这词儿听起来就很有力量。
意思是弄坏、弄糟。
我就想啊,要是白鹿原上的娃不小心把家里的农具日塌了,那不得被大人骂个狗血喷头?比如说,白家的小子把耕地的犁给日塌了,他爹肯定会气得跳脚,大喊:“你个碎娃,咋把犁给日塌咧,这还咋种地嘛!”三、“言传”,这就是说话的意思。
你看原上的婆姨们,凑到一起就爱言传。
像仙草和鹿三媳妇,在院子里做针线活的时候,就开始言传起来咧。
“仙草啊,你家白嘉轩最近忙啥咧?”“嗐,还不是忙着地里的活,这人啊,一天到晚闲不下来。
”这言传里啊,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四、“麻达”这个词,说的是麻烦、问题。
白鹿原上的人啊,最不喜欢遇到麻达。
鹿子霖就经常怕自己惹上麻达。
有一回,他算计白家的地,心里想:“这事儿可不敢有麻达,要是被人发现咧,我可就完咧。
”结果啊,还真差点出了麻达。
五、“瓷锤”,这是形容一个人笨、反应慢的。
在白鹿原上,要是有人被叫做瓷锤,那可有点丢人咧。
就像白家有个远房亲戚,别人给他说了好几遍事儿,他还没明白,旁人就笑着说:“你看这瓷锤,脑子咋就转不过弯儿呢?”六、“克里马擦”,这是个表示速度快的词。
原上的后生们干活的时候,要是被长辈催,就会说“知道咧,克里马擦就弄完咧!”比如说,割麦子的时候,白嘉轩喊:“这麦子再不割就来不及咧!”年轻后生们就会回答:“族长,您别急,我们克里马擦就割完咧。
”七、“灵醒”,说的是一个人聪明、机灵。
田小娥虽然命运悲惨,但她其实是个灵醒的女子。
她在白鹿原那样复杂的环境里,懂得怎么在各种人物之间周旋。
不像有些女子,只知道傻愣愣地过日子。
她就像一只在狼群里生存的小狐狸,用自己的灵醒尽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
最齐全的延安方言
最齐全的延安方言最齐全的延安方言咋做过兰——意思是:做了坏事了憨流少势——意思是不正常站半开可——意思是走远一点,不关你事我是混三人——我是横山人想吃油糕怕油嘴——指做事矛盾,想得到又不舍弃,含糊不清。
多指粉刺人!一满说不了。
——意指确实不太会说nia稳——冷静点,不要冲动而个:现在!逼兜。
——一种绝世武功(耳光)树格擦擦上圪蹴两个巧巧,母巧巧对公巧巧说:咋及老见你嘴里格软软格软软的吃甚着了?公巧巧说:鳖宗。
母巧巧又问:拉的?公巧儿说:将才在地哈逮的么。
母巧儿又说:则你干给俄也逮上一个么。
公巧儿骂道:你个懒孙!自个儿不逮个三?母巧儿三说”那你给俄吃上一点点么,就一点点。
公巧儿说:一满剩哈半格答答蓝。
母巧儿说:就吼吼儿一点儿咋个?公巧儿说:就不。
母巧儿三恼蓝,栏脑上美美的把公巧儿颠了一打,一哈把鳖宗打得趟蓝,说:叫你给老丫再脏!丫丫吃不成都别想吃!公巧儿说:则干趟蓝么,你咋周么个冷孙!则去求,再等丫丫引你串着....在陕北,有一种无聊叫身不定、有一种高调叫能牙二呲、有一种低调叫压得稳、有一种搞笑叫红火、有一种热情叫骚情、有一种絮叨叫个囊、有一种藐视叫砍货、有一种合适叫应自、有一种狡猾叫鬼流式气、有一种诚实叫倚老结实、有一种笨叫憨咧咧、有一种洒脱叫算求蓝、更有一种知道叫害开蓝,有一种给力叫局劲、有一种潇洒叫样达、有一种笨蛋叫灰汉、有一种颓废叫球势蓝、有一种盛气凌人叫扎势、有一种挖苦叫排侃、有一种感冒叫鼻塌憨水、有一种快捷叫客情马擦、有一种胡说叫鬼个兰炭、有一种无奈叫脑出的丁瓷、有一种期待叫你给老子等着!“老子” 延安人把“我”不叫“我”,而叫“老子” “他”或“他们”称为“家”或“家们”“猛”在延安“猛”字不是形容词,而是副词,词义与“很”字差不多,就是比“很”更很一点而已。
富县人叫“好太”或“好太太的”,延安人叫“猛好了”传说中的奶壶子瓷松——很傻的憨扳子——SB给杂蓝——不舒服不爽洋打——出去玩,出去HAPPY扳片子——走背字、倒霉的人还指很不争气没出息西黄——可怜害哈蓝么——知道了吗一份水——形容词表示程度很深。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陕北方言语音特点1、转音由于方言的传承特点主要是口口相传,在时代相传的过程中音调差异,形成对普通话(或共同语,或西北官话)原音调的转变。
其主要表现为:A、声母转变:咱(za)们:陕北话里读音转变为咱(ca)们。
山(shan汉读为“山(san)汉。
瞎(xia)说”读为瞎(ha)说——谎话、胡说。
如:嫑瞎说,人家那人好着哩!鼻(bi)子读作鼻(pe)子.眼(yan)读作眼(nian).下(xia)读作下(ha)。
例: 你哈可做甚了? : 你下去做什么?哪(na)读作哪(la)。
例如:你到哪里?他(ta)读作他(na)。
例:这是什么?问他(na)迲。
杏(xing)读作杏(heng)。
畔(pan)读作畔(ban).粘(nian)读作粘(ran)扁(bian)担读作扁(pian)担;笊(zhao)篱读作笊(zao)篱.核(he)桃读作核(ge)桃;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B、韵母转变,陕北话中对共同语的韵母转变词(字)就更多:药(yao)转读为药(ye);脸(lian)读为脸(li)眉(mei)转读为眉(mi)黑(hei)豆读作黑(he)豆;白(bai)读作白(bie或bi)一洼(wa)水读作一洼(wang)水;脚(jiao)读作脚(jie);锅(guo)读作锅(gu);百(bai)读作百(bie);北(bei)读作北(bie);郝(hao)读作郝(he);室、十、石、识、实、食、湿、式、适shi)等(读作(she); 日(ri)头读作日(re)头; 七、漆、乞祈(qi)等读作(qe);C:声母韵母同时转变:街(街)读作街(gai);鞋(xie)读作鞋(hai)例:夜天买了双鞋(hai):如今(rujin)说成如今(erge音而个)=现在例: 你而个做甚着了?2、大量字词z c s q x zhi chi shi不分明。
找(zhao)读作找(zao)人,纸(zhi)烟读作纸(ziy)烟;铁锨(xian)读作铁锨(qian)、扫帚(zhou)读作扫帚(chu)是事使时市(shi)读作(si)稍哨捎艄(shao)读作稍(sao)杀傻沙纱砂煞刹厦等(sha)读作(sa);3、连读:即在普通话或共同语中的双音词连读形成一个单音词如有时称儿媳妇为(xiu)子,实际上就是媳妇连读音。
陕北方言特点浅析
陕北方言,又称西北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三大方言之一,与东北方
言和汉西方言齐名,其面积覆盖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要语言形式,为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少数
民族的口头传统语言。
陕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西汉语语支中的西北语组,在特殊的历史语言
环境下,陕北方言内部产生了大量实用音节,即声调混合使用。
陕北
方言调和音节复杂,调和四声系统,比较明显的高低架及平滑度特征,可以下分几种调和体及系统,其声调存在立体的变化,形成横向面及
纵向面的变化,在陕北方言中使用单调架及复杂的调和架形成起语言
的双重特征。
陕西方言在语句结构上,倾向于头重脚轻。
总体而言,汉语句子多以
主谓宾做为主线,而陕北方言句子多以主定短语构成,宾语定语往往
便可以在句子语义上突出表现宾语,而汉语中非必要便往往用省略定
语而起到表达的,而陕北方言多针对社会语言传输中,如对话的苛刻
的速度需求,节省了句子成分,小副词也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句子简练,这是它在传达形式上非常快捷的原因。
到此,陕北方言的主要特点就可以用以上少量内容综述发挥出来:陕
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西汉语东北语组;调和音节复杂,有调和四声系统;语句结构倾向于头重脚轻;发挥小副词的重要作用,保证句子简练,传
达形式快捷。
以上便是陕北方言的简单特点,它们反映了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
做出来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出当地人民所在社会环境的自然特征及特
色文化传统,我们要想真正懂得陕北方言,还需深入的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陕北方言最经典的语句
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主要包括榆林、延安、梁家河等地使用的语言。
陕北方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乡土气息,在当地人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是陕北方言中一些最经典的语句:1.梅花香两岸,南来北往,阳光般的话语,展现了陕北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2.算个屁啊,我的眼力是你几倍啊,显示了陕北人的直爽和自信。
3.寻寻觅觅着,瞎瞎笨瞎了,形容一个人迷茫、不明事理。
4.咎由自取,伐个讷,指责某人自找的事,将责任推给自己。
5.你这么会侃,脑袋里是及肠子,嘴油多,骨头少,形容一个人说话口无遮拦,不善思考。
6.瞧你那信春哪,一见钱眼开,形容一个人贪财。
7.好好个人,没点儿规矩,像个单车脱链儿,形容一个人行为不端,不守规矩。
8.你就是个葫芦娃,个个都是你,形容一个人无所作为,既没有亮点也没有成就。
9.钢牙铁嘴砸庙台,喊喊呀喊,形容一个人吵闹、喋喋不休。
10.让老牛皮泡两天,淮山草泡一夜,形容某人继续努力,希望能在将来取得更好的成就。
11.朝朝暮暮,东垡西咕,形容两人经常在一起,长时间不分离的关系。
12.帮几个小菜儿,扎几根辣椒头,形容帮助别人一点小忙,不值一提。
13.跟着你祖宗根儿淘手啊,形容跟某人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互相了解。
14.你哪乡下棍子出来的,斜纹马子儿,形容某人的穷酸样子。
15.头铁嘴硬,吴哥亮,形容某人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这些陕北方言的经典语句展示了陕北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态度。
方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还体现了当地人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陕北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陕北方言_精品文档
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也称为陕北话,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
陕北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与官话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陕北地区的农村和偏远地区,陕北方言仍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陕北方言的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陕北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词和语法上。
首先是音的特点。
陕北方言发音比较浑厚,声调较为平缓。
与官话相比,陕北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小,往往体现为单调的语调。
其次是词汇的特点。
陕北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独特的地方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被使用。
最后是语法的特点。
陕北方言的语法结构与官话有一些差异,例如动宾结构的排列顺序和助词的使用方式。
陕北方言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原因,陕北地区的语言受到了各个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体系。
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陕北地区成为了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各地方言在这里汇聚并交流,进一步丰富了陕北方言的特点。
陕北方言在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陕北方言是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其次,陕北方言被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民间艺术、曲艺、戏剧等领域,陕北方言是表演和表达的主要语言。
此外,陕北方言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陕北方言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陕北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地使用官话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媒体和教育系统的官话普及政策,也对陕北方言的传承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成为当地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对方言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推动陕北方言在学校和社区的传承和使用。
同时,一些志愿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方言保护工作中,通过举办方言文化节、方言讲座和方言比赛等形式,提高社会对方言保护的关注度。
陕北方言特点浅析
陕北方言特点浅析
刘蓉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陕北方言中保留有大量先秦、秦汉古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出陕北社会的佛道信仰习俗.通过对陕北方言这些特点的剖析,我们认为,陕北方言的主要形成期应该在秦汉时期,陕北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应该在秦汉时期初步成型.陕北方言及其区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汇聚凝固历程的缩影.
【总页数】6页(P101-106)
【作者】刘蓉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4
【相关文献】
1.陕北方言的特点分析--陕北人学英语的障碍及解决途径研究之一
2.浅析陕北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及教学对策
3.《陕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要》商补--兼谈陕北方言词语的特点
4.陕北方言的形成与特点
5.浅析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方言钩沉陕北方言丰富而复杂,地方色彩十分鲜明。
若从语言学的角度划分,延安南部地区属渭北关中方言区,延安以北内蒙河套和榆林地区属晋北方言区。
古时候,陕北地处边荒,文化传播和变迁的速度较之中原发达地区慢了许多,方言中沉淀了一部分古汉语和古代俗语残余。
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晋西北、内蒙河套、陕北这片晋北方言区的广大区域内,一直是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安置的聚居中心,五方杂处,各种外来文化与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交流十分频繁,互相影响,陕北方言中的外来文化和异族语言残余,至今仍随处可闻。
大(da)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人们多管父亲叫爸、叫爹。
但在陕北以及甘、宁、青部分地区,人们则呼父亲为“大”(音达)。
佳县、安塞、宜川、富县、洛川、黄陵等大部分地区“呼父曰大”。
甘肃的秦安、渭源等地“呼父曰达达”,政和等县则“呼父曰阿达”。
关中和渭北的大部地区也“呼父曰大”。
追溯这一称谓的来源,当与羌、鲜卑、契丹等民族称其部落首领为“大人”、“部大”、“酋大”有关。
羌族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秦汉之际,主要分布青海南部与甘肃南部交界的地区,东汉时陆续内迁,至魏晋南北朝时,已聚居于关中渭北、陕北大部分地区,“关中之人,百万余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晋书·江充传》)前秦建元三年(367)的《邓太尉祠碑》有“统和宁戎,鄜城、洛川、定阳五部屠各,上郡夫施黑羌、白羌、高凉西羌………”的记载。
在羌族部落中,称呼其首领为“大”“大人”“部大”“酋大”。
《北史》〈〈宋史〉中都说:“羌之酋豪曰大”。
《邓太尉祠碑》中有“治下部大钳铒丁比”,是说丁比是羌族部落的“部大”。
前秦建元四年(368)的《广武将军Δ产碑》中,也有不少在题名之前冠以“大人”、“部大”、“酋大”的羌人姓名,如“大人白平君”“酋大夫蒙木犁”“部大张广平”等(详见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羌族入居陕甘边和关中渭北地区数百年之久,对这里的文化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他们的姓氏命名的村落流传至今,如蒲城的钳铒、罕井、富县的钳铒(今讹为钳二)、曲南、杜甫居住过并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不朽诗篇的羌村等。
正是因为羌人称呼其主持部族事务的首领为“大”“大人”“部大”,渐渐地居住在陕甘边、关中、渭北的百姓和后来徙居这里的鲜卑、契丹等族也将主持部族、家族和家庭事务的男性称为“大”或“阿达”,取代了父亲这一称谓。
也有的研究者从音韵训诂的角度,考证了“大”“阿达”称谓演变的情况。
据有关文献记载,称父亲为“多多”(即达达,详后),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
而这些佛经的传译者,又多为西域僧人,他们最先接触的便是羌氏文化。
南齐·枷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娑·六》中有“阿摩多多者”句。
他注曰:“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
这一称谓习惯延用到随代。
隋·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四五:“到已长跪,白父母言:奄婆、多多,我实不用行世五欲,愿修梵行”。
音韵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古时代,“阿摩”、“奄婆”的读音与阿妈相近,“多”的读音差不多是“搭”,称父亲为“多多”,听上去就“搭搭”。
后来,南方有些地方在“多”字的读音中间加了个介音“i”,发展成dia,北方则在“多”字上加了个“父”字,演变成了die。
宋《广韵》曾用这个字记羌族称呼:“爹,羌人呼父也”。
元代单音简称,“搭搭”始写作“大”。
元·张国宝杂剧《罗李郡》四:“还不够一两日,他将唾盂儿不见了,必然递盗与他大的拿去”。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二·方言》:“父曰爹,又曰别,又曰大.”(见王克明《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2007年)如今,陕甘、宁、晋的民众呼父曰大曰爹,呼夫家之母曰婆婆,西南汉藏语系羌语族的一些少数民族呼母曰阿妈,吴堡、佳县一带群众呼父曰dia,都源出羌语,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这便是呼父曰大的源与流,也是羌、汉民族融合的语言学佐证。
婆姨·阿姨陕北方言的婆姨一词两个意思,一是指妻子、老婆;二是泛指已婚妇女。
这种称谓在全国是很独特的。
关于它的词源,许多研究者都指出婆姨一词源出佛教用语,是个外来词。
佛教在东汉末年(公元一世纪初)传入中国,公元四、五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在北方已蔚然成风。
佛教初入中土的一段时期内,称女居士为“优婆夷”。
唐·《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优婆塞者,近佛男也。
优婆夷者,近佛女也”。
优婆夷是梵语upasika的音译,在译经中常作“阿夷”或“阿姨”,三国时已有这种叫法。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北地区扎根,由于北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开窟造像与修塔建寺之风大盛。
据近来的考古调查证实,从甘肃庆阳到山西大同一线,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通道。
黄陵的香坊石窟、富县的石泓寺、安塞的云岩寺、大佛寺等石窟,都是北魏至西魏时期所开凿,洛川县也发现了十余通北魏至隋初的造像碑。
可以想见,当初佛教盛行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妻子都能称作“优婆夷”,而自己的老婆以外的其他妇女,也都是“优婆夷”后来略称为婆夷。
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成为一种日常口语,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旁,成了“婆姨”。
至于称呼老年女人为老婆,则是唐代的事了。
到了宋代,也开始把妻子称老婆。
老婆这个词也是从老“优婆夷”演变而来。
如今,在老婆、太太、夫人、妻子都满世界叫开的时候,陕北黄土高原上依然保留着“婆姨”这一古老的词汇。
另外,“阿姨”一词,也源出佛教用语,但已没有对女居士尊称的原始意义,而成为对非亲属长辈女性的尊称了(参见王克明《听见古代》)。
赫连城家榆林三边地区和延安城周边的老乡,把性格执拗、蛮不讲理的人叫作“赫连城家”。
这句俗语的背后,包含了一个一千多年的历史典故。
赫连,指陕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赫连勃勃。
他本是南匈奴右贤王去卑的后裔,叫刘勃勃。
其祖先在东汉时期归附中央王朝,内迁到晋北地区,赐姓刘。
他们长期与鲜卑人通婚,北方诸族称匈奴父鲜卑母所生的后代为铁伐(一作铁弗),故此部落以铁伐为号。
西晋永嘉四年(310),铁弗匈奴刘虎部被晋州刺史刘昆所破,刘虎率众迁至朔方(今河套南北陕蒙之地)。
经刘虎、刘豹子、刘卫辰几代,先后接受前、后赵、前、后秦官职,成为朔方一大势力。
勃勃之父刘卫辰曾被前秦封为北单于。
淝水之战以后,刘卫辰被北魏所杀,勃勃侥幸逃脱,投奔后秦,镇守朔方(治所在今内蒙磴口县北)。
他兼并其他匈奴和鲜卑部落,势力大增,拥有10万之众,于公元407年自称天王、大单于。
公元413年,正式建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改元凤翔。
因传说匈奴是夏后氏苗裔,故以大夏为国号。
刘勃勃认为自己既为天子,即应与天相连,因此改姓赫连,即匈奴语“天”之意,令其所部旁系部落皆以铁伐为姓,意为钢锐如铁,皆堪伐人。
赫连勃勃久居中原,汉化程度很高,但文治却毫无称道之处,倒是凶狠暴虐,武功显赫。
他以河套南北为中心,打出了南及秦岭、东到太原、西北接宁夏、甘肃兰州的广大地盘,设立了10个州、2个护军进行军事统治。
《晋书·地理志》记载这10个州是:幽州(治大城,今河套南)、南台(治长安)、朔州(治三城,今延安城东周家湾)、秦州(治杏城,今黄陵县南)、雍州(治阴密,后治长安)、并州(治蒲坂,今山西永济)、梁(凉)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北秦州(治武功)、豫州(治李闰,今大荔县李闰堡)、荆州(治陕城);又置吐京、长城二护军。
其中,幽州、朔州、秦州三州在陕北地区。
大夏的州级机构以下,不设郡县。
所谓州,不过是统军的军镇而已,以城为主而统民。
州城中居住者,多为官军兵将,城中之人凶暴蛮横可想而知。
大夏10余个州城中,有两个最有名气。
一个是都城统万城。
它筑于公元413年,不但雄伟坚固,历1600余年仍雄姿犹存,而且还是后来的西夏党项拓跋氏的发祥地。
尽管隋唐以至北宋,统万城一直是夏州治所驻地,但人们还是把它叫作赫连城。
唐·许棠《夏州道中》有“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诗句。
另一个就是延安城东李渠镇周家湾村北的丰林故城。
它本是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兼并三城鲜卑后所筑的朔州城。
因北周时在这里设丰林县,故现在称之为丰林故城。
不过,直到宋代,人们还习惯称它为赫连城。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载:“延州故丰林县城,赫连勃勃所筑,至今谓之赫连城,紧密如石,剐之皆火出”。
这座古城历千余年风剥雨蚀,城垣轮廓至今仍清晰可辨。
赫连勃勃的残暴与治国无方,以筑统万城等城池而闻名于后世。
据说,筑统万城时,土要过筛笼蒸,拌以糯米汤,再用夯筑。
若夯窝渗水或被铁锥扎进,筑者就要被处死。
又说,他命叱干阿利督造箭与甲,做成后由工匠互相试验,若甲被箭射穿,则做甲者死,若射不穿,则做箭者死。
反正蛮横至极,无道理可讲。
赫连勃勃的这些暴行,见诸于文献,也广为流传于民间,现在也仍为陕北老乡所熟知。
赫连勃勃的蛮横无理和赫连城内那些凶狠残暴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把那些性格执拗,蛮不讲理的人称之为“赫连城家”,反映了他们那些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龟子·吹鼓手在陕北,龟子一词的意思,一是指吹鼓手,乐人;二是指骂人的话,意为门第不高,门风不好。
考察这个词的本源,当于汉代龟兹人迁居陕北有关。
龟兹的正确发音为qiu ci,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故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大约在汉宣帝时期(前78—前43年),因受到匈奴或周边其它民族的压迫而要求内迁,西汉王朝把龟兹国数万民众安置在榆林市北部的陕蒙交界之地,置龟兹县,并设龟兹属国都尉进行管理。
《汉书·地理志》在上郡条下有“龟兹县”。
唐·颜思古注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
”龟兹故城在今榆林城北牛家梁镇古城滩(一说在今米脂境内),其城垣轮廓尚存。
龟兹人能歌善舞,尤以吹奏唢呐等管乐见长。
他们远徙异地,也可能以此谋生,当地人不知龟兹(gui zi)的正确发音,便把他们称为龟子(guizi),以至后来把乐人吹鼓手也一并称之。
又因为龟兹人为外来户,为当地人所排斥,加之从事乐人这一职业,也为当地人所鄙视,或是有什么坏事,也认为是龟兹人所为,久而久之,龟子或是龟子子,便演变为一句骂人的话,如“你这个龟子子,就不干个正事。
“龟子菘”一词则等于说,某个人就不是正经人(龟兹人)的种儿麻胡夜深人静,瞌睡难耐,或是母亲手中活儿正忙,膝下小儿却哭闹不止。
无奈之下,母亲便吓唬道:“不要哭,一声住了!你再哭麻胡(音若猫乎儿)就来了。
”母亲的这一招还真灵,孩子的哭闹声果然嘎然而止。
这一幕,是许多稍有年纪的陕北人都经历过的。
麻胡是个什么东西,居然有这么大的震慑力?有人说,“麻胡就是狼”,母亲吓唬小孩的这句话,等于就是说“你再哭狼就来了!”其实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