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包括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
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一种“良知”的意识和行为。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社会素养和文化素养。
社会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即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礼貌,有尊严,有敬畏,有爱心,有友善,有礼让,有谦虚,有宽容,有体谅等。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学习、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良好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要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核心素养还包括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具有的职业技能,它包括专业技能、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
职业素养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技能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最后,核心素养还包括自我控制能力,即一个人能认清自身情绪,控制自身情绪,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心理模式,控制自身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维持自身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果。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水平,它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含社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它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是一种完善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经过不断磨练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摘要: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二、核心素养的内涵1.信息素养2.创新素养3.人际交往素养4.自主发展素养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1.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2.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四、如何培养核心素养1.家庭教育的引导2.学校教育的培养3.社会环境的熏陶正文: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时,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信息素养、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和自主发展素养四个方面。
首先,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有效获取、分析、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创新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素养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人际交往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过程中,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人际交往素养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融入和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自主发展素养是指一个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能够明确目标、规划路径、调整策略,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
自主发展素养有助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核心素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个人来说,具备核心素养意味着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对于社会来说,公民具备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是重要的培养途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传播正能量,为公民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条件。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并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2.1 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多个领域的综合素养,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2.2 核心素养的内涵1.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数理逻辑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
3.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学生具备有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
4.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5.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
6.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策略3.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3.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2 融合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设计1.将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
2.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3.3 评价与反馈1.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测试、项目评估、口头表达等。
2.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
3.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和提升。
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实践案例4.1 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培育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
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说纷纭,我对此进行了概念进行梳理。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
“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
“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
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
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
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的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仅从字面上看,“21世纪素养”比“核心素养”更具有时代感,更能反映社会变迁对于人的素质的新要求。
本文认为,不可随意界定核心素养,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核心素养简单界定为:为了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变革,人所应该具备的关键素养。
简而言之,核心素养即“21世纪关键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词可有可无,因为核心素养只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概念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唯一的不同是,“核心素养”的表述好像更为时髦、更有国际范儿、更能吸引眼球,但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把核心素养等同于全面素养,显然是错误的。
从词义上看,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核心素养之外,还应该有“非核心素养”。
否则,所有的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的素养了。
浅论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
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
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态度素养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
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
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
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
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
它的主要因素是:(1)语文学习的意愿。
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
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
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素养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核
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批判性分析能力、尊重学习内在动机、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等基本素质。
它既满足了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它代表了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素质。
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包
括《国民素质标准》、学校校园文化等;对世界素养的要求包括文盲领域与国际一
致文盲标准等。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去理解读透及客观判断问题,从而形成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实际操作行动,从而实现个体对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生素养代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它的实施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具备尊重他人、调节个人情感、承担责任、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实施这
些要求,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也会为未来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提高学生素养有利于深化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兴盛发展。
历久弥新的
“中华文化”一直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维度,提升学生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传统优势,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把握现代趋势,通过将历史凝聚与当下指引叠加,来形成中华文化的多元混搭,从而为民族文化自信及传承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具有满足个体复合生存的需求,保障社会和谐
发展,深化文化自信,以及促进文化兴盛等特征。
因此,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学校发展之所以,更是构建新时代社会的重要前提。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
我国教育现代化2035 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作为国家的基础工程,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下,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实现每个公民的全面发展。
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核心素养将对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对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性要求,是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了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与创新素养等多个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征核心素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全面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涵盖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系统性指的是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通联、相互促进;持续性指核心素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来提升。
三、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1. 集中资源培养核心素养为了培养核心素养,教育资源需要进行重新配置,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倾斜。
在学校层面,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强化跨学科教育,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层面,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引导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打破分科壁垒,实行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隔,实行跨学科教学。
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更全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发展,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
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能够在终身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四、推进核心素养的保障体系1. 完善评价体系,量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推进核心素养教育,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量化评估。
评价体系需要反映多方面的要素,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使教育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底蕴:指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社会、人类
命运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科学精神:指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识
和支持。
3.学会学习:指具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
握和运用。
4.健康生活:指具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对健康问题的认
知和关注。
5.责任担当:指具备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和
义务。
6.实践创新: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人才更容易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张华自2015年1月起,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
为充分体现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教育部一方面立足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确立“核心素养”这一观念,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亦可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一、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要准确理解“素养”或“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把握此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否则难登堂奥。
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无论源自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均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
1例如,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的国际组织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前者核心素养框架的总名称为“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后者的核心素养框架则是建立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其名称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二者均旨在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世界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的国家为美国,其中执牛耳的研究组织为美国教育部与苹果、微软等公司机构联合发起的“21世纪技能伙伴协会”(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P21),以及思科、英特尔和微软赞助成立的“21世纪技能教学和评估委员会”(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二者均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浅谈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核心素养的内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
∙我国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一是人文底蕴。
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是科学精神。
既要有理性思维,也要有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并持之以恒去探索。
∙三是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学会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
∙四是健康生活。
信息时代使人的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作为一个“数字公民”必须学会将个人的需要和许晴转化为意志行为,去学会健康的生活。
∙五是责任担当。
素养是以创造和责任为核心的一种高级心智能力。
为个人、为国家、为国际负责。
∙六是实践创新。
信息时代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倡导深度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实践中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导言核心素养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它所强调的学生综合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引起了广泛共鸣。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其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培养方式等,旨在揭示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和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全面发展。
它不仅涵盖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社交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
核心素养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1. 基础学科素养基础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石。
它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学科,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发展其他素养奠定基础。
2. 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等,能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促使学生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勇于尝试和创新,实现自我价值。
3.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关键能力。
学生通过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4. 社交能力和人文素养社交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公民素质等。
这些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
人文素养则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观、审美意识等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学校应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评价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贯彻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实践经验。
2. 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或综合素质发展上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和职业要求。
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在特定学科领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具备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2. 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4. 沟通和合作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5. 文化和跨文化素养: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素养,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6. 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素养要求个体具备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制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文化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和职业的需求。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摘要: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1.文化基础
2.自主发展
3.社会参与
正文:
核心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
在我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首先,文化基础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我国,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其次,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自主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它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国家大局,履行公民责任。
社会参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总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在我国,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公民,有助于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应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要求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对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基本素养,包括认知和非认知方面的技能和态度。
这些素养不仅涉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了情感、价值观、态度等非认知领域。
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
1. 适应终身发展: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个人修养:强调个人修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 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具备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4. 学科基础与跨学科素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关注跨学科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生挑战。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6.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7. 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学生应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教育者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养。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观点丨林崇德: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
“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简述核心素养内涵
简述核心素养内涵一、前言核心素养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全球意识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批判性思维1. 概念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估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决策。
批判性思维需要有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判断力等多种技能。
2. 培养方法(1)学会提出问题:在接受信息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包括问题的范围、目标以及关键点等。
(2)收集信息:要搜集多种来源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3)评估信息: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包括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是否符合事实等。
(4)形成观点:通过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创新思维1. 概念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能够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创造性的结果。
创新思维需要有开放性、想象力、灵活性等多种技能。
2. 培养方法(1)学会提出问题:在接受信息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2)拓展思路: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包括跨领域思考、模仿和改进等。
(3)鼓励创造性:要鼓励自己和他人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和尝试,包括尝试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想法等。
四、沟通能力1. 概念沟通能力是指在交流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并且理解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沟通能力需要有语言表达、倾听技巧、情感控制等多种技能。
2. 培养方法(1)学会倾听:在交流中,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并且理解他们所说的话。
(2)清晰表达: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时,要清晰明了,避免产生歧义。
(3)掌握情感:在交流中,要掌握自己的情感,并且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
五、合作能力1. 概念合作能力是指在团队中能够有效地协调和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合作能力需要有领导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多种技能。
2. 培养方法(1)学会领导:在团队中,要学会领导和组织成员,并且分配任务和角色。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核心品质
核心素养意蕴:
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
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
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
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
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
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
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
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
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
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
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
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
它是学校教
育的核心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
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
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从近几年教育学考研的情况来看,热点类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种题型都均可出现。
所以大家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累答题素材哦!今天学姐带来的话题是核心素养,希望给大家答题带来启发!一、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项目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
核心素养诞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汏,新职业不断涌现)。
第二,信息时代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核心素养的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オ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主要表现1. 文化基础(1)人文底蕴①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②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③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①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核心素养”的内
涵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
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
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
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素质教育的
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近30年,为何今天又来讨论素质教育?因
为基础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到了一个重
要的历史节点,需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
诸多问题进行再认识、再实践。
”中国教
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
长傅国亮如是说。
•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
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
的具体化的内容。
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
到迷茫。
•事实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
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
人才培养的指针。
因政治体制、文化背
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
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
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
性思维,等等。
•目前,我国已经决定采纳上述国家核心
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
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
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
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
节点,意义深远。
”傅国亮说。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
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
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
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
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
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
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
一段路程,而基层的教育实践探索者对
此充满期待。
•不过,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
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
李奇勇认为,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
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
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
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
实施素质教育,
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
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
•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
素质?长期以来,只有方向,没有明确
的具体化的内容。
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基层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小学校长、教师感
到迷茫。
•事实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核心素养”
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
人才培养的指针。
因政治体制、文化背
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
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
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创造性、批判
性思维,等等。
•目前,我国已经决定采纳上述国家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傅国亮说。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具体到课程改革上,将基于学科本质观来确立学科素养,基于学科素养来择定学科课程内容,基于学科课程内容来研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建构阶段,到实践层面的落实,尚有一段路程,而基层的教育实践探索者对此充满期待。
•不过,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校园围墙内的事,正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校”。
从来没有可以离开社会环境的成长,也从来没有可以离开家庭环境的教育。
李奇勇认为,我们要树立“泛教育”的理念,家居是教育工具,社区是教育载体,景
观是教育因素,城市、乡村是教育场所;家长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
互为环境互为教育者。
实施素质教育,
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
都可以从自身改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