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蓝色海洋教案 五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奇的海洋生物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中的食物链。
2.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海洋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海洋生物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的海洋各种生物。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师生共欣赏一段音乐。
提问:这段音乐里出现了什么声音?声音来自于哪里?
小结:是的,大海的神秘和宽广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都喜欢大海,大海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而海底的世界却更加奇妙。
大家想去一睹它的风采吗?现在就让我们去神奇的海底游览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震撼的画面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了解研究海洋生物。
)
二、案例传真,认识海洋灾害种类。
1.图片欣赏。
教师介绍一些海洋生物(名字、特征、习性)(播放课件)。
这是凶猛无比的鲨鱼,号称“海中霸王”。
鲨鱼虽然凶猛,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宝,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聪明灵巧的海豚也来了,它可是鲸类王国中最大的家族。
这是残忍好斗的章鱼,它虽然叫鱼,但并不是鱼类,而是软体动物,它有八条长的腕足,腕足内侧有很多吸盘,有的体内有墨囊。
它力大无比、足智多
谋,不少海洋动物都怕它。
瞧,这是艳丽无比的珊瑚,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2.知识探究。
通过欣赏真实的海洋世界,我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朋友。
可是,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洋吗?(播放课件【知识窗】)
在远古时期,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
后来陆地逐渐扩大。
现在,海洋面积仍占地球面积的71%,差不多3/4的地球表面仍然是海洋。
海洋最深处可达11公里,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因海洋不同深度的光照不同,生物种群也不一样,所以海洋生物千奇百怪。
地球上80%的氧气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小结: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
它哺育着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
3.互动交流。
谈谈你对海洋世界的感受和海洋生物的认识。
同学们,你们还见到过哪些海洋生物呢?说出它的名字、样子、色彩。
4.作品欣赏。
看来,大家认识的海洋生物真的很多喔。
接着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海洋生物的魅力。
老师这儿有一些学生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它是如何表现海洋生物的?
表现形式有:绘画、剪贴、泥塑、剪纸,等等
5.创作思路。
看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有了这么多的独特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现你喜欢的或想象中的海洋生物。
可我们如何来创作呢?请某些同学来先说一说你的巧妙构思。
(学生谈想法,教师引导,讲解创作过程。
)
小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会栩栩如生地呈现了。
(板书:画外形添细节涂色彩)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引导学生知道常见海洋生物的种类。
通过合作制作资料卡及全班交流,使学生
了解常见的海洋生物的种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
三、探究天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令你惊奇的海洋生物,可以精细地描绘一个单独
的海洋生物,也可以画出整个争奇斗艳的海洋世界。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为学生答疑解难。
1.通过整理资料做资料卡,我们更清楚地感受到海洋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分成小组研究课前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从中寻找到海
洋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名组长,整理分析资料,寻找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吧。
学生自由合作,分组分析资料。
(教师巡视并适时评价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
3.全班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探究发现海洋生物圈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归纳出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大海给予我们无限的神奇和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许多的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播放课件)如此下去,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可爱的海洋朋友。
根据前面学过
的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结:是的,我们在感受大海美丽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
让我们一起
来保护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
2.将自己好的构思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运用其他表现方法创作表现出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海洋生物圈中
各种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宣传课堂研究成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成果
展示的途径,激发继续探究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海
洋环境,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
2.海底地形探秘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2.了解释海底地形分布规律。
活动重难点:
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海底地形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海底地形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陆地的各种地形。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陆地上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各种各样的地形,那么神秘的海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课文的足迹,去探寻海底的秘密。
二、初识海底地形。
1.要利用开发海洋,就需要了解海洋,尤其是海底的地形。
2.现在我们就是一个个小研究员,要逐个探究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图片,看看这些图片里向我们讲述了那些地形。
3.从图片中,你知道有哪几种海洋地形?
(相机板书:大陆架、大陆坡、海岭、海沟、洋盆。
)
4.海洋的地形和陆地的差不多,人们是怎样了解海底的地形的呢?同学们注意到了吗,书上关于科学家利用回波探测仪向海底发射超声波,获取海洋数据和资料。
使用了“资料卡”的形式,大家想想用资料卡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好,大家评价一下吧。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与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知道海底的地形。
通过合作制作资料卡及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
三、感知海底地形
(一)海岸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2.海岸的类型
(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
1500—5000m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四、海底地形奇观
1.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海底地形奇观,谈体会。
2.我们平日所看不见的海底其实丰富多彩,还有很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搜集更多的资料制作海底奇观信息卡。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海洋地形并通过宣传课堂研究成果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途径,激发继续探究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关注未来。
)
3.海底网络通天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电缆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历程及其优势,认识到保护海缆的重要性。
2.感受海洋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3.培养搜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电缆的作用、发展历程及其优势。
教学难点:
认识保护海缆重要性,感受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视频聊天图片并提出问题:她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视频聊天的?
2.学生观察海底电缆图片和《世界海缆分布图》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4.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视频聊天的话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初识海底电缆,发现并初步了解通信网络与海缆的关系,激发其探究海缆的兴趣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各小组选择探究任务,明确分工。
2.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学生明确探究要求。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读书、整理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探究。
)
4.学生交流
(一)海底电缆作用大
(1)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举例说明海底电力电缆的作用。
(2)教师小结:我们与这些城市,虽然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却能通过视频聊天,就像面对面地交流,非常方便。
可以通过自动取款机汇款,还可以拨打越洋电话,这些可大都是海底电缆的功劳啊。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分析资料与交流、使学生更为准确、全面的了解海缆的主要作用,切实感悟到海底电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感受到海洋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
(二)海缆的发展史
(1)指名交流,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在教师指导下突出中美直达国际海缆奠基仪式在青岛进行。
(2)播放中日海底光缆建成的视频。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世界海缆的发展历史和中国海缆发展现状,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海洋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
(三)海底电缆优势多
教师谈话:海底光缆的建成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那它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资料、提炼相关信息、阐述观点来突出海缆在通信中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了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海缆的敷设
(1)学生交流。
(2)教师随机出示幻灯片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海底电缆的敷设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程,海缆一旦断裂,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许多不便,初步产生保护海缆意识。
)
(五)海缆的修复与保护
(1)学生边交流,教师边同步出示课件演示。
(2)阅读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
(3)学生交流:读了后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演示,使学生了解海底电缆的修复也是非常复杂的,增强其保护海缆的意识。
)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请同学们通过其他渠道,继续去探索海洋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深化学生对海底电缆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
4.深海潜水器
活动目标:
1.了解蛟龙号深潜器。
2.知道海洋深潜的历史与发展。
3.感受祖国的强大与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重难点:
了解蛟龙号深潜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蛟龙号深潜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潜水器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蛟龙号潜水器进行深潜试验视频资料。
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海底到底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蛟龙号到海底去探秘吧。
二、蛟龙号揭秘
(一)走近蛟龙号
技术指标
长、宽、高分别是8.2米、3.0米与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为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蛟龙号”目前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区域
(二)蛟龙号挑战深海
1.从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工作。
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
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
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2.2010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
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3.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
号在北京时间26日6时12分首次下潜至5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
海试主要任务。
这个下潜深度意味着“蛟龙”号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北京时间26日3时38分“蛟龙”号安全布放,3时57分正式开始下潜,下潜
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
参加本次下潜的三位潜航员是叶聪、杨波和付文韬。
“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四、深潜器知多少:
世界上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总共有5台,分别是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
国的“阿尔文”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及“密斯特”号,它们的最大深潜深度只有6500米,而且在作业时都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支点才能开始工作。
“7000米载人潜水器”具有更深的下潜能力和针对作业目标稳
定的水中悬停定位能力,这是世界载人深潜器领域的一大技术进步.
五、深潜历史追溯:
自古以来,人类就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潜水活动,1855 年,有个德国人建造了一个系留式钢球,人坐在里面可以潜入75 米深的海底去捞取沉船上的财宝。
本世纪30 年代初,美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海洋研究的系缆式潜水球“比布”号,它是一个圆形钢球,直径1.45 米,周围开有3 个观察窗。
1934 年8 月,“比布”号潜入923 米深的海底,创造了当时深潜的最高记录。
后来,
又建造了第二个钢球“深球”号,结果于1950 年潜入1372 米深的海底,刷新了深潜记录。
40 年代末期,瑞士的奥•皮卡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艘不用系缆连接的深潜器FNRSⅡ号,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5200 米。
1961 年1 月23 日,奥•皮卡德用他研制的一艘长18.2 米、直径2.18 米、壁厚12 厘米、由2 人乘坐的“的里雅斯特”号进行了长达8 小时33 分钟的深海探险,成功地潜入了11000 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
在那里,海水压力高达1100 公斤/厘米2,相当于陆地上一个大气压的1100 倍。
六、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的成功研制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为开发利用海洋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5.桥隧时代
活动目标:
1.了解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
2.知道世界桥隧的历史发展与未来。
3.感受桥隧时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重难点:
了解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感受桥隧时代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视频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世界桥隧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通车视频资料。
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
3.教师谈话:自古以来,海峡山川阻隔着人们的交往,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天然屏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进入我
们的视野,我们迎来了桥隧时代。
4.小结: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开通对中国的桥梁建设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整个青岛经济的发展。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吧。
二、桥隧带来新变化
(一)青岛胶州湾大桥
1.青岛胶州湾大桥
青岛胶州湾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黑龙江路杨家群入口处,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一期工程)路线全长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
青岛胶州湾大桥(5张)其中海上段长度25.171 公里,青岛侧接线749 米、黄岛侧接线827.021 米、红岛连接线长 1.3 公里。
工程概算投资90.4 亿元。
2010年12月22日青岛海湾大桥主桥贯通,大桥于2011 年6月30号下午14点正式通车。
(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图片、视频等。
(2)学生看后谈感受。
(3)学生交流自己参观大桥的所见、所闻、所感。
2.小结:“一桥飞架南北,两岸三地变通途”。
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开通把青岛、黄岛、红岛3个城区连成一体,大大密切了东西海岸的联系,实现了胶州湾半小时经济圈的构想,形成了大青岛格局,也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青岛胶州湾隧道
1.出示青岛胶州湾隧道图片,学生赏析:你知道青岛胶州湾隧道是怎样建成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交流青岛胶州湾隧道的有关资料。
胶州湾海底隧道,南接黄岛区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北连青岛主城区的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
隧道全长约7800米,其中海底段隧道长约3950米。
设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路线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基准期
为100年。
3.探究其他地方的桥隧。
三、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桥隧贯通犹如打通了经济建设的血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插上了跨越式发展的翅膀!
6. 滨海明珠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特色。
2.了解广州、大连、珠海、深圳、上海的地理位置特征、主要城市、风物特产、建设发展成就。
3.探究经济社会发展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广州、大连、珠海、深圳、上海等地的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滨海城市的地理位置特征、主要城市、风物特产、建设发展成就等。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生活在大海边,我们请到就是蓝色海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么在中国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上,还有很多的璀璨明珠,你知道还有哪些沿海城市被称为海滨明珠吗?
学生交流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6. 滨海明珠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探究
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请你看看中国沿海的这几个城市,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图片吗?说说这些城市有什么特色呢?
学生认真看图
小组交流
指名交流:
这些城市很漂亮
这些城市都是沿海城市
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各个明珠的风采介绍。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
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广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
大连:位于欧亚大陆东岸,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有包括大小岛屿260个。
服装节是大连的名片之一。
珠海:百岛之市经济特区
学生听取老师的讲解,也可以说说自己去过的沿海城市。
师:青岛为什么会成为中外闻名的海滨城市呢?
师:课件出示上海图片,你知道这是哪座城市?有什么特色?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补充上海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完成18页的“我知道”
指名交流
学生回答
师:课件出示异国海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异国城市吧,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认真观看,谈感受
三、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并完成海滨明珠图册。
7.开放的海港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港口,港口的作用。
2.知道我们的青岛港。
过程与方法:
1.从地图上准确地找出山东沿海港口。
2.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整理分析。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港口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
2.体验实践活动的快乐,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港口的录像资料及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山东沿海港口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港口录像片,并配乐解说。
)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们畅所欲言。
)
师小结:山东半岛拥有龙口湾、威海湾、胶州湾等天然港湾。
港口星罗密
布,航线四通八达,全省沿海港口有26处,对外开放的港口17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对外开放为山东航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设情境,明确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二、认识海港
师:你对港口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只要说出与港口有关的内容即可,不必对该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旨在使学生对港口有初步的认识。
](课件展示一组港口货物进出图片)师:港口的作用大吗?把你搜集到的港口资料介绍给大家吧!
(小组内互相交流,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知识填写到卡片中。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介绍,教师相机展示相应的音像资料。
)
师: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出示图片)大家想从那几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呢?
(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选定研究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将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填写到资料卡中,教师随机指导。
)[让学生在对资料的分析与研究中,了解更多知识,尝试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他人交换意见。
培养他们随时记录的研究习惯。
](各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
)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从资料整理、合作研究、展示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
三、国外的海港
1.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汇报研究成果。
(预想汇报形式:故事会、表演、资料表格、展示图片……)
[关注学生的研究方法、合作程度及汇报内容,在交流中感受港口的发展与腾飞。
]
四、海运航线
师:刚才同学们的汇报真是精彩,请同学们继续找找中国海运线有哪些?(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并汇报、展示。
预想形式:编写广告语、画宣传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