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_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分层到社会冲突
———基于我国阶层现状的分析
丁建定,孙 健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借助于经典社会学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社会资源的阶层分布以及社会流动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缺乏中间阶层优势、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以及社会流动调节机制的弱化,成为社会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冲突;社会整合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603(2005)0420079205
收稿日期:2005208215
作者简介:丁建定(1964—
),男,河南南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对社会分层和社会冲突的研究,源起于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从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分化的根源在于有价值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那些分配受到控制的物质性和符号性资源,如金钱、实物或威望、权力等。然而,有限的资源相对于人类膨胀的欲望来说总是微不足道,并且越是有价值的资源其分配越是受到控制,加之能力的差异必然产生占有的多寡,形成一系列资源占有量、利益相似的群体,这便是阶层的最初形态。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源分配的基础在于社会分工。美
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Mills. C.Wright )认为,伴随着劳动分工带来的社会整合,职业也就成为了划分阶层的重要标准。
对社会阶层的分析离不开阶层意识。人总是在潜意识中把社会划分为不同等级,并将自己归纳适应于其中,形成自我地位知觉和阶层意识。阶层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不平等及自身所处社会地位的主观认识。阶层地位的不平等产生强烈的个体激发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当难以调和时就表现为社会冲突。一提到社会冲突,人们难免会想到斗争、革命、分裂等一些社会失控的局面,这是片面和武断的。社会冲突作为社会主体之间由于需要、礼仪、观念的差别和对立所引起的相互反对的社会互动行为,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人们向往正义与和谐,然而正是在社会条件与自身需求的
矛盾冲突中发展了多元化的文明史。可以这样说,正如社会和谐一样,社会冲突只是社会结合的一种结合形式。
我国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学术界充分认识到社会分层与冲突的理论意义,投之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成果是硕果累累。本文正是借助经典社会学理论和已有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中观的结构层面上剖析分层和冲突的内在关联,试图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一、我国阶层结构不合理、社会冲突积蓄严重
(一)中间阶层尚未形成,社会缺乏稳定基础所谓中间阶层主要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在我国,传统的中间阶层是由工薪阶层(普通干部,知识分子和国有企业职工等)构成,由于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限制,当时80%的农民很难向这一阶层流动。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中间阶层逐渐出现了分化,出现了“新中间层”,这个阶层的基本特征是年龄在25-30岁之间,有较高的学历,有新专业知识,例
如: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商业服务人员和技术
第4期2005年11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 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 )
N o.4October ,2005
工人等。这些新中间层有明显的扩张趋势并且向上层流动,今后有可能和企业普通职工形成新的中间阶层。
中间阶层最显著的功能是稳定社会。亚里士多德最早在《政治学》中论述了中间阶层,他认为,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当中间阶层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中间阶层还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极端的思想
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存在空间;并且中间阶级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当他们占多数时,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尚没有形成中间阶层优势。笔者结合社科院的十大分层框架绘制了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产业工人(2216%)和农业劳动者阶层(44%)所占比重庞大,这表明在我国社会的下层依旧占了极大比例,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盼的中间力量。所以说,中间阶层优势在我国尚不明显,社会缺乏稳定基础。
表1 中国十大社会分层所占比重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110%2经理人员阶层 1150%3私营业主阶层 0160%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110%5办事人员阶层 4180%6个体工商户阶层 4120%7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12%8产业工人阶层 22160%9农业劳动者阶层 44%10过渡性特殊阶层 3110%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十大社会分层框架报告》,《社会学》2002年第3期。
(二)阶层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阶层差距往往都是以经济资源的占有来衡量的。基尼系数是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数据指标,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全体居民的收入差距达到合理程度的基尼系数应该在013-014之间。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的基尼系数出现了两次
变动,首先是1988年前的不到013上升到1988的01382,其次是由01382上升到1994年的01467,反
映了我国的基尼系数从不合理到合理再到不合理的变化过程。更让人忧虑的是,差距还在不断扩大,1997年国家统计局在35个大中城市把减收户由高到底排队分成五组后发现,减收户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下组,其中低收入组占到35%,较低收入组占22%,中等收入组占24%,这说明底层收入者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近年来收入一直在下降。
阶层差距过大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利。其一,它加大政府决策成本和执行的难度。社会差距越大,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冲突就越大,政策的普遍适用性就越差。“中位选民”定理告诉我们,
公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只有代表中间阶层的利益,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体现民主,不至于引发社会矛盾;其二,不同的阶层享有和期望的公共服务也有明显的“阶层性”,巨大的社会差距影响社会总体福利的实现。例如,城市中的别墅区、普通居民居住区、外来人员集中的城中村,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互动形式,在成员素质结构、公共设施上都有重大差别,这就容易形成不同的亚文化圈,文化差别有时很难认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冲突性的。
二、社会资源分布不合理,强化了社会冲突仇立平教授曾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职业分类数据,列举了50种职业,对这些职业的收入、权利、声望进行评价,得出对50种职业的综合评价。
笔者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见表2),从社会冲突和社会流动的角度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社会资源匹配存在严重不
0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