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摘要:生物课堂的内涵——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生物与生活相脱离是导致课堂
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生活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
接受知识的现象,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增长了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了发展,实施生活化教学是课改发
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内涵生活化教学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注重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
倡导的理念之一,这样的理念凸显了生物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怎样才能
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呢?
一、课堂导入借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前不久,腮腺炎在学校流行,很多学生被感染了,一时间人心惶惶,我灵机
一动,把“传染病”这一节提前进行。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腮腺炎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都病倒了?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
子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让患腮腺炎的学生谈他患病的具体感受,最后全班同学
通过交流得出“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又请学生扮演“家庭小医生”,讲一下如果你
遇到这种病应该做哪些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消除
了心理恐惧,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了
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为切入点,让现实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能使学生快速
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难点链接生活资源,为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开辟绿色通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
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越高。但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学习
起来很抽象,不易理解,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提供的情境进行改造,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实际操作、
观察、思考活动帮助学生强化感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DNA结构”时,先让学生看一组图片:旋转的楼梯和扶手。学
生对这个图片的内容是熟悉的,然后指明“DNA双链和碱基配对”就如同“旋转的楼梯和扶手”这样一个形态结构,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的楼梯和扶手”这一直
观的“形”把DNA结构宏观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双螺旋结构”这一认识。再由“楼梯”讲到“碱基”配对,由“扶手”讲到“DNA双链”反向平行,本属于理论性的东
西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完全得益于“生活”这座桥的建造。
对于“DNA﹑染色体﹑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生活中常见的各色毛线做演示:
2m长的毛线(代表只有几厘米长的DNA链),怎样缠绕才能绕成很小很小的棒
状染色体(只有几纳米),学生亲手尝试,能体会到细胞虽小,但有高度复杂的
螺旋状结构。接着又让学生在绕成的螺旋状结构上贴上不同颜色纸环(代表基因),将更小的遗传信息与染色体结合,体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教学PPT
如下:
知识从生活中走来,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动、形象,无需
教师刻意反复强调,这比教师强制传授要轻松愉快的多,正如教育家斯宾塞讲的
那样:“硬塞知识的方法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使这种能力不断地倒退。”
再如“鸟的生殖和发育”中对“鸟卵”的结构,传统的教学就是利用课本提供的
图片造成学生对“鸟卵细胞”的结构认识不清,而生活化教学处理方法是:利用学
生不陌生的鸡蛋来解决问题。比如,剥熟鸡蛋时从哪头开始?为什么?剥掉了哪
些结构?吃掉了哪些结构?鸡蛋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教师提供熟鸡蛋,边剥
边学,重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由于熟鸡蛋便于“操作”,
学生的兴致很高,然后再对比观察生鸡蛋的结构,认识各部分的功能,效果很不错。对于鸟卵细胞的结构,则出示杀鸡时拍摄的母鸡体内鸡蛋的照片,加深了学
生对鸟卵细胞的认识。这一案例说明只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才能缩短学生与
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变抽象,空洞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现实,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引起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课堂创设生活情境,关注内在需求,引领学生探究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
是最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把那些未知和已知,
浅知和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的
强烈愿望,同时将学习目标转化为生活主体内在需要,通过学生自学、思考、合
作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学习“血液循环”时作如下处理,先调查学生是否打过吊针,接着呈现这样
的生活情境:初一⑤班杨帆同学被开水烫伤了脚,因处理不及时而发生感染,医生诊断需要吊针消炎,请问:这些药物是如何到达足部的?你能帮助找出药物到
达患处的途径吗?所设计的问题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学生对血液循环示意图展开积极观察,阅读、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这样
的认识:药物→手部小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足部毛细血管→患处。在学生对血液循环途
经探究清楚之后,指导学生讨论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血压等概念和原理,该探究紧贴学生生活,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未知生物学原理,把学生置身
于情境之中,学习欲望非常强烈,此时他们阅读教材,展开讨论已不再是停留在
回答具体的生物学问题上,而是跃升为运用生物学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认知层面。
四、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
建构。生活化的课堂活动,符合学生口味,能将生活中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气
氛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在进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时,设计以下活动:1.听老师口令,做相反动作的游戏。老师说“左”,学生
举右臂;反之说“右”学生举左臂,看谁反应快?此活动拉近了师生间距离,激发
了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导入新课;2.师生合作完成“眨眼反射”、“缩手反射”、“看
见解剖针就害怕”三个演示实验,悟出了“刺激、神经系统、反应”这一反射概念的本质,并通过列举生活事例加以巩固;3.品草莓。每组派一名代表品尝草莓,追
问“看”和“吃”的不同感受,讨论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不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理解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一生物学概念的本质不同,学
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并且这种建立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基础上的知识和技能
是永远不会淡忘的。
五、课堂落实联系生活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关注社会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