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发表时间:2013-05-10T17:46:28.60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4月供稿作者:李爱琴[导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更是尤为突出。

河南省济源市天坛路小学李爱琴邮编4590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是把有关陈述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数学过程,知道怎样思维更重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教育应与生活实践结伴,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发展过程。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活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告诫我们: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层次为背景,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笔者在此以小学数学《比的意义》同课异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比的意义》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该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核心内容。抓住比的意义,借助除法来建立比的概念,既有同种量间的比较,又有不同量间的比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和比值这两个概念,学会写比和求比值这两个方法,理解比和除法、分数这两个关系。

第一节课:从生活情境入手,先出示我国国旗的图案,告之学生图案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解答,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初步感知比。接着对“长是宽的3/2 倍”与“长和宽的比是3比2”,进行比较得出比从除法中来的,由通过一些例题进行说,让学生明确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比的两个数间的关系。

第二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感知比的意义。出示三个长方形。((1)长6厘米,宽2厘米;(2)长6厘米,宽4厘米,(3)长6厘米,宽1厘米)问学生:请同学们欣赏一下,你们觉得哪个长方形画国旗最好看?为什么?学生在那里七嘴八舌,各自述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个学生分别说想法,最后师说:“那这个长方形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根据经验,你觉得主要跟它什么有关系?”让学生述说后,从而引出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关于比的例子。同学们兴致高昂,说了很多。比如:(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3)“84消毒液”餐具消毒的配比是1∶100(4)人体美的黄金分割比1∶0.618……

课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生通过对不同长方形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对数量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从而初步感知比的意义。通过问题,既让学生明白比的外延范围,又对比的内涵有深入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学生全面、系统地建构起新知的模型。最后通过解释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理解比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在评课过程中,同行们提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思维的关系,这两节课虽然都从生活情境入手。但第二节课更能展示儿童个性,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能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参与其中,使学生的知识不是成为最终目的,而是成为手段。

课堂上的思维是一种富挑战性的深层智力活动。思维是基于知识,而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知识上,思维是由问题产生,并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有所创新。对比这两节课,第一节课上,只是利用国旗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通过长是宽的几倍来展示长和宽的比,在根据几个例题来研究比,这个生活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楔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程序了。

而第二节课里,让学生找哪个长方形画国旗最好看,并说明理由,从为什么这个长方形好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将生活情境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面对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触角会在已有的知识经验领域内探寻、搜索: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和我以前解决的什么问题有关联?一旦触碰、抓住了有关联性的东西后,思维马上进行收敛:我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在我的思维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想?在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探索合适的答案。

由此可见,我们不是把有关陈述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数学过程,知道怎样思维更重要。由此可见,课堂上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活起来。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更是尤为突出。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当与生活实践结伴,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使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让学生感觉数学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活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覃运初. 数学课堂“生活化”实验策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2、郑毓信. 简论数学课程改革的活动化、生活化与个性化取向.数学教学. 2003年第2期

3、朱德全.数学新课标与主题式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