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稠油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渗流力学研究室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渗流力学研究室
隐含和矿场应用能力强等特点。
联系地址 :山东省东营市胜 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 究院渗流力学研究室
邮政编码:2 7 1 联 系电话 :0 4 - 75 0 .8 1 0 2 E ma :swsw l .o 505 56 8 14 5 7 5 8 - i d d @so c r l f n
, 一
自主版权软件产品


水平井地质设计软件是基于微机而实现的可视化、 交互式水平 井地质设计和优化工具软件。主要功能包括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三 维图形显示 轨迹优化设计和产能预测等。 具有 界面友好 . 使用方 便和功能实用等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 SC E L H M是一套三维化学驱数值模拟软件系统 能够模拟水驱、 一元驱 、 二元 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等实验室岩心驱替实验及大型非均质矿场化学驱油过程。 具有解法先进 参数自动
※ 大型软件网上共享应用技术
完善 了精细油藏描述一体化系列软件及研究手段 , 具备了进行百万级乃至千万级节点规模 的模 拟计算能力 . 形成了精细油藏数值模拟 稠油热采数值模拟 , 化学驱数值模拟以及气藏凝析气藏、裂
缝性油藏 低渗透砂岩油气藏等特殊类型油藏开采方法和水平井开发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列。
iI 数值 模 拟 特 色 应 川技 术 系 列 I藏 I
1精细数值模拟建模技术 . 2油藏渗流机理综 合研究技术 . 3 油藏一体化模拟技术 . 4流线模拟技术 5火烧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6水敏稠, i 藏数值模拟技术 dd t ̄
7化学驱数值模拟技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叶 国 石化 l
油减数值伙拟= 题技 术系列
※ 剩余油富集 区数值模拟定量描述技术 ※ 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 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技术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第30卷 第6期2023年11月Vol.30, No.6Nov.2023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杨勇1,张世明2,曹小朋2,吕琦2,王建2,刘海成2,于春磊2,孙红霞2(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 东营257000;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 东营257015)摘要: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量丰富,已动用地质储量9.4×108 t ,采出程度为13.3%,未动用储量2.1×108 t ,提高采收率及效益动用面临注不进、驱不动、波及差等诸多难题。

为了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攻关创新压驱技术。

综合运用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采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形成了压驱油藏适应性评价标准、室内实验技术体系、油藏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等技术系列,配套了分层压驱、组合缝网体积压裂、调驱等工艺技术。

矿场试验表明,压驱能够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大幅度提高油井产能及采收率,2020年3月以来,低渗透油藏累积实施450个井组,累积注水量为1 384×104 m 3,累积增油量为55.7×104 t ,压驱开发技术正逐步成为低渗透油藏主导开发新技术。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注水能力;压驱开发技术;能量补充;高压注水;压裂裂缝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6-0061-11DOI :10.13673/j.pgre.202206036中图分类号:TE319文献标识码:A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y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engli OilfieldYANG Yong 1,ZHANG Shiming 2,CAO Xiaopeng 2,LÜ Qi 2,WANG Jian 2,LIU Haicheng 2,YU Chunlei 2,SUN Hongxia 2(1.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00, China ;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Research Institute ,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15, China )Abstract :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engli Oilfield are rich in resources , with produced geological reserves of 9.4×108 t , recovery of 13.3%, and unproduced reserves of 2.1×108 t.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benefit development face many challenges , such as injection failure , displacement failure , and poor swept volum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 Shengli Oilfield has innovated the pressure drive technology to tackle these problems. A series of technolo ‐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 including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pressure drive technology , the laboratory experi ‐mental technology system ,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reservoir engineering schemes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geology , fluid flow mechanics in porous medium ,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as well as combining physic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se technologies are supported by zonal pressure drive , combined network volume fracturing , and pro ‐file control and drive processes. Field tests showed that pressure drive can quickly replenish formation energy and dramatically im ‐prove oil well productivity and recovery. Since March 2020, 450 well group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 ‐voirs , with a cumulative injection of 1 384×104 m 3 and a cumulative oil increase of 55.7×104 t.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 ‐ogy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leading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Key words :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 ;water injection improvement ;pressure dr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energy replenish ‐ment ; high-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hydraulic fracture收稿日期:2022-06-20。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首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的目的在于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石油石化企业能够准确了解在世界经济动荡形势下,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尽早制定出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实现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图文报道。

主持人:今天下午的主题是:油价走低时勘探开发领域的应对之策。

我是来自中国石化[0.00% 资金研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副主任。

首先有请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他们原定的发言是副总经理毕义泉先生,而下面由孙女士代他发言。

(中石化胜利油田)孙梦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胜利油田老油田二次开发实践及认识”。

作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已经开发了45年,油区大多数主力油田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高剩余速度”三高开发阶段,原油生产呈现递减趋势,老区新增可采储量逐年减少,地面设施老化严重,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矛盾日益凸显,老油田挖潜难度日益增加。

面对严峻的开发生产形势,近年来,胜利油田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转变开发调整思想,加大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强化地下地面一体化治理等工作,群面试时老油田“二次开发”工作,形成了适合胜利油田油藏特点的系列二次开发研究和配套技术。

通过现场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新一轮有效开发,为老油田提高高采收率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胜利油田发展现状。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

主要油区集中在东部的济阳坳陷及滩海地区和昌潍坳陷。

截止08年底,探明油田70个,气田2之,累计探明含油面积27.99.65平方千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4。

胜利油田为典型陆相复式油气区,发育有构造、岩性、地层、符合油气藏四大类15种油气藏类型,具有“油藏类型多,构造复杂,油藏埋深分布广,储层、原油性质变化大”的特点。

自1964年投入开发以来,胜利油田经历了稳步建产64-80年、高速生产81-87年、高速稳产88-95年、持续稳定发展96年到目前四个阶段。

胜利油区稠油非达西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胜利油区稠油非达西渗流启动压力梯度研究
第l 7卷
第 6期










Vo . 7。No. 11 6 NO 2O1 V O
21 0 0年 1 月 1
Per lul oo y a d Re o e ) Efiinc toe n Ge l g n c v r f ce y
胜 利油 区 稠 油非 达 西 渗 流 启动 压 力 梯 度研 究
胜 利油 区稠油 资源 丰富 , 原油性 质多样 , 有普 通 稠油 ( 层脱气 原油粘 度 为 5 地 0~1 0 m a・ ) 特 00 0 P S 、 稠油 ( 层脱气 原油粘 度 为 1 0 5 0 m a・ ) 地 00 0~ 00 0 P s 以及 超稠 油 ( 地层脱 气 原油粘 度大 于5 0 m a s, 00 0 P ・ )
孙建芳
(. 1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能源学 院, 北京 10 8 ; . 0 0 3 2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 田分公司 地质科学研究院 , 山东 东营 27 1 ) 50 5
摘要 : 通过对胜利油 区稠油油藏不 同原油粘度 、 同渗透 率、 同温度条件 下 的岩心进 行渗流 实验 , 究 了稠 油在 不 不 研
这个 压力梯 度 即为 启 动压 力 梯 度 , 油渗 流为 具有 稠
启动 压力梯 度 的非达 西渗 流 。
稠 油老 区处 于多轮 次 开发 后 期 阶 段 , 探 新 增 稠 油 勘 储 量多 为低 品位稠油 储量 , 开发难 度越 来越 大 , 因此
研 究稠 油在储 层 中的渗流规 律 , 对稠油 老 区加 密 、 新 区井 网井距 选 择具有 重要 意义 。稠油 在多孔 介质 中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CO2增溶降粘体系研究(西南)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注入热焓对比图
2290 2033
1624
853
井口 1400m、2000mD
井底 2200m、400mD
超深层低渗稠油与深层高渗稠油流体比容对比图
6.39
4.41
1.60
井口 1400m、2000mD
1.15
井底 2200m、400mD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5
✓前 言
4. 超深层低渗稠油开发技术思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2
(一)二氧化碳增溶降粘体系的研发与评价
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影响
实验条件 常压,100℃,化学剂加入量=0~12%,增溶剂含量=0~100%
配比对降粘率影响
加入量对降粘率影响
分析了复合体系的配比和加入量对降粘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溶剂含量不宜大于80% , 化学剂复合体系加入量越大降粘率越高。
在三合村油田沙三段先后实施过多种开发方式,但产能均未取得突破。
• 深: 油藏埋深2200-2500m • 低: 平均渗透率300mD
• 稠: 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为2500-6000mPa•s • 强: 砂砾岩储层,储层变化快,非均质性强
垦119块沙三段不同开发方式开发效果对比表
井号
试采日期
效 厚 /层 数 m/层
稠油分类标准(按深度划分)
深度(m)
分类
< 600
浅层稠油
600~900
中深层稠油
900~1600
深层稠油
>1600
超深层稠油
胜利油田东部超深层低渗稠油储量9629万吨,占胜利油田东部未动用稠油资源量30 , 为胜利油区未开发的最大稠油储量阵地。

稠油油藏热采新技术及发展方向

稠油油藏热采新技术及发展方向

稠油油藏热采新技术及发展方向摘要:为了探讨特超稠油、活跃边底水稠油、高轮次吞吐稠油等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总结了胜利油田近几年在特超稠油开发、蒸汽吞吐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水平井等技术的新进展,分析了制约稠油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方向。

关键词:稠油;热采;新技术;提高采收率0 引言胜利油田经过40多年的勘探,先后在单家寺、乐安、孤岛、王庄、陈家庄北坡和孤东等油田发现了稠油,主要分布在新近系东营组、馆陶组、沙河街组及奥陶系、寒武系等油层中,截止2012年底,探明稠油地质储量5.78亿吨。

与国内其他油田稠油油藏相比,胜利稠油具有埋藏深、油层厚度薄、储层水敏性强、原油粘度范围和具有活跃的边底水等不利条件。

“十五”以来,针对新区薄层、敏感性、超稠油等复杂油藏和老区高含水、低采收率、低采油速度等开发难题,发展完善了一系列稠油热采技术。

1 稠油热采新技术从1983年开始稠油热采技术攻关,到“九五”末,蒸汽吞吐技术实现了对粘度低于5万mPa·s常规稠油和特稠油的开发,“十五”以来,通过深化稠油渗流机理研究和完善配套注汽工艺,超稠油和特超稠油开发取得突破,解放了一批难动用稠油储量,井网加密和水平井技术的创新应用改善了蒸汽吞吐开发效果。

1.1 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超临界锅炉、蒸汽等干度分配和隔热油管等工艺的成功研发,突破了粘度为5~10万mPa·s超稠油油藏开发难题。

亚临界锅炉使注汽压力由17MPa提高到21MPa,超临界锅炉又使注汽压力大幅度提高到26MPa,蒸汽等干度分配技术实现了有效均匀配汽,高真空隔热油管使注汽井筒热损失降低到5%以下,并在注汽过程中配套高效驱油降粘、化学剂抑制蒸汽冷凝液等技术,增加了注汽能力和地层吸汽能力,成功开发动用超稠油储量。

1.2 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发展应用深层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即HDCS技术,突破了粘度大于10万mPa·s的特超稠油开发难关。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胜利稠油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

胜利稠油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

胜利稠油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X刘冬青,王善堂,白艳丽,邹 斌,于田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对稠油开采工艺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稠油流变特性、地下渗流特征、相渗曲线三个方面开展了胜利油田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

温度对稠油的流变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其高于一定值时,稠油均可转变成牛顿流体。

不同稠油流型转变温度差异很大。

稠油在地下渗流时存在初始压力梯度,初始压力梯度不但与稠油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油藏孔隙度及渗透率有关,降低初始压力梯度,显著改善热采开发效果。

相渗曲线是两相渗流时渗流规律的体现,开展了油-热水、油-蒸汽相渗曲线的研究及加入化学剂后对相渗曲线的影响,并且建立了相渗曲线的数学方程。

通过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为稠油的开采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胜利稠油;流变性;渗流特征;相渗曲线;热采 中图分类号:T E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2—0003—04 稠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导致开发难度大。

稠油渗流特征普遍不符合达西定律,因此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若能建立相应的稠油渗流数学模型,就能更加准确地描述采油全过程中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实现系统参数的优化,建立合理工作制度、增产降耗、提高开发水平。

1 稠油流变特性研究1.1 原理及方法利用旋转粘温流变仪对原油的屈服应力和流变性进行测定。

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的粘度正比于剪切应力,也就是在确定的转速或剪切速率下的流动阻力。

流变曲线的测定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下,采用不同的剪切速率,测定流体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

其公式为:L =S /C式中:L -流体的粘度,Pa s ;S -剪切应力,Pa ;C -剪切速率,s -1。

[9] 郭永存,卢德唐,曾清红,等.有启动压力梯度渗流的数学模型[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5(4):492~498.[10] 韩大匡.油藏数值模拟基础[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 吕成远,王健,孙志刚.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启动压力梯度试验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6~89.Study on Numer ical Simulation of the NonlinearFlow in Low Per meability Reser voir CH AN G T ielong ZH AN G Yun(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Production,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Abstr act: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exists start -up pressure gradient.And Darcy law has been unable to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reservoir fluid flow.The mathema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art-up pr essure gradient method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Low per meability reservoir s,and nonlinear flow model and the cor 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model was built.T hen nonlinear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based on the existing numer 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has been developed.At last it was applied to a small oil field model.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iti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data and verify the cor rectness of the method.Key words:Low permeability r eser voir;Nonlinear flow;Start -up pressure gradient;Reser 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3 2012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冬青(—),男,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工程师,年获得长江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稠油热采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

《稠油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

《稠油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

《稠油油藏滲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稠油油藏的开发逐渐成为全球石油工业的重要一环。

然而,稠油油藏的开发具有极高的难度,这主要源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高粘度、高密度等。

为了更有效地开发稠油油藏,必须深入理解其滲流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方式的优选。

本文旨在探讨稠油油藏的滲流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方式来提高其采收率。

二、稠油油藏的滲流机理研究1. 稠油的基本性质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凝固点等特性,这使得其在地下储层的流动性极差。

因此,了解稠油的这些基本性质对于研究其滲流机理至关重要。

2. 滲流机理的探讨稠油油藏的滲流机理主要涉及物理化学过程和地质过程。

物理化学过程包括稠油的粘性流动和毛细管作用等;地质过程则涉及地层的孔隙结构、压力系统等。

在稠油滲流过程中,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稠油的流动变得复杂。

三、开发方式的优选1. 传统开发方式的挑战传统的稠油开发方式如蒸汽吞吐、蒸汽驱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采出稠油,但采收率较低,且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因此,需要寻找更高效、环保的开发方式。

2. 新型开发方式的探索(1)热力采油技术:利用各种热源提高稠油的流动性,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热水驱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采收率。

(2)物理采油技术:如电热采油、微波采油等。

这些技术通过物理方式改变稠油的物理性质,使其更容易流动和开采。

(3)水平井技术:通过使用水平井来提高对稠油的开采效率。

水平井可以增加与储层的接触面积,提高采收率。

四、优选开发方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估1. 实施步骤在优选开发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因素。

首先,对稠油油藏进行详细的地质评价,了解其储层特征和滲流机理;然后,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各种开发技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最后,制定详细的开发计划并实施。

2. 效果评估在实施优选的开发方式后,需要对开采效果进行评估。

稠油降黏采油工艺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

稠油降黏采油工艺技术特点与实际应用

重油也称为“重油”,也称为“不可流动的油”。

重油储层的特点是深埋,高压和高粘度。

重油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重油生产的工艺技术比稀油生产的工艺技术复杂。

为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田开发人员必须面对重油开采的困难,并进行技术研究。

他们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重油开采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展自主创新和综合支持。

并进行成果转化,以把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无论是热采油,加热降粘技术,稀稀释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还是通过降粘降低油层中重油的粘度,使重油能够流动的技术,以便提取出来。

本文着重探讨稠油降粘采油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

一、导热油回收技术1.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蒸汽辅助重力排水技术属于热油采收中的蒸汽驱形式。

它是开发重油甚至超重油的前沿科学技术。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蒸汽注入注汽井中,蒸汽覆盖地层。

蒸汽腔形成在中间,蒸汽腔向上方和侧面扩展,与重油进行热交换在油层中,加热的原油和蒸汽凝结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到水平开采井下方。

具体而言,通过蒸汽注入井(位于采油井的上部)和采油井实现蒸汽辅助重力排水。

2.蒸汽增产在重油采收中的应用。

蒸汽吞吐法也属于热油回收法,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并且具有不同的流量梯度,是稳定的渗流过程。

原理是:为重油加油以降低其粘度,降低界面张力,改善耐液体性和耐气体性,并降低流动阻力。

如果油层的压力高,则可以通过加热将重油的弹性能转换成驱动能。

通过高温蒸汽的作用,油层的孔体积减小,产量增加。

它还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并起到疏通作用。

3.燃油层技术在重油回收中的应用。

燃油层技术也称为地下燃烧,它通过各种点火方法点燃注气井的重油层,然后将诸如空气或氧气的氧化剂连续注入油层以促进其燃烧。

经过一定时间后,形成加热区,降低了周围原油的热粘度,燃烧过程中蒸馏出的轻油,蒸汽和烟道气继续向前推进,使未蒸馏出的重烃在高温。

形成焦炭。

焦炭提供燃料以维持油层的燃烧,良性循环,使油层连续燃烧并扩大加热表面。

胜利油田压驱技术工艺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方向

胜利油田压驱技术工艺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方向

19.77 1.51 35.14
地下原油粘 度
mpa·s
1.5
15
70
连续注水 无水采 最终采 收率% 收率%
8.26 32.8
周期注水 无水采 最终采 收率% 收率%
8.48 51.92
1.00 19.64 1.06 25.69
0.15 7.65 0.45 8.24
最终采 收率增 加值%
19.12
6.05
0.59
不论哪种韵律层,周期注水都有效果; 层间渗透率差异越大,周期注水效果越好; 原油粘度<70mpa·s时,周期注水效果好; 压力波动幅度越大,周期注水效果越好。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一、胜利低渗油藏开发现状
上述技术初期有一定效果,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低渗油藏“注不进、采 不出”的问题。众所周知,水力压裂是低渗油藏的一种有效增产措施,把水力压 裂与注水结合起来,形成压驱注水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低渗油藏采油速度低 和采出程度低的开发难题。
压力增加形成大量无序微裂缝
提高压力微裂缝集结形成主缝
三轴岩心驱替实验 渗透率随轴向压力变化曲线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一)压驱初步认识
2. 大液量快速注水条件下,天然裂缝开启,温度效应诱发大量微细缝
当地层存在天然裂缝时,随着注入水不断进入,压力达到天然裂缝开启压力时,原本闭合的天 然裂缝会重新张开,注入水可以冷却地层岩石,温度效应改变天然裂缝周围的应力分布,从而诱发 大量微细缝。
常规注水
压驱注水
纺锤状波及面积
压裂缝
扇面状波及面积
电驱压裂撬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水平井防砂工艺技术及应用

胜利油田稠油油藏水平井防砂工艺技术及应用
产能 。
应用情况。郑 4 1 平 1 1一 井位于王庄 一 宁海 油田郑
4 1块 , 三 段 是 主 要 的 含 油 层 系 , 层 孔 隙 度 1 沙 储 3 .% , 44 渗透 率 67 2×1 I 地 层 温 度 6 c 左 2 0 x , m 5《 = 右 ,0C原 油黏度 5 0 a。 , 高孔 、 渗岩 性 8 ̄ 24 0mP S属 高
两种工 艺技术 的特 点、 管柱组成 以及在胜利 油田的应 用情况。
关 键 词 :水 平 井 ; 砂 ; 属 毡 滤砂 管 ; 隔 器 ; 石 充 填 防 金 封 砾
中图 分 类 号 :T 5 . E3 8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7 8 2 0 )4— 0 7—0 06— 6 X( 0 8 0 0 4 2
针 对 稠 油 油藏 开 采 中存 在 注 汽 干度 低 、 升 难 举
收稿 日期 :20 0 0 8— 2—1 1
作者简 介 :梅 明霞 (9 5一), , 17 女 工程师 ,97年毕业 于中国石油 大学采 油工程专业 , 19 现从 事油井 防砂工 艺技术研究 , 为长 江大学石油 现 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地址 : 27 0 ) (5 0 2 山东省东营市 , 电话 :0 4 )5 2 2 , (5 6 85 2 5 E—ma : m @s fci i m x l .o l o n
用 了三 口热采 水 平井 , 均取 得 了较好 的效 果 。

用注汽热量 , 降黏增产。从 这个角度 出发 , 178 0 7 .
套 管完 井 的水 平 井 设 计 的 防砂 管 柱 内径 大 于 10 0 mm, 隔器为 卡 瓦铅 封 结 构 , 封 内通径 11m 将 注 0 m, 汽管柱 下 至滤砂 管 内部 , 提高 了蒸 汽热 利用率 , 善 改

活性水驱技术在胜利油田尚二区的研究与应用

活性水驱技术在胜利油田尚二区的研究与应用

通水驱和活性水驱体积同样为 10PV 时,活性水驱比普通水驱注 入压力下降 15%,驱油效率提高 7%。
2 设计方案现场应用 截止到 2012 年 6 月底累计注水 5003m3,累产油 35935t,累产 水 12461m3,累计亏空 43396m3,在层间、层内以及平面上都存在 一定的非均质性。根据油藏资料分析,工艺方案确定为:前期先 调剖后,再注入活性水驱油。 2.1 方案设计情况 整个注入方案分三部分执行:第一段塞主要是注调剖剂和 驱油剂,第二和第三段塞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驱油剂。 第一段塞:
在这几种浓度下,溶液到最后均可变为透明、分散、无沉淀的液
体,说明该种降粘药剂在注入水中溶解性好,与注入水达到配伍
要求。
1.2 药剂降粘效果评价及药剂量优选
取滨 294-7 井原油样品,取 110g+30g 水配制成 50%的含水
原 油 待 用 。 降 粘 药 剂 分 别 配 制 成 浓 度 500ppm、800ppm、
被推到地层深处实现封堵高渗透条带,从而实现“溶蚀—封堵—
再溶蚀—再封堵”的正循环。 1 室内实验
1.1 药剂溶解性、配伍性试验
室内实验采用尚二区注入水进行了药剂溶解性评价。取尚
二区油田注入水,在现场注入水温度条件下配制药剂溶液,药剂
浓度分别为 100ppm、500ppm、1000ppm、5000ppm。试验观察到
第二段塞:
第三段塞:
2.2 施工方案 滨 294 井组调驱方案如下:⑴试注:做好准备工作,试注水 7 天左右;⑵油层保护:注粘土稳定剂(浓度为 2%)200m3;⑶调剖: 第一段塞注冻胶堵剂 200m(3 工作液组成:聚合物浓度 0.4%,交 联剂 1 浓度 0.05%,交联剂 2 浓度 0.075%),第二段塞注预交联体 400m(3 浓度为 1%)⑷注降粘剂:连续注入三个月,第一个月注入 浓度为 5%驱油剂 900m3,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注入浓度为 1%驱 油剂 1800m3。⑸按照配注,正常注水。 3 效果分析 尚二区自 2012 年 6 月采用活性水驱技术以来,水井滨 294 对 应的 6 口油井均见效,目前日产液 24.2t,日产油 15.2t,日增油 5t, 累增油 1101t,液面由施工前平均 817m 上升到 732m;注水量由措 施前的 5m 上升到了 30m。随着现场试验的进行,注入压力呈现 先升后降的趋势,注水压力下降后,提高了注水量,对应油井原 油含水下降 6.3%,应用效果显著。 4 结论 本文针对尚二区普通稠油油藏注水中存在问题,通过实验 研究出降粘药剂的最佳浓度,起到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度比的 作用;采用冻胶+预交联体组合堵剂,段塞注入模式,有效封堵 了高渗透条带,该技术对于改善尚二区注水开发效果明显。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Key words:MEOR;microbial flooding;single well huff-n-puff;oil recovery mechanism;Shengli Oilfield
微生物采油是通过向地层中注入营养液(激活
油方向运动,在油水界面原位生长、繁殖和代谢,实
剂)或微生物,利用油藏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林军章 1,2,汪卫东 1,2,胡 婧 1,2,吴晓玲 1,2,谭晓明 1,2,丁明山 1,2,曹功泽 1,2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00;
2. 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山东 东营 257000)
摘要: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
gle well huff-n-puff technology. As of December 2019,MEOR technology had been applied in more than 400 oil wells with
single well huff-n-puff,with a cumulative oil increase of 8×104 t.
L,现场试验取得突破,2016 年 8 月开始实施微生物
元的缔合力,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性[16]。
藏,油藏温度为 93 ℃,地层水矿化度超过 60 000 mg/
降低 H=H 分子间和芳香环系的键能,减弱结构单
驱后,区块综合含水率从 91% 下降至 83%,产量从 9
TAN Xiaoming1,2,DING Mingshan1,2,CAO Gongze1,2

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降黏引驱技术研究及应用——以胜利油区王家岗油田王152块为例

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降黏引驱技术研究及应用——以胜利油区王家岗油田王152块为例

第28卷第6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28,No.62021年11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Nov.2021—————————————收稿日期:2021-01-18。

作者简介:陈桂华(1970—),女,甘肃武威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稠油油藏开发方面的科研与生产工作。

E-mail :****************。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低效水驱稠油两相黏度调节剂研发与评价”(P18050-4)。

文章编号:1009-9603(2021)06-0114-08DOI :10.13673/37-1359/te.2021.06.015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降黏引驱技术研究及应用——以胜利油区王家岗油田王152块为例陈桂华1,吴光焕1,全宏2,赵红雨3,邓宏伟1,韦涛1,张伟2,康元勇1(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中心,山东东营257000)摘要:为了有效动用开发难度极大的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以胜利油区王家岗油田王152块为例,在深入分析开发难点和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降黏引驱开发技术,利用单管填砂驱油模型实验、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的开发技术界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生产井降黏吞吐引效,注入井早期变浓度连续驱替、后期变浓度段塞降黏驱替的降黏引驱技术开发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能提高采出程度14.3%。

同时优化并确定了降黏引驱的驱替方式、引效周期、降黏体系浓度及注入量等开发技术关键参数。

王152块王152-斜6井组先导试验结果证实,截至2020年9月,井组日产油量峰值为11.5t/d ,比试验前提高了5.4倍,驱替生产157d ,累积注入量为6534m 3,所有采油井均已见效,井组累积产油量为856t ,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预测提高采收率为11.0%,实现了深层低渗透敏感稠油油藏从未动用到有效动用的转变。

《稠油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范文

《稠油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范文

《稠油油藏滲流机理研究及开发方式优选》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稠油油藏的开发变得愈发重要。

稠油由于其高粘度、高密度等特点,在地下储层的滲流行为与传统轻质油有所不同,其开采与开发技术也因此显得更为复杂。

因此,深入理解稠油油藏的滲流机理并对其开发方式进行优选,是提高采收率、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重点研究稠油油藏的滲流机理,并探讨有效的开发方式优选策略。

二、稠油油藏滲流机理研究1. 稠油物理性质分析稠油具有高粘度、高密度、高含胶质等特点,这些特性对稠油的滲流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稠油的物理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在地下储层中的流动行为。

2. 滲流过程解析稠油在地下储层中的滲流过程涉及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一方面,由于稠油的粘度高,其流动受到阻力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稠油的组分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变化也会对其滲流行为产生影响。

3.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稠油滲流的主要因素包括储层岩石性质、温度、压力等。

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渗透性等对稠油的滲流速度和方向产生重要影响;而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则会影响稠油的粘度和组分分布,从而改变其滲流行为。

三、开发方式优选策略1. 传统开采方式分析传统开采方式如自然开采、热采等在稠油油藏的开发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开采效率低,热采则可能对储层造成损害。

因此,需要对传统开采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

2. 新型开采技术探讨针对稠油油藏的特点,新型开采技术如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等逐渐得到应用。

这些技术能够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可以为开发方式的优选提供依据。

3. 开发方式优选原则在优选开发方式时,应遵循经济效益、环境友好、可持续性等原则。

同时,还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储量规模、开采阶段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优选方案。

四、实例分析以某稠油油藏为例,通过对其滲流机理的深入研究,结合新型开采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开发方式的优化。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采收率,降低了环境影响。

低渗油藏降压增注体系研究

低渗油藏降压增注体系研究

152胜利低渗探明储量12.2亿吨,其中已开发储量8.55亿吨,其中一般低渗透动用储量6.09亿吨,分布在现河、东辛、河口、纯梁、临盘等采油厂[2]。

油田开发后期,注不进、采不出、含水升高、液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该类油藏的有效开发。

低渗透油藏年产油量不断攀升,已成为新的增储上产阵地之一,为胜利油田产量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动用储量以滩坝砂、砂砾岩为主,无论是动用储量,还是新建产能,砂砾岩和滩坝砂所占的比例都大幅上升,此类油藏埋藏深,补充能量更加困难。

1 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均把渗透率小于50×10-3μm 2的油藏定义为低渗油藏[2]。

结合渗透率、开发方式,胜利油区低渗油藏可细分为3大类:将渗透率为10×10-3~50×10-3μm 2的油藏定义为一般低渗油藏,适合行常规水驱开发;将渗透率为3×10-3~10×10-3μm 2的油藏定义为特低渗油藏,通过技术适配可注水注气开发;将渗透率小于3×10-3μm 2且需通过大型压裂开发的油藏定义为致密油藏[3]。

胜利油田低渗油藏中埋藏深度大于 3000m的储量约占53.4%,储量丰度低;储层敏感性强,非均质性严重;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高,含水饱和度40%左右[2]。

低渗储层开发过程中的压敏降渗、边界层增阻、喉道控流等特性易造成注水压力高、微裂缝水窜等问题。

经过持续攻关已形成精细水质工艺、仿水平井注水、活性剂降压增注、高压增注、注采井距连通等技术,但开发过程中出现注入量低、采出液量低、有效期短、难波及有效驱替等问题,其中典型技术难题如下:(1)注水井注入压力高。

基质缝孔细小、储层敏感性差导致“注不进、采不出”。

(2)驱油有效性差。

井间压力传导效率低,未形成有效驱替,细小孔喉处油难泄出,基质裂缝处的水窜降低采出程度。

(3)渗吸采油效率低。

对油井注水采取渗吸吞吐作业,多轮渗吸后采油效果差。

(4)井距难确定,有效作用机理不明确,未形成经济有效的低渗油藏开发技术。

稠油油藏“点弱面强”开发方法原理及应用

稠油油藏“点弱面强”开发方法原理及应用

推出稠油油层油、水体的动能之差:
(4)
(5)
式中:mw、mo为被水驱动油水界面的某段处水体和油体的质 量,Kg;Pw、Po为发生水驱前后水体和油体的压力,Pa;V为水体 和油体的体积,m3;uo、uw为油体和水体运移的速度,m/s;hfo、hfw 为油体和水体在速度为uo和uw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J;ρ为流体的 密度,kg/m3;ΔE为油、水体的动能之差,J。
对稠油油藏来说,具有启动压差的特点,达到启动压差以上部 分的流体才流动,流体运动呈现相对动、静的两种状态。当压差 (p1-p2)一定时,有m量的油或水发生运动,未启动的流体是随压差 变化而变化的量,在压差没有变化或短时间变化很小的情况下,可 视为没有参与能量运动。这样m量流体能量变化形式也为:
(3)
至于“点弱面强”的程度应视油藏的具体情况而定,也随开发阶段 的不同而变化。作为一种开发方法,运用时应贯穿于油藏开发的始 终,应与各种方案措施结合并行。
上式为理想状况下,同一压力系统内,稠油储层中,动势能转 化关系式。可叙述为,短时间里,当静止储层中有部分流体运移 时,运移流体的动能、势能、摩擦损失能之和等于其在原储层中的 静势能。
1.2 稠油储层水驱油的能量转换特点 设想渗流动力只来源于水体,先转成油体势能,再发生油体的 流动;且在油水界面处,产生油水等体积的移动。由(3)式可推 知,此处的油水能量关系为:
关键词:能量守恒稠油 点弱面强
1 点弱面强”开发方法的原理 1.1 稠油储层中能量变化特点 假设储层中只有油或水,且与储层骨架都是不可压缩的,根据 伯努力方程,流体能量变化形式为:
压差。油水粘度比越大,界面压差也越大。 水驱过程中,当ΔE>σ*FФ(油水表面张力σ、FΦ为发生渗
流孔隙的截面积之和),将出现窜流的现象。根据流体能量转换方程 推导出窜流状态时在能量变化关系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利稠油渗流机理研究与应用X刘冬青,王善堂,白艳丽,邹 斌,于田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对稠油开采工艺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稠油流变特性、地下渗流特征、相渗曲线三个方面开展了胜利油田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

温度对稠油的流变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其高于一定值时,稠油均可转变成牛顿流体。

不同稠油流型转变温度差异很大。

稠油在地下渗流时存在初始压力梯度,初始压力梯度不但与稠油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油藏孔隙度及渗透率有关,降低初始压力梯度,显著改善热采开发效果。

相渗曲线是两相渗流时渗流规律的体现,开展了油-热水、油-蒸汽相渗曲线的研究及加入化学剂后对相渗曲线的影响,并且建立了相渗曲线的数学方程。

通过稠油渗流机理的研究,为稠油的开采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胜利稠油;流变性;渗流特征;相渗曲线;热采 中图分类号:T E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9—0114—04 稠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导致开发难度大。

稠油渗流特征普遍不符合达西定律,因此在稠油的开采过程中,若能建立相应的稠油渗流数学模型,就能更加准确地描述采油全过程中采油系统的动态特性,实现系统参数的优化,建立合理工作制度、增产降耗、提高开发水平。

1 稠油流变特性研究1.1 原理及方法利用旋转粘温流变仪对原油的屈服应力和流变性进行测定。

其工作原理是:样品的粘度正比于剪切应力,也就是在确定的转速或剪切速率下的流动阻力。

流变曲线的测定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下,采用不同的剪切速率,测定流体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

其公式为:L =S /C式中:L-流体的粘度,Pa s;S -剪切应力,Pa ;C -剪切速率,s -1。

对于宾汉流体,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S =S 0+G p du dr式中,S 0为屈服应力,G p 为结构粘度,上式称为宾汉方程,符合宾汉方程的流体称为宾汉流体。

宾汉流体的表观粘度为:G =S du y =S 0du y+G p可以看出,宾汉流体的表观粘度是随流速梯度而变化的。

通过实验得到的粘度为流体的表观粘度。

1.2 屈服应力图1 屈服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屈服应力值的大小直接反映原油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由形变到流动所需的应力值。

当驱动压力大于静极限剪切应力时原油开始流动,这一驱动压力也就是原油流动的启动压力。

由宾汉流体的结构方程可以看出,通过将测定的流变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当dudr=0时,S 0即为屈服应力值。

对不同类型稠油的屈服应力进行了研究,稠油屈服值与温度的关系见图1。

经回归分析,原油屈服值与温度的关系遵循下列方程:X收稿日期35作者简介刘冬青(),男,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工程师,年获得长江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稠油热采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

d d :2012-0-1:1979-2007S 0=A ×t-n式中:S 0—屈服应力值,Pa ;A —常数;n —常数;t —摄氏温度,℃。

由图1可以看出,在较低温度下,超稠油的屈服值比特稠油、普通稠油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

在较低温度下,屈服值随温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超稠油下降的更快。

反之,温度的降低将导致超稠油的屈服值急剧增加,使初始启动压力也急剧增加,导致稠油在地下或井筒流动困难,不能正常生产。

因此注入更高质量的蒸汽,确保地层和井筒保持较高的温度,对稠油的开采十分有利。

1.3 流变性在70℃下测定了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油样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变化关系,见图2。

图2 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变化关系从图2可以看出,当原油粘度较小时,流变曲线斜率较小。

随着原油粘度的增加,流变曲线的斜率增加,且斜率的增幅也增加。

2 稠油地下渗流特征由于稠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为非牛顿流体,导致稠油的渗流规律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而偏离达西定律。

只有当驱动压力梯度超过某一初始压力梯度时,稠油才能流动,开发难度大。

2.1 初始启动压力的确定当原油在管内流动时,屈服应力值的大小反映了流动所需的初始启动压力的大小,此值越大,需要的初始启动压力也就越大。

根据屈服压力值可以估算因屈服应力值造成的附加启动压力的值。

以简单的管流为例,设管子的长度为L ,半径为,截面积为,流体的屈服应力值为S ,因屈服应力值造成的附加启动压差为$。

则由力的平衡原理得$=SL 。

相应的附加初始启动压力梯度为$L=S 。

因此,根据管子的长度和半径,可以计算因屈服应力值的存在而造成的初始启动压差和初始启动压力梯度。

当原油在地下渗流时,尽管多孔介质中的空隙空间很少是笔直、光滑的等径圆形孔道,但仍常把空隙空间简化处理成等径的平行毛管束,由单根毛管的泊稷叶定律得:r =8k U其中,r —折算半径;k —孔隙度;U —渗透率。

因此,根据油藏条件下的k 、U ,可以计算出原油地下流动时的初始启动压力及初始启动压力梯度。

2.2 启动压力梯度的应用利用启动压力梯度可以计算稠油开发单井极限泄油半径,进而确定井网部署的合理井距。

假设地层无限大,生产井以恒定压力生产,则地层中存在内部渗流区及外部定压区2个区域。

内部渗流区边界为随时间变化的动边界,运动方程为:u=0,5p5r F Gu=-K L 5p 5r -G ,5p 5r>G 渗流区中地层中压力分布满足:5p 5r =K 1r 55r r 5p 5r -G ,0<r<1(t)p=p i ,r E l(t)外边界条件:p(l,t)=p i ,5p(l,t)5r=G初始条件及内边界条件为:p(r ,0)=p e ,p(0,t)=p w式中:G 为启动压力梯度,MPa/m;t 为时间,s;k 为导压系数,k=KLC t,C t 为综合压缩系数,m 2/s;p w为井底压力;p i 为原始地层压力,MPa;l(t )为动边界半径方程,m;p cr 为极限井底压力,MPa 。

该模型为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稠油渗流数学模型。

对方程作近似解,设在流动区域内其压力分布满足如下关系:p(r ,t)=Aln r l(t)+B+C rl(t),rF l(t)式中:A 、B 、C 均为待定系数。

代入内外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可确定各待定系数,经推导得如下压力分布公式:p (r ,t )=p i -Qu K ln l(t)+r()-1-G [l (t )]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都是通过增加采液速度来提高采油速度,因此为了维持油井产液量,要不断降低井底流压。

但是降低井底流压是有限的,所以r A 0P :P 20/r :P/20/r 2P h r l t -r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加热降粘、添加表面活性剂、增加生产压差以及开发后期换大泵等增产措施,来改变原油物性或工况,以增加采油半径,是比较适用的增产方法。

对单56超稠油油藏单井泄油半径进行计算。

孔隙度33%,渗透率2786×10-3Lm2,油层厚度为6m,在60℃条件下,原油粘度为39640mPa s,S0=0. 0254Pa,启动压力梯度G=0.051MPa/m,当经济产量为3t/d时,生产压差为3.69MPa时,泄油半径为0.2m,生产压差为8.25MPa时,泄油半径为0.3m;在80℃条件下,原油粘度为5675mPa s,S0=0. 006Pa,启动压力梯度G=0.012MPa/m,当经济产量为3t/d时,生产压差为5.59MPa时,泄油半径为2m,生产压差为8.38MPa时,泄油半径为5m,生产压差为9.87MPa时,泄油半径为10m。

可见,在油层温度下,超稠油的泄油半径很小,升高地层温度和增大生产压差同样可以达到增大泄油半径的目的,但是生产压差很难放大,注入蒸汽来提高地层温度的方法是目前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工艺技术。

3 稠油相渗曲线的研究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单相原油的流动是不存在的,原油是与地层水或注入水一起流动的。

这就需要研究油-水两相流动时的渗流特征。

并且在常规注水开发中,多相流体的渗流特征主要取决于孔隙的几何形状、岩石的润湿性、流体分布及饱和度的变化历程。

但是,注入蒸汽后,在高温条件下,温度对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较大。

为了认识稠油油藏注入蒸汽后,油水的渗流特征,开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水驱和蒸汽驱实验,研究其相对渗透率变化规律。

目前实验室测定相对渗透率的方法有稳态法和非稳态法两种[1]。

稳态法是使固定比例的流体(油水)通过岩样,直到建立起流体饱和度和压力的平衡状态,求此平衡态的流体饱和度和压力值,然后用达西公式求解。

非稳态法是以水驱油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并认为在水驱油的过程中,油水饱和度在岩石中的分布是水驱油时间和距离的函数。

因此孔隙介质对油水的渗流能力,即油水的相对渗透率也随着油水饱和度分布的变化而变化,油水在岩石横截面上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只要能测定出恒定压力时的油水流量或恒定流量时的压力变化,即可以计算出两相渗透率与油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

稳态法能在较大的饱和度范围内测定相对渗透率,数值处理与计算也比较简单;但稳态法中岩心内流体的运动过程不能代表油藏中流体的实际运动过程,且所需的实验时间很长。

特别是高温条件下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流体的性质要求比较稳定,微量恒定流速的热水或蒸汽是很难控制的。

非稳态法中的驱替过程可与实际油藏中相同,并且所需时间比稳态法少[3],比较容易实现。

因此,我们采用了非稳态法来测定相对渗透率。

3.1 温度对相渗曲线的影响利用蒸汽驱物理模拟装置,开展了0干度、70℃~280℃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水驱和150℃-280℃蒸汽驱驱油实验。

用JBN法计算了相对渗透率[2],实验结果见图3、图4。

图3 热水驱相对渗透率曲线从热水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可以看出,70℃、100℃热水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下降较快,几乎呈直线下降的趋势,油水两相共渗范围较窄,油水两相交点极低,反映出油水粘度比极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水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下降变缓,油水两相共渗范围变宽,油水两相的交点也有所升高。

图 蒸汽驱相对渗透率曲线从蒸汽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温4度的增加,蒸汽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大幅度增加,随液相饱和度的降低下降变缓,油汽两相的交点升高,但油汽两相共渗范围差别不大。

3.2 化学剂对渗流规律的影响加入化学剂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变化,见图5。

图5 200℃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200℃条件下,加入化学剂后,提高了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向右偏移,油水两相交点提高,降低了残余油饱和度。

这说明化学剂的加入,界面张力、原油粘度的降低,使得热水驱的油水渗流规律发生了变化。

YR-2油溶性降粘剂的加入,对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影响较小,但是可以降低残余油饱和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