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道德教育依循的原则有哪些参考包华士(C. A. Bowers, 1995)的主张,笔者提出下面三个原则:首先,认识清楚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功能,与透过语言传达的讯息.以传达观念及改变态度等具体功能为主的教育活动,语言应用是必要的,而语言所产生的影响更非其他任何沟通管道所能超越的.在师生之间的交通上,语言是最具效力的.藉著语言或文字(文字是属次要的工具)传递著显态知识,解释与说明各种现象.不论是传统的教育活动,以经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或是后现代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被鼓励应用个人的智慧及选择建构知识,达到一致的结论作为某种知识的典范.这些正式的师生关系背后,学生学习到的可能不只是显态知识,也可以说学生由教师那儿获得的不只是明确的,以文字表达的知识,而且还有一些学生在不自觉之中吸收到的一些潜态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经由教师在语言中不自觉传达出去的,个人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是一些我们不会仔细或认为不必要再分析的理念,也就是一些理所当然的概念.如常听到的「任何事件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学的客观解释.」明显的,客观合理的解释排除了个人直觉或超自然的说明,说话者不自觉的就将现代性中诉诸理性解释的概念传达给别人.又如一些技术性或科技相关的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提有关某项科技的背景及其可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而只要求学生熟悉或熟练之.虽然其传达的思想并未藉由语言说出来,但却因为没有说出来,反而表达了一些自认的理所当然观点,藉著不说或沈默正表达了教师本身对此科技的评价,也就是默认其正面的价值.潜态知识还包括了应用语言隐喻所产生的影响,隐喻的使用影响到学生对资讯的吸收及消化.藉助隐喻传达概念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沟通的依据.隐喻是语言的一项特徵,与教育活动的关系尤其密切.我们常在以客观或笔纸方式测试学生学习效果之后,会询问学生「学到了什麼」这种问题的答案就可能包括上述的潜态知识,学生也许当下无法回答,但在仔细反省之后,会想到一些答案的,这些答案可能不是明文知识,而是一些不自觉吸收到的理念,如实验态度,教师之说话与行为,甚至一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因此,师生关系不只是形式上的,更应该是相互影响的交互关系,而师生关系圈就是一个生态情境. 认清语言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与功能,语言不但能传达资讯,也因为其在人类历史与社会中沟通与再现的特性,如思想的表述,隐喻的使用等等.因此语言本身带有价值.在明显的状况下,语言传递著显态知识,但更深入了解之后,语言或沈默都在传达著说话者的意图与价值观.在师生的关系中,课程内容的传递,显态知识的获得及其成果都是可以清楚的表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的潜态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更容易改变个人的思索,行动,甚至认知方式.这一类的教导可能不是来自明文的规则或教案程序,而是在师生关系一旦建立之后,老师的言行可能就是学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不论学生是否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模仿教师之某些言行,教师都有明显的影响力.若这个说法成立,那麼教育的成效就不只按照可观察或测试的结果来决定,可能包括「视其言」与「观其行」了.如此,为达到教育目的,则需要考虑各层面的教育成果. 道德教育的成果需要哪些方面的思考呢道德教育的目的若是在改变学生态度及行为,那麼,道德知识的传递有其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行为规范的建立及出自其自律的道德行为.生态道德教育包含了生态知识的传递及生态伦理的建立.在生态知识方面,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师在认识目前人类环境所面对的各种危机及对自然的认识之外,更需要具备对产生环境危机因素的认识与警觉.若在未警觉的情况下,将造成生态危机的观念藉著潜态知识传达给下一代,则我们希望为未来子孙保留住的生态永续文化之目标将无法达成.从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由海德格提出对现代科技造成人文方面的负面影响的文章开始(Heidegger, 1977) ,环境保护或环境伦理学者找到了清楚的理论依据,对现代科技贵族社会,资讯时代的来临加以批判,认为无限制的科技发展是环境恶化与人文精神的丧失的原因之一,同时更溯源到现代哲学之产生,心物二元论的提出,肯定人类心灵优位的思想,与个人主义造成人类智慧的启蒙运动,理性科学知识与人类控制自然的想法占据知识合法性,如此,正当人类在骄傲於对自然研究,开发新智慧的能力时,这些现代性的思想方法却渐渐的破坏了自然界的原貌及人类永续生存的可能性.为了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教师们必须警觉到自
己在获取的知识过程中,有多少是受到现代性的影响,有多少会间接造成我们环境的问题,在强调及沈默上传达一些现代性思想,甚至在应用隐喻来澄清概念时,将个人理所当然的信念一起传达给受教者等等.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虽然,我们是要肯定时间的重要,但我们是用金钱或有价物质来衡量.此是经过西方文明洗礼过后之现代说法,似乎不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句子来得有人文气息. 生态道德教育就有必要要求教师们认清现代性,警觉到个人在环境及生态社区中的位置.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环境与有机体的复合体(organism plus environment)(Bateson, 1972, p. 483) .由有机体及环境互动关系造成两者相互依赖的生存,生物进化的单位应是整体关系. 在对现代性的认识中,现代化科技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电脑教学,教育科技或电脑发展的结果,在表面成果上是网路发达,资讯传播迅速,与人联络及沟通的无远弗届,可以说是人类的进步,但同时出现的是一个相当负面的结果.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可以透过电脑传送资讯,学生可以在师生不见面的情形下,获取知识及规范律令,有人认为如此可能更容易使学生自在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与意见,也不会受到他人或教师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丧失了人与人,面对面接触及沟通与感情的发展机会,同时更强化了现代性注重的个人主义.在教学活动上,在藉由电脑传达资讯的同时,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在伦理行为上,也不必考虑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或伦理行为的选择了.同样的,如上述在全球化科技发展的结果,无关心态度的出现,及虚拟世界的建构,人在不与其他人与物接触的情况下,无法产生关系,不必为他人或后代子孙设想,更无须考虑我们与我们之「所在」的环境之永续问题了,是否须为个人行为负责,是一大疑问了.伦理,甚至环境伦理理念的传达或教导都可能形同虚设.但是在想到永续生态文化的可能中,我们有必要承认传统的一些具备永续生态理念的思想,传递这些思想就要靠生态道德教育.我们的第二个原则便是:生态道德教育中,认清个人教导中隐含的现代性思索方式,及其造成之理所当然的一些观念,这些正是在我们行为中造成生态恶化的基本理念.同时,确定道德教育应是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与教导的活动,如此才产生「活」的师生关系. 教师们若能认清生态道德教育的上述两项原则,就能深入思考个人的教导内容与方法,实施於自己的教学情境中,也能思考及应用我们的第三个原则.第三个原则是涉及到课程内容与教法,若我们肯定道德知识的传递是靠著人与人,面对面的关系,那麼,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除了「身教」或「潜移默化」的方式之外,在内容的教导,也应该涵盖著与生态相关的概念与知识.这些知识不应以在现代化影响形成的知识为主,如以个人为社会基本单位为出发点的认识,科技知识,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索方式,以抽象语言传达的全球性及普遍性知识,藉助机械式隐喻了解的生命与世界,及成就专业人员以适应中立性的普遍知识环境等.生态永续文化的理念并不是靠纯粹理性,科学思考,或实验证明取得的,它们来自於不同知识层面,具备人文精神面,由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整体圆融关系体验出来,形成人在自然,关心自然,及爱护自然等发自内在的感情认识,是以全面性,历史性,及圆融性承继著传统对生态永续未来的远见眼光了解的世界与生命观点出发,不同於以经济利益或眼前生活满意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生态知识体系使用的表达方式,一部份是一种创作神话叙述方式(mytho-poetic narrative) 传达的故事,寓言,及神话,许多生态理念或对自然之应然态度都含蕴在内,从描述人与自然之紧密关系,对宇宙万象的叙述是以人的经验为原点,解释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全体人类与事物的相互关连的圆融整体.宇宙并非是与我无关的研究对象,那麼,甚至在宇宙及世界之科学认识理念下,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就不是无关心的态度,而是有著与人密切相连的人文知识体系之一部分.人是依存於此人文,神话传统延续下来的文化体系,此一文化体系又是依存於整体自然的生态系统. 我们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以神话或故事叙述方式传递知识的方式是我们人类教育活动的原始,儿童在未接触正式的书写文字训练以前,其接收的资讯都是来自故事,它们是在一个口语环境中成长的(Egan, 1986, p. 243) ,接触不同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与外在世界的实物连接起来,产生意义.未经书写文字的传达,儿童对世界的了解是具本土意义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