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血和出血的鉴别
充血 肉眼变化 指压褪色 出血 指压不褪色
镜检

红细胞在血管内
红细胞在间质
注 :指压褪色是指活体或死亡不久的动物
四、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1.不良影响: 1)小血管破裂,少量出血,对机体影响不大。如果出 血发生在脑部或心脏,即使是少量出血,也会造成 严重后果。 2)急性大出血时,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1/3~1/2, 则发生出血性休克,造成死亡。
2. 有利的方面:如蹄叶炎、破伤风、日射病、中毒性
疾病等,血针放血用于治疗。
鸡新城疫腺胃乳头出血
猪瘟病猪胆囊内壁出血
猪瘟膀胱粘膜出血
第三节 局部贫血(Local anemia)
一、概念 指由于动脉管高度狭窄或完全闭塞造成的局 部组织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 二、病因 1.动脉压迫性(褥疮) 2.动脉阻塞性(血栓形成、栓塞) 3.动脉痉挛性(麦角碱中毒、Adr ) 4. 侧枝性缺血(瘤胃穿刺放气过速)
充血、淤血鉴别
充血 体积 轻度肿大 淤血 明显肿大
颜色
体表温度 血流速度
鲜红色
增高 加快
暗红色、兰紫色
降低 减慢
机能状态
搏动感 扩张血管 组织水肿 细胞变化
亢进
有 小A及毛细血管 轻微 进行性变
降低
无 小V及毛细血管 显著 退行性变
4、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淤血的范围、时间、发生速度和侧枝 循环建立情况。短时局部淤血,除去原因则可 消退,如果淤血的原因长期存在,则淤血逐渐 加重,造成出血,称为淤血性出血,并使实质 细胞发生变性、萎缩和坏死(淤血性坏死)。
三、贫血的病理变化
贫血组织因缺血,露出组织固有色彩,颜 色变浅,体积变小,边缘锐薄,被膜有皱 纹,质度变软,温度下降,实质细胞萎缩、 变性、坏死。 皮肤、粘膜:正常粉红 贫血 黄白色 肺脏:正常时粉红色 贫血 灰白色 肝脏:正常时紫褐色 贫血 褐色

四、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突然急速缺血,迅速建立侧枝循环或病因 消除,机能便很快恢愎。如果长期缺血则 引起局部组织萎缩、变性、坏死。
组织坏死称为梗死。
这种坏死的形成过程称梗死形成; 因缺血所引起的坏死灶称为梗死灶。
二、病因

局部组织缺血,均可引起梗死。血栓 形成、栓塞及小动脉持续性痉挛均可 引起梗死。
三、梗死的种类和病理变化
1 .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组织结构
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 肾、脑、心等动脉
分支被阻塞后,血液中断,其分支(缺血区)及
二、栓塞的种类
1.内源性栓塞 ①血栓性栓塞 ②脂肪性栓塞 ③组织性栓塞 2.外源性栓塞 ①空气性栓塞 ②细菌性栓塞 ③寄生虫性栓塞

三、栓子运行方向

1.静脉性栓塞(小循环性栓塞)来自静脉系统
和右心的栓子,经右心室 肺动脉,多在肺动
脉分枝形成栓塞,此称为静脉性栓塞。
2.动脉性栓塞(大循环性栓塞)
2.血流状态的改变。 3.血液性质改变。
三、血栓形成过程和类型 1、血栓形成过程
A、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粘集成堆,使局 部血流形成漩涡 B、血小板继续粘集形成许多小梁,小梁周 围有WBC粘附 C、小梁间形成纤维素网,网眼中充满Rc D、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的血 液发生凝固
2.血栓种类
1)白色血栓:血小板粘附于在损伤血管内皮裸露
如果血流完全断绝,又不能建立侧枝循环, 则该血管所属的局部组织将发生坏死,因 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第四节 血栓形成(Thrombosis)
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血管内,血液发生凝 固,或血液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 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
为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河北农业大学兽医病理教研室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心力衰竭
全身性
全身血管功能紊乱
血量异常 血液质变 充血
缺血
局部性 血栓形成 栓塞
血管破坏
水肿
出血
局部血量变化示意图
第一节 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一、动脉性充血(充血) 1、概念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动脉
性血液含量增多,简称“充血”
白色血栓模式图
血栓结构
尾部
体部
头部
血栓机化与再通模式图
血栓的机化
动脉血栓形成:血栓已开始机化
第五节 栓塞(Embolism)
一、概念:异常物质或正常血流中不存在 的非溶性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的 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非溶性物质, 称为栓子。常见的栓子有血栓、空气、脂 肪、肿瘤细胞、细菌团块和寄生虫等。
邻近动脉(周围吻合枝的血管)发生反射性痉挛, 血液被挤走,结果局部因缺血而发生凝固性坏死, 称为贫血性梗死,外观呈黄白色。
组织学变化:梗死组织的实质细胞发生肿胀,
胞核浓缩、碎裂或溶解消失(坏死)。
2.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常发生于结构疏松和伴有严重淤血的肠、
肺、脾脏,因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坏死组织的肿胀不能将血液挤压出去。肺 有双重血液循环供应,一支被阻塞,另一 支虽有血流灌注,但它不能克服梗死灶内 淤血的阻力,血液停滞在灶内,血管壁缺 氧,通透性增高而出血,外观呈暗红色。
的胶原纤维上,形成血小板粘集堆,后者与纤
维蛋白牢固粘附于损伤血管内膜处,形成光镜 下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 板、白细胞和少量的纤维蛋白所组成),肉眼 呈灰白色,为白色血栓。发生于静脉混合性血
栓的起始部,是血栓的头部。
2.血栓种类
( 2 )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局部纤维蛋
白形成,其中网罗大量Rc和少许WBC,造
3、淤血的病理变化
局部淤血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肿大, 机能减退,皮温降低。 淤血组织因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回流受 阻而扩张,充满红细胞,组织中的氧合血红蛋 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局部组织呈现 暗红色。淤血持续发展,静脉压升高及局部物 质代谢障碍,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局部淤血性 水肿, 故淤血部体积肿大。
积极:血流增加,流量大,带来更多的氧、养分、 抗体,增加组织防御能力。同时将病理产物带走, 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有积极作用。 不良影响:时间久导致血管持续膨胀营养缺乏,管 壁张力下降,血流减慢,变为淤血。
心外膜充血 (H.E,100x)
心外膜充血(H.E,400x)
侧枝循环模式图
肺充血模式图: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 内有白细胞、纤维素和红细胞
3、充血的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充血的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肿 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外翻), 温度升高。 组织学变化: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管腔增大,管壁变薄,内充满红细胞,血 管数目增多。
4、充血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一般是暂时性的,病因消除即可恢复
2)对机体的影响
由充血的时间、部位决定

(4)微血栓(透明血栓)
微循环小血管内(主要是毛细血管及小 静脉)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 形成一种均质无结构的具有玻璃样光泽 的微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常见于DIC时 的内脏小血管。某些传染病(兔瘟)、 自体中毒、药物过敏、输血引起血液性 质明显改变,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引起。
四、血栓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静脉性充血(淤血)
1、概念: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内淤积,引起局部组织器官中静脉血含 量增多的现象,简称“淤血”。 2、病因 1)局部性淤血:①静脉受压(狭窄/闭塞):肠道 扭转,肠套叠,绷带过紧、肿瘤等压迫; ②静脉阻塞。 2)全身性淤血:心肌变性、心包积液,心瓣膜病, 心收缩力减弱,尤其是右心心力衰竭时。
正常时2/3在水上— 淤血时半浮于水----
出血时沉于水下—
(2)肺淤血时组织学变化

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红细
胞。肺泡腔内积有水肿液/浆液(其中含数量不
等的红细胞、巨噬细胞及少数脱落上皮)。

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内还可见到吞噬含铁血
黄素的巨噬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多见于心脏衰 竭的病例,称为心力衰竭细胞,简称心衰细胞, 又称为尘细胞。
生理性充血 采食后消化道、运动肌肉
充 血
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
侧枝性充血
贫血后充血
2、发生机制
(1)神经调节作用:致病因子刺激,抑制交感 神经兴奋,使局部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使 正常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造成局部 动脉血液增加。
(2)神经体液作用:炎症灶中的血管活性物质, 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代谢产物,使小 动脉平滑肌紧张性下降,导致血管扩张。
肺淤血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肿
慢性肺淤血:肺泡内可见吞噬红细胞而生 成含铁血黄素的单核细胞或肺泡巨噬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
B、肝淤血

右心衰弱时,首先引起肝淤血,因为肝静脉与 后腔静脉直接相连而又缺乏瓣膜。 肉眼变化:肝脏体积稍肿大,边缘钝圆,被膜 紧张,重量增加,表面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大 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呈暗红色。
第二节 出血(Hemorrhage)
一、概念 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体表或天 然孔的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 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二、原因及类型
1.破裂性出血:心、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肉眼上或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出血 管壁有明显的解剖学变化,红细胞可通过通透性 增高的血管壁漏出血管之外。

肝淤血组织学变化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窦状隙高度扩张,内充
满红细胞。中央区的肝细胞因受扩张淤血 的血管压迫而发生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肝 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此时,肝 组织切面的颜色不一,小叶中心部呈暗红 色,周边部呈灰黄色,成为红黄相间的斑 纹,称为槟榔肝 。
肝淤血
肝淤血:狄氏间隙明显可见
2.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
①瘀点:针头大或更小的出血点(直径在1mm以下)。 ②瘀斑:范围较大的出血(直径在 1~10mm),形状 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 ③出血性浸润:毛细血管、前毛细血管的出血,Rc流 入血管周围间隙,浸润于邻近组织间隙,使出血的 局部呈大片暗红色。 ④出血性素质:当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时, 称为出血性素质。
成血液凝固,血小板的凝集与血液凝固交
替进行,形成外观红白相间的血栓。
( 3 )红色血栓:血凝加剧,血栓呈暗红色,
位于血栓的尾部,是血栓后端的血凝块。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血栓 表面 粗糙不平 硬度 硬、脆 颜色 红白相间 与血管 粘连不易分离 的关系 镜检 有特殊构造

血凝块 光滑 柔软有弹性 暗红色与深黄色 易分离
来自肺静脉,左心和大循环动脉
系统中的栓子,随血流从较大的 动脉到较小的动脉分枝处发生栓 塞,此称为动脉性栓塞。
四、栓塞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①栓塞可造成梗死。
②瘤细胞性栓子可造成肿瘤转移。 ③细菌性栓塞可造成新的感染病灶,甚
至引起脓毒败血症。
第六节 梗死(infarct)
一、概念
动脉血流断绝所致的局部
发绀:动物可视黏膜和被毛较少或
缺乏色素的皮肤由于淤血,使局 部组织变为蓝紫色的现象,称为 发绀。
A、肺淤血
(1)肉眼变化:肺呈紫红色,体积 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弹 性降低,质地坚实,表面光滑,重 量增加;切面外翻,并从切面流出 大量混有泡沫状的血样液体。
猪肺充血、淤血
肺组织的沉浮实验
三、病理变化 1.破裂性出血的病理变化 (1)血肿:组织内的局限性出血,血液蓄积一处,常发生于 皮下、黏膜下、浆膜下与肌肉等处。 (2)积血:体腔内出血称为腔出血或腔积血(如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心包腔积血)。
(3)溢血:指伴有组织破坏的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称为溢血, 常与组织碎片相混合。
(4)实质性出血:如果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分辨不出是动脉 还是静脉血管出血时,则称为实质性出血。
1.结局:
①软化吸收:激活纤溶酶;中性粒细胞 释放蛋白溶解酶。 ②机化再通: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向 血栓生长。 ③钙化:不能溶解和机化的血栓钙盐沉 着。静脉石。
2.意义及影响

( 1 )有利方面:①止血;②防止出血,在空洞周 围血管形成血栓;③炎灶周围形成血栓防止病原及
毒素扩散。

( 2 )影响:①阻塞血管腔;②造成栓塞;若有感 染,可造成扩散全身化等; ③心瓣膜血栓造成心 瓣膜闭锁不全。④微循环的大量微血栓形成,引起 全身广泛的出血和休克。
肉眼变化:红色梗死灶,硬固,肿大,
微突出于器官表面;切面湿润,呈黑红
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以后因被吸
收或机化而凹陷。
组织学变化:梗死组织的实质细胞发生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