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建国 60年中的重大事件

合集下载

供联社国庆60年征文60年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供联社国庆60年征文60年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

供联社国庆60年征文:60年发展成就和成功经验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一、50多年发展成就回顾50多年来,区供销合作社从无到有,从零起步,从微小的社员入股开始,发展成为遍布全区的经营服务网络系统,成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又成为引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

——建立了网络体系,促进了农业发展。

50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社的业务指导下,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为“三农”服务的网络组织。

到上世纪末,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全区建有基层供销合作社14个,基层分店287个,庄稼医院45个,直属企业8个。

网点遍布全区所有乡镇的较大行政村,成为全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

——发挥了全渠道作用,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

——坚持了以农为本,取得了辉煌绩效。

——创新了体制机制,引领了农村合作经济。

另外办好新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重点规范、完善2个示范专业合作社,即龙兴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石桥镇花生专业合作社。

这2个专业社都已注册登记,运作比较规范,在对农民产、供、销的服务带动方面效果较好。

20xx年将这2个专业社申报了全国总社的“千社千品”富农工程。

石桥的花生专业合作社还通过农业局申报了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所有这些都实现了供销合作经济的新发展。

二、50多年发展经验50多年来,区供销合作社坚持了为农服务方向,在曲折和困境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走出了一条自强、竞争、联合、服务的创业之路,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供销合作社的问题实质上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供销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全区广大农民是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的。

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和谐富裕的重要力量。

重视、加强供销合作社,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得利受益;忽视削弱供销合作社,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受到损害。

二是必须坚持做到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宗旨。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成立60周年回顾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成立60周年回顾

心系三农情暖大地——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成立60周年回顾时光流逝,精神永恒。

在辽阔的吉林大地上,肥沃的白山黑水间,孕育着无数的精神宝藏。

这其中之一就有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始终“心系三农,服务百姓”的朴素情怀。

公元2009年,在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日子,在改革开放刚刚走过30周年的伟大征途中,吉林省供销合作社与祖国一起迎来了她的第60个生日。

漫步60年,弹指一挥间。

始建于建国前1949年5月30日的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从建立至今,心系百姓,植根黑土,与三农血脉相通,筋骨相连,在时代的变革中,情暖大地,几经风雨,历久弥坚。

60年间,风雨兼程,全省供销社系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9个市州级供销社、50个县级社、670个基层社;有县以上公司330个,2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33个。

全系统在册人员2.33万人,离退休人员3.78万人,固定资产16亿元。

近年来,全系统年均商品购销总额大体在100亿元左右。

回顾建国初期时的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条件尤为艰苦,但有着朴素情怀的供销社人,心系农民,肩挑背扛,送货下乡,用辛勤的劳动汗水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不仅成为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主力军,而且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吉林省地处北温带,美丽的松花江穿境而过。

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丰富的土副产品资源,并且品种繁多,产量较大,分布面广。

省供销合作社成立之初,为了活跃城乡物资交流,逐步扩大土副产品经营。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全省供销社系统采取多种形式及多项有力措施鼓励农副业发展,把开展供销业务与扶持副业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供应生产物资、推销副业产品等工作促进农村副业生产的发展,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及产品流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仅1957年一年全省供销社土副产品销售额就达3699万元,比1950年增长5.74倍。

到1985年,全省各级供销社建立了20多个土副产品生产基地,品种涉及蜂蜜、白瓜子、黑瓜子、山野菜等。

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

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

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不断沉浮有着复杂的原因。

其中,传统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一: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初级阶段,是指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旧的社会形态中脱胎出来,带着旧社会的痕迹,这些旧痕迹有帮助也有危害,危害比帮助成份更大,这些危害对新社会的前进起到阻碍作用,为此,必须对危害进行否定、铲除,否定、铲除的方法或途径就是改造。

改造的任务是巨大的、繁重的,伴有流血和苦斗,新旧的撕咬相当激烈。

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能走成功。

因为,革命信心和力量很大,革命领袖全部健在,他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完成这个事。

当然,也有意外,意外的情况是,主要领袖矢折,没有领头人。

初级阶段,是指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旧的社会形态中脱胎出来,带着旧社会的痕迹,这些旧痕迹有帮助也有危害,危害比帮助成份更大,这些危害对新社会的前进起到阻碍作用,为此,必须对危害进行否定、铲除,否定、铲除的方法或途径就是改造。

改造的任务是巨大的、繁重的,伴有流血和苦斗,新旧的撕咬相当激烈。

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能走成功。

因为,革命信心和力量很大,革命领袖全部健在,他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完成这个事。

当然,也有意外,意外的情况是,主要领袖矢折,没有领头人。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事件二: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

他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吃饭问题,在中国曾经是一个大问题。

龙永图1943年出生于中国中部城市长沙。

他现在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在中国是知名人物。

回忆成长的经历,龙永图说,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

“我们这代人挨过饿,有过很多艰难。

(我们)吃不饱肚子,就煮南瓜来吃。

所以最后一闻到南瓜的味道,我就感到反胃。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在龙永图出生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凋敝,主要农产品严重短缺,加上战争不断,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

1949年全国农民每人平均消费粮食只有,,,公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用三年时间进行了土地改革,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农具、牧畜分给农民,这一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农业生产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粮食和棉花产量都超过以往。

1952年以后,中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国粮食、棉花的产量已比1952年增加了1倍以上。

不过,虽然粮食产量有了如此巨大的增长,但由于人口急速增长,中国的农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安徽省池州市必胜村村民杨吉亮说,吃饭问题一直被视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呢,粮食也是无法解决,野菜也(会被用来)充饥。

”那时候,中国的耕地都是以村为单位统一经营管理,村民要统一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

农民因此积极性不高。

1978年底,安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最先决定把集体所有的耕地分到农民手里自己耕种,结果当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此前10年年均产量的4倍。

中国政府在1980年决定在全国农村推广小岗村的这种做法,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杨吉亮说,他的村子也推行了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八九十年代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的自主性增强了,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供销社发展历程

供销社发展历程

供销社发展历程
供销社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供销社作为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以下是供销社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创立初期:供销社的创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
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开始阶段,供销社组织和管理侧重于产品的收购、销售和利益分配,起到了一定的农村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流通的作用。

2. 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1980年代以后,供销社
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逐渐放开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供销社逐渐从原有单一的农产品收购、销售的角色转变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综合农村经济服务组织。

3. 体制改革:1990年代以后,中国进行了相关经济体制改革,为推动供销社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

供销社逐渐成为农村农产品流通和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中国农村地区形成了广泛的网络和影响力。

4. 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供销社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
行业发展的挑战,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供销社开始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供销社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供销社从最初的产品收购、销售的机构,逐渐发展成综合农村经济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服务,并在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发展等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未来,供销社将会继续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农产品的优质供给,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销社解散是哪一年

供销社解散是哪一年

供销社解散是哪一年
农村供销社2001年取消的。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神州大地,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供销社的弊病也逐渐开始凸显,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进步党中央宣布取消现有的农村供销社。

供销合作社(简称“供销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群众自愿入股组织起来的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

供销合作社这种商业形式,适应我国农村的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符合农民群众的需要,因此不断发展。

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合作社运动,合作社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对限制商业资本剥削起了很大的作用。

全国解放以后,发展供销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销合作社在流通领域中把农民组织起来,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1956~1976年的红色小故事

1956~1976年的红色小故事

1956~1976年的红色小故事1954年1月1日,毛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制度的重要形式。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人民公社”这段历史时期里,人民公社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

“人民公社”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内涵,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人民公社”制度使广大农民通过劳动得到实惠“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国家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虽然与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为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打下了坚实前提与基础。

1955年至1975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中,有许多关于“人民公社”的历史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其中,很多故事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痕迹和印迹,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却是一种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故事一:刘仁宝刘仁宝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农村基层干部之一。

在他的领导下,整个西丰县农村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人民公社”制度的诞生使西丰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起来。

当西丰县的大多数农民看到改革开放后他们终于能过上好日子时,那些曾经受到“人民公社制度”熏陶的人们终于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

他们也都深深地被这位改革先锋刘仁宝所折服。

刘仁宝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复兴,是一位人民公仆。

他为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其光辉的人生事迹,更重要的是他所秉持的共产主义精神所折射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道德品质。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更是以刘仁宝为榜样,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走上富裕之路。

故事二:“三道坎”“三道坎”是指一个时期的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及工作重点中的三道坎:第一道坎:把“小队”与“大队”分开进行劳动,实行统一工资福利。

从供销合作社的兴衰看科学发展

从供销合作社的兴衰看科学发展

从供销合作社的兴衰看科学发展它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由衰到恢复振兴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从这个兴衰的过程来探讨一下科学发展。

一、合作运动的由来和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变迁合作运动起源于欧洲,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进行合作社思想的传播。

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

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就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合作社日”。

我国于1950年夏提出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到1985年2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表中国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

1997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表亚洲当选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副主席及亚太地区常委会主席一直至今。

在供销合作社将近60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为新生革命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畅通的商品保障。

从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反复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又两次分开。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革命运动的折腾,商品匮乏,供应紧张,凭票证计划供应物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征。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流通业的格局开始形成,供销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渐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1995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供销合作社进入恢复振兴时期。

改革的重点是各级供销合作联社的直属企业和全国2.6万个乡镇供销合作社。

由此,供销合作社开始进入联合发展的新阶段。

二、从改革的成功和失误中看科学发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改革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全国大部分供销合作社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保住了5000亿人民币的总资产,有效地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并且安置了数百万供销社职工,创办了一大批新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

2008年全系统农资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482.42亿元,近100万个经营服务网点,农资和棉花的经营分别占市场份额的70%和100%。

供销社成立60周年征文选

供销社成立60周年征文选

供销社成立60周年征文选**解放不久,你就诞生了。

从那一刻起,你就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

六十年,你既负责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供应,还做好农业生产物资供应,长期服务好人民群众。

你始终把为农增收放在核心位置,农产你购,长期还发扬“扁担精神”,带小商品上门,驮农产品回社,便民惠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共和国养育了你,你知恩图报,积极为国创税积财。

六十年,你为国积财何止万千!你是计划经济宠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红火半个世纪,成就辉煌。

市场经济潮起,你因体制落后,浪击低谷。

而你没有自暴自弃,却是卧薪尝胆,痛定思痛,硬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狠劲,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一个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杀出一条“血路”:适应潮流,改掉“老企业”,发展现代农村商业流通网络,破旧立新。

近两年,你抢抓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机遇,解放思想,开放办社,把一个个农村超市、农资放心店、农产品收购站建到了**县大部分村庄,网络了百分之八十民众。

你构建的新网络,除了便民惠农以外,还装点了新农村,成为新农村的一大亮点。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你创造过辉煌,又经历了艰难的磨炼,但日子再好过再难过,你都牢记宗旨,不辱使命,默默无闻,辛勤耕耘,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情满大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六十年,你的付出,没有白费,换来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换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真是为党为政府分了忧,惠泽于人民群众,促进**人民步入了康庄生活大道。

岁月峥嵘,历史铭记。

六十年,你不知多少次受到省、市、县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表彰奖励,也不知多少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好评,但你始终认为没做好工作,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太高太多了。

因此,你坚定一种信念:长期一如既往地服务好“三农”,服务好人民群众。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第12章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第12章

第12章特需供应196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方面给予照顾,相关方案和意见原则上也适用于全国各地区。

一、特殊供应办法,分为以下三类(自十一月起根据中央指示,党内照以下标准再减半,纸烟不减):第一类,副委员长、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供应标准是:每户每天肉一斤,每月鸡蛋六斤,白糖二斤,甲级烟两条。

第二类,人大、政协在京的常委,国务院各部、委的正、副部长,正、副主任,高法副院长、高检副检察长,人大、政协的副秘书长,各民主党派中央的主席、副主席,在京的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一级人员,以及党政群同上述职务相当而名义不同或者工资级别在七级以上的其他人员,供应标准是:每人每月肉四斤,白糖二斤,甲级烟两条,鸡蛋三斤。

第三类,全国人大在京的党外代表和全国政协在京的党外委员,国务院各部委党外的正、副司局长和党外的国务院参事,各民主党派在京的中央常委,在京的党内外高级知识分子中的二级、三级人员,以及党政群同上述职务相当而名义不同或者工资级别在十一级以上的其他党外人员,供应标准是:每人每月肉二斤,白糖一斤,甲级烟两条,鸡蛋二斤。

以上三类,鸡蛋一项均看货源情况,少的时候少供应,没有的时候不供应。

经济困难时期,各地政府对部分特需人员的副食品供应,都给予了特殊照顾。

比如对运动员,凡是达到国家“运动健将”一级水平的,在京比赛期间,每位每天供应鲜肉4两。

据考,当时享有这一待遇者仅两位:陈镜开(举重)、穆祥雄(游泳)。

特需供应,是特殊困难时期的无奈之举。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下发的一份正式文件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委:近来对外宴会上吃花生米的现象相当普遍,北京吃,其他地方也吃。

……根据总理指示,请各地今后举行对内对外宴会及其他特殊供应时一律不要供应花生米。

”(1998年7月18日《北京青年报》)1961年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现在供应紧张,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有些商品可以实行凭证分配的办法,有些商品应该是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

重庆供销集团发展历程

重庆供销集团发展历程

重庆供销集团发展历程
重庆供销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综合性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0年。

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95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

在195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重心转向集体化,国家开始实行农业供销合作社制度,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重庆供销集团应运而生,成为重庆地区最早成立的供销合作社之一。

从创建之初,重庆供销集团就致力于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它通过组织农民进行集体经济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帮助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庆供销集团逐渐形成了以农产品销售为主导,同时涉足农资供给、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供销合作社。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庆供销集团也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

它逐渐从以农业供销为主导转变为以综合经营为特色,发展出了涉及农产品、农资、农技、农险等多个方面的供销服务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庆供销集团也积极拓展市场,开展国内外的供销业务。

它积极开展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构建了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销合作关系,推动了重庆地区农产品的出口和国外优质农产品的进口。

如今,重庆供销集团已经成长为一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
供销集团公司。

它在农业供销、农资贸易、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中国农业供销合作社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之一。

重庆供销集团将继续秉持“团结、务实、
创新、奉献”的精神,不断推动农业供销体制创新和农产品市
场化发展,为重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供销社发展历程

供销社发展历程

供销社发展历程供销社是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供销社的发展历程。

供销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民间经济组织,当时是由一些个体农民组成的,以合作作为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

这些个体农民通过集资,在统一的组织下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并分享经济收益,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农民合作社成了国家支持的重要农村经济组织。

此时的供销社不仅仅承担农资销售和农产品收购的角色,还承担了政府计划农产品交付的任务,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供销社进行了组织改革,将原本分散经营的供销社进行整合,形成了供销社系统。

通过整合,供销社的规模得到了扩大,各地供销社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

随后,供销社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拓展,逐渐发展起了生产、加工、销售、储存、科研等多种功能。

在20世纪80年代,供销社又经历了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供销社的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改革后的供销社不再是国家计划经济的执行者,而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供销社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进行企业化经营,开拓多元化的市场。

同时,供销社也扩大了对农业服务的范围,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进入21世纪,供销社进一步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了供销社和农业企业一体化发展。

通过与企业合作,供销社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提高供销社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供销社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变革。

供销社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管理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供销社也在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体来说,供销社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已经从原来的农村经济组织演变成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供销社经典故事

供销社经典故事

供销社经典故事供销社经典故事是中国供销合作社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建设的有益经验。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些供销社经典故事,从中感受到中国供销合作社运动的壮大历程和伟大精神风貌。

一、滇西“化煤食谷”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供销社经典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滇西地区因为煤与粮食同贫困,而在当时的国情下,缺粮是一个大问题。

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历经艰苦的征程,带着技术人员深入煤矿挖掘出的煤渣,利用先进技术将其加工成细粉状,经过反复试验,成为了一种新的混合饲料,取名为“煤食谷”。

“煤食谷”经过广泛普及,化解了滇西地区粮食短缺的问题,也为当时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南“养蜘蛛”故事这是一则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海南省农业供销合作社创业初期的故事,故事中讲述了供销社为了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想出了养蜘蛛的计划。

当时,养蜘蛛是一种独特而高价值的行业,社员们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

于是,供销社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养蜘蛛的好处,并组织了企业家来到当地大力投资,最终引起了农民的兴趣。

在供销社的帮助下,海南养蜘蛛逐渐形成了规模,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供销社的普惠性和创新性,也彰显了海南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拼搏精神。

三、宁夏“种豆腐”的经历这是一则发生在新时代的供销社经典故事,讲述的是西北地区豆腐的供应,经常出现短缺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供销社推出了“种豆腐”的计划,旨在通过推动农村生产经营体系改革,实现农村豆类产业现代化,达到“家有豆腐不愁吃”的效果。

通过大力推动“种豆腐”工程,在提高农民收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展现了供销社在新发展阶段的鲜明特色和担当作为。

总的来说,这些供销社的经典故事是供销社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中的精华和瑰宝,蕴含着拼搏和创新、勇于尝试和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

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供销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时期。

以下是80年代供销社的故事:1. 供销社改革: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对供销社进行改革。

供销社最初是供应和销售农产品的组织,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其经营效率较低。

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供销社进行改革,转变为具有独立经营权的农村经济组织,实行以利益联结为基础的责任制。

2.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8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了“三级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农产品由供销社到企业再到市场的流通体制。

供销社在这个体制中起到连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作用。

供销社通过组织收购农产品,然后转让给企业进行加工和销售。

这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3. 农村产业发展:80年代初,供销社开始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供销社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供销社还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

4. 农村金融服务:80年代,供销社开始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代理银行业务、发放小额贷款等。

供销社通过发放贷款,帮助农民购买农资、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改善农村金融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80年代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和服务支持。

供销社在推动农村农民聚集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供销社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供销社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景分析

我国供销社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景分析目录第一章我国供销社发展历程 (1)1.1供销社概述 (1)1.2我国供销社发展历程 (2)第二章我国供销社经营现状分析 (6)2.1销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 (6)2.2农产品营收在主要业务中占比最高 (6)2.3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突破1万亿 (7)2.4商品进出口总额超过900亿元 (8)2.5利润总额近600亿元 (8)第三章我国供销社发展趋势分析 (8)3.1供销社未来三大发展方向 (8)3.2供销社即将全面进军乡村市场 (9)第一章我国供销社发展历程1.1供销社概述1.1.1供销社概念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

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章程》(2005年1月3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第二条,对供销合作社性质的界定,明确了四层含义:(1)供销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2)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合作制的经济组织;(3)供销合作社是一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4)供销合作社是一个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1.1.2供销社性质、宗旨、原则(1)性质: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

(2)宗旨:必须坚持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办社宗旨。

(3)原则:必须坚持自愿、互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

1.1.3供销社三大优势特点(1)扎根农村,贴近“三农”。

供销社专注于服务“三农”,凭借在国内农业领域多年的积累,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农服品牌信誉和知名度,能够很好地融入农村深入基层,便于业务推广。

(2)网络健全,遍布基层。

供销社在全国拥有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在农业产供销的整体产业链中拥有非常丰富的产业资源,在农村基层方面,更是拥有近40万个综合服务网点。

(3)供销并举,双向流通。

整个供销社布局的全国供应链一张网,既是供给端、也是需求端,通过全国一张网实现智慧供应链体系,打造的是一套覆盖全产业链平台。

1.1.4供销社六大业务供销社业务主要包括:重要农产品流通、日用工业品流通、生资流通、再生资源流通、冷链物流、农产品和农村电商六大方向。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销社建国60年中的重大事件白手起家的联合社1949年7月25日陇县解放,陇县人民政府根据陕西省合作局、宝鸡分区合作办事处的统一布置,于1949年11月14日成立陇县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处,派白成杰、车本贵负责接收民国时期工业生产合作社白马寺地3.5亩、庙房20间、石磨、水槽、水轮全套设备和其它家具50件;派肖克昌负责接收旧县联社供销部小麦2065市斤,资金50元,清理天成、东南旧社小麦1948市斤;派谭维恭负责接收县功镇旧社小麦4162市斤、食盐394市斤、黄表纸1箱;还向银行贷小麦1450市斤、双喜布100匹;县政府还拨给县联社小麦7018市斤、现金26元、骡子4匹。

创办了面粉部、县联社运输队、供销部、食盐代销部、炸油部、纺织部。

于当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陇县合作社联合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领导供销、消费和手工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是新政府稳定人心,保障供给的重要职能部门。

建国初期供销社是农民变现的主要途径建国初期,我县经济主要是自然经济,资源丰富、山林105万亩,林木345种,林木与毛竹混生;干鲜果有核桃、栗子、松籽、棒子、梨、柿子、桃、杏、沙果、苹果、山楂、葡萄等;野生油料、淀粉、纤维、中药材、大黄、当归100多种;野生动物有豹、熊、鹿、麂、水獭、羚羊、狐、鹰、雕、雉、锦鸡、鹌鹑等;还有家养的家禽、耕畜、生猪、牛、羊、蜜蜂、兔;还有少量种植的大麻、旱烟、黄花菜、西瓜、甜瓜、蔬菜、小麦、玉米、高梁、谷子、乔麦等作物。

农民依靠自然提供的动植物和家养、种植作物在供销站点变现交或换成所需的工业日用品,供销社以收购农产品、销售工业品为服务方式,是农民经济发展,生产、生产变现和交换的主要途径。

最早的龙头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供销社按照党对农村的方针“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安排”和“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

从计划提出、指导种养、资金扶持,到产品收购、销售及出口发挥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作用,供销联社是龙头,农副公司是龙身。

从1962年起农副公司通过试点、经验推广,到1972年全县建立了核桃、辣椒、大麻、烤烟、养蜂、生漆、蚕茧、鲜果等8个生产基地,到1985年共发放扶持生产资金292368元,付预购定金1621700元,供销社指导,农副公司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国供销一盘棋的优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入户培训,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麻生产中,1974年农副公司从山东、山西、黑龙江省聘请技术员,并引进韩城大麻、山东莱芜大麻、黄龙奎麻等新品种,推广、指导科学种植大麻,扩大面积,提高单产。

最高单产达到了263.5市斤,全县年最大面积达到了12188亩,年全县平均亩产最好时达到了158.4市斤,全县年最高总产达到了113.35万斤。

辣椒生产中,1968年改传统的大田撒播种植,推广耀县辣椒育苗移栽经验,单产提高2倍、3倍,经逐步试验推广,到1981年才大面积接受辣椒移栽技术,农副公司针对我县传统辣椒种植品种退化问题,以陇县的“满天星”为主,耀县的“一窝蜂”、西北农学院的“20号”作为对照进行杂交提纯,用了四年时间选育出了“79陇满1—5”、“79陇满2—6”两个新品种。

全县最好的一年面积达10511亩,平均亩产达350斤,总产量达到340.62万斤。

核桃生产中,1972年起先后由农副公司聘请河北省遵化县、山西省汾阳县技术员在各乡镇培训技术人员62人,修剪核桃树苗31612株,对核桃树拓盘、除草、施肥进行科学管理,并发放扶持生产金1100元,专用化肥10.5吨,引进发放新疆隔年结果核桃苗13250株;并组织人员在全县进行核桃优良品种选择,初选的284株核桃树在全省选拔的20个树中陇县占到6株。

1983年对外经济贸易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展览会,陇县的辣椒、核桃参展,被列为全国核桃生产基地,受到表彰。

陇县的出口贸易陇县外贸出口先由农副公司组织,1973年成立了陇县对外贸易公司,与农副公司一套人马,两个牌(章),主要是农产品。

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由省、地(市)下达外贸计划,给宝鸡外贸公司交售原品或加工品,由省级外贸部门直接出口。

累计提供出口商品达1809万元。

主要品种有七大类,即畜产品、辣椒干、核桃、核桃仁、蜂蜜、蚕茧、旧工业品。

畜产品中皮毛类有家养牛、绵羊、山羊、骡马、驴、猪、狗、猫、猾、水貂、杂皮,羊绒、山绵羊毛、兔毛、牛杂毛、猪鬃、猪毛、骡马鬃尾;野生皮有金钱豹、艾虎、草鹿、獐子、松鼠、花鼠、飞鼠、狐、獾、狸子、野猪、野兔、锦鸡、山鸡、雕翎等皮。

辣椒干。

陇县辣椒干色鲜红油亮、条细长、皱纹均匀、味辛香而不列,可为食物增色,既是调味佳品,又可做药用,是秦椒中的“椒中之王”。

从1973年陕西省商品检验局授权陇县对外贸易公司自检出口。

东南、杜阳、牙科供销社被定为加工点,直接发运市外贸公司。

核桃及核桃仁。

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对收购的原品进行漂洗、漂白、烘干,然后上调出口。

从1962年农副公司组织城镇居民及城附近农民加工成品核桃仁。

每年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元月结束,群众加工可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这在当时管死、管严的计划经济时期是给群众提供的一个增收良机,家家户户排长队领核桃、交核桃仁,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蜂蜜和桑茧。

陇县有林地184.5万亩,草地7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夏山花烂漫,蜜源充盈,从1961年起蜂蜜就出口,桑蚕茧1964年出口。

旧工业品。

主要有金、银、玉石、翡翠、玛瑙、宝石、钻石、琥珀首饰和象牙雕刻、古玩、旧栽绒毯、珍珠、古瓷器。

供销社在农村一统天下30年供销社从建国初期成立到2000年以前,经营方式上由逐步取缔私营、个体工商户,到农村贸易市场供销社一统天下;经营体制上由合作集体经营到国有经营;人员上由主要从农民中招聘到人事部门招收固定职工,组织部门调配领导;资金上由主要靠社员股金到依靠银行贷款;价格上从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1953年起)完全是国家对农村经济政策严格管控,严格执行地区差价制度,工业品全县按远近交通条件划分五个价区,农副土特产品全县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调运,实行价区补贴和按收购额返还手续费。

价格就是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的主要管理方式,商品从购进实行商品编号、价格登记,按照国家规定的经营差率、运费等制定价格,然后进行价格通知。

特别是大型统一调价、削价时更是严格保密,在那个通讯不很发达的的年代,一夜之间一省甚至全国统一变价,完全靠组织工作和保密纪律,具有军事化的特点。

在价格上犯错误有被判刑的,有被开除的,有给处分的。

因此,商品价格就是高压线,就是最高的机密。

我参加了1983年全国烟酒大调价,那时我在天成供销社,县联社先接通知晚上有事,都必须在单位。

到了晚上八点电话通知各供销社对其管辖的本社、分社、双代店的所有烟酒存量进行盘点,第二天一早将盘点结果上报县联社听候新价格通知,两人一组同时行动,去各村的双代店,小四轮拖拉机拉上四个人去关山、石庄、石尧河等村跑了一夜,第二天晚上6点返回天成社报告盘点结果,盘点时将柜台、货架、仓库的货一合一并不少的进行登记、汇总。

那种严格的程度,给后来人说是无法相信的。

那时价格低,货物不充足,还有凭供应票购买的。

人们自觉的遵守制度,相互监督,不搞特殊化,人们觉得公平。

农民生产的采集的经济作物(除粮、油交粮站外)都只能给供销社交售,工业品供应只有供销社(分店或各村双代店即代购农产品代销工业品)。

那时的供销社当个营业员都让人羡慕。

供销社的30年改革供销社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的“一统”特征演变为市场经济的市场调节。

改革初期主要特征是: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结构;取消了工业品统购包销,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现了各种购销形式和多种经营形式;实行了国家定价、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多种价格形式;打破了三级批发和固定批发对象,进货渠道、倒扣作价方式;围绕全民改集体、官办改民办,供销社恢复“三性”,扩大经营自主权,为农村商品经济服务。

改革中期在不同时段经历了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招标承包制、目标管理制、抽资承包制、租赁经营制、资产经营和产权改革“双置换”的改革形式。

“双置换”是置换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

具体方法是㈠处置资产,㈡兑付职工安置补偿金和离退休人员遗属的生活供养费,㈢与职工签订解除合同工协议,与离退休和遗属人员签订解除供养关系协议书。

2004年开始,到2005年全供销系统职工429人,退休人员155人、退职遗属67人,签订了改制补偿协议,确定了补偿金。

从此,结束了供销社建国60年来的集体经营,人员全部解除合同,变为私营、个体经营,资产部分处置变现支付职工安置费和养老金,部分资产仍然返聘职工管护,逐步以租赁为主的形式,利用社会资金进行网点改造和建设。

如:将生产资料公司原批发部(宝平路7号院)及堎底下、曹家湾、河北、新集川供销社先后租赁建起了“冠森百汇家居城”、堎底下综合楼、曹家综合市场、河北综合楼、新集川综合楼。

既盘活了资产,搞活了农村物流市场,又配合了乡镇小城镇建设。

陇县供销社在改革中为扩大营业面积,提高货物配送运输效率,投资475万元建设了各基层网点、购置了15辆工具车及拖拉机,其中陇州商场营业楼总面积5026平方米,形成了陇县城市建设中心地段东南角的重要建筑物。

为改善职工及家属住房条件,投资692万元,建设了5幢12494平方米住宅楼,提高了145户职工及家属生活水平,体现了职工享受改革成果。

2004年供销社为发展陇县果品产业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了“陇州牌”商标(商标使用商品范围第31类即坚果(水果);鲜水果;鲜葡萄;新鲜栗子;鲜枣、新鲜核桃、梨、苹果、杏)。

2005年供销社为发展陇县核桃产业向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申报了“国家级核桃示范区”,经三年创建,2007年验收达标。

供销社的招商引资为了适应深化改革、扩大网点、创新工作的新形势,供销社利用自身在县城、乡镇中心地段有网点的优势积极制定招商引资政策,走出去,请进来,为实现“陇县省际边贸新城战略,搞活农村物流进行招商引资。

经多次洽谈与宝鸡冠森实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签定了生产资料公司原批发部(宝平路7号院)全部土地11.5亩租赁合同,租期40年(2008年10月—2048年9月),年租赁23万元,每5年递增5%,由宝鸡冠森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冠森百汇家居城”。

2008年6月6日县长吕千军等领导出席,供销社主任郭西学与冠森董事长李泽平协议签字,同年8月6日县委书记杨宝玉等领导出席举行了开工庆典。

2009年9月26日“冠森百汇家居城”A区2幢3层,B 区3幢2层,面积12000平方米,营业大楼全部建成举行开业庆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