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可能性P194 •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 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 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时,在商品 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些债务 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的矛盾。 (四)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爆发的不可避免性: 1.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 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必然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 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信用的发展是加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2)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 ①流动的过剩人口 ②潜伏的过剩人口 ③停滞的过剩人口 (3)相对人口过剩是如何形成的? ·思路: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V相对减少—-对劳动力需要 相对减少 ①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②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起的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相对过剩人口,完全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4)相对人口过剩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 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②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 (一)单个资本(个别资本) ·含义: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二)社会资本 P184 ·含义: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所组成的总和就是 社会资本。 (三)社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运动)P184 ·含义:个别资本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交错、 互为条件的资本运动总体,就是社会资本运动,或称社会资本的 运动。
第八章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11/06 12/06 01/07 02/07 03/07 04/07 05/07 06/07 07/07 08/07 09/07 10/07 11/07 12/07 01/08 02/08 03/08
Rating Downgrades Chrysler LBO Postponed ABX declining IKB Bear funds Shut down Blackstone IPO ML Citi BarCap
第三,后进国家的经济突变,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跳 跃式发展。
1790—1825,繁荣周期,蒸汽机和机器为代表的技术 创新,英国充当火车头,纺织工业部门是主导部门 1850—1873,钢铁和采煤是主导部门,英国充当火车 头,美国、法国、德国、瑞典、俄国实现了经济起飞 1890—1913,电的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的推广和应 用,德国等国是火车头,重化学工业是主导部门,美 国、日本等国经济崛起 1945—1973,战后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 革命,美国是火车头,新兴产业部门是主导,日本、 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
五、“9.11”事件前后的经济危机
(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
(二)高科技泡沫的破裂
(三)“9.11”事件的冲击 美国国家经济局宣布2001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但美国较快走出了衰退,并带动世界经济在2004年强 劲增长
(四)欧盟、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受到的影响
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欧盟和日本经济出现衰退,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泡沫 和风险,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缺失,风险不断累积, 危机从金融部门始发
第8章-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同时,再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生产关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 的依据和社会形式。一个生产过程结束 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须仍处 于生产开始前的关系之下,这样,劳动 者与生产资料才能重新按原有方式结合 进入新一轮生产。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 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
3.再生产的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 生产
的同时还伴随着对社会的许多不利后果, 马克思把资本积累与这些后果的关系概括 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33
1.资本构成不变,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 影响
资本构成不变情况下,资本积累会使c与
v同比例扩大,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引起 工人就业增加。当资本积累引起的对劳 动力需求超过了现有劳动力数量后,会 引起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
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扩大再生产”一
词中的“扩大”所指的概念不清楚,是从 投入角度考察还是从产出角度考察?是从 物质产品角度考察还是从价值角度考察。 这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界迄今从未认 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10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第八章 资本主义 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8-1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通过对再生产的研究,揭示在单一生产
过程中难以发现的经济关系;揭示资本 (它的数量和它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如 何通过生产过程的反复进行使自身扩大; 揭示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2
资本主义再生产
一、再生产的一般概念 1.生产与再生产
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着价值构 成,技术构成变化会导致价值构成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周期性
工业革命
一、前提和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市场的扩大、手工 工场时期的经验和技术。 二、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国家:英国。 行业:棉纺织行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 三、过程:棉纺织业(珍妮机)→冶金采矿业→动力革新(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 蒸汽机)→交通运输业(史蒂芬孙的“旅行者号”机车、富尔顿的蒸汽轮船) 四、特点:部门相互促进,一国扩展到多国。 五、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理论。 六、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七、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 八、扩展:英国→欧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九、完成:时间:英国1840年前后;美国和法国19世纪中期。 标志: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工场
经济危机的抽象一般可能性体现在货币的流通 和支付手段(股市)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 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 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 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 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1929年10月29 日这天是星期二,而且这天的纽约股市暴跌达到极点,因此也有人用 “黑色星期二”来指这次事件。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 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的总开支。
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听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人 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 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一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 性决定的。 5。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 经济危机的爆发。 6。社会资本再生产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 复苏和高涨。
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2)三个层面 第一,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发展 第二,由金融危机发展为经济危机
第三,由区域危机向全球危机扩展 (3)一些极端表现 俄罗斯股市的停市; 美国股市“历史性的一周”; 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迅速收缩; 冰岛的破产
2006年底至2008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
Dow Jones US Financial Services Index
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大战期间急剧膨胀起来的生 产能力与相对较小的国内外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导致 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5
二、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进入50年代后,美国因朝鲜战争再次扩大军事订货,工
业生产增长较快
西欧国家已超过战前水平并继续发展,日本工矿业也恢
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从1955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以大量固定资
生了深刻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经济。 由于欧美经济的关联性,美国经济下滑也殃及了欧盟经济。
21
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背景
始于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911)的低利率政策,利率 从6.5%降到1%,为40年来最低水平,并持续到2004年6月。在 此背景下,美国房贷需求和房价不断上升,2000年—2006年房 价上涨了80%。
二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最初几年
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开始了新的周期性循环。1948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境
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危机。
4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战后
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的结果。
危机的普遍性:1951年,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国 先后发生危机;1952年初,法国、德国接着陷入 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其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 同程度的下降。
第8章_经济危机与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
高涨阶段: 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稳上涨,
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商业异常 活跃,信用也普遍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生产大幅度增长,但是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 长,这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 过剩状态。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的产 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或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 在一般商品经济中已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引起经 济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是货币的出现 : 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使买卖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 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发展了信用债务关系,形成复杂 的债务链条,有引发信用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危机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没有成 为现实。这主要是因为:
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生产过程必须有严密的 组织性。同时要求各部门之间要保持一定比例。 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和各企业分 割开来,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导致各 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 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总产品中重要 的产品实现条件就要遭到破坏,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 机不可避免。
的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强制性平衡
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按比例地分配 社会劳动只能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和经济危 机的强制调节来实现。
危机期间,工厂纷纷倒闭,大量生产资料被破 坏,使两大部类之间、每个部类内部各生产部 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以及消费资料的生产 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失衡的比例, 强制地得到恢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历史趋势
经济危机
1825年 1836年 1847年
……
在简单商品生产中,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生产 的直接目的是消费。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 和交换的唯一目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现 象层次的解释上,而需要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内 在矛盾运动中,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发生的根源、具体原 因和演变趋势。
对于奴隶制、封建制等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更有利于生产力的 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资 本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人类社会的进 步。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这样肯定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作用:“资产阶级 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 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一种,主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7-11年)。 第二种,次周期,又称基钦周期(3-5年)。 第三种,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 第四种,长波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45-60年)。
关于经济周期的上述观点对于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波动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不能脱离开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实质,不能脱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否则不能 从根本上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问题。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由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 但本质上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政经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第八章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1.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3)1.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3)1.1.1.资本主义再生产 (3)1.1.2.再生产的分类 (3)1.1.3.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3)1.1.4.扩大再生产 (4)1.1.5.可变资本—源泉—剩余价值—源泉—资本积累—源泉—扩大再生产 (4)1.2.资本主义积累及其社会经济后果 (4)1.2.1.资本的有机构成 (4)1.2.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规律 (5)1.2.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5)1.2.4.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和两极分化 (8)1.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革命及其双重效应 (9)1.3.1.第一,假定生产的部门和产品不变,在这种条件下,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9)1.3.2.一方面会增加资本家的相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全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的相对人口过剩,降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9)1.3.3.第二,有产品创新,会产生新的部门和产品,既促进又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9)2.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9)2.1.社会总产品 (9)2.1.1.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总和。
(9)2.1.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9)2.1.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9)2.1.4.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0)2.2.第一部类(I)—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10)2.2.1.从价值形式来看,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及剩余价值(m) (10)2.2.2.其中,不变资本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已消耗掉的预付可变资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10)2.2.3.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揭示了社会总产品的基本用途和实现条件;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成为三个组成部分,则揭示了社会总价值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实现的途径 (10)2.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10)2.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和实现条件 (10)2.3.2.交换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1)2.3.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11)2.3.4.社会扩大再生产 (13)3.第三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5)3.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3.1.1.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15)3.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6)3.2.1.经济周期的四个典型阶段 (16)3.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后果 (17)3.3.1.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17)3.3.2.各国政府反危机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第8章战后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
Ch8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1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8.1.1 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8.1.1.1 经济危机:一国或全球经济持续的下滑。
8.1.1.2 经济周期:宏观经济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周而复始的过程。
8.1.2 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以日本为例8.1.2.1 日本经济泡沫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8.1.2.2 泡沫的产生和破灭(1)经济背景①广场协议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
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大量资金逃到日本市场。
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②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于是开始倾向于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③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2)加速上扬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股票交易市场、土地交易市场。
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
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二)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流通 领域到生产领域,从松散到紧密的多个阶段。垄断的主 要的形式有:
卡特尔(法文: cartel) 1865年最早产生于德国(德语: Kartell)
辛迪加(法文:syndicat)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 托拉斯(trust) 1879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如美孚石油托拉斯、
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 预
20世纪70年代后
• 新自由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兴起,强调市场 机制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的“有效干预”相结合成为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 本恶性互动的关系
三、国家垄断资Leabharlann 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及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 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本质 基本形式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企业)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是金融资本
——列宁
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 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 基本形式。
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占有的稳定的高额利润。 量: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主要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
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建立后
高级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四、增长极限论
习惯上,对经济增长的研究是 研究其速率的均衡程度,这种研究 是以社会生产资源不受限制为前提 的。但是有人提醒说,资源是有限 的,经济增长的代价沉重,只注意 经济增长的速率,社会资源总有一 天会消耗殆尽。这种论点叫经济极 限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 麦多斯领导的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 推出了被称“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的 报告:《增长的极限》。他们的基本结
为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
中逐渐以人力资源及人类制造的生产能 力替代自然资源,因为地球上可再生资 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有限,不可再生资源 的总储量更是有限。
可持续发展要求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环境污染及资源掠夺性利用既与追求经 济增长有关,也与人口迅速增长有关, 而经济增长本身也是人口增长所要求的。 事实表明,生态破坏、资源掠夺式利用, 也是人口增加的必然结果。要在不断提 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不影响生态环境,必 须控制人口增长。
经济增长是否值得向往的问题由英国经济 学家米香(E.J.Mishan)于1967年首先提出。 他指出,西方社会继续追求经济增长,在社会 福利方面得不偿失。技术发明固然给人们提供 较多福利,但也会因颓废风险加大而增加了他 们的焦虑。飞速的交通工具使人们趋于孤立; 移动性增加反而使转换时间更为增多;自动化 程度提高增加人们隔离,电视增多使人们更少 交往,人们较以往更少理解他们的邻居。物质 财富的享受不是人们快乐的唯一源泉,还有闲 暇,文化和美丽的环境。然而,这些令人们向 往的事物,现在却成了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牺 牲品。
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作为衡量商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标准。
然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能完全看 作就是经济增长率。
政治经济学-第八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 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了实物和价值两方面,需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方面来分析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
2.从使用价值上看(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相适应,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 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所有部门和企业为第一部类,用Ⅰ表示;制造 消费资料的所有部门和企业是第二部类,用Ⅱ表示。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相对 人口过剩——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与两级分化
1.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 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这一规律 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
2. 两级分化
资本积累的这一规律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财富 占有上的两极分化。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因 为:
①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 条件。②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 前提。
危机阶段:再生产周期决定阶段。
特征:商品滞销,市场萎缩,信用关系破坏 ,股票价格猛跌,企业大批倒闭,生产大幅 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
变成剩余价值的积累物。 ③ 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需要。
• 生产消费: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 个人消费: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
(二)扩大再生产
1. 含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从工人身上剥 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 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 上重复进行。
第8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五、“9.11事件” 前后的经济危机 六、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和经济危机的特点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运 动和危机爆发的规律性,这种情况在战前是这样,战后仍 然如此。但是,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与战 前相比,出现了某些重要特点:
格外沉重,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第一,工业生产普遍大幅度下降。
第二,各国工商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队伍急剧扩大。
第三,固定资本投资普遍下降。
第四,股票价格猛烈下跌。
第五,各国物价猛涨,国际贸易恶化,货币金融危
机加深。很多国家由于国际市场萎缩而出口贸易额大
大下降。
上一页 下一页
二、1974——1975年经济危机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长波理论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
一、长波理论及其内容
1. 长波理论的由来
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长期波动现象的研究, 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但是,最系统最明确地提出 长波理论的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 1925年,康德拉季耶夫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期 波动》一文,正式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 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这一结论,即所谓 “长波理论”。
机爆发的时间比较接近,出现所谓同期性的世界经
济危机。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就 是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错发展的,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先后发生过4次世界性周期经济危机,分 别是:
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 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以及二十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讲义一、引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固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伴随物,既是经济发展的助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本讲义将从经济周期波动和结构性矛盾两个方面来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和特点。
二、经济周期波动与危机1. 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要素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两大阶段的交替出现,其基本要素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1)繁荣阶段:经济增长迅速,生产力不断提高,就业率高,物价上涨,投资信心强,经济景气指数上升。
(2)衰退阶段: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生产力增长减缓,就业率下降,物价下降,投资信心疲软,经济景气指数下降。
(3)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停止,生产力下降,大规模失业,物价大幅下降,投资信心低迷,经济景气指数急剧下滑。
(4)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恢复增长,生产力重新提高,就业率逐渐上升,物价略有上涨,投资信心逐渐恢复,经济景气指数回升。
2. 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金融市场波动等。
(1)宏观经济政策不当:过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导致过热经济,而过度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
(2)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过剩或供给过剩会导致经济波动。
例如,需求过剩时企业过度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而供给过剩时企业停止投资导致就业减少。
(3)金融市场波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波动有较大影响。
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等事件会导致信心丧失,资本流动受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3.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后果经济危机表现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衰退的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物价下降、投资减少等。
这导致社会经济不稳定,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结构性矛盾与危机1. 结构性矛盾的基本要素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00年底开始,美国经济增长就已出现疲软状态。
20
“9 · 11” 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01.9.11,作为美国经济实力与繁荣的世贸大楼双塔受到 国际恐怖组织的突然袭击,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底开始的疲 软状态转变为正式衰退。
“9.11”事件不仅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对世界经济也产
联邦德国 意 大利
7
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使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时间最 长,降幅也最大; 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
进入危机;
在深度和规模上超过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8
三、1969—1971年的经济危机
20世纪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战后经济
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
2
第一节 战后经济危机的发展
二战后近60年来,6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 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 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 1969-1971年的经济危机
•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 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 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
3
一、1948—1952年的经济危机
日
英 法
本
国 国
1957年6月
1957年10月 1958年3月 1958年2月 1957年10月
1958年6月
1958年10月 1959年2月 1958年5月 1958年8月
-10.4
-3.7 -5.0 -1.4 -3.4
13
13 11 4 8
92
59.6 17.9 113.2 176.6
-
2.1 - 6.3 -
英国
法国
1979.7-1983.1
1980.3-19831
43
35
14.8
7.4
12.5
8.2
意大利
1980.5-1983.1
33
22.0
10.5
16
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严重,各种矛盾
进一步激化,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大大加强;
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续
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大量倒闭;世界贸易严重萎缩,
第八章
战后世界经济危机与经济发 展周期
本章首先介绍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然后总 结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最后阐释长波理论与世 界经济周期。
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长波理论与世界经济周期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 期性的循环,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 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 主义制度的显著特征,其根源和原因在于生产的社 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大幅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 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的危 机就是这种矛盾猛烈破坏性的表现。
2、危机的蔓延与深化
(1)四波冲击
第一波:2007年7、8月,大批与次级债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 闭,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波:2007年底—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出现巨亏,各 种央行联手干预,A股08年1月连续暴跌 第三波: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 第四波:两房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破产,政府全面介入
(2)三个层面 第一,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发展 第二,由金融危机发展为经济危机
第三,由区域危机向全球危机扩展 (3)一些极端表现 俄罗斯股市的停市; 美国股市“历史性的一周”; 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迅速收缩; 冰岛的破产
2006年底至2008年初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
Dow Jones US Financial Services Index
800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11/06 12/06 01/07 02/07 03/07 04/07 05/07 06/07 07/07 08/07 09/07 10/07 11/07 12/07 01/08 02/08 03/08
Rating Downgrades Chrysler LBO Postponed ABX declining IKB Bear funds Shut down ML Citi BarCap
Mortgage lenders shut down
Blackstone IPO
美国房屋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变化
注:上图中绿色线为次级贷款的违约率
(三)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重创世界金融业
2、各国央行联手干预采取了激进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导 致世界性通货膨胀
3、国际贸易格局将发生变化(各国将更加注重内需)
二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最初几年
的经济调整和恢复,开始了新的周期性循环。1948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其他国家由于经济境
况不同,随后分批进入危机。
4
美国首先进入这次危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战后
初期美国经济内部各种矛盾加速激化的结果。
危机的普遍性:1951年,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国 先后发生危机;1952年初,法国、德国接着陷入 危机;在此期间,欧洲的其他国家生产也都有不 同程度的下降。
4、金融危机传导到实体经济导致世界性经济衰退 5、各国采取刺激经济措施的效果 2009年3、4月份以来,各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回暖的迹象, 但也有人质疑这是“印钞机下的复苏幻象”。导致这次“百年 一遇”世界性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并未能够解决,政府刺激经济 的做法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可能是暂时的,而且延迟了应该进行 的调整。
简称为 " 滞胀 " 。
14
五、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陆续进入了复苏
阶段,但复苏的进程缓慢。
美、德、法、意的工业生产于197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
高点,英国和日本则分别到1977年夏和1978年初才达到 危机前最高水平。
此后,各国经济转入低速增长期,没有出现明显的高
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
17
六、1990—1993年的经济危机
主要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发生第五次经济危机后,经过
8年左右的增长,发生危机的周期因素逐渐累计成熟。
刚刚跨入90年代,各国就相继陷入危机。这次经济危机
首先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开始,接着是美国、日本、德 国等其他国家。
18
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从1990年7月陷入衰退
本投资为标志的周期性经济高涨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并在1957年爆
发了战后的第二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6
表1 1957-1958年世界经济危机概况
国 美 别 国 危机前的最高 危机时的最低 点 点 1957年4月 1958年4月 工业生产 下降幅度 (%) -13.5 下降 月数 13 失业人数 (万人) 508 失业率 (%) 7.5
到1991年3月蹒跚走出谷底,只用了8个月时间;
日本在这次危机中1996年才走向复苏,
并且直到21世纪初,日本的经济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欧盟各国经济衰退严重
19
七、"9 · 事件前后的经济衰退 11"
“9.11” 之前美国经济
1991.3-2002.6,美国经济处于历史上最长的连续增长 期,而且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最佳组合。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新经济”、“新周期”的说法。 金融市场受“虚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 注的新现象,学术界据此提出了“虚体经济周期理论”。
12
美国 英国 日本 意大 利 联邦 德国 法国
这次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超过了战 后前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出现了“滞胀”现象。
13
" 滞胀 "
从 1975 年下半年开始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 相继度过了危机阶段 , 经济逐渐走向回升。但与 此同时 ,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普遍出现了工业 生产增长缓慢 , 长期存在庞大失业队伍 , 物价继 续上涨现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 停滞膨胀 " 或
60年代后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刺激投资
的措施,工业增长较快。同时,由于国际之间关税 的降低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扩大。于是各国经济又出
现了周期性高涨,这次高涨不过两三年就紧接着爆
发了第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9
由加拿大拉开序幕,但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最大;
发生在越战期间,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危机前 最高点 127.5 111.4 132.9 126.0 111 129
危机期 最低点 109.9 98.5 105.2 97.8 101 108
下降 幅度 -15.3 -11.0 -20.0 -22.4 -11.4 -16.3
GNP 下降 幅度
-5.7 -5.4 -3.4 - -4.4 -5.4
房屋信贷市场过于宽松,次贷的比重不断上升,次贷被打
包为各种证券(MBS,ABS)发行并反复衍生。2004年—2006年 因通胀压力美国连续17次加息,利率从1%上升到5.25%。2006 年下半年房价开始下降,危机难以避免。
(二)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1、危机的爆发 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2007年7月,标准普尔降低次贷的评价,贝尔斯登、 麦戈理银行旗下的基金严重亏损; 欧美股市暴跌,危机爆发
生了深刻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经济。 由于欧美经济的关联性,美国经济下滑也殃及了欧盟经济。
21
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背景
始于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911)的低利率政策,利率 从6.5%降到1%,为40年来最低水平,并持续到2004年6月。在 此背景下,美国房贷需求和房价不断上升,2000年—2006年房 价上涨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