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97c84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7.png)
药理毒理学药理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副作用的科学。
它涉及到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一、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
药理作用可以是治疗性的,也可以是毒性的。
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机制,如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或非药理作用引起的对机体的损害。
毒副作用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如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
药物的毒副作用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
药物代谢产物有些具有药理活性,有些则无活性或活性降低。
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的产生。
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效应的变化。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药效的协同或拮抗,也可以是毒副作用的增强或减弱。
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因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
五、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是指不同年龄段、性别、生理状况等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用药时特别关注这些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药物反应。
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对药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医学中的药物毒理学和药物代谢评价
![医学中的药物毒理学和药物代谢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6ac5a0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7.png)
医学中的药物毒理学和药物代谢评价药物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们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毒理学所关注的内容。
药物代谢评价则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代谢对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对于科学用药非常重要。
一、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和不良反应。
药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代谢产物,一些代谢产物有毒,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了解药物的毒理学是必要的。
药物的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药物的毒性作用,确定其安全剂量范围。
2. 不良反应评价:通过了解临床不良反应和突发事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程度、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3. 突发事件追踪:对于突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问题,要尽快开展调查和追踪,及时通报,减少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一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因此要评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性,制定更加科学的用药方案。
二、药物代谢评价药物代谢评价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环节。
药物代谢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代谢主要包括两个途径: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药物在体内被肝酶代谢,生成代谢产物,其中一些产物具有活性,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一些产物也具有毒性,可以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因人而异,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人肝脏的代谢酶活性较高,药物代谢更快,对于药物的剂量需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用药前,要评估患者的代谢能力,调整剂量以防止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些患者由于肝脏或肾脏的疾病,导致药物代谢和排泄异常,因此需要根据临床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药物毒理学和药物代谢评价是科学用药的重要内容,它们能够帮助医生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案,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ebe14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a.png)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是指研究药物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这些实验常用于药物的开发、评价和监管。
药理学实验常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对生理系统和器官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3. 药物对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血糖等)的影响;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测定最小有效剂量、最大耐受剂量等。
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等。
常用的毒理学实验包括:
1. 急性毒性实验:用于确定药物对动物的一次性剂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2. 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3. 亚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中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4. 各种毒性指标的测定,如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致畸性、致癌性等。
药理毒理学实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等。
实验设计需要符合伦理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且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药理毒理学实验虽然可以提供药物效果和毒性的初步评估信息,但实验结果在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方面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
![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9b630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d.png)
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药物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B. 药物的药效学C. 药物的毒性评价D. 药物的安全用药指导答案:B2. 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毒性效应属于急性毒性?A. 肝脏损伤B. 肾脏损伤C. 癫痫发作D. 肺纤维化答案:C3.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典型的致癌药物?A. 阿斯匹林B. 非那西丁C. 苯D. 青霉素答案:C4. 哪项不属于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动物模型B. 体外试验C. 临床观察D. 统计分析答案:D5. 以下哪种药物可能导致胎儿畸形?A. 铅B. 砷C. 阿司匹林D. 镇静剂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确保药物在人体使用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安全性、有效性7. 在毒理学研究中,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不同途径给予动物不同剂量的受试物,观察其对动物产生毒性反应的试验。
答案:毒性试验8. 根据毒性作用的性质,药物毒理学将毒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9. 药物的致癌性是指药物能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肿瘤、癌前病变、良性肿瘤10. 在毒理学研究中,__________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或反复给予动物受试物,观察其对动物产生毒性反应的试验。
答案:慢性毒性试验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体内产生毒性作用的生物学机制。
(2)药物的毒性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
(3)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评估药物在人体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药物毒理学绪论
![1-3-药物毒理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93fdd52189eb172dec63b7b8.png)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绪论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毒理学 (toxicology) :传统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一、毒理学简史:(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萌芽 5000前(3000-2000 B.C),有文字记载约3500年历史。
✹最早的毒物研究开始于1500 B.C,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草文稿》已记载了700多种的毒物和药物,如毒芹、铅和锑等。
✹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描述配图,成为之后16世纪毒物的主要资料。
✹我国明朝初的《本草纲目》等也记载了有关毒物。
如砒石、钩吻、乌头、番木鳖等。
(二 )启蒙时代毒理学✹产业革命前由于社会上中毒、误服——法医毒理学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毒理学✹产业革命后(19世纪)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职业中毒——工业毒理学(三 )现代毒理学✹二次世界大战药品、农药、工业化学物生产的大量增加,毒理学研究亦应运而生。
✹ 20世纪20年代许多药物毒性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的雏形:砷中毒、氨基比林退热、 2,4二硝基酚减肥、磺胺事件等。
✹ 20世纪50年代,FDA对毒理学的职能开始加强✹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1.现代毒理学特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药物毒理学指导原则
![药物毒理学指导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3bcedb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2.png)
药物毒理学指导原则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以及候选药物的毒理学特征的学科。
药物毒理学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毒物剂量反应关系:毒物剂量与生物体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常是剂量越高,毒性反应越明显。
了解这种关系可以帮助确定药物剂量的安全范围。
2. 毒性机制研究:研究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机制,可以帮助预测某个药物的毒性潜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毒性评估方法:通过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等方法,评估药物的毒性。
这些试验可以提供毒性数据,帮助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4. 个体差异的考虑:个体差异会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
不同个体的代谢能力、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会对药物的毒性产生影响,因此在评估药物毒性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5. 毒性监测与管理: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毒性反应。
同时,药物治疗期间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以减少潜在的毒性风险。
6. 安全评估与规范:针对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需要进行安全评估,包括临床试验和非临床试验。
这些评估将提供草药对药物毒性的了解,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药物毒理学指导原则是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从药物的研发到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药物的毒性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4edc1a5b90d6c85ed3ac694.png)
第一章总论1、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与外源性物质对机体损伤作用的本质,相关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早期毒理学:研究不同毒物的使用、着重毒物对机体的急性危害或致死作用。
3、现代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有害作用的科学。
4、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5、有毒:指物质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6、毒性: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7、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称为(毒性靶组织),(毒性靶器官)8、直接毒性作用药物必须到达损伤部位简介毒性作用则可能是药物首先改变了机体某些调节功能继而影响其他部位。
9、毒理学研究通常可分为:1、描述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10、毒理学研究内涵:1)验证梨花或生物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的本质2)评价特殊染毒情况下毒性出现的可能性。
11、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是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的有毒作用的发生。
12、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13、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4、毒物可根据(靶器官)、(用途)、(来源)及(毒性作用)来分类。
15、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赢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的药物毒性作用。
16、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种?答: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 4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17、毒性反应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速发型毒性作用。
18、毒性作用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称为迟发型毒性作用。
19、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后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称为可逆性毒性效应。
20、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成为不可逆毒性效应。
简述简述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简述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afdf7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7.png)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代谢、药物致毒机制、毒性效应的发生和防治等内容。
药物毒理学既是药品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参考,又是保护人类和动物免受毒害的重要手段。
一、药物的毒性作用药物的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药物的毒性作用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药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严重有害效应,常表现为急性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等。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服用药物或长期接触药物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慢性毒害效应,可能表现为器官功能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细胞突变等。
二、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化成代谢产物和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代谢是药物毒性的重要环节,大部分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才能发挥药效,但部分药物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对机体造成损害。
三、药物致毒机制药物致毒机制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的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影响细胞代谢和信号传导,诱导氧化应激和导致DNA损伤等。
了解药物致毒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药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四、毒性效应的发生和防治毒性效应的发生和防治是药物毒理学的核心内容。
毒性效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剂量、频率、给药途径、个体差异等。
在临床应用中,如何预防和治疗药物中毒是关乎患者安全的重要问题,需要依靠药物毒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指导。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既重要又复杂的学科,它对于药品的研发、临床应用和毒物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药物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物毒理学作为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不仅关乎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人类健康,也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
五、药物的特异毒性药物的特异毒性是指同一种药物在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中表现出不同的毒性效应。
个体差异、物种差异、遗传差异等都会导致药物的特异毒性。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ed33bcfb7360b4c2e3f64f2.png)
药物毒理学一•名词解释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P120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
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矢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值,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P128致畸性:指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如(先天性缺陷)的特征P129致畸指数:指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试验获得。
P突变(mutation ):是一种遗传状态,是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P137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ee)指使用某药物后能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的欲望,产生钱婆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ee):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恒状态,处于适应态的病人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将出现戒断综合征。
微核(micronucleus )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为微核二、填空题沙利度胺药害事件导致胎丿L畸形属于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会判断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量,如:血压的升降。
药物毒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4585b4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4.png)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人体有害和有益效应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
在这门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需要清楚地理解和掌握。
本篇文章将从药物毒理作用、毒性与不良反应、LD50、NOAEL和LOAEL五个方面阐述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术语。
一、药物毒理作用1.定义:药物毒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生化、生理或行为改变。
2. 实例:如抗生素青霉素可引发过敏反应、铅中毒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等。
二、毒性与不良反应1. 定义:毒性指药物能够产生多大的损伤。
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时,发生药物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2. 实例:有些抗癫痫药物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三、LD501. 定义:半数致死量(LD50)是急性毒性试验测定药物剂量时使用的常见方法。
它被定义为各种剂量对被试动物半数致死的剂量。
2. 实例:常见用于计算LD50的试验方法有口服、皮肤吸收和注射等方法。
四、NOAEL1. 定义:无观察毒性的最高剂量(NOAEL)是在安全性测试中确定药物对人体没有明显毒性的最大剂量。
2. 实例:常被使用在药品、食品和化学品的评估过程中,以确定这些物质的临界摄取量。
五、LOAEL1. 定义:最低能够引起不良影响的最低剂量(LOAEL) 是指在研究中所测得的引起不良效应的最小剂量。
2. 实例:常被使用在药品、化学品和农药等相关领域,以从而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可靠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
综上所述,以上五个术语是药物毒理学领域中最为基础的重要概念之一。
对于保障公众健康与安全来说,深入了解它们的含义和使用非常必要。
在药物研发工作中,药物毒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加需要掌握或采取相应策略管理,以确保人类和环境对这些药物的健康风险得到最大的控制与最小的影响。
新药药理毒理学内容包括
![新药药理毒理学内容包括](https://img.taocdn.com/s3/m/9beb09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4.png)
新药药理毒理学内容包括
新药药理毒理学是研究新药物的药理及毒理作用的学科。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理学:研究新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
药理学主要包括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以及新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方式(如激动、抑制等)和作用效应(如疗效、副作用等)等。
2. 毒理学:研究新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毒物学特性。
毒理学主要包括新药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毒性效应,以及毒物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路径对生物体毒性的影响等。
3. 安全性评价:评价新药物的安全性,包括了解其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毒性关系等信息,评估新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以及为了制定安全用药指导,进行药物的个体化用药监测等。
4. 临床前研究:在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前,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研究以评估其药理毒理学特性。
在临床前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如小鼠、大鼠、兔子等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细胞实验,来评价新药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特性。
5.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研究新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等的相互作用情况,评估新药物可能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效应,从而指导合理的联合用药和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总之,新药药理毒理学旨在全面评估新药物的效用和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为新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监管决策提供参考。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e762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c.png)
药物毒理学与生物学
01
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药物对生物大分
子、细胞和器官的损害。
药物毒理学与化学
02
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新药设计和安全性
评估提供依据。
药物毒理学与环境科学
03
研究药物对环境的影响,探讨药物在环境中的降解、转化和归
趋。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01
或染色体异常。
药物毒性评估方法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毒 性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
体外实验
利用离体组织、细胞或生物分 子进行药物毒性研究。
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 安全性数据进行药物毒性评估 。
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和数据分 析来评估药物的危害性。
药物毒性评价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
体外研究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通过培养细胞,观察药物对细胞生长、存 活和功能的影响。
检测药物对细胞或细菌DNA的损伤作用, 预测潜在的致癌性。
膜渗透性试验
酶活性抑制试验
研究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作用机制。
检测药物对特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了解 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计算毒理学方法
药代动力学模拟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 经营企业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监测技术与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分析 和评估,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不良反应预警与应对
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防 止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卷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卷](https://img.taocdn.com/s3/m/d459d86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7.png)
中国医科大学2024年12月《药物毒理学》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1.药物依赖性又称为:()A.耐受性B.精神依赖性C.药物成瘾性D.身体依赖性E.戒断症状答案:C2.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A.氯丙嗪B.胺碘酮C.锂剂D.糖皮质激素E.吗啡答案:D3.临床上常见的药源性闭经溢乳综合征是由于药物损伤了以下哪个内分泌器官所致()A.下丘脑B.垂体C.甲状腺D.肾上腺E.性腺答案:B4.药物引起角膜损伤主要表现为:()A.色素沉积B.炎症C.水肿D.剥离E.折光障碍答案:A5.眼用药刺激性实验,眼刺激反应评分的总分值是6分,则该药物对眼的刺激强度是:()A.无刺激B.轻度刺激C.中度刺激D.强度刺激答案:B6.以下属于啮齿类动物的是:()A.小鼠B.犬C.猴D.家兔答案:A7.可引起过敏性心肌炎的药物不包括:()A.青霉素B.阿霉素C.保泰松D.吲哚美辛E.金霉素答案:B8.多柔比星引起周围神经节细胞选择性损伤的机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抑制DNA转录B.影响DNA回旋酶C.影响拓扑异构酶D.抑制mRNA翻译E.嵌入双链DNA中,影响DNA功能,阻止DNA复制和RNA转录答案:E9.药物(毒物)在体内的主要排泄途径是:()A.肾B.肠道C.乳汁D.肺E.胆汁答案:A10.下列药物中,最易引起色视障碍的是:()A.氯丙嗪B.糖皮质激素C.吗啡D.洋地黄毒苷E.阿司匹林答案:D11.临床上常见的引起自身免疫反应的药物不包括:()A.甲基多巴B.维生素DC.肼屈嗪D.异烟肼E.氟烷答案:B12.乙胺丁醇引起的药源性视神经炎与影响下列哪种离子的代谢有关()A.铁离子B.锌离子C.钙离子D.钠离子E.钾离子答案:B13.下列哪种药物为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A.纳洛酮B.丁丙诺啡C.美沙酮D.可乐定E.洛非西定答案:A14.关于药物导致的Ⅲ型变态反应,描述正确的是:()A.该型过敏反应也与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有关B.此型一般与免疫复合物疾病无关C.最常累及的靶部位是位于肺泡组织间隙、淋巴管、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D.免疫病理学包括补体活化及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关节和肾小球沉积E.临床特征可表现为发热、皮疹,并伴有紫癜和(或)荨麻疹答案:B15.砒霜的化学成分为:()A.硫化砷B.三氧化二砷C.氯化汞D.氧化铅E.碳酸钙答案:B16.长期应用以下哪种药物易导致甲减()A.氯丙嗪B.吗啡C.奎尼丁D.锂剂E.普萘洛尔答案:D17.为降低乙胺丁醇对视神经的损害,可服用下列哪种药物A.维生素AB.维生素B2C.维生素B6D.维生素CE.维生素D答案:C18.常见的含有植物毒蛋白类的药材有:()A.苍耳子、巴豆B.相思子、天南星C.狼毒、蟾蜍D.寻骨风、巴豆E.夹竹桃、万年青答案:A19.遗传毒性中生物体对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不包括:()A.核苷酸切除修复B.错配碱基修复C.蛋白质切除修复D.碱基切除修复答案:C20.以下哪个药害事件促成了美国FDA的成立A.沙利度胺事件B.二甘醇磺胺酏剂事件C.苯丙醇胺事件D.西立伐他汀事件答案:B二、主观填空题(共7 道试题,共20 分)21.光敏性皮炎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____反应,另一种是____反应。
简述简述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简述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1e797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1.png)
简述简述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如何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并导致毒性效应的发生。
药物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机制:研究药物的毒性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如药物与受体、酶、核酸等的结合和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方式,可以预测和解释毒性效应的发生机制。
2.毒性评估:评估药物的毒性潜力和安全性。
通过实验和研究方法,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等。
毒性评估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安全使用剂量和监测毒性效应的发生。
3.毒性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分布情况,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相关及代谢酶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药物的毒性效应和副反应。
4.毒性流行病学:研究药物的毒性效应在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影响因素等。
毒性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确定个体和群体对不同药物的毒性反应风险。
5.毒理学测试:开发和应用各种实验、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等,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效应和预测新药的安全性。
毒理学测试有助于筛选潜在的毒性药物和改进药物的设计。
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药物设计和药物监测密切相关。
它在新药开发、药物治疗、毒物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保证人类和动物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药物毒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44e1936482fb4daa58d4b2c.png)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是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s,TK)是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称恒量消除。
一级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药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该时间药物在体内的量成正比,即恒比衰减。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ne of distribution Vd)体内药物总量达到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即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占有的体液容积)。
半衰期(half 1^2)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CL)指肾脏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也称药物成瘾,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间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的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指使用某药物后能使人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药物毒理学的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eab1feb4daa58da1114a9e.png)
1.药物毒理学:P1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2.有毒(了解):具有对机体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损健康作用的特征3.毒性: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4.毒性靶组织:被损伤的组织器官5.半数毒效应浓度或剂量,即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毒性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6.治疗指数(TI):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比值越大,安全性越高。
7.变态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8.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9.生殖毒性P5: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
10.发育毒性:指孕期用药,药物直接对胚胎产生的影响。
11.药物的遗传毒性:P166由遗传毒物引起生物细胞基因组分子结构特异性改变或使遗传信息发生变化的有害效应。
12.特异质反应(可能):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仍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的反应。
13.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也称第一关卡效应。
14.代谢(P24):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又称为生物转化15.毒代动力学:P27运用药动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及其靶器官,为进一步进行其他毒性试验提供依据,并为后续临床用药以及药物过量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16.半衰期:P30又称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17.血浆清除率(可能):P30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
![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79eff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3.png)
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药物毒理学是药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以下是我对药物毒理学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药物毒性分类药物毒性分类通常按照药物毒性发生的时间、药物剂量和毒性程度等方面进行分类。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各种药物毒性和分类方法,比如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异性毒性等。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毒性和危害,从而引起警惕和加强预防。
二、了解药物毒性机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是繁多的,如突变、抗原毒性、免疫毒性、代谢中毒等。
在学习中,我重点关注药物对细胞和基因的毒性作用。
比如药物可以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抑制DNA合成和复制等。
这些作用对于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药物毒性机制,可以对药物的毒性机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会药物毒性评价药物毒性评价是药物毒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药物毒性可以量化药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人们更加准确地预防、治疗。
在学习过程中,我掌握了药物毒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临床观察法、区别性毒性试验等。
这些方法对于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毒性控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关注药物毒性的防治药物毒性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对于药物毒性防治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
需要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对于药物毒性的理解和控制更加细致,准确识别药物毒性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用药过程中,也要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因素,加强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药物毒性的问题并予以处理。
总之,学习药物毒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药物的毒性作用,掌握药物毒性评价的技能以及采取措施预防、治疗药物毒性的具体方法。
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严格遵守有关药物毒性安全控制的规定和要求,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6b0ad4844769eae109ed94.png)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毒副作用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生殖细胞在器官子代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构造。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由存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精子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性反应(3)致癌性(4)生殖毒性和幼体毒性(5)致突变理论性和遗传毒性(6)特异质反应3. 免疫系统根据消化系统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乙酰胆碱功能等四类。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655c06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d.png)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包 括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
耐受性等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流程:包 括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设计、
数据分析等
药物安全性评价 的流程包括:药 物筛选、药理毒 理研究、临床试 验、上市后监测
等环节。
药物安全性评价 的标准包括:药 物的有效性、安 全性、质量可控
06 叉: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
毒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可以促进药物研发和创新,提 高药物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 价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手 段,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的发生率。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可以加强药品监管,保障公众
用药安全。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提
定义:评估药 物安全性,确 保药物在临床 使用中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0 1
目的:保护患 者免受不良反 应和毒性的影 响,提高药物 治疗的安全性 和疗效
0 2
评价内容:包 括药物的毒性、 副作用、试验、流行病 学调查等方法 进行评价
0
0
3
4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包 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上 市后监测等
高全球药物安全性水平。
汇报人:XX
药物毒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药物的长期毒性和致癌性。 药物毒理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药物的毒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生殖毒性等
药物的代谢: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药 物与食物、药物与环境因素等的相互作 用
步。
药物毒理学和药物安全性 评价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有助于提高药物质量和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毒理学:是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结果以及危害因素的科学。
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用于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
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的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的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机制、结果及危险因素的科学。
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以在用药过程中避免或减轻这些有毒作用的发生。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毒性作用分类1、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
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
• 特点:因药因人而异,与药物效应及剂量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药理遗传异常所致。
•特点:与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
4、致癌性(carcinogenesis)属于长期用药产生的毒性,包括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可以是迟发效应)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毒性: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
发育毒性: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
多代生殖毒性评价:涉及药物对子代生殖系统的影响。
6、致突变与遗传毒性(mutagenesis and genetic toxicity )药物损伤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产生对人类本身(致癌毒性)及后代的影响(致畸毒性)。
副作用:一种药物常有多种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side effect)。
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
测定数据: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量反应:毒性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量反应。
例:心率快慢等。
质反应:毒性效应以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称为质反应。
例:死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
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灵敏的现代检测方法和观察指标未发现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最小毒性反应剂量:出现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LD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治疗指数:TI= LD50/ ED50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9~LD1(或ED95~LD5)之间的距离。
值越大越安全。
PS有效量曲线和致死量曲线的斜率不一样时,以TI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可靠。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涉及全身毒性和局部毒性研究。
是为新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试验依据,并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毒性剂量Toxic Dose2、安全剂量范围Safety margin3、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性质、程度、量毒关系、产生、达峰、持续时间及反复产生毒性反应时间、迟发性、蓄积性、耐受性4、寻找毒性反应靶器官Target Organ5、毒性反应是否可逆Reversibility6、解毒或解救措施Antidote7、 确保临床用药安全(重点监测指标)(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意义:(1)通过动物实验以确立: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
(2)通过上述资料的获得,达到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并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的目的。
新药临床前评价的局限性:1、种属差异:假阳性或假阴性2、实验动物数量有限:3、健康状态不同:4、研究方法的局限:药理毒理研究申报资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主要药效学试验,一般药理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过敏性、溶血性、刺激性等特殊安全性研究,复方制剂中多成分的相互影响试验、致突变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依赖性试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程序:1、急性毒性试验(acute)2、长期毒性试验(chronic)3、特殊毒性试验(遗传、生殖、致癌)4、其它毒性试验(过敏、刺激etc.)一、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单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14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LD50法、MTD法)目的1、阐明药物毒性作用及强度、计算相对毒性参数相对毒性参数: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治疗指数TI =LD50/ED50越小越有效安全系数SF=LD5/ED95可靠或确实安全系数CSF =LD1/ED99安全范围SM=(LD1/ED99-1) X 100%越大越安全❑LD5基本无害量ED95基本有效量❑LD1肯定无害量ED99肯定有效量2、了解毒性靶器官:解剖3、为长毒、特殊毒性试验剂量设计:很多实验参考LD50,主要药效学剂量限度、一般药理学和药动学剂量设计也要参考急性毒性的LD50;短期致癌试验高剂量=MTD4、为Ⅰ期临床试验起始剂量选择:细胞毒类抗癌药,I期临床起始剂量= 1/10 LD505、为临床毒副反应监护提供参考:中毒症状,起始、持续、恢复时间;中毒靶器官;对抗试验为临床急救提供依据基本原则:执行GLP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对照、重复动物:获得尽量多信息前提下,使用尽量少动物啮齿类---小鼠或大鼠非啮齿类---犬或猴二种动物(啮齿类及非啮齿类)小鼠18-22g; 大鼠120-150g; 犬用成年犬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各半受试物: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用质量标准标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附质检报告辅料、溶剂、试剂等应标明批号、规格和生产厂家,符合试验要求例如:原料药临床拟用剂型复方制剂:复方+ 拆方(增毒?新毒?)易降解:含降解产物量最高的受试物进行急毒试验,并与临床样品的急毒试验结果比较给药途径:临床拟用途径+ 原型药物较完全进入循环途径(如静脉注射)啮齿类ig给药前应禁食12h,不禁水剂量和分组给药剂量:未见毒性量→严重毒性量设空白和/或溶媒(辅料)对照小动物4-6个剂量组, 组距0.65-0.85,求LD50大动物可用50%等量递升法(近似致死剂量法), 求出ALD和MTD,不必达到致死量给药容积不等浓度等容量给药常规及最大给药容量为:静脉注射(iv)腹腔注射(ip)口服(po)皮下注射(sc)灌胃(ig)动物给药途径给药量小鼠ig 0.2-1.0 ml/10giv、ip、sc 0.1-0.5 ml/10g大鼠ig 1.0-2.0 ml/100giv、ip、sc 0.5-1.0 ml/100g观察指标及时间药后4h内详观, 后每天上下午各一,观察≥14d记录毒性反应、死亡情况, 中毒症状、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恢复期及动物最短、最长死亡时间 其它指标:一般指标、体重变化等急性毒性研究的一般观察和指征病理学检查:大体解剖(濒死动物+死亡动物+存活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 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结果处理:实验资料用Bliss法计算LD50。
必要时求不同性别LD50剂量-反应、时间-反应关系反应可能涉及组织、器官或系统肉眼病变和组织病检,初步判断毒性靶器官病检报告应附:病检者签名+单位盖章+病理照片确定NOAEL、MTD、ALDetc,初步判断受试物的安全范围综合评价判断反应与药物作用相关性:❑时间、发生率、剂量-反应关系❑动物种属及背景数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同类药物特点安全范围、毒性严重程度及可恢复性毒性作用靶器官❑毒性可能涉及部位❑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二、长期毒性试验: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第一阶段)(1)两种品系、35天染毒、毒性量效曲线,推荐临床使用途径;(2)器官毒性试验、死亡情况、体重变化、血液学、临床生化学、组织学检查;(3)致突变活性第二阶段筛选;(4)生殖毒性试验;(5)受试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6)行为试验;(7)协同、增效、拮抗作用。
(第二阶段)(1)动物长期毒性试验(半年以上);(2)哺乳类动物致突变试验;(3)啮齿类动物2年至癌试验;(4)人类药代动力学试验;(5)人类临床试验;(6)短期和长期用药的流行病学资料。
基本原则执行GLP整体性研究结果与其它药理毒理试验互为印证、说明和补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对照、重复动物in vitro体系筛选实验动物种属或品系理想动物❑对受试物生物转化与人体相近❑对受试物敏感❑已有大量历史对照数据二种动物,啮齿类首选大鼠,非啮齿类用Beagle犬, 必要时用猴、猪等符合等级要求来源、品系、遗传背景清楚,有动物质量合格证大鼠6-9 w,Beagle犬6-12 m,体重CV≤20%♂♀各半必要时,可用疾病模型动物进行试验Duration ≥6m, natural death ( rat: 1y-15%,1.5y-50%, 2y-70-80%)给药途径与临床用药途径一致临床iv , 大鼠给药>1月,ip代替im或sc应变换注射部位必要时改变给药途径但应说明原因分组三个给药组, 单位:mg(ml,IU)/kg 或/m2不等浓度等容量给药低剂量组-高于有效剂量,不出现毒性中剂量组-轻微或中等度毒性高剂量组-明显/严重毒性,或个别动物死亡空白对照-溶媒或赋形剂❑溶媒或赋形剂有毒性时则增加正常对照组 阳性对照测试次数能反映动态变化❑一般行为、食量每天观察记录❑大鼠体重每周一次❑大动物生理指标每半月一次❑大动物ECG Ⅱ导联,给药前、给药期间、停药及恢复期均要检测❑发现有阳性指标应加大观察密度综合评价长毒结果结合药学,药理学、PK、TK和其它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综合评价找到:不良反应(T&D&R)、毒性靶器官(O)、安全范围(S)、临床需重点检测指标(→)及临床监护或解救措施(A)三、特殊毒性试验:研究是否会引起畸胎、肿瘤,对遗传物质是否有损伤等;特殊毒性试验存在着种属差异性 致突变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癌试验致突变试验微生物回复试验(Ames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动物微核试验❑+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SOS显色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致癌试验短期致癌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小鼠肺肿瘤诱发短期试验长期致癌试验其他试验皮肤给药毒性试验❑皮肤给药的急性毒性试验❑皮肤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皮肤过敏试验❑皮肤光敏性试验腔道用药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滴鼻剂和吸入剂急性毒性试验❑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试验❑直肠、阴道用药急性毒性试验❑直肠、阴道用药刺激试验药物依赖性试验❑身体依赖性试验自然戒断试验替代试验催促试验诱导试验❑精神依赖性试验过敏性试验皮肤过敏试验❑豚鼠:GPMT(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用佐剂)BT(Buehler Test)❑小鼠:MEST(Mouse ear swelling test)LLNA(Local lymph node assay)注射给药过敏试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 ASA,豚鼠)❑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PCA,大鼠)溶血性试验制备2%红细胞悬液(兔/羊/犬/人)加入不同量临床浓度受试物,温育≥1h观察有无溶血或凝集反应区分鉴别真凝聚或假凝聚受试物管3h内无溶血和凝聚,为合格依赖性试验身体依赖性试验❑自然戒断试验❑替代试验❑催促试验❑诱导试验精神依赖性试验❑自身给药试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水迷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