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原真理观”
似乎每个人心中对“真理”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在严谨的科学家心中“真理”就是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得出的数据总结出的规律,是公认的科学;虔诚的信徒的“真理”是一本圣经是作为上帝真主传达人的神父嘴中的话;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真理”也许是父母生活中一句不经意的一句话,老师课上传授的知识;在追求个性的青年人心里“真理”或许就是坚持自己的特立独行;老年人的“真理”也许是在世上几十年得出的宝贵人生经验。信徒的“真理”在科学家眼中可能是迷信,科学家的“真理”在信徒眼中可能是反教,青年人的“真理”在老年人看来也许就是年少无知的胡闹,老年人的“真理”在青年人看来也许是跟不上时代的固执保守。
马克思真理观对真理的定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判断真理的标准就简洁明确的一句,可是为什么每个人心中信奉的“真理”都不一样呢?在学校里曾经遇过传基督教的人曾说“上帝说的话就是真理。”,我既没有支持也无法反驳,因为没有人听见过上帝说什么,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上帝也不存在。真理看起来是偏向理性的定义,但定义它的还是人类本身就必然与人的主观思维和对世界的认识分不开,“人无完人”也没有人敢保证自己认为的正确就是绝对的正确,自己的思维是无懈可击的,人们也没有权利去抨击质疑一个自己不了解领域,自己没有亲自实践的事,哪怕是此时被世人公认奉行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可能被推翻。人的思维生命有限,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信仰不同,以及时代世界不断地改变是造成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原因。
由于真理存在相对性和绝对性就需要人们用实践去不断检验。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很多理论总是成为各种教科书的反面教材,因为他的理论总是被后人推翻,以至于高中时每到上课的时候老师只要一提到他的名字同学们就会笑马上知道要用他引出正确发现定律的人。从“物体下落时间与重量成反比”到“所有运动物体都有推动者”再到“奴隶制中女性的不平等待遇都是自然界选择的结果”总是有后人证实他是错的,但他的名字出现在教科书里也证明如今看来荒谬的理论也被世人推崇了很长时间,在古希腊他研究的范围很广泛教育,哲学,生物,物理,心理学……被人们看做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所说的话就理所当然被认为是真理,当时的人们也没有现在的条件和技术实践这些言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创造“真理”的过程既要有打破固有格局挑战权威的革新,又要有支持实践理论的先进技术,当“真理”不再是“真理”也意味人类文明正在向前进。
人在真理面前是渺小的,真理像广阔无垠的宇宙,无法穷尽。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发现新的星系,星球甚至是外星人,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未知领域的真理等着自己去发现。在我看来每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完全靠运气在某一天巧合碰上而是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一百年前人们觉得去宇宙是天方夜谭,只是存在于小说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无声的黑白电影充满奇思妙想的画面里,
可是现在呢?就在第一部描写人类登月的电影《月球旅行者》放映大约六十年后人们就登上月球,接着各个国家创造数颗人造卫星环绕着地球,最近在网上被大量转发的冥王星清晰的照片……探索真理像探索宇宙,真理无法穷尽,探索的脚步也不停歇,以前认为荒谬,不可思议的,愚昧的可能只是因为人们对其不了解,无法触及。随着飞船速度提升和技术发展人们可以到离地球更远的地方验证心里的猜想。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不断推翻原有真理反复验证的过程,才让历史不断进步。
人是真理追逐者。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冒险精神为不断靠近真理提供向前的动力,只是真理像顽皮的戴面具的小孩人们以为已经很接近他时他又跑开了,就算人们以为追上他了马上又会发现他带着的面具下还有另外一张脸,人就在这样永无止境的追逐游戏中找到人生意义和生活的一些乐趣。人又是真理的创造者。不断地在大胆假设,在错误的经历中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经验,精心的构筑自己心中真理应有的形象,真理既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为未来绘制的蓝图,把心里信奉的真理作为为人处世准则,作为人生这场长途旅行的风向标,努力向着自己认为的美好靠近。人同时还要做亲手摧毁自己或是历史缔造的真理的破坏者。随着思想认识的进步,阅历的增长,发现原有信奉的真理不再正确,或是向着偏执片面的方向发展,哪怕是此时的真理已是高耸入云的大楼深入每个人的思想也要立即推翻重头再来,因为这座大楼倒塌只是时间问题。真理也并不是永恒的,更多情况下是一种适应时代的规律,人们创造了它们,它们也就会随着人类社会改变而改变,很多情况下真理是服务于人的。就算是一个物理公式也可能会随仪器精密度提高,理论发展,其他假设情况得到验证的情况发生改变。破坏有时也不是一意味着退步一无所剩,相反是需要的是重头再来的勇气,是接近真理的起点。培根曾说过“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有时候真理并不是倾向于大多数人的,敢于追逐,创造,推翻真理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支持哥白尼日心说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定为异端烧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包括前面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因为没有他也就没有经典的牛顿定律,自由落体定律……
“真理”这个词覆盖的范围很广,各个领域都有其奉行的真理,对普通人来说也许不能发现深奥的科学定理公式,但也有生活中的真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喜欢把“追求真理”做为自己的校训,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样的才算是真理呢?书本里的知识,有权威人说的话,还是所谓过来人的劝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轰炸的时代,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并没有让我们增强辨别真理探寻真理的能力反倒成了信息被动接受者,反观古人倒是有许多为真理赌上一切的人。就在前几天还有“清华大学博士后在实验室实验被炸死母亲卖鸡蛋供其上学”的新闻,人们一边惋惜这是对我们国家一种人才的损失,一边同情这个家庭的灾难。媒体以醒目的标题,贫穷家庭的惨剧赚取噱头,人们也沉浸作为局外人的评论中,一个在科学研究中死去的人变成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觉得很冷漠。我觉得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大家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浏览信息到一定程度就习惯用事情找寻刺激感然后陷入舆论中。我相信还有很多在学校不忘初心追求真理的人,不是为了钱和名,只是单纯找寻接近真理的快乐,尽管追求真理的过程要忍受艰苦的条件和别人的质疑。“通过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对于我们最可靠的的真理就是通过自己努力习得的知识,哪怕它现在是不健全的,随着成长也会慢慢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