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定,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2)理解: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
(3)运用: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和腾飞,都必将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找一些自古自今以来的有关事例,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际竞争实际是国家实力,而国际实力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注重教育实现民族腾飞就是很好的例证。一.知识梳理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①建国初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建设时期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
(2)成就:①成功将半殖半封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③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补充〗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民主和公民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摘掉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动乱中的教育
(1)动乱: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危害: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作用: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加大教育投入;(原因: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
〖补充〗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存在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不足、师资质量不高、不稳定,学生辍学率高,法律体系不完备,法规贯彻不力措施: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发起“希望工程”(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
〖补充〗高等教育(关注教育的起伏与政治变动紧密相关):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为国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但出现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窄等问题);1958年“教育大革命”(与“左”倾冒进的政治路线相关)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办学体制是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校,教育体制是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影响:增加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教育和实践结合(积极);导致高校质量差,片面强调政治和参加体力劳动,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消极);1961年教育事业进入正轨(与政治路线调整紧密相关,八字方针出台);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新发展: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成果有大学数量增加,资源、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自主权扩大(招生、分配),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条件具备的单位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高等教育政策逐渐放宽,少数民族、成人、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中心;(7)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4.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
(1)历程: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二.核心突破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