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拥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甘草中的化学成分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
1. 甘草中成分的分离鉴定
甘草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皂苷、黄酮、多糖、生物碱、苷类、酸类、萜类等。

其中,皂苷和黄酮是主要的活性成分。

皂苷是甘草最常见的化学成分之一,主要有甜菜碱、甘露醇、甘草酸、二甘草酸等。

黄酮类化合物在甘草中也很常见,如甘草素、异甘草素、乙二酰甘草素、甘草素酸等。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是研究热点,包括糖基甘草酸、糖基二甘草酸等。

2. 甘草成分的药理作用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癌、保肝、降血脂等。

甘草酸和二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过敏等疾病。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

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强抗氧化活性,可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这些化合物还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癌症。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甘草酸和二甘草酸常常用于治疗炎症、溃疡等疾病。

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已经被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此外,甘草中的多糖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免疫增强剂、保肝剂等。

总之,甘草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对甘草成分的研究,以进一步发现其潜在的药理作用和应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1、甘草的简介:甘草的历史、来源、分类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甘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学中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拉丁学名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属于豆科植物甘草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

甘草按照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二者在药性和功效上略有差异。

甘草的根部是其主要的药用部位,通常在晚秋至次年春季之间采挖,晒干后即可入药。

在中医药学中,甘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重功效。

它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与其他药材配伍,增强或调和药效。

甘草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医临床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逐渐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揭示。

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甘草独特的药理活性。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甘草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得甘草成为了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随着研究的深入,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甘草活性成分概述:介绍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素等。

甘草,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草药,其活性成分多种多样,各具独特的药理活性。

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以概括为甘草酸、甘草素等几大类。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之一,也是其甜味的主要来源。

甘草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抗炎药物和保肝药物的制备中。

甘草酸还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甘草在皮肤相关疾病的运用药理分析

甘草在皮肤相关疾病的运用药理分析

甘草在皮肤相关疾病的运用药理分析甘草是中医临床各科中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其中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皮质激素样作用、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常被皮肤科采用。

为了推动甘草在皮肤病领域中的研究和进一步开发,笔者比较全面分析甘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皮肤药理作用,供学界参考。

标签:甘草;有效成分;皮肤药理1皮肤药理作用甘草提取物及其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酸等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病毒性皮肤病、色素沉着等皮肤病均有药理活性。

由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糖皮质激素相似,它们既是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部分激动拮抗剂,又是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抑制剂,能对抗应激下调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

最近张剑锋等报道甘草酸二铵(18α-甘草酸的二铵盐)也上调糖皮质激素受体和抗炎介质IL-10的表达,也能抑制HMGB-1表达。

还能竞争性抑制糖皮质激素的各种代谢失活酶活性(如3-酮基甾体还原酶、Δ4-5β-甾体还原酶、20-酮基甾体还原酶及11β-羟基甾体脱氢酶),产生类似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

正常皮肤组织含有11β-羟基甾体脱氢酶,而患病皮肤含量更高。

甘草次酸和甘草酸都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造成更多的有活性的氢化可的松进入皮肤组织产生抗炎抗变态反应,因此单用或与激素合用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

2抗皮肤肿瘤2.1黄酮类化合物皮肤涂抹胀果甘草总黄酮2mg可明显抑制二甲基苯蒽合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乳头瘤生成,抑制作用主要在促癌阶段,因为1mg总黄酮还可以抑制巴豆油诱发的小鼠耳肿。

体外实验表明甘草总黄酮(20mg/L)显著抑制巴豆油诱发大鼠中性粒细胞和新生小鼠皮肤表皮细胞的化学发光以及肝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说明抗促癌作用与其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甘草查耳酮甲是甘草总黄酮中抑制皮肤乳头瘤生成的活性成分。

光甘草定是一种抗氧化剂,可通过抑制活性氧产生和激活p53,调控BCL-2和聚ADP核糖聚合酶蛋白裂解,对抗紫外线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产生氧化DNA碎片,防止阳光引起皮肤衰老和皮肤癌。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甘草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中药方剂中,以调和药性、增强药效,而且其独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也引起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我们将首先介绍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等,并分析这些成分在甘草中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甘草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我们还将对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以期为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甘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概览,为甘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甘草的化学成分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

这些成分不仅为甘草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和保肝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保肝活性。

甘草素和甘草苷则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除了上述主要成分外,甘草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如钙、铁、锌、锰等,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等。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在甘草的药理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甘草中的新成分也在不断被发现和确认。

例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先进技术,研究人员在甘草中发现了多种新的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化合物,这些新成分的研究将为甘草的药理作用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等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探讨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与肝保护机制

探讨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与肝保护机制

探讨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与肝保护机制甘草(Glycyrrhiza)是一种在中医中广泛应用的草药,被认为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甘草还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也逐渐得到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及其肝保护机制。

一、甘草的抗肝损伤作用1. 抗氧化作用甘草中含有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如甘草酸、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可以减少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肝脏细胞的氧化损伤。

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显著提高肝细胞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从而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炎作用肝损伤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而甘草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甘草酸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也具有抗炎活性,可以减轻肝脏组织的炎症损伤。

3. 抗病毒作用病毒感染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甘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中药方剂中。

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此外,甘草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减轻肝脏的病毒性损伤。

二、甘草的肝保护机制1. 调节炎症反应甘草中的甘草酸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且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来减轻炎症反应对肝脏的损伤。

甘草酸还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加速受损肝脏的恢复。

2. 抑制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肝损伤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理改变,而甘草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降低纤维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减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3. 调节肝氧化应激甘草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减少肝脏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并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肝氧化应激的水平。

甘草还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活性,减轻肝脏氧化损伤。

三、总结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等方面。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甘草,又称甘草根,是中药学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甘草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苯甲醇、氨基酸等多种化合物。

甘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抗溃疡、增加免疫力、保护肝脏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酸可以抑制发炎反应和免疫反应,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等作用。

甘草酸还可以保护肝脏,降低肝脏损伤的程度。

此外,甘草酸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

甘草次酸在甘草中的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次酸具有抗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甘草次酸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减少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此外,甘草次酸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细胞的活性。

甘草中还含有一些苯甲醇类化合物,如甘草醇、甘草甜菜碱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中的苯甲醇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

此外,甘草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如甘草氨酸、甘草酸等。

这些氨基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氨基酸可以增加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总之,甘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苯甲醇和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为甘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开发新的甘草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目前对甘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作用机理的探究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其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食品工业中。

甘草中含有多种化
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GA),此外还含有单糖、甙类、黄酮、生物碱等成分。

近年来,对甘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的工作逐渐增多,下面就对
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甘草酸是甘草中的一种主要成分。

甘草酸具有降低胆固醇、保肝、防晒等作用。

研究
表明,甘草酸不但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还可以控制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药物。

此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素、异甘草素等,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如甘草碱和甘草酮,也具有
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镇静、降低血压、调节免疫功能等。

此外,甘草中还含有多糖类、蛋
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保健功能。

除了传统的成分研究,对于甘草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纯化也正在不断地进行进一步的
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有效的提取技术,如超声波提取、醇提取、微波提取等,提取甘
草中的有效成分。

同时,也发现纳米技术可以改善甘草中成分的药效,如利用纳米技术制
备的甘草酸纳米粒子,可以有效提高甘草酸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甘草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草本植物,其化学成分研究逐步深入,为
中药和食品工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发展方向。

甘草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

甘草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

甘草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视力受损的眼科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目前,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甘草可能具有治疗视网膜病变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甘草在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作用。

甘草,又称甘草根,是一种中草药,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中。

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这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等作用的化合物。

甘草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并对血管和免疫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甘草在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减轻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损害。

该研究使用实验动物模型,将甘草提取物给予受损的视网膜,结果显示甘草能够显著改善视网膜功能,减少视神经损伤。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甘草酸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来保护视网膜细胞。

视网膜病变通常伴随着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增加,这会导致视网膜细胞的损害和死亡。

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可以通过抑制这些病理过程,保护视网膜细胞,从而减轻视网膜病变的程度。

此外,甘草对于视网膜病变引发的炎症反应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甘草酸具有抑制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视网膜病变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的发生,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加剧视网膜的损伤。

因此,甘草的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另外还有一项研究发现,甘草具有促进视网膜血液灌注的作用。

视网膜病变通常伴随着血液灌注减少,导致视网膜细胞缺氧和养分供应不足。

而甘草可以通过改善循环系统功能,增加视网膜的血液供应。

这可能是甘草在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虽然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但甘草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仍然有着很大的潜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甘草的药理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进行更系统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

总之,甘草作为一种传统草药,具有潜在的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论文1——精选推荐

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

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

关键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现状综合开发利用甘草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甜根子(陕西),生甘草(新疆),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罕深1米。

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

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

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

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

[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

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光果甘草(G.glabral),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

甘草药用价值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甘草药用价值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1 甘 草 简 介
白1 9 6 4 年 荷 兰 报 道 甘 草 提 取 物 对 于 治 疗 胃 溃
疡 有 较好 效 果 后 , 国 内外 有关 研 究 人 员对 甘 草 给 予
并对其化学成分 、 药 理 作 用 及 提 取 分 甘 草 为 豆 科 植 物 甘 草 属 乌 拉 尔 甘 草 了高 度 重 视 ,
l i c o r i c e i n c l ud e l i c o ic r e f l a v o n o i d s ,g l y c y r r hi z i c a c i d,g l y c y r r he t i ni c a c i d ,l i c o ic r e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 ,e t c .I t h a s b e e n r e po r t e d t h a t l i c o ic r e h a v e bi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s uc h a s a n t i — t u mo r , a n t i — v i r u s , a n t i o xi d a n t , a n t i — c o mp l e me nt a n d i mmu n e r e g u l a t i o n. Th i s p a pe r r e v i e ws t h e me d i c i n a l v a l u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o f s e v e r a l k i n d s o f ma i n a c t i v e
Fa ng F a n g Xi ng We n qi a n Wa ng Sh a s h a Wa n g Yi h ua ng Ha n We i

甘草的研究进展

甘草的研究进展

甘草的研究进展摘要:甘草是一种常用中草药,生用清热解毒,缓解拘急;炙用温中、补益脾气。

小剂量多侧重于协调,辅佐他药的作用,而大剂量才能发挥其主导的治疗药效。

本文就甘草中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甘草相处处方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介绍。

1 介绍甘草是常用的中草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

其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在多数方剂中都有应用。

研究发现,甘草除具有抗惊厥、镇痛、镇咳等作用外,还具有消炎、抗变态反应、抗溃疡、防治病毒性肝炎、抗癌、增强免疫功能及抗艾滋病等作用。

2 化学成分甘草的主要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这也是主要有效成分,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

国内外学者对甘草属植物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从甘草属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9个黄酮类化学成分,主要存在于地上部分,其中根和根茎中最多,存在84的化合物,而叶中的黄酮类成分较少,仅有30种[1]。

到目前为止,甘草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共分离鉴定出了61种,这些三萜类化合物的苷元多为3β-羟基齐墩果烷,皂苷一般为3β-羟基上的氧苷,糖元多为D-葡萄糖或D-葡萄糖酸[2]。

由于甘草皂苷类成分的药理作用显著,几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衍生物上,特别是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衍生物研究,主要方法为化学修饰和生物转化修饰。

由于特定分子量的多糖能够控制某一类疾病及其并发症,甘草多糖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利用HGPLC分离甘草多糖后并测定其分子量,发现其主要分布在3万左右[3]。

进一步测定其分子结构,表明甘草多糖的核心结构含有由β-1,3-连接的D-半乳糖残基组成的一个主链,主链的3/5半乳糖单元在6位带有β-1,3-和β-1,6-D-半乳糖残基组成的侧链。

3 药理作用3.1 抗肿瘤作用甘草甜素(GL)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GL在抑制DEN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DEN 损伤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GL使DNA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DEN 的致癌性,同时GL还可使肝癌前病变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

甘草所含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初探

甘草所含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初探

中医中药2262013.12甘草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甘草的味甘甜,其药性比较平和,在中医上甘草归心肺脾胃经,传统中医学认为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解疼痛、清热祛痰等功效。

甘草作为传统的药材和现代医药原料,具有保护肝脏、抗癌、降糖、抗菌消炎、抗病毒、化痰镇咳以及抵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活性。

除此之外,还有多方面的用途,比如用作矫味剂、美白剂、活性剂等。

现将近年来对甘草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合地阐述。

1 主要提取物的药理活性探讨实践证明,甘草是一种可以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并且毒副作用很小的中药材,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甘草的药理活性。

现在已经证明甘草及其提取物对肝病的治疗以及癫痫病、抑郁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同时,甘草还可以用于美白系列化妆品的生产。

1.1 甘草的抗炎活性甘草的水提取部位和甲醇提取部位都有抗炎活性。

在对甘草提取物抗炎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草提取物的抗炎活性与抑制氧化应激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联系,因此,专家们认为甘草抗炎的主要活性成分不是甘草酸。

有学者对炙甘草和生甘草的乙醇提取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分别进行比较,研究其抗炎活性,结果发现,炙甘草的乙醇提取部位能够有效降低NO 和前列腺素E2的生产,由此可以抑制致炎细胞因子以及CD14的表达,达到很好的抗炎效果。

1.2 甘草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甘草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很强。

甘草的水、甲醇提取部位及超临界提取物都具有抗菌活性,均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革兰氏阴、阳性菌都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甘草在结核病、龋齿、牙周炎、消化系统溃疡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均有很多的开发前景,此外,试验还发现甘草体外可抑制HIV21病毒、SARS 病毒、呼吸系统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的增殖。

1.3 甘草的增强记忆力与保护神经活性甘草所含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初探曹兴梅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河南省平顶山市 467000【摘 要】甘草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三萜皂苷及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中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经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对于癌症、溃疡、炎症、抑郁症、痉挛等方面的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还有增强记忆力、抗氧化、保护肝脏等方面的作用。

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

甘草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的草药,也被认为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情况。

一、甘草的药理作用及成分甘草,又称甘草、甘油,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茎叶。

它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甘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类、三萜皂苷和人参皂苷等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骨骼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保护骨骼免受炎症的破坏。

此外,甘草还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增加骨密度,减少骨质流失。

二、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

研究表明,甘草可以显著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降低骨折风险。

甘草对骨骼系统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促进骨形成:甘草中的成分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增加骨骼的形成。

2. 抗骨质吸收:甘草中的成分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质吸收过程。

3. 抗炎作用:甘草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骨骼的炎症反应,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此外,甘草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髓的生长与更新,增强造血功能。

三、研究进展目前,关于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然而,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表明,甘草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一项研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对老鼠模型中的骨质疏松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这些实验结果显示,甘草可以显著提高老鼠骨密度,并减少骨质流失。

另一项研究发现,甘草对人体骨骼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促进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甘草可能通过直接作用于骨骼细胞来起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还需要更多的实验验证和临床研究的支持。

此外,甘草的用量和剂型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四、安全性与副作用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安全性和副作用也是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与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潜在的抗炎机制,为甘草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甘草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其传统药用价值。

随后,重点综述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还讨论了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在抗炎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通路、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深入了解甘草的抗炎机制提供参考,并为甘草在抗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甘草活性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活性成分丰富多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在众多甘草活性成分中,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等是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成分之一。

研究表明,甘草酸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如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的发生。

甘草酸还能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达到抗炎的效果。

甘草次酸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也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甘草次酸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甘草次酸还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和自噬等过程,保护细胞免受炎症损伤。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是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

这些化合物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还能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如MAPK和PI3K/Akt等,抑制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抗炎的目的。

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中药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酶辅助提取 法等。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水提、醇提、酸提、碱提等。而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酶辅助提取法则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优势。分离纯化工 艺主要包括除杂、沉淀、透析、干燥等步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多糖提取纯 化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分子量、单糖组成、硫酸根含量、热稳定性、 抗氧化性、免疫调节性等方面。
研究结果
通过对比不同提取工艺参数,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 更高的提取效率。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超声波功率400 W,提取 时间30 min,料液比1:20。在此条件下,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提取率分别达到 90.2%和87.6%。
产品质量评估方面,通过HPLC分析,结果显示甘草黄酮和甘草酸的产品纯度 分别为95.3%和93.8%,回收率分别为97.1%和96.4%。说明该工艺能够得到高纯 度的甘草黄酮和甘草酸产品。
结论
本次演示对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 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 法,为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然而, 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
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研究,本次演示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采用溶剂提取法结合超声波 辅助或酶辅助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多糖的提取效率;其次,分离纯化过程中采用分 级沉淀、透析和干燥等技术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多糖;此外,优化后的提取纯化工 艺可以显著提高多糖的收率和纯度,同时保持了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 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中药多糖提取纯化工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 中药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甘草提取物研究报告

甘草提取物研究报告

甘草提取物研究报告
甘草(Glycyrrhiza)是豆科植物,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甘草根部和根茎被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包括消化问题、呼吸疾病和皮肤问题等等。

甘草提取物已经被广泛用于制药和医疗以及化妆品行业。

甘草提取物主要从甘草根部的黄酮类化合物中提取。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消炎和抗病毒作用等。

一些研究还表明,甘草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甘草提取物的功效和安全性。

一项发表在《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对动物进行长期甘草提取物补充,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表明其安全性高。

同时,其他研究也发现甘草提取物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等等。

总体而言,甘草提取物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天然药物成分。

它已经被证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虽然有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但是甘草提取物的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确认。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酸,一种天然存在于甘草根部的活性成分,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在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快速发展,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酸在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酸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首先回顾甘草酸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为后续的研究进展提供理论基础。

随后,将重点阐述甘草酸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机制,包括其如何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因子的分泌以及影响信号转导通路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甘草酸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

本文将展望甘草酸在免疫调节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甘草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甘草酸在医药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发现甘草酸更多的生物学活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新的力量。

二、甘草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甘草酸作为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在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甘草酸通过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药理作用,对免疫细胞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为许多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甘草酸可以调节T细胞的活性。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识别抗原并启动免疫反应的功能。

甘草酸可以通过抑制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降低免疫反应的过度激活,从而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同时,甘草酸还能促进T细胞的分化,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甘草酸对巨噬细胞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另一类重要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分泌炎症因子等功能。

甘草酸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同时,甘草酸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其清除病原体的效率。

甘草酸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也有调节作用。

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崔园园;刘佳昕;邢博宇;马艳芹;张蓉蓉;房吉祥;张萍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24(42)6
【摘要】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随着炎症的发展可能导致组织的变异和增生,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进程。

甘草作为“众药之王”“国之药老”,早
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其清热作用较强,能“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现代研
究表明,甘草提取物对肾小球肾炎、结肠炎症状改善明显,甘草及其制剂在治疗肝炎、胃炎、支气管炎、心肌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疾病方面亦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

该文旨在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甘草抗炎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探索甘草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路,以
期为甘草抗炎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及抗炎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总页数】6页(P99-103)
【作者】崔园园;刘佳昕;邢博宇;马艳芹;张蓉蓉;房吉祥;张萍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北京城市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甘草泻心汤抗炎活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2.甘草多糖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查尔酮化合物抗炎活性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基于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凉
膈散及其组分甘草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5.赤芍抗炎活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美白成分研究进展

甘草美白成分研究进展

技术协作信息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
甘草素甘草苷
图1
2.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

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和异甘草苷属查尔酮类
光甘草素光甘草定
图3
光甘草定(素)有强烈的抗菌、防止紫外线引起的发炎、色素沉着和皮肤粗糙等作用,光甘草素还能有效清除超氧离子、抑制由过氧化氢引起的溶血作用。

两者都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无副作用。

的吸收而增效,可用于防晒、增白、调理、止痒和生发护发等。

甘草酸图4
甘草甜素是用甘草酸制成的易溶盐(通常为铵盐、
具有高甜度、低热能,起泡性和溶血作用很低,安全无毒和较强的医疗保健功效。

在化妆品中,可制成护肤霜、祛斑霜、既有美容护肤作用,又能治疗皮肤病等。

甘草活性成分的美白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和多巴色素互变酶的活性,阻碍5,6-二羟基吲哚的聚合,以此来阻止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董柯,陈香美,汤力.水蛭对系膜增殖性肾炎蛋白尿、脂质代谢及凝血机制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5,34(4):250. [5]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6] 孙瑞涛,李黎丽,王铁良,等.肾宁水丸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7,35(6):39. [7] K URODA T,YOSHIDA Y,KAMIIE J,et al.Expression ofMMP-9 in mesangial cells and its changes in anti-GBM g lomerulonephritis in WKY rats[J].Clin Exp Nephrol,2004,8(3):206.[8] K HACHIGIAN M,RESNICK N,GIMBRONE A Jr,et al.Nuclear factor-kappa B interacts functionally with the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chain shear-stress response element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exposed to fluid shear stress.[J].J Clin Invest,1995,96(2):1169.[9] M ORRISSEY J,KLAHR S.Transcription factor NF-kappaB r egulation of renal fibrosis during ureteral obstruction[J].Semin Nephrol,1998,18(6):603.[10] R ANGAN G,WANG Y,HARRIS D.NF-kappaB signalling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Front Biosci,2009,14:3496.[11] 袁斌,汪受传,任现志,等.益气化瘀法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67. [12] 任现志,蒋淑敏,翟文生,等.黄芪、水蛭及其配方含药血清对大鼠系膜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3):255.[13] 任现志,汪受传,翟文生.黄芪、水蛭及其不同比例配方含药血清对大鼠系膜细胞外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1):690. 第一作者:顾叶云(1993—),女,硕士研究生,中医儿科学专业。

通讯作者:任现志,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renxzcn@收稿日期:2018-11-12编辑:吴 宁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临床常用、不可或缺的中药材。

因其能调和百药、解百毒,故有“国老”之称。

甘草初载于《神农本草经》,被称为美草、密甘,列为上品,认为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1]。

甘草主要用于治疗炎症、心脑血管疾病、氧化衰老、肿瘤等,这些与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密不可分。

甘草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皂苷类的甘草皂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甘草总黄酮、甘草苷、异甘草素、光甘草定,以及甘草多糖。

本文就这些活性成分的不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甘草皂苷类1.1 甘草总皂苷1.1.1 抗炎杀菌 甘草活性成分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甘肃野生甘草总皂苷可以抑制一氧化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李想李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甘草性平味甘,归脾、胃、心、肺经,为临床常用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

甘草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皂苷类的甘草皂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类的甘草总黄酮、甘草苷、异甘草素、光甘草定,以及甘草多糖。

近期的研究集中在甘草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抗炎杀菌、抗病毒、保肝、抗心肌缺血、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方面,而对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保护作用等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甘草其他有效成分及其综合作用的研究也还需要加强。

关键词 甘草;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理学;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1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9)05-0081-06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doi:10.3969/j.issn.1672-397X.2019.05.029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炎症因子的分泌,以达到抗炎功效[2]。

李晓红等[3]研究发现甘草总皂苷不仅能显著降低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NO、IL-1及TNF-α的释放,还可通过抑制磷脂酶A2(PLA2)酶活性及环氧合酶-2(COX-2)表达而降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PGE2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提示甘草总皂苷的抗炎作用与其减少巨噬细胞炎症介质生成与释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PGE2合成的关键酶密切相关。

1.1.2 保肝 高雪岩等[4]建立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和DL-乙硫氨酸致急性脂肪肝模型,研究甘草总皂苷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甘草总皂苷可显著降低CCl4肝损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降低脂肪肝模型小鼠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示甘草总皂苷对两种肝损伤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1.3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李俊强等[5]分别采用蜗牛酶、酵母菌、黑曲霉3种媒介对甘草总皂苷溶液进行体外生物转化,结果发现采用蜗牛酶、黑曲霉可以实现部分转化,但酵母菌不能使甘草总皂苷转化为次生苷,甘草总皂苷溶液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要强于3种转化溶液,且酵母菌处理后的溶液活性也优于其他两个样品,由此可见甘草总皂苷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要大于其生物转化后的次生产物,这可以很好地进行化妆品的后期开发。

1.2 甘草酸1.2.1 抗病毒 TENG L S等[6]研究发现甘草酸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如抑制细胞内Ca2+超载,恢复线粒体功能障碍,增加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和迁移。

王永洪等[7]通过体外研究甘草酸抗人巨细胞病毒AD169的作用,发现甘草酸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7.65mg/mL,比更昔洛韦的TC50高出将近8倍,甘草酸的治疗指数也大于更昔洛韦,故甘草酸在体外具有较好的抗人巨细胞病毒作用。

另据报道,甘草酸能够通过抑制由巨噬细胞趋化性(R5)艾滋病病毒刺激中性粒细胞而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CCL2)/IL-10,从而间接抑制来源于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培养基中的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增殖[8]。

1.2.2 抗肿瘤 核因子κB(NF-κB)高表达可诱导肿瘤的发生,李松[9]研究发现甘草酸可通过抑制NF-κB表达,来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为治疗胶质瘤的临床药物研究提供依据。

此外,甘草酸还能有效地抑制人红系白血病细胞(TF-1)的迁移和侵袭。

更值得关注的是,甘草酸对TF-1细胞的作用可能是通过AKT/mTOR/STAT3pat-hway信号通路介导的[10]。

1.2.3 抗炎杀菌 WANG B K等[11]研究发现甘草酸可显著增加活性氧和氮的产生,增加抗菌基因的表达,激活鸡巨噬细胞,增强吞噬细胞和沙门氏菌的杀伤能力。

此外,还需要进行体内研究,以验证甘草酸作为减少或消除家禽生产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饮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张丽宏等[12]采用30mJ/cm2的UVB 照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建立光老化模型,研究甘草酸对UVB光老化HaCaT的保护作用及对炎症因子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能保护UVB诱导的HaCaT细胞光老化,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损伤,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1.2.4 抗心肌缺血 王军等[13]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研究甘草酸预处理对MIRI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原癌基因(Bcl-2)和其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酸能上调心肌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此外,钱国强[14]研究发现甘草酸还可通过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增强MIRI模型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MMVEC)功能,为防治MIRI提供新的思路。

甘草酸还可通过抑制MKK/JNK信号通路中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4/7(MKK4/7)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JNK1/2/3)磷酸化机制,降低半胱天冬酶-8(Caspase-8)、Bax、Caspase-3表达,升高Bcl-2表达,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损伤[15]。

1.3 甘草次酸1.3.1 抗氧化 甘草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氧化应激导致各种疾病,包括局部缺血。

邢燕等[16]用H2O2处理建立H9c2大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用100μmol/L和200μmol/L的甘草次酸分别作用24h和48h,研究结果表明甘草次酸可能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途径抑制H2O2致大鼠心肌细胞氧化损伤,且呈时间依赖效应。

1.3.2 抗肿瘤 18β-甘草次酸通过诱导肝癌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转录因子4/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ATF4/CHOP)和肌醇要求蛋白/X盒结合蛋白1(IRE1α/XBP1s)通路,减轻肝癌细胞内质网(ER)负荷,提示甘草次酸可以通过介导ATF4/CHOP 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17]。

此外,陈福等[18]研究发现甘草次酸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对PC3细胞的凋亡具有促进作用,前者与降低Bloom综合征(BLM)解旋酶表达有关,后者与升高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有关。

1.3.3 抗炎杀菌 研究表明,18β-甘草次酸还可强有力地抑制曲霉蛋白酶诱导的炎症介质的表达。

此外,在体内,曲霉蛋白酶刺激引起的上皮炎症也可被18β-甘草次酸抑制。

这些抑制作用与线粒体活性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OS/MAPK)轴和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调控有关。

因此,18β-甘草次酸可能是阻断气道炎症反应的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19]。

甘草次酸还可以阻止由TNF-α活化的C-JunN端激酶(JNK/c-Jun)和核因子抑制蛋白(IκB)/NF-κB信号通路,该通路可以分别调控激活蛋白-1(AP-1)和NF-κB介导的基因转录和翻译,抑制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抑制单核细胞黏附于TNF-α活化的内皮细胞上,这可能是甘草次酸新的抗炎机制[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