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主观题热点(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历史科高考考前指导建议(二)

主题六民族意识

相关史实:古代的民族观念、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念、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现代的民族观念1.(25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 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

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 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三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13分)

1.(1)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共6 分)

影响: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公民利益和权利(“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亦可)受到关注。(共6 分)

(2)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7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6分)

主题七科技创新

相关史实: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特点与原因、西方近代科技成果与原因、中西方科技地位转变的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与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与成果)、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相对论)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一词并非一开始就被人接受,即使一流的历史学家也完全否认这个术语。希顿认为,将这样一个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作为一个标签不能令人满意,需要用一个新标签来替代。虽然,斯密在工业革命期间完成《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这样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他并没有注意到当时出现的工业革命,就连李嘉图和马尔萨斯这些生活在工业革命进行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竟未能认识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不仅经济学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亦然。在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人中,根本还无人使用“工业革命”这个词。历史学家马蒂诺、麦考莱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狄更斯、迪斯累里的社会小说中也没有出现,在宪章运动的演讲中似乎也没有作出肯定的回应。即使到19世纪的中期和随后的几十年,也几乎没有人在讲或者写这个国家的历史时谈到叫作“工业革命”的事情。当时的人并没有注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进行。

因此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而随便想像来形容一个时代的名词,他们怀疑这个用法是否正确。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涉及了一些机床生产工具,其中,加工玉器的琢玉车最具代表性。从配图来看,它是一种磨床,其工作原理是靠足踏板带动皮条连着的圆盘运动。……考古文物上的车削痕迹间接证明中国古代存在着比琢玉车更为复杂的机床,但很难想象诸如《天工开物》之类集大成的文献不予收录。同时,明清之际官营作坊对技术的垄断使得一些复杂工艺难以流传。

——摘编自陆敬严、华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材料二代表欧洲17 世纪机床工艺水平的心轴车床由一个或多个复杂的短螺杆控制,这些螺杆能在工件上来回移动几英寸,而固定刀具支架可以配合引导螺杆精准地旋切小工件。……16—17世纪的欧洲,各种有关机械设计草图都能呈现并流传,一些书籍甚至记录了古希腊机械制造的细节。……18、19 世纪之交,欧洲的机床技师之间曾经广泛存在着雇员——雇主关系,其成员彼此之间互相传授行业秘密,经验因之不断积累,创造性思想亦由此得到激发。例如,英国机床行业的发明家群体俨形成了一个行业师徒性质的“布拉默世系”。

——摘编自查尔斯·辛格等主编《技术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 世纪中西方机床工艺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16分)

(2)部分学者认为,“16—18 世纪中西方机床工艺的差异导致彼此‘分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的认识。(9 分)

1.对“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作答为正确、不正确、有合理之处等几种,能根据事实自圆其说,均可给分。

示例一:“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正确的。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说明。

“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各种学者,对于这场变革并不能独立客观进行记录、观察、判断,未能认识到工业革命的本质性变化。

所以,“工业革命”定义是正确、准确的。

示例二:“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定义是对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

准备了几百年、延续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现象用“工业革命”来界定不大合适,“工业革命”并不能真正概括“工业革命”的本质含义;同时代各类人对工业革命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认识到;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不大;“工业革命”一词是为了方便随便起的名词。

所以,“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示例三:“工业革命”定义的认识有合理之处。

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

“工业革命”定义是对工业领域发生的巨变、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工业为主导的一系列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虽然工业革命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但不能忽视或者抹杀出现的这种产业结构转型、巨变、革命,不能忽视工业革命的贡献。但“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方位、各领域的革命,对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工业革命”一词并不能全面概括这一时期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