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枝学科,也是一门美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本范围、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各类景观的审美方法及景观美的本质;领会旅游之美的本质、旅游审美感的特征、旅游审美心理过程、旅游实践的审美归宿等知识。
提高旅游审美能力,为针对旅游产业实际进行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美学学科概况、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及旅游者对于饭店的审美、旅游接待艺术审美要求。
(四)教学时数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部分,在讲授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同时适当增加讨论课、实训课等教学环节。
(六)考核内容
本课程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1、旅游、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
美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3、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具有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实用性;它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而且也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一、什么是旅游美学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领会:旅游美学的功能。
分析: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编旅游与美
第一章风景美与观察
教学要点:
1、风景美的形态:自然美、人工美。
2、风景美的特征:形象美,主要表现为雄、秀、奇、险、幽;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
3、观赏风景的方法;动态观赏、静态观赏。
观赏风景应保持一定距离。
4、观赏风景的角度:正面观赏和侧面观赏,平视、仰视和俯视。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风景美的形态(1学时)
一、自然美
二、人工美
第二节风景美的特征(2学时)
一、形象美
(一)雄(伟)
(二)秀(美)
(三)奇(特)
(四)险(峻)
(五)幽(静)
二、色彩美
三、动态美
四、朦胧美
第三节怎样观赏风景(2学时)
一、观赏方法
(一)动态观赏
(二)静态观赏
二、观赏的距离
三、观赏的角度
四、观赏的时间
考核要求:
识记:风景美的形态。
领会:观赏风景的方法和角度。
分析:风景美的特征。
综合应用:应用观赏风景美的方法、距离、角度如何来把握风景美的特征。
第二章中国园林与观赏
教学要点:
1、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
(1)在有限的空间里,要再现自然山水的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2)造山挖池,要“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3)各类建筑的设置,要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画蛇添足;
(4)园内景物的安排,要有构图层次,突出重点,避免喧宾夺主;
(5)景物的组织,要统一,有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径绝路。
2、中国古代苑囿及其发展。
3、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4、假山叠石的审美功能。
5、假山叠石的审美标准:做假为真;瘦、透、漏、皱;丑。
6、我国园林中常见的三种桥的形式。
7、景观审美:景观线、观赏点、特写景、引景、点景、借景、藏景。
教学时数:
本章为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园林艺术(2学时)
一、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苑囿及其发展
三、中国园林分类
(一)皇家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
(二)私家园林
第二节园林的要素及其审美特征(2学时)
一、园林中的山和水
(一)山(假山叠石)
1、假山叠石的审美功能
2、假山叠石的审美标准(①做假为真②瘦、透、漏、皱③丑)
(二)水
二、园林的建筑
(一)桥
(二)亭
(三)廊
三、园林的花木
第三节园林景观审美(2学时)
一、景观线
二、观赏点
三、特写景
四、引景
五、点景
六、借景
七、藏景
考核要求:
识记:1、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
2、我国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
领会:1、景观审美的景观线、观赏点、特写景、引景、点景、借景、藏景。
2、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
3、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
分析:1、中国古代苑囿及其发展。
2、假山叠石的审美功能和审美标准。
综合应用:中国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在世界园林中的地位。
第三章中国画与欣赏
教学要点:
1、中国画的形成、发展概况,各代著名画派、画家简介。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格调:用笔——书画同源,以线造型;用墨——水墨为上,墨分五色;设色——随类赋彩,色不碍墨;章法——虚实相生,置陈布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气韵:六法与气韵;四品。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画概述(1学时)
一、春秋战国时代
二、汉代
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
四、隋唐时期
五、宋代
六、元代
七、明代
八、清朝
九、近现代
第二节中国画的种类(2学时)
一、卷轴画
二、壁画
三、工艺绘画
第三节中国画的审美特征(2学时)
一、意境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二、格调
(一)用笔——书画同源,以线造型
(二)用墨——水墨为上,墨分五色
(三)设色——随类赋彩,色不碍墨
(四)章法——虚实相生,置陈布势
(五)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三、气韵
(一)六法与气韵
(二)四品
考核要求:
识记:1、中国画的分类。
2、各代著名画派、画家。
领会:中国画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分析:分析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流的原因。
应用:举例说明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和意境。
综合应用:从国画中总结出中国画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中国书法与欣赏
教学要点:
1、我国古代著名碑林、石刻简介。
2、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及其代表书法家。
3、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线条的美;结体和布局的美;形与神的美;意境的美;情的美。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书法与旅游(1学时)
第二节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
一、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二、篆书
三、隶书
四、楷书、行书、草书
五、碑、帖
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艺术
七、欧、张、颜、柳、释
八、蔡、苏、黄、米
九、元、明、清的书法艺术
第三节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2学时)
一、线条的美
二、结构和布局的美
三、形与神的美
四、意境的美
五、情的美
考核要求:
识记:1、中国书法的书体种类特征及其代表书法家。
2、我国古代著名碑林、石刻。
领会:1、书法在旅游中的地位。
2、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脉络。
分析:分析和掌握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应用:举例说明书法如何表现意境的美和情的美。
第五章中国古建筑与观赏
教学要点:
1、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三大石窟;中国四大佛山;著名陵墓;三大名桥;江南三大楼阁。
2、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古城建筑;宫廷建筑;陵园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
3、中国古建筑的审美特征:结构形式;群体组合;装饰色彩;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建筑与旅游(1学时)
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2学时)
一、古城建筑
二、宫廷建筑
三、陵园建筑
四、寺庙建筑
五、石窟建筑
六、佛塔建筑
七、桥梁建筑
第三节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欣赏(2学时)
一、结构形式
二、群体组合
三、装饰色彩
四、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及其形式特征。
领会:古建筑在旅游中的意义。
分析:分析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形式特征的区别。
综合应用:举例说明古建筑的形式美的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第六章中国雕塑艺术与欣赏
教学要点:
1、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及其分布情况。
2、雕塑的特征。
3、雕塑的形式:圆雕和浮雕。
按其社会功能,雕塑可分为:架上雕塑、纪念碑雕塑、园林雕塑、建筑雕塑、城市雕塑及环境雕塑。
4、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征:纪念性,象征性,装饰性,假定性、类型化,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5、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审美特点:秦俑的写实风格;秦俑的形象塑造;秦俑的神态刻画。
6、霍去病墓石刻、云冈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石浮雕《昭陵六骏》、乾陵石雕、敦煌彩塑、麦积山泥塑观音像、晋祠彩塑侍女像、大足石刻、华严寺彩塑菩萨像、保圣寺泥塑罗汉像
等我国古代著名雕塑的审美特点。
教学时数:
本章为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雕塑与旅游(1学时)
第二节雕塑的一般特征及形式(1•5学时)
一、雕塑的特征
二、雕塑的形式
(一)圆雕
(二)浮雕
(三)其他分法
第三节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征(1•5学时)
一、纪念性
二、象征性
三、装饰性
四、假定性
五、类型性
六、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
第四节中国著名旅游区雕塑艺术赏析(2学时)
一、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俑的写实风格
(二)秦俑的形象塑造
(三)秦俑的神态刻画
二、霍去病墓石刻
三、云冈石窟大佛
四、龙门石窟大佛
五、石浮雕“昭陵六骏”
六、乾陵石雕
七、敦煌彩塑
八、麦积山泥塑观音像、供养人像
九、晋祠彩塑侍女像
十、大足石刻
十一、华严寺彩塑菩萨像
十二、保圣寺泥塑罗汉像
考核要求:
识记:中国雕塑的形式特征和社会功能。
领会:中国古代雕塑的美学特征与旅游的关系。
分析:分析中国古代雕塑在旅游中的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综合应用:具体说明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云冈石窟大佛、龙门石窟大佛、石浮雕《昭陵六骏》、乾陵石雕、敦煌彩塑、麦积山泥塑观音像、晋祠彩塑侍女像、大足石刻、华严寺彩塑菩萨像、保圣寺泥塑罗汉像等我国古代著名雕塑的审美特点。
第七章中国旅游纪念品
教学要点:
1、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分类及其代表产地、作品、特种工艺美术品(水晶和玉石器件、象牙雕刻、铜铸、景泰蓝器皿、高级的清器件、精致的刺绣、特制的陶瓷器);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品(如剪纸、泥塑、雨塑、风筝、花灯、竹编器件等)。
2、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特色: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3、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功能美和形式美;质美。
教学时数:
本章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旅游纪念品分类(0•5学时)
一、特种工艺美术品
二、民间工艺美术品
第二节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特色(0•5学时)
一、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
二、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第三节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1学时)
一、功能美和形式美
二、质美
考核要求:
识记: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特色。
领会: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分类及其代表产地、作品、特种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
分析:分析中国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及在旅游中的意义。
综合应用:说明旅游纪念品应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意义。
第二编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
教学要点:
1、旅游审美需求及类型:自然审美型、艺术审美型、社会审美型、饮食审美型。
2、审美意识的构成要素: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的贯彻、审美情感。
3、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时代性、民族性、阶段性。
4、审美个性的产生、类型和意义。
5、审美心理要素:感知因素、想象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
6、掌握审美感受的层次分层,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教学时数:
本章为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2学时)
一、旅游审美需求
二、旅游审美动机
(一)自然审美型
(二)艺术审美型
(三)社会审美型
(四)饮食审美型
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体(2学时)
一、审美意识
(一)构成要素
(二)基本特征
(三)活动过程
二、审美个性
(一)审美个性的产生
(二)审美个性的类型
(三)审美个性的意义
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1学时)
一、感知因素
二、想象因素
三、情感因素
四、理解因素
第四节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1学时)
一、悦耳悦目
二、悦心悦意
三、悦志悦神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审美需求的类型。
2、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
3、审美意识的构成要素。
领会:1、旅游审美动机和产生审美个性的先天和后天的因素。
2、审美个性的类型及审美个性的意义。
分析:进行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如何把握旅游者审美个性。
2、怎样理解旅游者的审美感受层次。
第九章旅游者与导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
教学要点:
1、导游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三种不同角色:一种是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另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再一种是作为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2、导游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时的集中表现:仪表美、风度美、心灵美。
3、导游作为审美信息的传递者时涉及的语言艺术和导游手法。
口语导游的语言艺术化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音乐性、语言的生动性、语言的风趣性、语言的情感性。
比较通用的导游手法有:虚实相间、进入角色、制造悬念、点面结合、利用类比。
4、导游作为审美行为的协调者时的要求,一张一弛、有缓有急、快慢相宜、音调和谐、适时停顿。
5、如何提高导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培养自我审美意识、研究游客的审美需求与动机、尊重游客的审美习惯、掌握和运用旅游观赏原理、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教学时数:
本章为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0•5学时)
一、关于仪表美
二、关于风度美
三、关于心灵美
第二节审美信息的传递者(1学时)
一、关于语言艺术
二、关于导游手法
(一)虚实相间
(二)进入角色
(三)制造悬念
(四)点面结合
(五)利用参数
第三节审美行为的协调者(1学时)
一、一张一弛
二、有缓有急
三、快慢相宜
四、音调和谐
五、适时停顿
第四节导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0•5学时)
一、培养自我审美意识
二、研究游客的审美需求与动机
三、尊重游客的审美习惯
四、掌握和应用旅游观赏原理
五、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考核要求:
识记:1、导游作为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时的集中表现的几个方面。
2、导游作为审美信息的传递者时涉及的语言艺术和导游手法。
领会:领会导游作为审美行为的协调者时的具体要求。
分析:分析导游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的三种不同角色。
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导游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如何来传递审美信息和协调审美行为?
第十章旅游者与饭店员工的审美关系
教学要点:
1、游客对饭店员工形象的审美期待,形象美的三要素:形体、服饰、发型。
2、对饭店微笑服务的审美感知:微笑——态度美的感性显现;微笑的情绪扩散效应;微笑的线条魅力。
3、前厅服务人员的服务艺术(门卫、行李员、接待员、结帐员)。
4、客房服务艺术要领:热情原则、礼貌原则、整洁原则、舒适原则、周到原则、安静原则、安全原则。
5、餐厅服务艺术主旨。
6、饭店员工的审美教育途径:普及美学知识,开展艺术教学、掌握语言艺术、组织姿态美训练、推广美容知识,提高管理美学水平。
教学时数:
本章为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饭店员工形象的审美期待(1学时)
一、形象美的第一要素——形体
二、形象美的第二要素——服饰
三、形象美的第三要素——发型
第二节对饭店微笑服务的审美感知(0•5学时)
第三节对饭店服务艺术的审美评价(1学时)
一、前厅服务艺术概述
二、客房服务艺术要领
三、餐厅服务艺术主旨
第四节饭店员工的审美教育途径(0•5学时)
一、普及美学知识
二、开展艺术教育
三、掌握语言艺术
四、组织姿态美训练
五、推广美容知识
六、提高管理美学水平
考核要求:
识记:1、客房服务艺术要领。
2、游客对饭店员工形象的审美期待及形象美的三要素。
领会:微笑服务的审美意义和饭店员工的审美教育途径。
分析:分析饭店为什么要讲究服务艺术。
综合应用:举例说明微笑服务的魅力何在?它与饭店的效益有何关系?
第三编旅游者与旅游饭店
第十一章旅游饭店与环境艺术
教学要点:
1、饭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选择、利用自然环境;体现自然景观学特征;自然美与人工美的交织;文脉、传统、饭店建筑的人文美;风土环境、地方特色、乡土美。
2、饭店选址、造型及装修的美学原则:真、善、美的统一;实用与审美的一致;保护环境视觉形象;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创造“有素味的形式;时代感与民族化、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意境美、整体美、空间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绿化美、人文美。
教学时数:
本章为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饭店建筑与环境(1学时)
一、利用自然环境的美
二、体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
三、注重地方特色、乡土美
第二节饭店建筑造型与装修美学(1学时)
一、真、善、美的统一
二、实用与审美的一致
三、保护环境视觉形象
四、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五、创造“有意味的形式”
六、时代感与民族化、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三节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1学时)
一、意境美
二、整体美
三、空间造型美
四、色彩美
五、材质美
六、绿化美
七、人文美
考核要求:
识记:1、饭店选址、造型及装修的美学原则。
2、旅游饭店内部环境的美学特征。
领会:饭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及旅游饭店装修的美学特征。
分析:分析古建筑的审美特征与形式特征的区别。
综合应用:举例说明饭店建筑艺术与环境的审美关系。
第十二章饭店室内装饰陈设
教学要点:
1、饭店室内装饰陈设原则:必须特别注意满足饭店室内的功能要求及适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装饰,以“少而精”、“画龙点精”为原则;合理选择装饰标准,反对滥用艺术手段,注意经济效益、方便管理;发扬民族特色,注意地方色彩与时代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室内装饰的分类:生活功能必须向实用器物设计和装修;用作观赏陈设中家具、地毯、窗帘、灯具、绿化与水平因素的审美作用。
3、陈设室内工艺品的原则:重视室内整体装饰风格的和谐;少而精,宁缺勿滥;紧密结合饭店室内功能特点,精心配置工艺品;要符合构图章法;要注意视觉效果。
4、门后、入口大厅、过厅向装饰陈设方法。
5、餐厅、宴会厅、风味厅、酒吧等装饰陈设方法及客房、商场内装饰陈设方法。
教学时数:
本章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饭店室内装饰陈设原则及分类(0•5学时)
第二节饭店室内装饰陈设主要因素及其审美作用(1学时)
一、家具
二、地毯
三、窗帘
四、灯具
五、绿化与水
六、工艺品
第三节装饰陈设的方法(0•5学时)
一、门厅、入口大厅、过厅的装饰陈设
二、餐厅、宴会厅、风味厅、酒吧等装饰陈设
三、客房的装饰陈设
四、商场的装饰陈设
考核要求:
识记: 1、饭店室内工艺品的布设原则。
2、饭店主要陈设物及的审美要求。
领会:室内装饰的分类及其审美作用。
应用: 1、门后、入口大厅、过厅向装饰陈设方法。
2、餐厅、宴会厅、风味厅、酒吧等装饰陈设方法。
3、客房、商场内装饰陈设方法。
综合应用:理解掌握饭店各个部位装饰布设的审美要求,并说明其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意义。
第十三章中国菜点之审美
教学要点:
1、菜点审美的意义、价值和地位。
2、中国菜点之类的构成要素:色、香、味、形、质、意。
3、中国菜点造型形式:随意式、整齐式、图案式、点缀服饰式;象形式。
质的美感。
意的美感:意匠、意象、意趣、意境。
4、中国菜点命名方式:自然来历、工艺特名、乡土集锦、时令风俗、比附联想、夸张
比喻、谐音转借、依形取意、人事典故。
4、中国各类菜的美学特征:三类食品、四大菜系、五道程序。
教学时数:
本章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菜点审美的意义、价值和地位(0•5学时)
第二节中国菜点之美的构成要素(1学时)
一、色的美感
二、香的美感
三、味的美感
四、形的美感
五、质的美感
六、意的美感
第三节各种菜点的美学风格及其特色(0•5学时)
一、三类食品
二、四大菜系
三、五道程序
考核要求:
识记:1、中国菜点的构成要素及其美学特征。
2、四大菜系的美学特征。
领会:菜点审美的意义、价值和地位。
分析:中国菜点造型形式及中国菜点命名方式。
综合应用:中国菜点在世界烹饪中的地位及其中国各类菜的美学特征。
三、参考书目:
1、乔修业《旅游美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黄艺农著,《旅游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滨章张杰李雷鹏主编,《旅游美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仇学琴主编,《现代旅游美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庄志民,《旅游美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版。
7、顾仲义主编,《餐旅实用美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朱希祥著,《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大学出版社,2001版。
9、王文博主编,《现代应用美学入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版。
10、安旭编著,《旅游文物艺术》,**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钱今昔,《中国旅游景观欣赏》,黄山书社,1993年版。
12、王柯平,《旅游审美活动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5、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版。
16、顾建华主编,《艺术鉴赏》,北京出版社,1993版。
17、余军等,《建筑艺术欣赏》,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蔡仪,《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大学出版社,19版。
21、徐书城著,《绘画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版。
22、汪正章著,《建筑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版。
四、本课程使用教具、现代教育技术和其他创新方法的指导性意见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