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闫丽祥

摘要:艺术是什么,艺术起源何处,这些问题一直犹如“斯芬克斯之谜”存在于学术界中,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更种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约翰·杜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经验,一种从日常生活与经验出发的审美经验。杜威艺术经验理论试图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审美走向日常,艺术走向生活。但是艺术经验理论的思想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美的泛化,使得许多人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出发,喊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将艺术与美消解为大众生活的快消品。

关键词:艺术经验生活实用主义泛化

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来源,一直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与表现的题材。“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但在杜威之前,艺术一直作为一种自由的和无利害的愉悦享受而存在,并且这种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杜威实用主义审美经验的产生,将艺术与日常生活以及普通大众重新连续起来,解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主义的大潮和大众文化的初露端倪,越来越多的人打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旗帜,公开的消费者各种所谓的艺术,使得审美经验流于空洞乏味的物质欲望,造成美的泛化,甚至滥化。

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分离

18 世纪的英国经验派说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悦享受的经验。继英国经验派之后,康德认为对美的判断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审美经验中的愉快,将美学彻底的主观化。他认为“艺术不是人与世界的相遇,而是人主观和内省地与自己相遇”。他的审美论断,彻底切断了审美经验与世界和生活的联系。这种观点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看来,美与日常生活相距愈远便愈越神圣,越近越卑下。

这种审美与生活的分离,与当时盛行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艺术家为了凸显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试图“通过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来从事他们的创作,扩大与日常生活的分离,从而给自己的

艺术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1]针对这种分离,杜威在他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提到艺术收藏和捐赠时,作出了十分到位的分析。他认为,收藏家是典型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在高等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就收集绘画、雕像等高雅艺术作品,并试图建立某种产所,来隔离世俗与普通大众,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这些高雅的场所,正是这种隔离的物质载体,以此来将艺术与生活隔离,突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审美情趣。

二、艺术与生活的连续

而杜威十分反对这种分离,主张恢复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为了撤去艺术表面的那层神圣隔离,使之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希望建立一种回到日常生活的审美理论。杜威认为,“对将美的艺术与正常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的敌意性,是一种感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对日常方式的生活的评论。只是在生活常常发展受阻、受挫,变得呆滞与沉重之时,正常生活过程与创造和欣赏审美的艺术作品之间内在对立的思想才会受到欢迎”。他更是从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同样孕育着审美性质,要真正的了解艺术品和美的艺术,必须从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杜威十分推崇日常琐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他认为人的经验都带有审美特征,看似琐碎的生活,却蕴含着成为艺术的可能性,生活经验正是审美经验的源泉。

他的著作中同样提到,“所有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的恐惧。它们是收缩与退却的标志”,这样的认知并不是说人的种种需求和本能的冲动犹如野兽般,相反“这种连续性的完全认识勾画出为人经验的大纲,并为树立人美好而独特经验的上层结构成为可能打下了基础”,更是阐明“人的独特之处使他有可能降到动物的水平之下,却也有可能将感觉与冲动之间、思维与感官之间的结合推进到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结论和罗素的观点十分类似,人性论一直都是罗素历史观的核心部分,这种先从灵肉的二元对立开刀的艺术哲学,正是为了把艺术产生的根本回归到经验,即感觉和想象力。通常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来源可以视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人的需求本能等,但仅仅如此的话恐怕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只要看看日常生活即可发现,无需所谓的艺术,这时就需要为人的感觉与想[1]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第8 页.

象力,也正是高于生活的空间,而这也正与我们中国的“迁想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亦形象的说明了艺术想象力特点。为人的经验和想象力使得艺术家赋予无生命的艺术作品生命力和情感,这也正是艺术作品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三、艺术经验论与美的泛化

经验这一名词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次定义过,从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经验主义,到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人类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再到后来的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2]林林种种都是关于经验的定义和诠释。而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将经验视为一种完满的过程,通过重新定义和构造经验的方式冲破了传统哲学以往主观与客观对立的二元论,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元论哲学,这正是他不同与以往的革新之处。经验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杜威认为经验是活的生物与其生存于其中的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经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整个过程。借用艺术即经验的论述,也可以认为经验即生活。

杜威指出“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强调的便是重视平常生活的经验,要恢复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件的连续性。杜威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到处都有经验的存在,并不是只有图书馆、博物馆高雅的艺术中才蕴含经验。的确,如果我们精心细思,任何生活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日常生活经验都带有审美的特性。静坐认真的看书,观看一部电影,到另一座城市旅游,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艺术的经验源泉,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后艺术创作的灵感,这与《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故事不谋而合: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恐怕不止东郭子不应,大多数人都要哑口无言了。

我国古代东郭子与庄子论道,亦带有杜威艺术观的味道,假如问艺术于杜威,何为艺术?杜威会说艺术在任何日常生活中,当一个母亲在家里勤勤恳恳收拾家[2]郑玉玲. 科学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J]. 哲学研究,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