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合集下载

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

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

[收稿日期]2008—08—24[作者简介]周红芬(1983-),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杜威审美经验特征论周红芬,王 磊(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 要] 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以经验主义一元论为其哲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杜威审美经验与传统的、静态的、自律性审美经验论不同,它具有动态性、他律性和一定的自律性三个特征,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杜威;审美经验;动态性;自律性;他律性[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08)04-0037-03 一、杜威审美经验的哲学背景与传统美学建立在二元论哲学基础上不同,杜威的美学体系则是建立在他经验主义一元论哲学基础上。

因此,杜威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自17世纪的笛卡尔正式确立二元论哲学后,世界被分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两个部分,而主体的人则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来认识这个世界。

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如精神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分立会带来主体是如何认识对象的问题,外在世界如何反应到主体意识中的问题,这又要求人们把这两大对立的世界给统一起来,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许多哲人就是在为统一和协调二者而努力。

直到杜威,他拒绝接受传统哲学的提问,换句话说,他不是要给出对传统哲学问题的不同答案,而是根本拒绝传统哲学问题本身,另谋新路,这就是杜威后来的经验主义一元论哲学。

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曾被罗蒂列为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齐名的“本世纪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早年深受黑格尔影响,研读过黑格尔的大量著作并被深深吸引。

杜威的一元论哲学正是受到黑格尔的启发,黑格尔把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到精神上,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一元论哲学体系,这种统一的思想对杜威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

虽然他后来吸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走出了黑格尔体系,用自然主义代替了唯心主义,然而,黑格尔辩证统一的思想却在他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杜威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黑格尔的影子。

审美不是单一的艺术

审美不是单一的艺术

审美不是单一的艺术摘要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文本中阐发出独特的美学思想,从审美经验的性质出发,在大众艺术和个体艺术中去讨论优良的艺术,阐明品味的标准问题,并且探讨艺术与文化、经济生产、科学、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特别是杜威从“经验”概念去剖析,审美具有完整性和圆融性两个维度。

关键词审美艺术杜威经验完整性圆融性《艺术即经验》这本著作是美国的约翰·杜威教授将他在哈佛大学的一系列艺术哲学讲座集结起来,最终以书本的形式发表的,国内的中文版是由商务印书馆于2010年翻译出版的。

杜威教授(john dewey)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杜威教授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整个二十世纪的教育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杜威的思想理念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

下文将重点探讨《艺术即经验》这本著作中的核心内容,以此来引发我们对于审美和艺术的深层次思考。

在《艺术即经验》这一著作中,杜威教授从哲学的广度抓住问题的实质;他从审美经验的性质出发,并且我们从中窥探出,这些经验的性质中的一部分以形式和表达的方式发挥作用。

杜威继续在大众艺术和个体艺术中去讨论优良的艺术,阐明品味的标准问题,并且探讨艺术与文化、经济生产、科学、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回顾整个思想史,我们知道当时的哲学方法要么是逻辑学的、社会学的,要么是客观的,杜威教授所从事的这项工作的独创性在于——它的视角是完全生物学的;由于审美经验被认为:对其环境来说是人类有机体的特殊反应,这种反应具备和谐的适应而不是冲突或者分裂的特征,而且在某种细微的程度上,任何时候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建立起平衡。

但是,来自于自我与自我周围环境之间的一般的相互作用区分开美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前一种情况下的目的既不是缺失的也不是主要实际性的和智力性的,这与一种有组织的和完全统一的整体的创造力和感知力有关。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

经验论文: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艺术即经验》是杜威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实用主义美学的扛鼎之作。

这部成书于杜威晚年、代表了其思想成熟深度的著作,是他一生主张和践行的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总结,其覆盖范围之广泛,讨论之详细实属罕见。

杜威以“经验(experience)”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赋予经验以区别于传统经验论的内涵,希望通过将经验送归到其在习语中的种种用法而获得解救。

他认为经验起源于作为“活的生物(living creature)”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得以恢复,并具有了社会-历史的维度,人与自然、社会构成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这样一来,作为经验的艺术不仅恢复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成为了一个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广阔的范畴。

杜威眼中的“经验”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其实质也不外乎是一种经验——一个手段与、实质与形式、情感与理性、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的完满的经验。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即经验。

作为一个完满的经验的艺术,它来源于适当的做与充分的受之间的协作,是一个包含能量与节奏、重新组织材料的动态的连续性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艺术品,它要求其生产、欣赏、交流活动都必须有经验的参与。

杜威用经验来阐释艺术,在极其宽泛地扩展了艺术的内涵的同时,实际上也从最严苛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一个完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验才是艺术。

这不同于审美泛化的主张。

【英文摘要】Art as Experience is a masterpiece of pragmatist aesthetics written by Dewey, which expresses all his aesthetic thoughts. The masterpiece was written in Dewey’s latter years, representing his mentally mature. It summarizes Dewey’s pragmatism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 that he advocates and practices in all his life. It is a precious piece of works which is both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Experience, which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empiricism,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Dewey’s aesthetic ideology. Dewey believes that it can be liberated by the various usages in idioms. He thinks that experience is an outco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people and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interaction, experience restored its natural basis and vigor, and had the dimens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In the end, people, nature and society become a unity that have strong bonds and can’t be separated. In this way, art as experience restores its connection with our life, and also become an inclusive category containing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beauty of society and the beauty of art.The experience in Dewey’s opinion is a conclusive conception, and it permeates our life. As a production by human, art is nothing more than an experience,more exactly,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that integrates means and end, substance and form, emotion and reason,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esthetics and pragmatics. In this sense, art is experience. As a complete piece of experience, art originates from the cooperation of doing and undergoing, which is a dynamic and continuous process that consists of energy, rhythm and reorganization of materials. The outcome of such process is art product. The whole art activities, that is, artistic production, apprec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ll involve experience. Dewey’s method of explaining art by means of experience widely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art. Meanwhile, it also rigorously defines art strictly:art is a complete, vigorous experienc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estheticization.【关键词】经验做与受艺术【英文关键词】experience doing and undergoing art【目录】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中文摘要6-7ABSTRACT7序论8-11第一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来源及哲学基础11-18第一节黑格尔辩证统一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1-13第二节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对杜威的影响13-15第三节实用主义哲学对杜威的影响15-18第二章杜威美学思想的核心——经验18-32第一节传统的经验论18-20第二节杜威实用主义美学中的经验20-32一、经验——做与受的产物20-22二、经验的自然根基与活力22-24三、经验的社会-历史维度24-27四、经验与美感27-29五、经验与科学29-32第三章艺术即经验32-47第一节艺术——一个完满的经验32-35第二节作为经验的艺术的特征35-41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35-36二、实质与形式的统一36-37三、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7-39四、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9五、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统一39-41第三节艺术的生产、欣赏与交流41-44第四节艺术即经验与审美泛化44-47结语47-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4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4。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探源-来源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探源-来源

杜威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探源来源论文导读::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来源纷繁复杂。

理解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关键词:杜威,美学思想,来源作为一个于哲学、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集大成者,杜威的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来源纷繁复杂。

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既深受美国本土影响,打上了美国工业文明的烙印;又承继欧洲的哲学传统,具有非凡的敏锐性和深刻度。

一、审美的生物学起源――达尔文演化理论的启示“《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新纪元。

”[1]杜威高度赞扬达尔文的著作。

确实,《物种起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以极其丰富而确凿的事实和巧妙的思辨,严谨地论证了物种可变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可信的进化理论。

《物种起源》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不仅是生物学的里程碑,而且在哲学上的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如杜威所言:“《物种起源》带来了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最后必然改变了认识的逻辑,也就因而改造了对于道德、政治和宗教的探讨。

”[2]杜威本人深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达尔文关于动态的认识观给杜威的启示。

杜威认为,两千年来人类关于自然和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凝固的和终极的超越性这个假定上的;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逻辑宣告了永恒的终结。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把目光投向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进程之中,在自然生命的连续性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杜威接受了达尔文的这种观点。

杜威认为,每一个完整的经验都是一个生长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完成;都有动态的组织和形式,而审美经验就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

在一个完全静止或者完全混乱的世界中都不可能产生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产生于生命反复地失去又重建与环境的平衡之中来源,产生于从骚乱到和谐的时刻。

同样,审美标准也是不断变化的,杜威指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也是如此。

“作为一件艺术品,每次对它进行审美经验时,等于是再创造一次……如果问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是荒谬的:他自己会在不同的日子和一天的不同时间里,在他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作品中发现不同的意义”[3]。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2)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2)

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引言概述: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即“美学、哲学和科学的统一”。

这一理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本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本文将通过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和总结三个部分,详细阐述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

正文内容:1. 美学的参考文献:1.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黑塞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悉达多,探讨了个体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这与许渊冲的美学观点中强调的“对美的追求”有着相似之处。

1.2 约翰·杜威的《艺术作为经验》:杜威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体验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这与许渊冲对美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美学是一种情感和体验的追求。

2. 哲学的参考文献:2.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在这本著作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形式的关系,这与许渊冲的哲学观点中关于“对真理的探索”有着相似之处。

2.2 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与许渊冲对哲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思维方式。

3. 科学的参考文献:3.1 亨利·普埃特曼的《数学的哲学基础》:普埃特曼通过对数学的研究,探讨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这与许渊冲的科学观点中关于“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有着相似之处。

3.2 约翰·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大脑》:诺依曼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计算机与大脑之间的相似性,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与许渊冲对科学的理解相契合,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对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综上所述,许渊冲三美论的参考文献可以从美学、哲学和科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美学方面,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和约翰·杜威的《艺术作为经验》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很好的参考文献。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艺术
著作
表现对象
前人
经验
实质
哲学
艺术
经验
美学 艺术
贡献
经验
表现
挑战
行为
太物
形式
自然史
内容摘要
《艺术即经验》是约翰·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根据1931年作者在哈佛大学纪念威廉·詹姆斯学术 讲演会上所作的关于艺术哲学的十次演讲汇编修改而成,于1934年首次出版。书中以“经验”为其艺术观的出发 点,提出“艺术即经验”的美学观,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 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
精彩摘录
这是《艺术即经验》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认识与创造直到评判都来源于经验。 保罗兰德极力推荐的书籍,他说:“你如果没有读过这本或其他相同分量的书,你根本称不上是念过书的设 计人。 很棒,读这本书想遇见知己一样,曾经以为世界上不会有人研究这些东西。
目录分析
第一章活的生 1

第二章活的生 2
物和“以太物”
3 第三章拥有经

4 第四章表现行

5 第五章表现对

第七章形式的自然 史
第六章实质与形式
第八章能量的组织
0 1
第九章各门 艺术的共同 实质
0 2
第十章各门 艺术的不同 实质
0 3

简析杜威“艺术即经验”

简析杜威“艺术即经验”

简析杜威“艺术即经验”赵芳⼀、杜威“经验”概念的内涵如果⽤⼀句话来概括杜威的“经验”概念, 那么“经验”即是⼈与环境相互作⽤的⽅式和结果。

杜威的思想与其他学者有着很⼤的不同即是将⾃然的⾏为⽅式作为了其理论的出发点, 这可以说是他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个有⼒证明, 也是他理论的创新之处。

杜威⾸先从动物的⾓度来分析⼈,将动物与⼈放在了⼀个平等的地位来看, 动物的⾏为⽅式与⼈的⾏为⽅式在根源上是相同的。

看看杜威是怎样将这⼀切进⾏分析的:“为了把握审美经验的源泉, 有必要求助于处于⼈的⽔平之下的动物的⽣活。

当⼯作就是劳动, ⽽思想引领我们从世界退隐时, 狐狸、狗与画眉的活动也许⾄少可以成为被我们这样分为⼏部分的经验整体的提⽰与象征。

活的动物完全是当下性的, 以其全部的⾏动呈现出来:表现为它警惕的⽬光、锐利的嗅觉、突然竖起的⽿朵。

所有的感官都保持着警觉。

你看, ⾏动融⼊感觉, ⽽感觉融⼊⾏动———构成了动物的优雅, 这是⼈很难做到的。

”[1]19杜威看到, 动物与⽣俱来的⽣存本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动物的⼀致性, 就是体现在此。

动物学会把⼀切融⼊实际的⾏为当中, ⼈却总喜欢将⾏为贬低, ⽽去追求所谓更⾼级的事物, 从⽽造成了⾃⾝的分裂。

其实动物⾃然式的优雅在某种程度上⾼于⼈对⾃⾝的定位。

杜威提出这⼀观点的主要⽬的是希望我们在观察、思考和⾏动时应该建⽴⼀个基本的出发点, ⽽不是忽视本质去建构空中楼阁。

杜威是想告诉我们, 应该利⽤环境所赋予的独特才能去与环境作更深刻的交流:“⼀个⽣命体的经历与宿命就注定是要与其周围的环境, 不是以外在的, ⽽是以最为内在的⽅式作交换。

”[1]12杜威的经验内涵不是个⼈的主观主义, ⽽是主客观的统⼀, 是⼈的⾃然、理性⼒量共同作⽤的结果。

⾃然的部分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 被认为是低级的、庸俗的, 但它恰恰是⼀切的基础。

⾃然的⼒量就在于它本⾝是统⼀的, 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 并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向。

美学必读书目

美学必读书目

美学必读书目美学是研究审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有其自身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论。

对于对美学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一些经典的美学著作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一些我认为在美学领域中值得一读的经典书目。

1.《论美》- 亚里士多德这本书是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了美的本质和审美的规律。

他提出了“美是事物的完美表现”这个观点,并对艺术的表现力和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审美的起源》- 弗里德里希·尼采尼采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审美经验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人类对生命力的直接体验,通过审美经验,人们能够超越现实,达到一种超越性的境界。

3.《艺术的春天》- 约翰·杜威杜威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艺术哲学观点。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经验,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观众则通过艺术作品来获得情感和思想的启发。

4.《艺术的欢愉》- 约翰·杜威这本书是杜威对艺术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5.《艺术创作的心理学》- 阿隆·伯恩斯坦这本书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伯恩斯坦通过对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和创作方法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6.《艺术的哲学》- 西奥多·阿多诺阿多诺在这本书中探讨了艺术和哲学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呈现出一种理想的世界。

7.《审美经验的哲学》- 罗杰·斯克鲁顿斯克鲁顿在这本书中对审美经验进行了哲学分析。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通过审美经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感。

8.《文化的艺术》- 伊曼纽尔·康德康德在这本书中探讨了艺术和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通过艺术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一个经验”:杜威美学中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概念

“一个经验”:杜威美学中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概念

区分 。此外 , 英 语 中的 a / a n和 o n e 虽 然都 有 “ 一” 的 论 与传 统哲 学家们 对 经验 的理 解完 全不 同 。杜威 反
含义 ,但它们在用法上有很大差异 : o n e 有明确的 对 传 统 哲 学 中 将经 验 理 解 为 对 外部 刺 激 被 动 接 受
的, 而 非 静 态 的 。经 验 是 连 续 的过 程 , 是 可 以累 积 为整体的“ 一个经验” 又具有整体的性质 。 虽然在一 的 。第 三 , 经验 是 主动 参 与 的 , 而 不 是被 动 反 映 的 。 个经 验 的 内部 , 也 会存 在 着停 顿 、 静 止之 处 , 但 是这 经 验 的过 程 包括 “ 受” 与“ 做” 两方面 , 是 人 与环 境 的 种停顿并不是 中断 , 更不是行为的中止。杜威所说 相 互 作用 。第 四 , 经 验从 内容 上 说不 仅 指 经验 的事 的停顿( p u n c t u a t e ) 有 些类 似于一篇文章 中的标点
在杜 威美 学 理论 中居 于核 心地 位 , 同时也 是 通 往 审 读 杜威 的思想 。
美经验 的桥梁 , 可以说 , “ 一个经验 ” 是理解杜威美
学的关键。但是 , 这个关键性的概念却非常容易被


杜威 的“ 经验 ” 理论
“ 经验” 是 杜威 哲 学 中的核 心 概 念 , 在 其 主要 著
与 艺术连 续性 的 关键 , 是理 解杜 威 美 学的钥 匙 。
关键 词 : 一 个经验 ; 经验; 杜威关学; 审 美经验
中 图分类 号 : B 7 1 2 . 5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5 ) 0 8 — 0 1 0 6 — 0 3

美育论文-经验的自然与生态美育_论生态美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美育论文-经验的自然与生态美育_论生态美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每日快乐阅读: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学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确实,人生在世,只需要做到心存善意,待人善良就好。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守恒的。

许多善良,都是一种无声的传播。

你今日得到的所有福气,或许就是你昨日悄悄种下的善意。

1善良,是一种选择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人,为什么要善良?有人说,因为善良,能让自己活得心安;有人说,因为善良,能给自己带来信任。

而我觉得,善良,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选择。

还记得之前坐高铁时,看到了暖心的一幕。

在我进入车厢找到座位后,留意到前面坐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阿姨。

过了一会,有一对中年的夫妇从我身后走了过来。

女的小声说了一句:“老公,我们买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阿姨,你看要不要让她离开?”男的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话,只是默默让自己的妻子坐在隔壁的空位上,而他自己则站在旁边。

这一站,就站了2个小时。

后来,那个拄着拐杖的阿姨终于下车了,女的心疼地问道:“路程这么久,即使要让座,让一会就好了嘛,干嘛全程都站着呢。

”男的说:“没关系的,人家不方便这么久,我们才不方便一两个小时,算什么呢!”听到这话,作为旁观者的我也深受感动。

施比受更有福,尽一己之力给予别人方便,收获回来的,便是无穷的温暖。

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更是一个人最大的格局。

善良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怀着真诚和厚道的心,做人安守本分,做事于心无愧。

如此,既能让自己安心,也能赢得人心。

古语有云,人善人欺天不欺。

上天,绝不会辜负一个坚持善良的人。

2种一颗善因,结一份善缘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春秋时期,有个叫赵盾的人赶路时,遇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人。

一问之下,才知道那人在回家路上遭到抢劫,盘缠和干粮都被劫走了。

于是,赵盾送给他一些肉干,又留了一点盘缠给他,然后就默默走了。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赵盾仕途遭遇麻烦,被人暗算追杀。

在逃亡之中,一个士兵追了上来说:“请您上车快跑,我来保护您。

”赵盾又惊又喜,问道:“你为什么救我?”士兵说:“您不认得我了?我就是当年你在路边救过的人。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

现代西方美学史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艺术、审美以及美的产生和认知过程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包括了从古希腊以来的美学思想,还有近代西方美学的各种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总结现代西方美学史的知识点,包括美学的起源和发展、各大美学主义流派、重要美学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思想古希腊是美学思想的起源地之一,最早的美学思想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美是超越世俗、永恒的理念,其中的美是“真、善、美”三者的一种表现。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审美的主观性,他认为美是一种激起愉悦情感的东西,并提出了模仿论和认知论的美学观点。

2.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与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艺术家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提倡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莱昂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对人体、光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美学的形成17、18世纪是近代美学的形成阶段,启蒙运动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审美的普遍规律和原则。

在这一阶段,耶尔·怀尔斯、培根、洛克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审美判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近代美学的基本体系。

4. 现代美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现代美学逐渐形成并开始独立于哲学。

康德提出了美的主观普遍性和客观普遍性的观点,弗洛伊德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审美的心理机制。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美学思潮不断涌现,使得美学的研究领域更加丰富多样。

二、各大美学主义流派1. 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作品的内在形式决定了其审美效果。

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派对文学和艺术的形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影响了后来的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

2. 实证主义美学实证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和审美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试图通过客观的方法探寻审美的规律和原则。

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启示

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启示

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的美学启示钱晓敏摘要:杜威以“经验”为基础,系统地阐释了艺术理论,强调艺术(审美经验)是一个完整和强化的经验,致力于实现“日常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为我们思考“教育让学生日常生活走向美”这一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美学启示:首先,需要回到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其次,教育教学活动有必要吸收艺术创作的元素与方法,使学习的知识能够“打入”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完整经验,并使课堂学习审美化;再次,不单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审美经验,更要思考如何使审美经验反过来影响其日常生活,帮助学生感受和欣赏当下生活,艺术化地组织个人经验,发展想象力。

关键词:艺术;经验;审美;教育025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

然而,与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不同,杜威的美学思想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他的几位著名的中国弟子都不研究其美学。

20世纪初叶和中叶,中国学者对美国美学的研究很少,对杜威美学思想的关注就更少。

①杜威的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直到2000年才在中国出版。

在中国,杜威美学思想至今也未像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那样受到重视,教育界自然也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杜威美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缺少启示。

恰恰相反,虽然杜威在《艺术即经验》这本系统化的美学著作中未直接谈及艺术与教育的关系,但其对“经验”“艺术”“生活”等核心概念的讨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审美经验,如何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①高建平.从自然王国走向艺术王国读杜威美学5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5):103.026题,而且,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还能进一步指引我们思考“教育如何实现学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当前,学生学校生活的审美体验极度匮乏,他们已经被升学的需求与繁重的学业压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生活的美好。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智慧、道德和和谐的象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通过对美的研究,发展出了对美的理解和重视。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是超越感知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的实际体验和可感知性。

在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对美的理解和重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追求理性和人性的完美,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由创造的方式。

他们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美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对于美的理解逐渐与理性和道德联系起来。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道德原则上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目的是引导个体发展理性和道德的能力。

他们强调美的教育价值,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品味和思考能力。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美育理论。

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通过美的感知来提升理性和道德。

康德的美育理论对后来的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美育思想逐渐与教育体系结合起来。

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将美育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认为艺术和美的体验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在20世纪后半叶,美育思想从传统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教育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一些学者提出了社区美育和文化美育的概念,强调美育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他们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还应该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出现也对美育思想产生了影响。

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和体验方式,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育思想从最初的对美的理解和重视到后来的教育和社会价值,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今天的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杜威的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启示

杜威的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启示

杜威的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启示杜威的美学思想对生态美学的启示一、杜威的美学思想约翰?杜威的美学思想观念以“经验”为核心,以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做与受的体验为过程,以改造社会和人为目的。

在他的观念中,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艺术与日常生活、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技术之间的连续性。

他将艺术以他独特的思维赋予工具化的观念,并使用艺术作为工具来强化他的经验。

而他的经验,否定了主客观相对的二元论,通过动态经验中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做”与“受”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新的美学基础,从而改变人对美的看法。

约翰?杜威的美学思想主要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黑格尔的有机统一论让本来就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杜威看到了统一性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让他的思考融入了统一性,解决了之前二元论造成的困扰。

正如他在一篇早年的文章中所指出的:“我认为我自己与生俱来的那种作为新英格兰文化熏陶的结果的分裂和分离感,——即自我与世界的分离、灵魂与肉体的分离、自然与上帝的分离——给我带来了痛苦的压力和内在的缺失。

我早期对于哲学的研究成为了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训练。

”[1]达尔文的进化论带给他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自然主义立场的影响下,他将人类的自然属性加强并以此来强化人与自然之间的血缘关系,从而修正在工业化中被错误摆置的人类定位。

同时他看到了进步的哲学思想,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说的:“新的逻辑消除了一种问题的合法性而代之以另外一种问题。

为了探寻产生绝对起源和绝对的终极因的具体价值和具体的情境,哲学幸运地越过它们而走上了实验探究的道路。

”[2]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对“经验”的重要性以及经验的特征做了详尽的阐述,为杜威的哲学发展开辟了宽阔的前景。

二、当下的生态美学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近百年来科技和工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和可观的生产生活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使人往往不能及时地发现发展自身给自然带去多大的损害。

经验自然主义

经验自然主义

经验自然主义一: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所主张二:主要思想(一)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现代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经验课程思想影响深远,他的经验课程的主要思想以关系思维为出发点,以其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在批判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经验课程体系。

其经验课程初具大课程论雏形,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经验的组织贯穿了连续性原则与交互原则。

交互原则。

传统上,经验论者认为经验与自然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

当经验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历程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杜威认为,“经验不是涂在自然上面的一层极薄的油彩,而是深入自然的,达到自然的底蕴的,并且它所掌握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

”也就是说,经验既在自然之内,也是关于自然的。

杜威区分了经验的方法与非经验的方法:经验方法是一种整体的方法,把完整的统一体当作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非经验的方法从一种反省的结果出发,把经验的材料与经验的活动和状态割裂开来,把它当成原始的东西,当成本来“给予”的东西,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体处于分离的状态。

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

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验”,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

一方面,经验是主体与客体间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美学实用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哲学学说,该理论较早就在艺术美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对现代设计、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实用主义认为美学价值不在于对象的本身,而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使用价值,即美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探讨美学实用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美学实用主义的内涵美学实用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实用性。

它主张美术品应该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不应该只是表现审美形式和技巧的工艺品,而应该实际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杜威强调艺术家应该关注观众的审美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提高到一个实用的程度。

美学实用主义强调的是艺术家要在艺术和生活的交叉点上进行创作,让其成为一部分实际生活的整体,去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这种将艺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艺术的书呆子形象,使艺术真正融入了现实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二、美学实用主义的应用美学实用主义的理论在现代设计领域得以应用,并对设计和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和习惯。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实用价值,而非只是搭配色彩或其他表面上的艺术技巧。

因此,对于现代的设计师来说,实用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业标准。

实用主义理论对现代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音乐家的创意始于对现实生活的考察。

他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灵感,把他们的音乐作品融入了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美感体验。

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这种音乐从广阔的自然风景中获取灵感,让人们回归自然、感悟生命、感受人类和大自然的共存关系。

这种实用主义的理念,使音乐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艺术领域,而是被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不仅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是实践中的一种宝贵思想,它要求艺术家将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应用推动二者的融合。

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的理论,许多艺术品通过实际应用,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 Fisher Price(一个国际知名的玩具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辆木制的玩具小汽车,此玩具不仅得到了消费者们的广泛认可,它的创意也在玩具设计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为什么要研究杜威?第一,杜威是美国文化集大成者,世界文化伟人。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理论的著述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起有重要的作用。

他被美国人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杜威一生勤于笔耕,成就非凡,不但教育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哲学、心理学等方面也成就多多。

大家请看教材第505页和507页。

他的学说成就得到世界公认。

第二,要研究美国必须研究杜威。

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说:“任何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感到兴趣的人,应该特别对美国实行研究。

就我看来,本世纪内在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最杰出的成就产生于美国。

聪明机敏的美国在其粉碎欧洲桎梏(zhigu)而取得成功时,已经发展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眼光,这主要是詹姆士和杜威的研究所结成的硕果。

”“杜威的见解,我几乎全然接受。

”第三,杜威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7月11日,杜威在中国实行了为期2年多的讲学。

1919年10月20日,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为杜威举行的晚餐会上说:“我所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与孔子同一生日……博士的哲学,用19世纪的科学作根据,用孔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詹姆士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的,我们敢认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

”他还说:“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的学说有很相同的点。

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

但媒合的方法,必先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就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

”1920年10月17日,北京大学举行典礼授予杜威名誉博士学位。

在这次典礼上,蔡元培称杜威为“西方的孔子”,在场的人对此给以热烈的掌声。

二、怎样研究杜威?一是读书:1、[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谁提出了大学美育的概念

谁提出了大学美育的概念

谁提出了大学美育的概念大学美育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于20世纪初提出的。

在杜威的理论体系中,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并有效地参与社会。

杜威认为,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感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他相信,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探索,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

根据杜威的理论,大学美育应该超越学术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认为美育教育应该是互动的、探索式的学习过程。

在杜威看来,美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艺术技能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出不断发展的审美观念,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在探究美的过程中,杜威认为,学生应该从自身的经验和观察中获得启发,而不仅仅是从教师或学科材料中获得知识。

他提倡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实践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杜威强调大学美育要与社会联系紧密。

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充满实践意义,并培养学生为社会问题做出贡献的能力。

艺术和美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还应该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关注。

综上所述,大学美育的概念是由约翰·杜威提出的。

他认为美育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感官、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并强调美育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

大学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课程_经验_艺术_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_张俊列

课程_经验_艺术_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_张俊列

第11卷 第5期教育学报Vol.11,No.52015年10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ct.2015收稿日期:2015-04-12作者简介:张俊列(1983—),男,甘肃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的研究。

E-mail:zhangjunliehao@163.com;金心红(1986—),女,四川人,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课程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YJC88011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课程美学的理论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SZYB05)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课程·经验·艺术———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张俊列1 金心红2(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710062;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摘 要:近一二十年来,杜威的美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而这一点往往被中国的教育学术界所忽略。

缺少了美学的高度,杜威的思想将会被矮化甚至误解。

因此,在考察杜威思想命运的基础上,以杜威的课程思想为例,通过课程与经验、艺术三者逻辑关系的探讨,揭示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阐明课程即艺术的内生逻辑。

杜威课程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在于超越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使两者同时找到出路。

走向美的融合,以审美认识论为基础,将是课程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杜威;经验;课程;美学;艺术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5)05-0065-07DOI:10.14082/j.cnki.1673-1298.2015.05.008 20世纪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国外教育家能够像杜威一样在中国教育界产生如此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直至今天依然未曾减弱,似幽灵般萦绕在中国教育学者的思想深处。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

约翰杜威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美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及中国的绘画艺术。

约翰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喜爱是源于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他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方式,并将这种审美体验融入到了他的教育理论中。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是用墨、笔、纸和水绘制出的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通过墨色和水的渗透、溶解、晕染来表现出绘画的意境和神韵。

中国传统水墨画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意蕴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意蕴的抒发,讲究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变化,注重对自然、人物、山水等对象的表现和抽象。

约翰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喜爱和赞美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和演讲中。

他在《艺术为经验》一书中提到:“中国的画家不用尺规,而是用一种独特的心理和领悟能力控制画面,他们关心的是创造一种气氛,使画作呈现出精神的境界。

”这一观点显示了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内涵的赞赏和理解。

杜威还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他认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蕴含着一种超越形式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指出中国画家所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精湛技艺,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净化和超脱,这种精神境界是杜威所推崇的自然美的最高境界。

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推崇和赞美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

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是体验式、感知式的教育,它应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并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水墨画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他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欣赏和体验,学生能够领悟到艺术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追求。

约翰杜威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喜爱和推崇是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他认为中国传统水墨画所表现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感是值得学习和追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约翰·杜威艺术经验理论与美的泛化
闫丽祥
摘要:艺术是什么,艺术起源何处,这些问题一直犹如“斯芬克斯之谜”存在于学术界中,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等更种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约翰·杜威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经验,一种从日常生活与经验出发的审美经验。

杜威艺术经验理论试图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审美走向日常,艺术走向生活。

但是艺术经验理论的思想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美的泛化,使得许多人从实用和功利的目的出发,喊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将艺术与美消解为大众生活的快消品。

关键词:艺术经验生活实用主义泛化
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来源,一直是艺术家灵感的来源与表现的题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即是强调了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但在杜威之前,艺术一直作为一种自由的和无利害的愉悦享受而存在,并且这种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直到杜威实用主义审美经验的产生,将艺术与日常生活以及普通大众重新连续起来,解开了艺术的神秘面纱。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主义的大潮和大众文化的初露端倪,越来越多的人打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旗帜,公开的消费者各种所谓的艺术,使得审美经验流于空洞乏味的物质欲望,造成美的泛化,甚至滥化。

一、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分离
18 世纪的英国经验派说认为,审美经验就是一种无利害的、愉悦享受的经验。

继英国经验派之后,康德认为对美的判断不应该带有任何的利害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审美经验中的愉快,将美学彻底的主观化。

他认为“艺术不是人与世界的相遇,而是人主观和内省地与自己相遇”。

他的审美论断,彻底切断了审美经验与世界和生活的联系。

这种观点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看来,美与日常生活相距愈远便愈越神圣,越近越卑下。

这种审美与生活的分离,与当时盛行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分不开。

艺术家为了凸显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试图“通过孤独地进行‘自我表现’”来从事他们的创作,扩大与日常生活的分离,从而给自己的
艺术蒙上一种神秘的色彩。

[1]针对这种分离,杜威在他的著作《艺术即经验》中提到艺术收藏和捐赠时,作出了十分到位的分析。

他认为,收藏家是典型的资本家,他们为了证明自己在高等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就收集绘画、雕像等高雅艺术作品,并试图建立某种产所,来隔离世俗与普通大众,博物馆、画廊、音乐厅等这些高雅的场所,正是这种隔离的物质载体,以此来将艺术与生活隔离,突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审美情趣。

二、艺术与生活的连续
而杜威十分反对这种分离,主张恢复美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之间的连续性。

他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为了撤去艺术表面的那层神圣隔离,使之进入日常生活领域,希望建立一种回到日常生活的审美理论。

杜威认为,“对将美的艺术与正常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的敌意性,是一种感伤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对日常方式的生活的评论。

只是在生活常常发展受阻、受挫,变得呆滞与沉重之时,正常生活过程与创造和欣赏审美的艺术作品之间内在对立的思想才会受到欢迎”。

他更是从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同样孕育着审美性质,要真正的了解艺术品和美的艺术,必须从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

杜威十分推崇日常琐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他认为人的经验都带有审美特征,看似琐碎的生活,却蕴含着成为艺术的可能性,生活经验正是审美经验的源泉。

他的著作中同样提到,“所有心灵与身体、灵魂与物质、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从根本上讲,都源于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的恐惧。

它们是收缩与退却的标志”,这样的认知并不是说人的种种需求和本能的冲动犹如野兽般,相反“这种连续性的完全认识勾画出为人经验的大纲,并为树立人美好而独特经验的上层结构成为可能打下了基础”,更是阐明“人的独特之处使他有可能降到动物的水平之下,却也有可能将感觉与冲动之间、思维与感官之间的结合推进到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结论和罗素的观点十分类似,人性论一直都是罗素历史观的核心部分,这种先从灵肉的二元对立开刀的艺术哲学,正是为了把艺术产生的根本回归到经验,即感觉和想象力。

通常所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来源可以视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人的需求本能等,但仅仅如此的话恐怕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只要看看日常生活即可发现,无需所谓的艺术,这时就需要为人的感觉与想[1]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 年版,第8 页.
象力,也正是高于生活的空间,而这也正与我们中国的“迁想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谓“思想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亦形象的说明了艺术想象力特点。

为人的经验和想象力使得艺术家赋予无生命的艺术作品生命力和情感,这也正是艺术作品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三、艺术经验论与美的泛化
经验这一名词自古以来就被无数次定义过,从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经验主义,到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人类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再到后来的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2]林林种种都是关于经验的定义和诠释。

而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将经验视为一种完满的过程,通过重新定义和构造经验的方式冲破了传统哲学以往主观与客观对立的二元论,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元论哲学,这正是他不同与以往的革新之处。

经验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杜威认为经验是活的生物与其生存于其中的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经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整个过程。

借用艺术即经验的论述,也可以认为经验即生活。

杜威指出“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强调的便是重视平常生活的经验,要恢复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件的连续性。

杜威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到处都有经验的存在,并不是只有图书馆、博物馆高雅的艺术中才蕴含经验。

的确,如果我们精心细思,任何生活活动都可以成为艺术,日常生活经验都带有审美的特性。

静坐认真的看书,观看一部电影,到另一座城市旅游,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艺术的经验源泉,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后艺术创作的灵感,这与《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故事不谋而合: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恐怕不止东郭子不应,大多数人都要哑口无言了。

我国古代东郭子与庄子论道,亦带有杜威艺术观的味道,假如问艺术于杜威,何为艺术?杜威会说艺术在任何日常生活中,当一个母亲在家里勤勤恳恳收拾家[2]郑玉玲. 科学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J]. 哲学研究,1995.
务时便充满艺术,当伐木工人挥洒伐木时是艺术,当园艺师认真修剪草坪这也是艺术。

这时大概我们也会如东郭子般不应了,难道艺术不应该是断臂的维纳斯,不应该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高雅的音乐厅、宏伟壮丽的交响乐以及汗牛充栋的博物馆,这些不才是艺术的所在吗,杜威却告诉我们,艺术即经验,经验即生活,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仰不可及,它一直位于我们普通人周围,一直就在我们生活中,这对于整个哲学美学领域无异于一场哥白尼似的革新。

正是这种观念的革新,拆除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高墙,但是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主义的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用主义美学没能重新唤回美的本质,恰恰相反,它以此为理论将美肢解然后低俗化物质化,失去了原先的厚重感和底蕴。

许多人拿着杜威艺术即经验的锤子,喊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将原本精致典雅、珠光圆润的美的镜片敲得支离破碎,化作无数审美经验碎片撒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日常调味品,甚至快速消费品。

[3]审美的泛化导致艺术与生活之间已毫无界限,“把生活转换成艺术,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于是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被现实的审艺术美光环所笼罩,粗制滥造的艺术仿品,不堪入耳噪音般的音乐曲目,做作的表演,虚假的广告,流水作业线般的生活品味等等,都冠以艺术的名号,都拼命叫嚣着自己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经验,并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沾沾自喜。

日常生活的确处处充满艺术,处处都有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是如此的艺术毫无生命气韵和灵魂深度,变得现实和功利,失去了美的深度和内涵。

与现实毫无距离的审美并不见得对艺术的本质看得更清晰,众所周知把脸贴紧书面只能看到一片模糊,拉开一些距离反而看的更清楚,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注定属于少数人的。

这里所说的艺术并不是以前的精英论和艺术为了贵族,这里所说的是艺术的思考和创作,因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始终存在着潜在的距离,我们日常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就是这种通俗的说法,有心力和智力穿越这段距离的注定是少数人,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便已说明自我实现的需求永远位于金字塔顶,而能穿过这段距离抓住美的作品我称之为艺术。

[3]陈中权.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