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不是由某个 生产者所花费的个别劳 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即社会平均 劳动 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 生产条件 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第1卷第52页)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 和货币”
总论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 创造价值为 中心思想,分析了商品到货币的转化,为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打下了基 础。这一篇揭示了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前提。
• (一)对象——一般商品 •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商品生产为对象。这里所研究
• 怎样理解Biblioteka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呢?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 指:劳动 资料是正常的一般的;原材料具有正常的品质;原 材料和劳动资料的消耗 也是正常合理的。
• 怎样理解社会平均劳动呢?社会平均劳动是指: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 劳动要还原为简单劳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每个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 相等;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 劳动内含量是大体一致的。
• (四)方法——矛盾分析法
• 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主要是矛盾分析法以及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 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科学方法。例 如,对商品 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私人劳 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典 范。在价值 形式的研究中,由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 再到一般价 值形式,最后到货币形式的分析,是 简单到复杂、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 法相结合的 典范。在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在价 值形式中,我 们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如何先把矛盾 双方分开来解剖、然后再把双方综合 起来考察的, 这是分析和综合辩证结合的典范。
• 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分析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现象到本 质,也就是 从交换价值到价值。所以,要了解价值先得
懂得什么是交换价值。所谓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
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 例。例如,
10斤大米可以换5尺布。各种使用价值之所以能按一定比 例 交换,是因为第一,其中必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第二,交 换价值是这个共同 东西的表现形式;第三,这个共同的东 西不能是使用价值,因为各种使用 价值千差万别,无法
•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篇所分析的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 理论,对于我 们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 规律和货币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马克思在这 里研究的商品、价值还不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而是商 品生产一般,只要是商品生产就要遵循商品生产的基本规 律——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因而 也必须遵循马克思科学地揭示的商品生产的规律。
比较。那么,这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 “如果把商 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
品这个属 性。……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 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
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 劳动不再有什么差
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第1
• (二)商品的二因素
• 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的。
• 任何一个商品,首先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一 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例如,大 米可 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房屋可以居住,钢笔可 以写字等等。使用价值本身还有质和量的区別,使用 价值的质是回答物有什么用途的问题,它 由商品体的 自然属性决定。每种物品的有用性,又因其本身具有 的物 质性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它对人们有多方面的使 用价值。例如,木材可以做燃料、可以制纸浆;现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用途可以达到 五千多种。 使用价值的量是回答怎么计量的问题,使用价值的量 由社 会尺度来衡量;尺度的不同,一是由物的自然属 性决定,二是由社会习 惯造成。
• (五)意义——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 • 首先.这一篇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 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 础。因为“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 就必须知道什么 是价值”。特別是其中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政治经济 学的枢纽。因此,学好这一篇,就为学好整个《资本论》、 掌握整个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关系的不合理的表现形式, 这一点通过工资的两种 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得到了确切的说明。 •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 第250 页。)
一、商品关系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 (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一开头就指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 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 析商品开始。”(第1 卷第47页) •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 • 2、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从商品出发, 逻辑的进程与历史 的进程相一致。 • 3、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 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都是从商品发展起来的。
• 形成价值的劳动必须是物化劳动,它不能是流动 劳动,也不能是潜在的劳动。
• 商品的价值既然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 因此,一个商品有 多少价值就要看生产它的时候 花费了多少劳动,劳动的量是由劳动时间 来计算 的,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生产该商品所 花费的劳动时间的 多少决定的。那么,是不是一 个人越懒惰,他制造一个商品所花的时间越 多, 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就越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第二章、第三章,讲货币是作为价值形式来论述的。所以, 《资本论》 第一篇是紧紧围绕价值展开的,是以劳动价 值论为中心的。
• (三)结构——从商品到货币 • 马克思在第一章中讲“商品”,是从抽象形态上
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外在表现,揭示商品价值 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中讲“交换过程”,是把商品作为矛盾的 整体,分析商品矛盾的现实运动,对交换过程的 分析,主要是在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是在分析货币的起源和本 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简言 之,这三章的关系是这样的:第一章分析商品, 第三章分析货币,夹在这两章中间的第二章分析 “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是第一章和第三章 的桥梁。
卷第50—51页)生产任何商品都耗费了人类的劳动,商品中 抽象人类劳 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所以,交换价
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基础。
• 1、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实体 • 作为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 值。价值首先是
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价 值实 体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作 为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人类劳动,不是个别的私 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价值是“作为它 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第1卷第 51 页)。
的商品还不是资本主义商品,而是一般商品或者叫简单商 品。 • 资本主义商品和简单商品的主要区别是:一是资本主义商 品中包含有剩余价值;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也是商品。 而在第一篇中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不仅不包含剩余价值, 而且也没有把劳动力包括在内,所以这一篇讲的是简单商 品,不是资本主义商品。
• (二)中心——劳动价值论 • 第一篇的标题是商品和货币,实际上是分析 价值。第一
• 怎样理解“某种使用价值”呢?某种使用价值是同一种类、 同一品种、 同一规格的产品。
• 总之,“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 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第1卷第52页)
•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 比,而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所谓劳动的生产力, 始终是指有用 的具体劳动的生产力,事实上就是 指某种合同的的具体劳动在一定的 时间内生产使 用价值的效率。所以劳动生产力也可称为劳动生 产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劳动生产力 与劳动生产率是通用的)。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只 会引起使用价值量的变化,却不会引来价值总量 的 变化,但会引起单位产品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 产力是由各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 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 上应用的 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 然条件等。
•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 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 了商品体就不存在。”(第1卷第48页)但 是, 使用价值作为物的有用性,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不是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范围。使用价值作为社会 的使用价值,是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的。 在任何 社会里,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但 在商品生产社会 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主要有 以下三种情 况:第一,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 成正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用 价值量增加;反之, 劳动生产率下降,使用价值量减少。“在同样的时间 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 些,生产力降低时 就少些。”(第1卷第60页)第二,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劳动生 产率变化,商品 价值总量不变。“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 劳 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第1卷第60页)第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 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反之,劳动生产率下降,单位商品价值提高。“总之,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 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 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 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 种物品 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 商品的价 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 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第1卷第53—54页)
• 作为价值还必须是凝结在物里面的人类抽象劳动,或者说 必须是物 化的劳动。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 但它本身不是价值。它 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 上才成为价值。“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 值,只是因为 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第1卷第51页)马克 思 在另一个地方讲得更明确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 或人类劳动形成 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 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 值。”(第1卷第65页)马 克思的这句话已经指出劳动有了两种形态:一种 是流动状 态的劳动,是指劳动者正在进行操作时所表现的劳动,即 在劳动 过程中正在进行的劳动或劳动本身。另一种是凝 结的劳动,是凝结在物 里的劳动,是劳动的成果,或称 物化劳动。除了这两种形态以外,马克思 实际上还分析 了劳动的另一种形态:潜在劳动,即劳动者具有的劳动能 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 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 力和智力的总和。”(第1卷第 190页)所以,劳动实际 上有三种形态:
篇的三章内容,是以劳动价值论为中 心建立起来的。这 是因为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就 是有价值,分析商品实际上 就是分析价值。
• 第一章以价值为中心的四节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讲商品 有两个因 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中心是讲价值实体和价 值量;那么,价值是怎么来的呢?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第二节就分析形成 价值的劳动,它 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那么,这个价值怎样才能表现出来呢?第三节就分析价值 形式,价值形式 就是交换价值或者说就是价格,价格是 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那么,价值 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价 值的本质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 会关系, 而这种关系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所以,第四节,就通 过商品 拜物教揭示价值的本质。
• 第三,马克思在第一篇中所运用的矛盾分析法,由抽象到 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的科学方法,也 具有普遍的意义,也是我们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该 注意学习和掌握的。
《资本论》第1卷中有“ 3 个崭新的因素”
• 马克思曾经指出, 《资本论》第1卷中有“ 3 个崭 新的因素” :
• ( 1 )在纯粹形态上考察剩余价值; • (2 )劳动二重性学说; • (3) 工资第一次被描写为隐藏在它后面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