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课堂之美 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课堂之美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教学充满美,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迫切要求。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目的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学必须审美化,才能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只是过去学校美育主要局限于艺术教育之中,其主要目的是强调培养训练学生相应的艺术技能、技巧,或者把美育当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附属物,忽视其独立性,更没有认识到学科教学活动也存在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愉悦,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共享的一种心境,一种现实的感受。愉悦性原则作为教学手段,首先在于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愉悦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亢奋,注意力比较集中,学生比较容易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中。
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在《瀑布》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电教媒体
为突破口,运用情景教学法,使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得以传递,使美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伊始,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随着录像去领略瀑布的雄伟壮丽,感受瀑布的整体美。望着眼前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情与景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生命中的灵气在涌动,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本身的美,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情感的陶冶,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一种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心中的愉悦感,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美,在语言文字中挖掘美,评价美,主动去寻美访胜。
二、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
来自视、听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
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
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全部”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三、剖析形象,感受想象美
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在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总是通过各种形象而自然流露出来,并以此感染人、教育人、表现艺术美。
如《林海》一文,是一篇以作品情、作者情、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很好的例文。在教学中,运用形象化教学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在学生对什么是“林海”感到费解时,先组织观看《林海》一课的教学录像,在他们眼前展现大兴安岭那广似海的绿林。随着悠扬的音乐,一幅幅美丽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瞬间嵌入学生们的脑际。这短短的两分
多钟时间,却在学生们的脑海里注进了一个个真实、难忘的信息,触发学生内心想象,触动了孩子们喜爱和向往大兴安岭的情感。
老舍在介绍大兴安岭中大片青松边沿的白桦时,作了很形象的比喻,文中写到:“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作者为什么会把白桦林想象成浪花?“泛着”该怎样理解?这些问题往往在教学中要兜好多圈子,并且还难以让学生接受。为此,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在一幅青松、白桦画前,让这个句子以动感形式出现,再配上波涛的声音。这就使得学生通过读其句子,看其形态,听其声音,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到大兴安岭中白桦林的形态美。文中“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是对大兴安岭的景物作整体的描绘,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得很美。巧妙地展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调动其无限的想象力,唤起他们的美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还具有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在教材中有许许多多反映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教育素材,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各种生动活泼、易被学生接受的手段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把审美与求知巧妙结合起
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