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总体应用架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管总体应用架构设计1.项目总体系统结构
本项目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智慧城管总体结构图
2.应用系统结构设计
本项目的总体技术架构如图所示:
智慧城管总体技术架构图
3.总体架构设计思路
根据总体建设目标,智慧城管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建设内容可以归纳为“11265”,即建设一套标准规范体系,打造一个数据中心,构建两大支撑平台,实施六大智慧应用,最终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目标。

3.1.建设一套标准规范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是数据融合、互动的基础,智慧城管建设需要标准先行,要通过标准体系来统筹总体框架,并遵循标准展开各组成部分的建设。

同时,要应用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一套当地特色的智慧城管管理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包括管理标准、数据标准、服务标准、技术标准、运营标准。

3.2.打造一个数据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是对现有数据库和今后新增的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城市基础对象数据、业务数据、诚信数据以及各类行业主题数据等,并加入时间维度,构建时空一体的“智慧城管”数据库。

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数据整合和交互能力,积极推动与城市管理领域内横向部门的数据共建共享。

3.3.构建两大支撑平台
业务支撑平台
智慧城管业务支撑平台以云端服务的方式,为城市管理各个业务应用提供高效、标准化的平台基础服务,包括统一定位服务、统一认证服务、统一GIS服务、统一流媒体服务等。

这些基础云服务应用支撑平台的理念将内外网各应用所需要的公用工具及公共业务逻辑和流程等封装为基础服务构件,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开发成本。

智能引擎支撑平台
依托智慧城管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城市管理专题数据仓库,根据应用场景建构智能分析引擎,包括城市管理图像识别引擎、智能分析算法引擎、智能搜索引擎、可视化建模引擎等引擎服务。

3.4.实施六大智慧业务应用
在智慧城管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和数据资源中心基础上建构涵盖核心业务应用、综合执法应用、智能化行业监管应用、综合指挥应用、公共服务应用、决策分析应用六大智慧应用,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核心业务应用
基于网格化管理思想,通过“监管分离”城市管理的模式,建立以事部件为核心的全流程智能化处理流程,将深度学习模型及算法等技术应用到核心业务平台,推动案卷处置扁平化、自动化,建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粗放向精细、由无序向规范转变。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城管通)、监督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地理信息编码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处置通子系统、领导通子系统。

智慧执法应用
以智能视频识别、车牌识别、人脸识别等AI技术为支撑,实现对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报警,同时结合诚信体系,对移动商贩、沿街店家、渣土车辆等执法对象进行智能化管理,创新非现场执法手段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从“他治”走向“自治”。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执法系统、视频非现场执法系统、无人机查违系统、渣土车辆管理系统、诚信档案系统。

行业监管应用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各个监管行业进行智能感知,形成全自动化的城市管理新流程,以期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实现机器助人。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智慧路灯系统、智能井盖系统、智慧环卫监管系统、园林绿化监管系统、市政设施标识管理系统。

一张图综合指挥应用
以“平时仪表盘、战时指挥沙盘”为导向,通过整合各个分散的业务系统,构建了一个基于GIS地图展现的集约化、预案化的城市管理指挥体系,实现了城市管理运行信息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以及日常管理和应急状态下的联动指挥。


平时,能够为领导提供集约化的城市管理仪表盘,包括人、车、视频、事件、设施、物联等基础数据、动态数据基于地图的实时展现,以及基于图表等展现形式的城市管理运行情况的综合统计分析;在战时,以基础数据和动态的人、车、事、监控信息相结合,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提供指令下达、事件处置过程追踪、各类资源动态追踪、应急处置、监控查看等功能,为指挥人员调集资源、决策指挥提供有效的支撑。

主要建设系统:信息展现子系统、指挥调度子系统、应急管理子系统、移动指挥子系统。

公共服务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以微信、app、网站、12319服务热线等渠道为载体,通过数据开放和数据交换,将传统的以政务类应用为主导的城市管理信息化,逐步向市民互动服务类应用倾斜,建成一批面向市民的互动性强的智能终端应用,提供集便民服务、宣传引导、预警预告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应用服务。

特别是在“智慧城管”“市场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通过公众服务与互动平台,调动市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化”的信息采集,逐步实现“市民共管”的城管管理新格局。

主要建设系统:贴心城管APP系统、微信公众号、统一服务与管理后台系统。

大数据决策分析应用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等,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抽取、分析与挖掘,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城市管理高发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等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执法、环卫、市政、市民服务等专题进行专题化、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地向城市管理部门提出预测、预报和预警等决策分析结果,为政府提供数据支持决策。

建设内容有:综合运行分析、专题运行分析、队伍精细化管理、智慧城管运行指数、智慧云搜系统。

4.设计原则
4.1.增强城市管理触觉感知能力
依托物联感知技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建立城市智能在线综合监测系统,通过对井盖、路灯、扬尘噪声等城市管理内容安装感知设备,健全城市管理“神经网络”,补充原有静态管理信息,实现对城市管理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物联感知和全量数据在线采集能力。

4.2.提升智慧化数据服务能力
结合公安天网与自建的城市视频监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视频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处理,自动判别城市管理动态事件,实现城市管理动态事件的实时感知,做到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快速判断、精准定位、有效治理,真正实现“向科技要效率”的目标,解决当前一线执法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指挥人员可以纵观全局运筹帷幄进行动态管理。

4.3.拓展行业精细化管理能力
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在特定对象的管理上,实现基于GPS/北斗定位技术实现针对车辆(如执法、环卫、渣土车辆等)和人员(如采集员、执法人员等)的实时监管。

同时,城市管理涉及领域宽、内容广,除了这些监管对象外,还要涵盖更全面的监管对象,包括市政设施监管、河道监管、市容环卫监管、园林绿化监管亮灯监管等。

因此,智慧城管需拓展行业监管内容,实现对城市管理全方面内容的智慧化监管。

4.4.增强政府决策科学化能力
通过智慧城管建设阶段,城市管理要从问题“被动发现到主动发现”的转变,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实现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通过分析城市管理问题发生的规律,找出其中本质的原因,从根本上加以预防,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水平,极大地降低政府城市管理成本。

同时,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

4.5.推动城市管理从“他治”走向“自治”
传统的执法模式,主要聚焦在发现问题-处置问题这个流程,城市管理顽疾无法根治,如针对无证无照经营、跨门占道等城管执法高发案件,边处罚、边违规的现象突出,重罚之下不仅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而且还会激化执法矛盾。

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思路,构建诚信信用体系,将行政处罚与行政相对人信用挂钩,通过诚信综合评价系统建设约束违法行为,加大违法成本,促进行政相对人诚信自律,不断增强行政相对人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意识,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减少案件量,最终推动城市执法从“他治”走向“自治”。

5.建设目标
围绕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总体目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有效服务民生为宗旨,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建设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快速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全方位分析问题和智能化预警问题的智慧城管大平台,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细、无序向规范转变。

6.建设推进思路
6.1.本期建设内容
本期建设以基础搭建为主,将着重优化城市管理工作模式,初步形成智慧城管建设基础框架。

一是搭建智慧城管核心支撑云平台,为城市管理各个业务应用提供高效、标准化的平台基础服务;二是构建数据资源中心,搭建数据汇聚平台基础框架,实现对当前已有数据资源的整合、梳理、汇聚,同时制定相关数据标准规范,为下一步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基础;三是结合当前城市管理工作重点,建设六大应用板块:核心业务应用、智慧执法应用、行业监管应用、一张图综合指挥应用、公共服务应用、决策分析应用,提升城市日常管理精细化水平。

构建起xx县智慧城管的基础框架。

6.2.中期建设思路
中期建设以扩展六大应用板块为主,将着重扩展行业监管应用建设。

一是拓展物联传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问题的自动发现水平及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二是扩展智慧应用建设范围,形成涵盖数字城管、市政、市容、公用、固废、河道、亮灯、执法等智慧化城市管理行业应用,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行业精细化监管水平;三是打造惠民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功能应用和服务渠道,打造全民共管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6.3.远期建设思路
远期建设以应用、数据融合智慧化应用为导向,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以大数据分析平台为支撑平台,依靠近中期建设的全量全网和全城覆
盖的数据,衍生大量城管业务的智能应用,有效破解行业管理和城管工作难题,逐步摆脱原先依赖经验、定性的决策方式,推动建立依托数据、定量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