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公开课)
老师板书题目:最后一课(“课”字加着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阿尔萨斯小孩子的自述”(加副标题)
(1)从全文看,这“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2)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二:为什么要加这样的副标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是谁?他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二、交流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一)小组交流,扫清字词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中字词、理清课文层次。
(2)学生讨论,强调易错词语。
(3)理清层次,纠正错误的思路。
2.反馈指导:
(1)学生指出,本课易错词语,老师强调在预习本上纠正。
(2)教师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强调加粗加红颜色的字。全班齐读。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被剥夺,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在“最后一课”上,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民族精神,的确可敬可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一,课下注释①,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都德、相关的故事背景。
2.反馈指导: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3)学生在交流行文思路,谈出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课堂交流,理清情节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上课班级七年级备课教师丘彩媚上课时间2020年2月29日第三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提问等方法,理解“最后一课”的深层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最后一课”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把握课文语句意思及“最后一课”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教学难点体会这“最后一课”背后包含的深层含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运用诵读法、质疑探究法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相关视频导入学生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解5分钟初学新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曾参加普法战争,短篇中有不少就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学生根据辅导书进一步了解更快的理解课文2-3页5分钟合作探究引导析疑带着疑问“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助工具书识记字音、会写生字、会用生词义。

在读文章时注意动笔做好必要的标记,有疑问或有困的地方,小组交流合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法国沦陷区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重点词语的解释4.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呈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七年级语文下册 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课题最后一课课型新课第 1 课时教材分析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学情分析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学方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一.课标要求二.单元内容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二.单元内容分析《最后一课》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这一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课文《最后一课》的阅读与理解,第二个课时是课文的拓展与提高。

在第一个课时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第二个课时中,学生需要根据课文《最后一课》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课文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三.单元内容框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1三.单元内容框架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习《最后一课》,让学生深刻体会爱国情怀,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实施将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讲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单元整体评价将侧重于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具体案例:在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一、创设意境、情景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七下《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

课题5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熟悉、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难点: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法选择讨论与点拨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1课时备课总数第 27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景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指导学生先学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常识及背景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识记课文中生字生词,阅读课下词语注释。

3.学习小说的知识,理清结构,明确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指导1.阅读《配套练习册》,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出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活动,阅读《配套练习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第1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

7、《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某某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某某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能识记小说三要素,说出小说基本情节。

(2)通过默读课文,能说出人物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出示小说三要素,B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概括填空。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小弗朗士心情变化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小组讨论小弗朗士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3.6 课题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的字词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品读1-6段,学会分析小说伏笔的写作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

2、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品读1-6段,学会分析小说伏笔的写作的手法。

教学难点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品读1-6段,学会分析小说伏笔的写作的手法。

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编号:09过程一、导入:1、以第二单元单元主题,通过回顾《黄河颂》的民族精神来导入。

2、以实事萨德事件来导入。

二、预习检查1、小说的基本常识。

2、本课字词。

PPT出示相关检测,抽学生回答,不完整的老师进行补充。

三、初读感知师:补充本文创作背景,生读,然后再默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题为“最后一课”,那么围绕这一课,写到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这会是最后一课?2、根据你的阅读感受,为文章《最后一课》加一个形容词。

如:————最后一课3、以时“最后一课”间为线索,按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三、精读品析朗读课文第l一6节(上课路上),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3、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五、课堂检测详见《绩优学案》P.26第4题激发学习兴趣,因其情感共鸣。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第一时教案【教学目标】、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第一时一、教学过程、导入新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

在这篇里,通过一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文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①简介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②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③小说文体简介: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其中,故事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7《最后一课》(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

2.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教学重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文章《最后一课》。

课堂实录一、作者名片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

普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最后一课》是作者于1873年写的。

此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两年。

2. 介绍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二、积累字音和词义1.字音踱来踱去(duó)郝叟(hǎo sǒu)懊悔(ào)哽(gĕng)惩罚(chéng)钥匙(yào shi)祈祷(qí dăo)2. 重点词语解释惩罚:严厉的惩罚。

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理自恨不该这样。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第一时教案【教学目标】、介绍小说的时期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进展的四个时期。

二、明白得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述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述的作用。

4、知道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酷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第一时一、教学进程、导入新今天,咱们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

在这篇里,通过一堂,向咱们揭露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受到踩踏,尊严蒙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调皮的小孩,一个执教四十年的一般教师,又将是如何的一种表现呢?二、简介文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①简介文背景:1870年7月暴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保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取胜。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定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域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方才终止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本地人民在入侵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忿情绪和爱国精神。

②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很多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法国一般人民对入侵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溃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当中的罪恶。

《最后一》确实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③小说文体简介: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大体形式之一。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情形节和具体的环境描述来广漠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其中,故情形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分为:开端、进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的方式有:分为外貌描述、语言描述、神态描述、心理描述、行动描述;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修改、补充栏课题:6《最后一课》(第一课时)主备第三周(3.19—3.23)备课时间:2月27日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线索理清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线索理清情节结构。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线索理清情节结构。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理清了本文的情节结构。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最后一课》,深入学习理解。

(板书课题、作者)2、让学生起来介绍:本文作者是都德。

3、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要求:让一学生站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站起来纠正。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好,接下来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抓住线索理清情节结构。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的?3、这篇小说从情节上来看,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请看:(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的?3、这篇小说从情节上来看,可以分成哪三个部分?自探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围绕自探提纲,在文中进行圈点勾划,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合探时解决。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二)全班合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①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
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②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③小说文体简介: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其中,故事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3、检查预习。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
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
(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
(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
(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
(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②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4、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这一部分内容与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请完成下面表格。

对比内容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
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1“我这些课本,法语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为什么会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
的悲愤、痛苦的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5)归纳小结: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1完成表格。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描写方法心理
◎2词语积累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