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儿童的游戏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研究者在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时,不仅要看到特殊儿童作为儿童客观存在的身心发展需要,也要看到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由于健康状况、身体机能、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无法像普通的儿童那样尽情享受游戏,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与普通儿童也存在差异。那么常见的几类特殊儿童的游戏发展是怎样的呢在特殊教育领域,常见的特殊儿童主要是听障儿童、视障儿童、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等,由于国内学者对该内容的研究较少,因此现有对特殊儿童游戏研究主要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
(一)智障儿童的游戏
1.智障儿童的重复性游戏行为较普通儿童多
2 0世纪已有的对智障儿童游戏的多数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特别是唐氏综合症儿童重复游戏行为多于普通儿童。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单一、刻板、持续时间长是智障儿童游戏的特点,父母和教师的观察都反映这类儿童的游戏缺少好奇心和探究行为。从父母到教育工作者都认为需要对他们这些重复性游戏行为进行引导(Miller,1994),使它变得更有目的性,更完整,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
但Winifred L.Lender等人则提出不同看法。他们研究对比了唐氏综合症儿童和普通儿童的重复游戏行为的数量、质量(是否具有象征性的特点)、持续时间和转换的游戏类型,发现唐氏综合症儿童重复游戏行为和非重复游戏行为的质量是相似的,重复游戏行为对所有儿童都可能发挥建设性的、目的性的作用,教育者须谨慎对待那些有帮助的、需要干预和重新指导的重复游戏行为。
对于智障儿童重复游戏行为的研究及其作用的争议,启发研究者以新的、积极的视角来看待智障儿童重复游戏行为,接受不同类型的儿童,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方式也是存在差异的。
2.智障儿童比一般儿童具有较多的非游戏行为或单独游戏行为,联合游戏或合作游戏行为的比例较少
胡尔曼等人( Hulme&Lunzer 1966)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在构建和想象游戏方面的能力与一般儿童并无差异,但语言表达能力却远远低于普通儿童,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智障儿童的游戏有仪式化及较少运用真实的表征游戏。
3.智障儿童在家中出现的主导游戏的装扮成分比在学校多
Malone,D.Iichael以17名智障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他们在家和在随班就读幼儿园自由游戏行为的表现,并与17名普通幼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智障幼儿在家中进行主导游戏的时间比在教室自由玩耍时要长,其中包含的装扮成分也更多,而在教室中没有一个智障幼儿出现假装游戏;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都表现为主导游戏的种类和有结果的游戏在家里出现得比在教室的要多。智障儿童面临的困难是,在教室自由游戏减少,导致游戏内容的认知、沟通、社会需要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从即将发生的动作中注意和选择有意义的信息。
这方面的研究使人们对智障儿童能发展起与年龄相当的游戏水平的潜力有了更多的认识。家长比教师有更多机会看到儿童的游戏发展能力和可能性。因此家长观察、参与和引导智障儿童在家中的游戏是很有必要的。
4.智障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表达受教师设计的引发表达的游戏环境的影响较大
Joan RothMccabe等(1996)研究了24名智障幼儿在不同大小的游戏团体(2 ---4人),不同同伴(普通儿童或智障儿童),三种类型玩具(建构玩具、功能玩具,戏剧玩具)
的情况下语言表达的情况。研究发现,游戏团体的组成、大小和游戏材料的差异并不影响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的频率,使用不同单词的数量。但是智障幼儿在配对玩耍中有较多的语言,在4人一组的游戏中能使用更多样的词汇来表达。因此,幼儿教师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外,如何安排游戏的环境,引发智障幼儿更多的语言表达,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二)孤独症儿童的游戏
1.孤独症儿童会长时间进行单一玩具、单一玩法的游戏,游戏中满足自我刺激的需要
由于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即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等,使其在感知运动游戏方面也表现一些缺陷,经常出现长时间击打某物,或转圈跑等行为。孤独症儿童既然不能表现出一系列的游戏行为,所以他们更喜欢感知运动游戏。多数孤独症儿童在游戏时表现出身体的接触,不间断的重复击打物品、旋转物品的动作,不会因为游戏物的特性而喜欢玩这样东西,很明显没有目标,没有方向(Jordan 2003)o还有一些孤独症儿童甚至在好几个小时里重复同样的动作,做同样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转化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中来是非常困难的(Beyer and Gammeltoft 2000)。
2.孤独症儿童较少进行象征性游戏或假装游戏
孤独症儿童在假装性游戏中有显着障碍,缺乏想象,特别是缺乏自发性的假装游戏。一般来讲,虚拟现实的环境可以为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方法提供一系列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对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教育和想象力的理解方面。孤独症儿童的象征游戏一般都是在下列两种情境中发生:(1)非结构、自发性情境; (2)结构、提示或引导情境。研究显示在非结构、自发性情境孤独症儿童假装游戏的出现有障碍,在提示情境下,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较少障碍,在提示下孤独症儿童能出现一些假装游戏。
3.孤独症儿童也缺少自发性模仿游戏
模仿是儿童发展中表现的最早的行为,模仿行为的缺乏也是孤独症儿童最早的症状。孤独症儿童早期的诊断标准就包括模仿(Lord et al.,2000)。模仿可以增强正常儿童的注意力和主动参与社会合作的兴趣,同时对于孤独症儿童也是一样的。目前,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利用重复放音乐的这种环境,让四名孤独症儿童模仿,结果表明儿童的无意识模仿增强。尽管有些研究的结果出现矛盾,但仍然可以激励更多的研究者对孤独症幼儿无意识模仿的研究。但是对于家长或者老师来说,利用模仿游戏增强孤独症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行为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游戏
现有对听障儿童游戏的研究以8个月至6岁的儿童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已有研究结果如下:
1.听障儿童的象征性游戏与健听儿童存在差异
Gregory and Mogford(1983)的研究发现听障儿童在以下方面比健听儿童差'即:使用多个玩具联合游戏;将想象中的事物运用于游戏;对游戏行为的预先计划能力。研究发现听障儿童语言发展滞后妨碍了他们对游戏结果预期的能力,而且也难以使他们从成人的言语指导中获益。在观察中也能发现:听障儿童的游戏形式较固定单一,其对游戏主题、内容及规则的理解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其游戏兴趣狭窄,由于沟通和表达方面的困难,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同伴冲突,较多地出现攻击行为,难以正确地使用玩具材料。
2.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与游戏之间存在相关
多数研究将游戏活动作为了解语言发展的途径,特别集中在通过研究验证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与象征性游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