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高品质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 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
”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 有序。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1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1课
人物 孔子 主
二、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
张 核心思想是 “仁”;强调统治者要 “以德治民”;主张 “克己复礼”;提出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发展孔子 “仁”的思想为 “仁政”;提 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 “性本善”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仁义”和 “王 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 的行为 贡献和地位 创立儒家学派;首创 私人讲学,打破贵族 垄断文化教育的局 面;被尊称为 “至圣” 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 要代表,使儒学体系 更完善,更适应社会 的需要;战国后期儒 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1
考情分析
-24-
关闭 (2015 课标全国Ⅱ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 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其目的是营造有
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 , 利于儒学发展的政治环境 ,实现其政治目标,这既是儒学家的渴望 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又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故选C项。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主流思想 ,较长时间内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排除A项;孔子主张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可以逐步改良政治 ,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家也是儒家学者,故排除B项;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百家争鸣”史论共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错误!知识图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错误!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内容;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展示当时各家学派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 讲授(1)背景和含义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以及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兴起。

然后,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含义:“罢黜百家”是指秦始皇以后,废除其他学派的地位和影响,只提倡儒家学说;“独尊儒术”是指将儒家学说确定为唯一的正统思想,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2)实施过程教师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通过讲解秦始皇焚书坑儒、建立法家秩序等事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过程。

(3)影响教师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①儒家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②强化中央集权,推行一统思想;③限制了思想的多元发展,导致学术落后和倒退。

3. 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所学内容,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含义、实施过程和影响。

4. 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哪些?5.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评价1. 随堂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学生回答相关内容。

2. 教学问答:教师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影响的短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模块】一、从“无为”到“有为”学什么?无为而治: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积极有为:汉朝经济实力恢复、增强,但潜伏着危机(;;)怎么学?阅读本课第一子目内容,了解实行“无为”而治到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变化的原因,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新儒学产生的背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序言和第二子目内容,了解在秦、西汉中期儒学的不同地位和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怎么学?A.地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生倾慕周朝制度,固守的治国方略,反对秦推行制度和秦始皇严刑峻法的暴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B.天堂——西汉(武帝):儒术独尊1.儒术独尊的含义①“儒术”是以“孔子学说”为根本,经董仲舒吸收、各派思想改造而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②“独尊”突出儒学的社会政治地位,是汉代官方统治哲学,其实质是。

③不禁止其它学派思想在民间的流传。

2.儒术独尊的原因三、儒学成为正统学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本子目内容,了解儒学成为正统的表现(史实)怎么学?请同学们注意,儒学之所以成为正统,首先是时代的需要,其次是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最后是汉武帝的重视。

完成下面填空。

儒术独尊的表现①思想上:独尊儒术,设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②政治上:成为选才任官的标准;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如通过制度选拔儒士)。

儒学在政治上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③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建立和地方教育系统。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④儒术独尊的影响(见上表“评论”的内容)启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主要取决于什么?学会了吗?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3-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面临问题
解决之道
董仲舒 的学说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 上的统一
◇“君权神授”“天 人合一””天人感 应” ◇限田、薄敛、省役 ◇制定道德标准“三 纲五常”
▼边境不宁 ▼诸侯王势 力割据势 力威胁中 央集权 ▼土地兼并 严重 ▼阶级矛盾 尖锐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 兼并 ▲缓和阶级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参考答案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 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性质相同)。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针对为人处事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7、《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 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 这段史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 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 封建史学家写史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 载缺乏研究价值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内容。

(2)其对汉代及后世政治、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2、难点(1)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政策的客观评价。

(2)理解其在思想统一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最终灭亡。

3、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四、背景探究1、政治方面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然而,地方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2、社会方面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社会发展,但也导致了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

3、思想方面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依然流行,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稳定。

五、主要内容1、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天子受命于天,统治天下,臣民必须服从天子的权威。

2、强调“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3、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和教育的依据,排斥其他学派的思想。

六、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2)思想上,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3)教育上,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2、消极影响(1)限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遏制了其他学派思想的传播。

(2)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僵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提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

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关键词:封建理论,孔孟儒学,外儒内法。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一直宣扬是以讲“仁”讲“孝”的“孔孟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

孔子的地位也因此不断地被拔高。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学”,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还要激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具体围绕复辟与尊孔问题,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在1921年,为曾抨击孔子最力者吴虞出版《吴虞文集》写“序言”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在距新文化运动已经20年之后的1937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中说:“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

”(紧转第36页)其实,翻遍新文化运动的所有资料,可以确认当时并无“孔家店”和要对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

[1]但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运动概括为是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批驳,显然是把封建统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了;而这却是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因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后所确立的封建统治思想,虽然是打着“孔孟儒学”的旗号,却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容低估,但是将猛烈批判的对象认定为是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教案课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图片分析和材料分析,培养多种信息提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学习该课对儒学有进一步了解并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二,教学方法:图片导入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导入展示三张图片,第一张帮妈妈洗脚图片,第二张教室标语“慧而明理,敏而好学”,第三张是“仁义礼智信”等。

讲课人: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在这三张图片中看出共同点来,有哪位同学可以说一下你的看法呢?学生回答。

讲课人总结说出传统文化,那传统文化又是什么呢?它是以儒学为主的,融合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而儒学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正统之位的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进入今天主题: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讲授新课:A、背景:从无为到有为由“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引出无为而治;介绍无为而治的背景,目的,具体政策以及影响,影响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雄心勃勃的汉武帝肯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大一统地位,就在汉武帝广为纳谏的之时,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对汉朝的发展可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人又是谁呢?他就是我的老乡―董仲舒。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介绍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汉代广川郡人也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他的专业是研究儒学,在当时也可以称为热门专业了,况且还拿到了硕士学位。

可见专业知识是很强的。

人家的特长也是我最佩服的就是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新思想。

他也是充分的发挥了这一特长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创造了新儒学,从而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给予重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新儒学。

2.运用材料分析新儒学思想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天子之所以当上天子是上天安排的,天下的臣民要顺从于天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要求】1. 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认识汉代儒学对“大一统”的精神价值。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学习】1.汉初“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什么?为此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汉武帝开始实行“有为而治”的国内外原因是什么?1.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2.政策:与民休息。

3.原因:(1)国内: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经济——土地兼并剧烈。

(2)国外:匈奴为患。

2.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汉武帝后儒学地位如何?1.措施:(1)建察举制,起用儒者参政;(2)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教科书;(3)兴办太学;(4)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推进新课】探究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1.以上材料体现董仲舒什么观点?其观点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上述划线部分观点的实质是什么?观点:“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3.试评价以上观点。

“春秋大一统”体现国家的需要,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利于维护政治统一,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②易造成暴政 ②墨家: 站在小生产者旳立场
③道家: 不适应形势旳发展 ④儒家: ①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
②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臣愚觉得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照自然旳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 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 道而为。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种进一步建设旳经纲济领恢。复增统强治,者生们活在安儒定家,国学力说强盛 中找到了它。”
王国膨胀;土地兼并;匈奴边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旳需要
汉武帝刘 彻(公元 前156年~ 前87年)
汉武帝 “有为”旳体 政治:现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中外朝制; 经济: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汉书》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
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春秋繁露》
材料三:“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春秋繁露》
材料四: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
——《汉书》

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北师大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北师大版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9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师导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题;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学思想(古代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诉求)及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论语》的内容不在“五经”之中)考查文明的传承。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关系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主张⎩⎪⎨⎪⎧①核心:“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孔子思想的“双重性”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各派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第一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教材本课为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前接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了解主流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后,讲述了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本课为儒家思想发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下面对学情做扼要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所了解,给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儒学如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尚缺乏深刻的认知,教学中应予以较多的关注。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如下1.通过西汉儒学发展的学习,了解儒学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主流的历程,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与概括历史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难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第五说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法,阐述法学法:比较法,归纳法下面汇报的是第六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整合,我将从“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内容、地位极其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

1、导入新课2、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百鸟争鸣”相关内容,提出“孔子创立了儒学,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成为战国时期主流思想之一,那么儒学在秦汉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给学生讲授第一个问题“罢黜百家”提出的背景,我会引导学生结合一,2、3相关内容,概括出秦到汉这段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秦的暴政追溯到秦朝重用法家思想再到西汉建立初期采用黄老之术,对“黄老之术”的概念作出解释。

在此基础之上,对汉初在黄老之术的指导思想下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我将从“文景之治”、“诸侯王国叛乱”“匈奴侵扰”“土地私有制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再次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回顾所学知识对汉初“黄老思想”的实施作出评价,通过讨论,让学生一方面从汉初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去思考,另一方面从国家面临分裂的、边疆不稳的局面去分析,得出“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发展必然性”理解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出现是和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发展条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篇一: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

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请问: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概念解释?2、为什么?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2.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培养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
3.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其在汉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4.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利弊,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历史》第二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子目“大一统的汉朝”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基本概念。这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是指……(详细解释概念)。这一政策对于汉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在线互动Leabharlann 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测试等学习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统一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基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奥秘。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2022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冲刺高考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专训导学案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主张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②强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教育上的贡献①首创私人讲学,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②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

(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以德服人。

(2)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老子(1)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一书。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的理想社会。

2.庄子(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都看作是相对的。

(2)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的自由。

3.韩非子(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他主张君主要,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

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

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2百家争鸣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

(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

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

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

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

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

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

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

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设计(一)总体思路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百家争鸣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史实的掌握准确到位。

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代表的阶层或阶级。

教师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对人性论的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争鸣的局面。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知道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变革;归纳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到由于它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设计12004年美国副总统切尼在中国访问时,曾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一尊孔子塑像)。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根据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题)(提示要点: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2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3阅读下列材料:子曰:“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提示要点: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提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