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基于自主探究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
![基于自主探究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以“季风气候显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091bee64431b90d6d85c787.png)
(1)
通 过 评 价 季 风 气 候 对 生 产 、生 活 的 影 响 ,提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关 键 问 题 :本节课主要以自学探究为主导,因此
(2)
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养成关注生要精心组织各个环节,合 理 安 排 活 动 时 间 ,同时注意
活 、关心社会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解 决 问 题 ,最 大 限 度 地 激 发 学 习 积 极 性 。
书 、板图等。
小组讨 论 和 竞 赛 法 :四人为一小组,用讨论方式
学生 资 源 :自 学 教 材 P35 ~ 3 8 页;搜集城乡结合
进行学习和竞赛,解 决 在 操 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在探 部 人 们 的 生 活 经 验 ;网 络 获 取 厦 门 最 近 一 周 天 气 预
(1)
根 据 上 节 课 课 后 作 业 反 馈 可 知 ,大 部 分 学 生
气候显著,包 括 季 风 区 与 非 季 风 区 的 划 分 ,冬夏季风 能说出中国的主要地形单元,知道我国气候复杂的特
的性质和影响以及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特征。 “季 风 气 候 显 著 ”这 一 特 征 是 在 学 习 了 中 国 气 候
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特征
因 ,建立锋面雨带及其推移的概念。
(1)
学 生 积 累 的 年 降 水 量 分 布 图 、主 要 气 候 类 型
[教学目标]
分布图等读图和分析方法可以在本节课中得到迁移
1. 知识与技能
应用。
(1)
运 用 气 候 类 型 分 布 图 、季 风 区 与 非 季 风 区 (2)
前 准 备 资 料 介 绍 相 关 知 识 ,体 验 教 师 角 色 。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fb931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5.png)
3.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气候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教学拓展: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气候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理、影响范围及其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难点:理解气候类型与季风气候的关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设想:
(1)运用生动案例,如夏季暴雨、干旱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
b.季风气候对水资源有何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201b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2.png)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季风气候显著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风气候显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df055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c.png)
3.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一周内的气候现象,如气温、降水、风向等,分析这些现象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季风气候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归纳。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分析身边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情感态度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我国气候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季风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能准确判断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3.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分析季风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气候数据,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难点:理解季风气候形成机制;掌握气候类型划分方法;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c8dd16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4.png)
a.你认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b.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c.针对季风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为人类造福?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并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一:某地处季风区,近年来夏季降水量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二:某地位于非季风区,但近年来却频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问题:
a.分析案例中季风气候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b.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家长参与作业:请同学们与家长共同探讨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讨论内容:
a.季风气候对家庭生活有哪些影响?
b.家长小时候是如何应对季风气候的?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张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标注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并在图中简要说明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的资料,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季风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应对季风气候灾害的措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如北国的雪景、南国的椰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丰富的气候景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总结: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今天我们将学习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季风?季风是如何形成的?季风气候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4.设计课堂提问、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2a766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a.png)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广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天气与气候,知道气温、积温、气候要素、气候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等等,也已会看等温线图与气候图,在此基础上学习中国的气候,重点是看图分析,找出规律,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
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们外出旅游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天气。
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如何,在何时到何地去旅游好呢?等我们学完这一节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识(一)、中国的气温1、对比五个城市一周来的天气状况,并说明他们的天气状况与纬度位置的关系。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_郑明进](https://img.taocdn.com/s3/m/f3eab0315727a5e9856a61b0.png)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厦门市大嶝中学(361103)郑明进一、概述本节课属于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之框题《季风气候显著》内容,包括冬季风与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夏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是教学重点,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是教学难点。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载体。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读图和讨论,说出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⑵通过讨论及图文材料的分析,说出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⑶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懂得阅读示意图、气候直方图、分布图等类型地图。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如示意图(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冬夏季风的形成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懂得辩证分析问题。
⑵懂得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寒潮、旱涝等)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平时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七年能下册“亚洲部分”所学到的“亚洲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前面所学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为厦门市大嶝中学初二年学生,生员来自农村。
3、刚上八年级的学生逻辑能力正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想象、记忆能力也逐渐发展。
4、地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经过七年级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5、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加上初二年要参加中考,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气候类型多样_季风气候显著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
![《气候类型多样_季风气候显著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3b505d9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6.png)
《气候类型多样_季风气候显著》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能够分析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1.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 气候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和气候现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奇特的特点,如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寒带气候寒冷干燥。
二、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 季风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形的影响,导致某些地区在不同季节受到不同气候影响的现象。
2. 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差引起的,夏季大陆温暖,海洋凉爽,冬季大陆寒冷,海洋温暖。
3.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温变化大,风向明显。
三、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1. 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夏季多雨有利于农作物发展,冬季干燥则影响农作物收成。
2. 季风气候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印度的季风文化、中国的汉风文化等。
3. 季风气候还会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夏季多雨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冬季干燥则可能引发干旱。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1. 小组讨论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每组选择一种气候类型进行介绍。
2. 小组讨论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二、实地调研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选择一个季风气候地区进行考察。
2. 学生可以观察当地的气候现象,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三、文化交流1.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季风气候地区的文化特点。
2. 学生可以通过展示、讲解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调研效果,增进文化交流和互相进修。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对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同时也了解了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实地调研和文化交流,更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文化之间的干系,培养对气候环境的珍爱认识和责任感。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ce5f8a9f705cc175527098f.png)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monsoon climate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学期总第21课时本单元第21 课时授课日期10、26课题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
2、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及危害3、通过观看和阅读有关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具体报导,能分析有关现象的本质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
难点:三种气候灾害的形成原因。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提问: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优越条件?(过渡)我国的气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你们听到或见到下列天气现象吗?讲授新课:上述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现象就是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
(一)寒潮把以下问题的结论填下表格:(1)什么是寒潮?源地?多出现在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学生观看录像:1、寒潮与台风警报及其带来的灾害;2、水旱灾害片段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
2、描述寒潮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
5 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三(2)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它会带来哪些灾害天气。
(3)我国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些?(二)台风看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台风前进的路径。
2、描述台风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3、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有哪些4、台风带来了哪些灾害。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1c0bb2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00.png)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植被、农业等方面的变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分类2. 季风的成因与特点3. 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 季风区的划分与典型地区5. 季风现象的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成因、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季风形成的原因及季风区的划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季风现象。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季风区的地理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气候差异,引发学生对季风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季风的定义、分类和成因。
3. 课堂讲解:讲解季风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阐述季风区的划分。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的季风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季风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气候等。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季风现象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基本概念理解,包括季风的定义、分类和成因。
2. 评估学生对季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掌握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季风现象的实际案例的能力。
4. 检查课后作业,以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指导书,提供季风地理知识的基础框架。
2. 多媒体课件,包括季风区地图、季风风向图和季风影响下的地理环境图片。
3. 实际案例资料,如季风区气候数据、农业发展情况等。
4. 互动工具,如地球仪或风扇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季风风向和强度。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
![季风气候显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d8d0e16fc700abb68fc81.png)
四、季风气候的影响
五、非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5、季风气候的影响
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分析,让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总结。
6、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通过原因变现分析,掌握其特征,并通过图片具体感知其景观及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非季风区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三、小结(详见课件)
四、课堂练习(详见课件)
板书
2.2季风气候显著
一、季风的形成
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二、新授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什么是季风?冬夏季风风向怎样?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2、季风的形成
(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冬夏季风的转换规律。
(2)提问冬夏季高压与低压分布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老师加以适当引导并以夏天的沙滩和海水举例,帮助学生区分陆地与海洋比热关系)
课题
2.2季风气候显著(第三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季风的形成与分布,用资料(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说明,季风对气温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季风气候影响范围,分析季风给我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利弊。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
季风区的定义、分界线及风向转换规律、季风气候的影响。
难点
季风的风向转换规律、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季风给我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利弊。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承接上节气候多样性的内容,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背景引入各气候类型下的珍惜动物图片和不同温度带下的生产景观,让学生深刻感受祖国地大物博的宏美,感恩气候恩泽于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爱惜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2.2季风气候显著2
![2.2季风气候显著2](https://img.taocdn.com/s3/m/9220452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3.png)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注动意动观脑察筋
降水量 (毫米) 1600
800 400
200 5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1、为什么我 国降水的地区分 布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处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 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之间。因此,海陆性质的巨大差 异,对季风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非 常重要的作用。受纬度位置和海 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 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 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空梅)
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
注意6月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7、8月份
7、8月华北、东北地区
注七意7、观8察月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锋面雨带推移规律9月份
注意9月观察
9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总结
夏 季 风 的 进 退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动动脑筋
4、为什么我国各地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
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我国降水的时间变化
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冷空气空气空气气气
暖暖暖空暖空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
下__游__地区等,甚至_黄__河___
_中__下__游_地区。
读图回答
低气压
低气压 太 平 洋
印度洋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受不到夏季风影响的主要 原因是 _远__离__海__洋__和__山__脉__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61248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7.png)
季风显著地理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季风的定义与特点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3.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4. 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季风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季风的定义、特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季风形成的原因,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季风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季风区的地理景观,增强学生对季风现象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季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夏季风与冬季风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季风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季风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探讨季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季风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1.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季风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活动内容:制作季风风向演示仪。
3. 活动步骤:a. 准备材料:小风车、长杆、绳子、指南针等。
b. 制作过程:学生分组,按照指导书制作季风风向演示仪。
d. 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演示,分享观察到的季风风向变化情况。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1.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作业内容:a.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季风现象。
b.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季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c. 完成课后练习题。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东西干湿的差异教学设计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东西干湿的差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cc610276eeaeaad0f33007.png)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东西干湿的差异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 教材简析《东西干湿的差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我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二部分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的气候,气候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课教材中,学生已初步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气候的另一组成要素之一—东西干湿的差异,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我国的气候灾害和气候特征奠定了基础。
所以无论是知识体系上,还是课本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生活中的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气候现象非常渴望了解。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及课改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2、难点: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三、教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催化剂”。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课改的六个环节(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点拨、总结归纳、检测提升)进行教学,通过自学质疑、分组讨论、读图分析、观察、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四、学法依据八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结合教材、课标,及课改要求制定学法:1、探究学习: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的地理知识基础,经过探究得出新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骤2:讲授季风与季风气候
(1)请学生欣赏一段歌曲《黄土高坡》,同时请学生思考问题: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家乡大同吹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大同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风向都是一样的吗?从而使学生明白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2)提问: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
生答:不是
教师: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
气候。
设计意图:捕捉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并分析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步骤3: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
(1)出示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讲授冬夏季风的差异。下面请学生看课件中的两组图,左边代表的是冬季风示意图,教师在示意图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在夏季,我国吹的是陆风还是海风?
生答:海风。
教师:这个海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
生答:太平洋。
教师:是吗?其实夏季的海风还有从印度洋吹过来的,指示夏季风示意图给学生看。
教师:从太平洋吹来的夏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夏季风示意图
生答:东南风。
教师:从印度洋吹来的夏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夏季风示意图
生答:西南风。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了解冬夏季风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读图及析图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与此同时,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提高学生整理和筛选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确季风气候是一种资源,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特点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导入
复习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有5种,得出中国气候的第一个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其中季风气候类型最多,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域最为辽阔,占据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从而,引出中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是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吹向太平洋的冬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生答:西北风。
教师:吹向印度洋的冬季风是什么方向?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生答:东北风。
教师:那这两种风向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答:北字。
教师:那我们把它们一起叫做偏北风。
教师:冬季风最先影响我国的什么部位呢?
生答:我国的北方地区。
教师:那右边的这组示意图代表的是夏季风示意图,教师在示意图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暖热湿润
首先影响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6.作业与板书
非书面作业:运用所学的季风知识来分析季风对家乡生产、生活的影响;
书面作业:助学读本P42选择题(1-10)
二、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与季风气候
2.冬、夏季风的差异
教师:那这两种风向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答:南字。
教师:那我们把它们一起叫做偏南风。
教师:夏季风最先影响我国的什么部位呢?
生答: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2)接下来请学生填出以下表格
冬、夏季风的差异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西北、东北(偏北风)
东南、西南(偏南风)
特点
寒冷干燥
教师:在冬季,我国吹的是陆风还是海风?
生答:陆风,有的学生答海风。正确答案是陆风。解决方案:教师讲解,在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冷缩,形成高气压,而此时海洋温度较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冬季吹得是陆风。
教师:这个陆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呢?指示冬季风示意图
生答: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季风气候显著》这节课,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这部分内容既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基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请学生来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整理、筛选所需信息,同时请学生自己描述所学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地理自主性。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课题
二、季风气候显著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季风气候是一种自然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关于季风的地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季风气候资源,才能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