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11首古诗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
11首古诗词赏析练习
课内古诗词赏析练习(3首)
行路难·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练习:
1.下列对《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巧用典故,忽然想到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表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D. 这首诗感情跌宕起伏,思维跳跃式,气势高昂。

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 下列对《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
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在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念和信心。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途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

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着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的起精神力量。

3. 下列对《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极言宴席的奢华,“斗十千”“值万钱”,手法高度夸张,营造了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衬托了诗人欢快的心情。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整首诗以叙事开篇,渐儿过渡到抒情,反映了诗人情感起伏的心路历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练习:
1.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

同时又袒露出作者的豁达豪放的襟怀。

B.“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用王质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久,又表现了事态变迁,流露出内心的不满。

C.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告诉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生活哲理。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伤感低沉的情调越加浓厚。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
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
4. 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是针对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史君》所作的回赠诗,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B.诗歌用典贴切,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诗歌情感发生了转变,由愤懑悲伤转变为豁达乐观,并且诗歌蕴含深刻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练习:
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
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
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
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
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8首)
月夜忆舍弟
[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练习: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2..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赏析
A.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写出了秋露在月色中迷蒙美丽景象。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长沙过贾谊宅
唐代: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练习:
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

2.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 D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唐 ]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练习:
1.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
3.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山早行
[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练习: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
面。

参考答案: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1.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在整首诗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一个“愁”字笼盖全篇(1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1分);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待因何而愁(2分)。

2.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2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C.颈联虚实结合,以山雨降至时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无题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翻译: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练习: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A.全诗公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后两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殘”比喻美好年华这将逝,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苦。

C.颈联中,“愁”“改”写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与照。

D.末联中说:我俩相隔不远,可以经常互通音讯,这是自欺欺人之说,与上文主旨不大吻合。

2.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行香子
秦观 (宋)
树绕村庄。

水满坡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
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扬青旗、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
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练习: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
的优美境界,(3分)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分)
丑奴儿
作者: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练习:
1 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吐的心情。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答案:B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C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