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诗词随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诗词随笔

关于诗词随笔【第一篇】:走进诗词

诗词歌赋,经典的哲理,是悦人的音符。在读诗中与古代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以此来洗涤心灵的尘埃,从中获得无以言表的快乐。

诗词曲赋是一张素雅的古画,是一曲蕴藉的琴瑟,是一副华美的锦缎,是一阙精妙的绝唱。隔着历史的烟尘,泛着璀璨的光,溢着幽幽的香。

接触唐诗宋词始于读师范时。那时听闻的一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让我不得不颔首低叹:确实大有哲理和切合实际。后来又逐渐的读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更觉凄美得无言以释,气息抑屏。一颗古诗词的种子就在心中冉冉生了根芽。

李清照,这个命运坎坷的女子,这个才气冲天的词人。她的一生遇到挫折,她不仅会感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但更多时候,她会用自己的坚强告诉人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苏轼,是我最敬佩的词人,并不只是因为他才华横溢,更多的是因为他面对未来的从容与豁达。久别亲人,他思念心切,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词。

诗词是美的,美在它能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情操的陶冶,让人的心灵纯洁如水。我在走进诗词中得到快乐。

关于诗词随笔【第二篇】:词之悲

我为古风而书写疯狂,我为执念而深情如往,卿可知,夜微凉。谁在西风里,低吟浅唱?谁在雪夜里,独享惆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时的雨浸湿了那片片黄叶,不知汴京的一切是否安好,词人范仲淹临江而立,江上烟澜,羁旅之苦难言尽,城中楼栏上琴声徜徉,他却听不到,于是便有“黯乡魂,追旅思,好梦留人睡。”难诉愁肠,孤寂难耐,更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奈何?借酒浇愁!江南的月还未圆,柳永别离了更楼上的夜夜笙歌,朦胧醉眼难诉秋日伤情,风萧萧,雨淋淋,山蒙蒙,水潺潺,入眼却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潇潇暮雨,睹物思人,何事苦难了?秋意洒满人间,眉山的月下,子瞻也被忧出了愁,远方的友人今在何处,会面又当何时?“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重阳后,菊花枯,蝴蝶无处寻,故曰愁。景愁,人愁,情也愁。归根结底是秋天的满目萧然惹人心醉,风,雨,江,月等等都是愁思之源头,就像是“山抹微云,画声断樵门。”的之情之景,景落,情起,便有“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纵马疆场,剑光如霜。高山抚琴,寻觅知音。诗的美,美在深沉,美在含蓄,美在神韵,美在声律;诗词的美,也美在悲凉。

关于诗词随笔【第三篇】:浅谈写诗

最近有个朋友和我谈起诗,主要是古诗,我说没必要研究。

现代人能够随口说出几首古诗,已经不错了,若能写出几首古诗,那就很好啊。因为古诗的高峰在唐朝,那时的一首好诗价值不菲,就像当今的一首好歌曲一样。如果现在衡量两者价值,那还真是千差万别。现在写一首好的古诗价值几十元的话,那一首好歌曲起码值成百上千,甚至更高。因此,不要在古诗上面太过纠结。有兴趣有感悟写一点也无妨,可以自娱自乐,还有朋友欣赏那就是烧高香了。

抛去这些悲观,我还是想谈一下我对写诗的看法。其实作诗不去刻意经营,浅白有如说话,这样诗就具有一种淡妆的美。淡妆之美是诗美的一种,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它虽然不一定是诗美中的极致,但却是并不容易达到的美的境界,所以宋朝梅圣俞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美。清雅中有风骨,素淡中出情韵。犹如美人,浓装艳抹不一定比淡妆素裹美丽。正所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除红衣学淡妆。

在好友的群里看见一位自称是国际诗人的群友作品,凭心而论,这位群友的作品,格律正规,词藻华美,但是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脱离生活,虚假空洞,东拼西凑而成。诗品,其实就是人品。诗中表现的风味和格调,就是人的风味和格调。不同的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立意表现,不同的视角描写,写出来的情调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自己的诗词创作时,追求的首先应该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视角,去表达视野中的万千情态。诗词其实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我们学诗,不妨从诗里跳出来,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后,再回诗里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来丰富我们的诗意。让诗从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诗中来。

关于诗词随笔【第四篇】:诗之缄默与圆顿

从本体上看,诗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

犹如一个圆叠于一个虚圆。圆规是生命本身,不管叙述弧度大小,这两个圆暗中对应。

人只能活在有限;反之,无所谓永恒。肉体与灵魂相互指责却又寻求默契。

诗因说唱而开始;反之,失去说唱的内驱与开掘,诗不足为训。说和唱,一经“传灯接引”,刹那圆顿。圆顿较之超脱,更富人性与可能。

诗歌的品质:梦幻性狂欢。

诗歌的欲望:私有化交往。

诗歌的出路:无条件感恩。

时代不容徘徊。诗的状态,谜一样展开。

战胜诗歌,其实就是战胜缄默。

那时,“剩下的就是缄默”

铜光可鉴人,镜子本身却看不到自己。

因为无心。

从别人身上,诗人可看到自己。

因为有心。

心灵之间,词性激荡,说唱存焉。

说,是语感涌动;唱,是抒情节奏。

二者若不走完各自的逻辑规定,谁也无法向对方靠近,乃至完成语感的形式转换。

说,是体;唱,是用。体用不二之妙,尽在说唱的互动之中。

所有的说和唱,倘若圆融无碍,发出体用不二的意态声响,我便称之为诗之圆顿。

由此观之,诗之圆顿,开启任何一种说唱可能,也包括说唱体完整意义上的终极主张。

关于诗词随笔【第五篇】:留在我们身边道德和诗意

昙花,一现。

回望历史,多多少少文人如同珍珠一般,闪烁着属于文学的光芒,但时间飞逝,却最终也成为易碎的气泡在历史长河中破碎,可他们的文采,哲理,深深的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为我们揭示了道德和诗意生活的大门。

每年的4月4日是清明节,通常,这一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如今这种道德魅力似乎渐渐消失,清明节就像成为了人们的负担或是一种攀比的对象。有的人似乎是“无神论者”,导致一些坟头积满了灰尘,杂草丛生,而有的人则是开着宝马,带着昂贵的首饰,如同参加婚礼亦或是什么节庆节日一般,如同花孔雀似得在墓前招摇,表情冷淡,却慷慨的请了法师来祈祷,真是可笑。欲断魂,欲断魂,这种对于亲人的道德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