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与产业布局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 软环境就是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 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 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 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 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
(三)科技因素 在现代经济中, 在现代经济中, 科技因素对产业布局 的影响日益增强。 的影响日益增强。 1、人力资本 2、教育与科研机构 3、技术成果 4、创新环境
第三节 产业布局指向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point )
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 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 业集群
一、产业布局指向 的概念和内涵 1、概念 在各种因素和 布局机制的共同作 用下的产业布局, 用下的产业布局, 往往具有倾向于某 一地域的倾向。 一地域的倾向。
(3)合理确定城镇 发展规模,既要防止 城镇数量过多,规模 过小,又要防止特大 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 展。 (4)中心城市的工 业和一些服务业,要 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 扩散,促进其本身产 业结构的调整,同时 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按照核心按照核心-边缘 理论的表述, 理论的表述,区域经 济发展在空间上的 表现一般经历以下 4个阶段: ①工业化前阶段 经济不发达, 各地基本自给自足, 地区之间互不关联, 彼此孤立,不成系 统。
3、下过渡区(后进过渡区)
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这类区域可能曾经有中小城市发展的水平,其向下衰落 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 以及缺乏某种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工业部门,与 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4、资源前沿区(资源边 际区) 一般地处边远,但 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 发的条件。此区域有资 源的发现和开发;经济 有发展的潜力,可能出 现新的增长势头,同时 在这里有新聚落,新城 镇形成的可能。资源前 沿区可能发展成为次一 级的核心区域
2、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区域间互补性和可达性 区域间的互补性: 相关区域间存在着某种 商品、要素等方面的供求关 系。 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 互补性成正比。 区域间的可达性: 区域之间进行商品和要 素传输的基本条件和制度约 束。 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是 靠交通运输、通信来实现的。
三、空间扩散 1、一般原理 空间扩散是指 源于一个特定地区的 技术发明、新产品、 新产业逐渐被其它地 区接收、采纳或应用 的空间过程。 扩散的距离衰减规律: 空间扩散的范围 和强度随着距离的增 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减 小。
2、内涵 第一, 第一,产业布局指向反映某一类 产业的地域倾向性。 产业的地域倾向性。 第二, 第二,产业布局指向反映某些地 区对特定产业的吸引能力。 区对特定产业的吸引能力。 第三, 第三,产业布局指向反映的是产 业在区位选择中,趋利避害的过程。 业在区位选择中,趋利避害的过程。
二、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燃料动力指向 主要包括:火电站、有色金属冶炼、 主要包括:火电站、有色金属冶炼、 稀有金属、石油化工等。 稀有金属、石油化工等。 这些部门燃料和动力消耗在生产成本 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2、原料地指向 主要包括:采掘工业部门、 主要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消耗 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化纤、 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化纤、水利发 钢铁、建材、森工、水产品加工、 电、钢铁、建材、森工、水产品加工、食 品加工等。 品加工等。
3、消费地指向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 重型机械、特种机械、 门。如:重型机械、特种机械、建筑 构件、副食品生产供应。 构件、副食品生产供应。 4、劳动力指向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 5、交通运输指向 6、高科技指向 7、无固定指向
三、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 化 1、产业技术进步使某些 指向性弱化。 指向性弱化。 2、基础设施条件使某些 指向性弱化。 指向性弱化。 3、市场竞争使某些指向 性出现较大变动。 性出现较大变动。 4、一些新兴产业指向性 不明显。 不明显。 网络技术、 5、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的发展改变着产业的指向 性
③工业化成熟阶段 产生新的经济 中心,并与原来的经 济中心相互联系,形 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 系,区域中出现若干 规模不等的中心— 规模不等的中心—外 围结构。构成了网络 化的中心体系。核心 发展很快边缘地区便 逐渐并入一个或几个 核心地区之中。
④大量消费阶段 边缘地区产生的次中心 逐步发展,终于发展到与原 来的中心相似的规模,达到 相互平衡。整个区域变成一 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市体 系,开始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经济发达, 经济发达,区域内各地 区间经济交往广泛, 区间经济交往广泛,联系紧 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 中心与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 中心与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 差距缩小, 差距缩小,形成了一体化的 空间结构体系。 空间结构体系。
第五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域经济活动 空间过程与产业布局
第一节 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
一、经济地域运动 (一)内涵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份、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份、 结构、功能、规模、等级、 结构、功能、规模、等级、性质在一定时期内 在区域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在区域空间上的演变过程。 1、区域内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 2、区域内经济结构的空间变化 3、区域内空间结构要素(点、线、面、网络等) 的移动和重组 4、区域范围的扩展与收缩 5、区域经济规模和实力的增大与缩小
空间扩散由四个扩散 阶段构成: 扩散起始阶段:扩散 扩散起始阶段:扩散 源形成和扩散起始 近距扩散阶段:迅速 近距扩散阶段:迅速 扩大影响范围,但 数 多发生在近距离空 量 间。 距扩散阶段:影响 距扩散阶段:影响 范围进一步扩大到 远距离空间。 扩散 阶段:扩散 阶段:扩散 影响区域已接近最 大,扩散强度减弱, 空间扩散区域完成。
四种类型地区: 核心区:新技术、新 核心区:新技术、新 工业发源地 上进过渡区:资本流 上进过渡区:资本流 入、生产力提高、移入 人口多于移出人口 后进过渡区:生产力 后进过渡区:生产力 水平较低、青壮年劳动 力移出较多 资源边际区:为核心 资源边际区:为核心 区提供资源合作、对经 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但 最终面临资源枯竭和经 济衰退的地区。
案例 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发展城镇,带动乡村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 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 心城镇。 (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 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 使城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 新的增长中心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各部门、 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 合和分布。 一、影响产业布局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1、自然环境 对农业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决定农产品的布局区域。 决定农产品的布局区域。 对工业的影响: 对工业的影响: 用水、用地、地质、地貌。 用水、用地、地质、地貌。 对城市的影响: 对城市的影响: 环境建设、人居条件。 环境建设、人居条件。
第四节 新产业区与高 新技术产业布局 一、新产业区 (一) 概念 新产业区是指在产 业地域集中形成的具有 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网 络,并于本地资源和市 场密切联系的产业布局 形式。 形式。
1、核心区 一般指城市或城市 集聚区,此区工业发 达,技术水平高,资 本集中,人口密集, 经济增长速度快。 包括以下几类: ①国内都会区;②区 域中心城市;③ 亚 区的中心;④地方服 务中心
2、上进过渡区 联结两个或多个核 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 般处于核心区域外围, 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 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 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 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 业机会增加,能吸引移 民,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 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 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 能
②工业化初期阶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 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 频繁,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或交通方便的地点发展成为 核心,也就是城市。相对于 这个中心来说,其他地区就 是它的边缘。边缘的资源、 人力、资金等向核心流动, 核心不断向边缘扩展,也就 是城市化的过程。核心与边 缘发展不平衡,形成典型的 二元结构。
(二)经济地域运动的特点 1、不平衡性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分布不均衡; 经济要素通常是向条件优越的区域流动; 极化区域的形成; 2、阶段性 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人口和经济聚集区— 人口和经济聚集区—经济中心 (增长极)。 集中后的分散阶段: 集中后的分散阶段: 要素流动到其它空间— 要素流动到其它空间—推动相关地 区的发展— 区的发展—次级经济中心的兴起。 分散后地方经济中心成长阶段: 分散后地方经济中心成长阶段: 中心城市扩张到某一极限,出现规 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现象,发展速度 减慢—次级经济中心迅速增长— 减慢—次级经济中心迅速增长—聚集效 益向更低级中心传递— 益向更低级中心传递—区域空间发展差 距缩小— 距缩小—区域均衡
扩 散 接 受 者 的
ⅠⅡ Ⅲ Ⅳ
扩散

扩 散 接 受 者 的 数 量
Ⅰ Ⅱ Ⅲ

扩散的时间和距离
空间扩散模型
2、空间扩散方式 就近扩散:主要发生 就近扩散:主要发生 在集聚地区和周围 地区。 跳跃式扩散:从集聚 跳跃式扩散:从集聚 地区越过周围地区 而直接扩散到其它 地区。 等级扩散:由集聚地 等级扩散:由集聚地 区按照中心地等级 地体系,由上而下 的扩散。 随机扩散:无规律扩 随机扩散:无规律扩 散。主要受地区间 关系、社会因素和 心理因素影响。
二、空间相互作用 1、概念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不同 地域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 相互联系。具体是指,区域 之间的商品、人口、生产要 素、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对区域经 济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加强区域联系, 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 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引起区域间 对资源、要素、机会竞争加 剧,并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区 域造成损害。
3、非线性 地域运动受内外因素 共同作用影响,总绕围绕 稳定态或者平衡态波动, 并向高级阶段演变。 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表 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 同一经济地域在不同阶 段运动的状态不同。 4、周期性 区域产业兴衰的周期性; 区域发展的周期性; 经济地域运动周期一般较长。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 德曼(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 德曼(Friedmann)于1966年在研究委内瑞 拉时提出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 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 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2、自然资源 农业布局必须 与自然资源一致。 与自然资源一致。 第二产业接近 原料地、燃料地、 原料地、燃料地、 消费地。 消费地。 现代经济条件 下,企业区位选择 开始摆脱资源的制 约,自由度增大。 自由度增大。
(二)社会经济因素 1、人口和劳动力 门槛数量: 门槛数量:以一个地区发 展某类产业所必须具备的最低 人口数量或劳动力数量。 人口数量或劳动力数量。 2、资本 3、市场 4、交通与运输 5、软环境 主要包括:经济体制、 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经 济政策、社会状况、民族、 济政策、社会状况、民族、文 化传统、习惯习俗、 化传统、习惯习俗、政府效率 等
3、扩散与集聚的关系 扩散与集聚是同时存在并 且是相互对立的过程。 且是相互对立的过程。 第一,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 发展的不同阶段,扩散与集聚 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初期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引发 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化。 随着经济发展,扩散机制逐渐发 挥作用。 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后,二 者同时起作用。 第二,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 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不经济 扩散不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