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
2.我国北方学界基本沿袭了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将人类学有关的学科分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南方学界较多的受到美国学派的影响,把两大分支,四大学科糅合在一起。
3.中国人类学的特色:(1)架构上受美国人类学的影响较大,强调体质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三大分支的四学科结合;(2)具有较强的传统历史学的学风;(3)人类学应用研究有逐渐向社会学靠近的趋势;(4)新中国民族学的传统对象是少数民族,现在同时关注汉族并在一定场合灵活运用“人类学”旗号的意向,这种做法似乎告诉人们当年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影响已经淡化;(5)人类学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有关的研究仍分归于法学、历史学、地学和文学等大门类下,人类学中国化的成熟程度远落后于社会学和民族学。
4.中国人类学史的分期:(1)萌芽时期:1928年以前;(2)创立时期:1928-1937;(3)发展时期:1938-1949;(4)恢复与发展时期:1966年以前;(5)重灾期:1966-1978;(6)重新恢复和再度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
5.人类学重建以来学科史研究若干问题:(1)认为人美学与民族学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门不同学科;(2)人类学的南北两派特色以及与社会学、历史学的交叉关系;(3)本土化及大陆与域外同行的对话;(4)口述与文献史料的并举。
第二章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背景
1.西方传统里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孔德、斯宾塞、泰勒、摩尔根、费雷泽、博厄斯、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
2.中国古代人类学知识的积累的三条线索:(1)主体族群对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异文化记载;(2)来自中原的著述者对于自身文化内部之不同部门的观察;(3)被主体族群视为他者的异文化族群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3.古代文献反映的人类学问题:(1)关于考古学的思想与实践;(2)关于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观;(3)对于人的天性和中国式思维的探讨和论辩;(4)古代中国人具有民族文化进化的思想;(5)与符号语言学相关的讨论。
4.以中国作为重点田野点的人类学者主要有日本的鸟居龙藏和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
5.早期实地调查存在的问题:(1)缺乏深入的田野调查;(2)调查者缺乏专业训练;(3)调查中姑妄信言。
第三章中国人类学的创立和初步发展
1.蔡元培与《说民族学》
2.田野工作的开展:林惠祥的《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史图博《畲民的图腾崇拜》、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方国瑜《滇西边区考察记》、费孝通、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
3.汉人社区研究:李景汉《定县社会状况调查》、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
4.三大格局:
华东地区,主要阵地有中央研究院,代表人物:吴泽霖。卫惠林。
1、他们强调以族群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收集传统风俗与历史源流的内容,明确提出要以人类学材料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
2、在实地调查中,他们偏向于进行民族志描述。代表作: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华南地区,是中国的南大门,受国外影响大,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为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为辅,代表人物有杨成志、林惠祥等。
1、他们受美国历史学派的影响较深,这一地区的人类学研究明显体现出美国四分支式的人类学的基本框架。
2、民族学研究与其他学并重,即注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行为模式,有研究各自的体质特点,
3、实地调查中,该区域专家群体侧重于少数民族特殊的汉族文化群体。
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主要基地,有清华、北京等大学,代表人物: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
1、该区域人类学研究最重要的在于汉人社会研究,
2、他们强调社区研究方法的运用,并有一个学者群为实践功能主义的分析,
3、他们以田野调查,通过和国外学者交流与对话,在国际人类学学界影响较大。
5.中国三大理论流派:(1)中国功能学派:吴文藻、李安宅、费孝通、林耀华(2)中国文化学派:黄文山、孙本文(3)中国历史学派:凌纯声、马长寿、陶云逵、芮逸夫、卫惠林、杨成志
第四章抗战时期及战后的中国人类学
1.云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西南联大、云南大学
2.四川:成都华西坝、重庆
3.边疆族群研究:
(1)李安宅与藏传佛教研究
(2)吴文藻与西北民族调查
(3)川康文化考察
(4)林耀华与凉山彝族研究
(5)吴泽霖与贵州苗族研究
(6)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实地调查
4.魁阁时期: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许烺光《祖荫下》、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史国衡《昆厂劳工》
5.云南三村:禄村、易村、玉村
6.沦陷区的人类学研究:杨堃《灶神考》
7.人类学知识的应用:
(1)抗战动员与边疆知识宣传
(2)边政学的兴起
(3)国民素质研究
(4)边疆教育事业的推进
8.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
概念:以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从而更好的解释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通过具体的研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和补充已有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以丰富国际人类学的知识体系,以人类学中国化所得的结果来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
过程:(1)、蔡元培《说民族学》引入人类学,并派遣学生到各地调查,试图建立中国独立的学科体系。
(2)、以吴文藻为首的学者明确提出“社会学中国化”主张,引入功能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培养民族学专业队伍,开展实地研究。贡献:1、把功能主义理论翻译引入中国,请国外大师来中国讲学;2、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3、进行了大规模的历史调查和田野调查。
(3)、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芩家悟、张寿提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2,民族超多的国家,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西方不同,西方人类学的许多观点不适应于中国,固要建立中国独立的人类学。
意义:运用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本土资料进行研究,并发展本土的人类学学科体系,她的提出是这个学界从西方学术理论的简单引进和接受照搬,向冷静分析理论并把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9.应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1)、1928—1949年分两部分:国统区的边政学的研究,学术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延安,对北方民族进行了研究,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1950—1980年,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参与各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但后来民族学人类学作为学科被取消。(3)、1981—现在体现在三个方面:确认现阶段的人类学研究应用理论应用并重;重视引进一些新的应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力图加以扬弃,对其消化、改造和创新;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和人类学工作者参与到应用实践中。
第六章民族识别与社会历史调查
1.民族识别遗留的问题:
(1)个别地区存在着过分强调族源或血统的现象;
(2)个别地区对本民族意愿重视不够
(3)不同省份对同一民族或族群有不同的认同
(4)对少数民族在政策上的优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被称为少数民族;(5)民族认同的多层次性
第七章台湾地区的民族与人类学研究
1.历史分期:(1)日治时期的民族志范式(2)光复时期(3)结合欧美和中国社会学研究模型的台湾汉人社会研究时期(4)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主题与对象更为多样复杂的时期。
2.主流范式与非主流范式
3.两大传统:台湾大学“土俗人种学及语言学研究室”形成的人类学传统;1949年随“中央研究院”迁台而形成的大陆人类学南派传统。
4.浊大计划:张光直
5.祭祀圈和土著化
6.李亦园的研究、林美容的研究
第九章人类学重建以来的汉人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