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_潜在危险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经济・2006年第8期
□/张德平冯宗炜(呼伦贝尔市国土资源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ORTHERNECONOMY
封面文章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潜在危险及对策
呼伦贝尔草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

由于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加之近百年以来人类不合理的过度利用产生的负面作用,导致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恶化环境破坏逐步加剧。

呼伦贝尔草原大规模沙漠化的生态灾难正在向我们逼近,这对东北、西部松辽平原的生态安全也将构成威胁。

面对近年来沙漠化加速发展的现实,必须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沙质草原生态地质环境的脆弱性
强劲的风力构成风蚀沙化的动力,巨厚的松散沉积物为风蚀沙化准备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干旱少雨、冬季漫长、温差显著的气候条件,阻隔强风与散沙结合为害的草原植被和土层非常薄弱。

以上是构成沙质草原脆弱生态地质环境的四个关键要素。

呼伦贝尔草原具备了以上全部条件。

(一)深厚的松散沙层是风蚀沙化的物质基础
以海拉尔河、呼伦湖-克鲁伦河为分界线,呼伦贝尔草原大体分为三大生态地质单元:(1)海拉尔河北部的典型草原,(2)呼伦湖-克鲁伦河以西的干旱草原,(3)兴安岭以西的伊敏河两岸,海拉尔河以南,克鲁伦河以东广大地带的半湿润、半干旱沙质草原,其范围大致与海拉尔构造盆地相当。

严重的风蚀沙化主要发生在沙质草原上。

新生代中期,曾经被夷平的大兴安岭地带开始间歇式穹曲-断块上升运动,并持续到新生代晚期的晚更新世。

伴随大兴安岭地带的上升,海拉尔盆地从新生代早期开始形成并接受沉积,在晚更新世形成分布广泛、松散无胶结的海拉尔组含砾中-细砂、黄土状亚砂土和粉土,其平均厚38米,最厚102米,最薄9.5米。

海拉尔组松散细粒沉积物构成草原的成壤母质,同时也构成
风蚀沙化的丰富沙源,是呼伦贝尔草原风蚀沙化的物质基础。

(二)气候干旱多大风,为沙漠化创造条件并提供强大动力
沙质草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40~350毫米,多集中在7~9月且变率较大。

年平均气温–1℃~3℃,冬季干燥寒冷漫长,春季少雨多大风,夏季短促。


大风日数达20~40天,集中在春秋两季,4~5月份多西北风,9~10月份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4~5米/秒。

干旱的气候使植被退化、土层干裂、土层中的中~细颗粒物质活性增大,极端干旱化和显著温差引起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土层的整体性不断遭受破坏,为风力吹蚀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薄弱的土层使强风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与下伏散沙结合为害
土层是草原沙漠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沙质草原区广泛分布的地表土层主要为沙质栗钙土,厚度仅有0.1~0.3米。

不及下伏散沙平均厚度38米的1%。

如果说38米厚的散沙相当于13层楼房的高度,那么土层厚度仅相当于1~2级台阶。

土层的规模非常有限。

沙质草原区的地表土层具有以下特点:
1.地表土层的机械物质组成与现代风积沙、
土层下伏的海拉尔组散沙非常接近,中细沙粒成分在土层中占85.3%,现代风积沙中占88.4%,散沙中占90.2%。

土层中粒径小于0.125毫米的极细沙和粘粉粒物质含量为7.8%,比海拉尔组散沙的5.7%和现代风积沙的5.6%稍高。

2.地表土层具有“三明治”型分层结构:上部为植物根系密布、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沙质栗钙土层,中部为粗化松散层,下部为钙积层。

在土层中部10厘米~20厘米深度,粒径小于0.125毫米的颗粒物质含量存在低值区。

土层中距地表10厘米深度的草原植被根系层坚实度最高,在根系层以下距地表20厘米深度有一个坚实度低值区。

总之,土层上部粘粉粒成分高、有机物含量高、又有草原植物根系把持,所以强度较高。

土层中部粘粉粒成分含量低、坚实度低、极少植物根系把持,故土层松散且强度低。

钙积层粘粉粒含量较高、强度较大,但是在裸露时植被形成缓慢,容易遭受沙流磨蚀或被降水浸泡软化冲蚀破坏。

土层下伏的沙层坚实度虽然比较大,但是由于粘结程度极差、机械强度极低,容易崩解形成散沙,一旦与强风结合则形成规模巨大、危害能力极强的风沙流。

3.土层中普遍发育沙土楔网格,将土层切割成多边形的“马赛克”块体,块体的内部还有次一级的裂隙或节理。

沿沙土楔和裂隙网格随季节变化的冻胀融缩和湿胀干缩作用在土层中形成终年活动的软弱带。

当失去草被保护时,土层沿沙土楔网格的风力侵蚀速度明显快于土层其他部位,土层中部粗化层活化破坏形成沙流,磨蚀下部的钙积层形成土层破口,使土层下伏的松散沙层直
23
北方经济・2006年第8期
接暴露在强风吹蚀之下。

风通过土层破口的掏蚀作用使土层下伏的散沙被快速搬运出来并造成土层临空,失去支撑的土层由于重力作用开始沿沙土楔网格或裂隙节理成块崩落加速瓦解,逐渐形成规模巨大的风蚀坑;由风蚀坑掏蚀搬运出来的沙子以平均8倍于风蚀坑破坏草原的面积压埋下风向的草地,更大规模且难于控制的、持续的沙漠化由此开始。

可见,隔绝强大风能与巨厚散沙,在沙漠化控制中起关键性屏障作用的土层,无论从组成成分、分层结构、厚度、整体性来看都非常脆弱、规模极其有限,是干旱区脆弱生态系统和珍稀自然资源。

土层与草原植被及其根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显著的抗风蚀防沙化作用。

因此,保护土层,特别是浅地表的草原植被及其根系层是防止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关键,促进土层以及草原植被的形成与恢复是沙漠化控制的根本途径。

二、草原沙漠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有关资料,1989年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8065km2,2000年为20893km2,2004年沙漠化土地面积13052km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11061km2。

沙漠化速度之快,对于素来有着“北国碧玉”“绿色净土”之称的呼伦贝尔草原来说是惊人的。

相应地,1986年至1996年呼伦贝尔新开垦耕地36.13万公顷,耕地面积增加了34.8%,耕地重心向西北移动了33.5公里。

新增耕地的79.7%来自沙质草原区东南部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广、沙漠化危险性最大的新巴尔虎左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沙质草地。

与此同时,呼伦贝尔1989到1999牧业年度大小牲畜头数从192.7万头只增加到386.8万头只,2004年达到579.6万头只。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及生态地质环境正面临着人类干扰活动持续增强的空前压力。

风蚀坑是沙质草原风蚀沙化的主要形式,呼伦贝尔各大沙带都是由风蚀坑及风蚀洼地的坑后沙丘组成的。

对海拉尔河沙带沙质草原187个现代风蚀坑的调查发现,87%的现代风蚀坑由人类活动引起。

其中翻耕、道路、人类定居活动诱发的风蚀坑分别占
35.8%、34.8%、16%。

人类定居及相关活动诱发的风蚀坑分布范围
最广,翻耕诱发的风蚀坑有97%处于活动状态。

翻耕造成的土壤
损失对当地的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且影响深远。

放牧不会破坏土层并诱发风蚀坑,但是能促使固定风蚀坑活化并助长风沙活动,也能促进风蚀坑加速消亡。

合理确定放牧压力是关键。

沙丘的固定是困难的,组成呼伦贝尔几大沙带的古沙丘自大约5000~3000年前形成以来一直处于时强时弱的活动状态,但是至今仍未能形成足够厚度的土层,彻底固定并演化为典型的草原。

而在2004年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上世纪60~70年代集中形成的现代风蚀坑原本固定的沙丘大部分活化,表明呼伦贝尔沙质草原正面临新一轮沙漠化的严重威胁。

干旱区传统农耕土地利用方式不但产量极低,还会造成珍贵土层的严重损失甚至完全风蚀消失,引起沙漠化快速发展以及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风险极大、得不偿失、难以持续。

在今后干旱半干旱沙质草原区土地利用中,需要汲取北方游牧民万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探索顺应自然规律、适合当地环境特点、环境友好的新方式。

三、对策建议
(一)重新树立并强化保护土层的观念
北方游牧民族,特别是游牧蒙古人,曾经把土壤根系层的保护作为环境保护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在习惯法、成文法中明确规定,以国家意志强力实施。

游牧蒙古人的土层保护意
识还体现在生活习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重新树立并不断强化土层保护的观念,将土层保护作为沙质草原区环境保护的最重要原则,贯穿于人类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一切活动中。

(二)响应环境变化,根据草原承载能力调整和安排资源利用响应环境变化,积极调整人类自身活动,努力保持并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核心理念。

及时主动地调整可以为草原植被自我恢复留下余地并争取宝贵的时间,缩短生态恢复周期,节省大量治理费用。

因此,应当建立健全草原生态状况适时监测机制,拟定各种生态状况下草原利用方式预案,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草原利用方式和资源利用量,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可能的做法:(1)将整个草原区划定为禁垦区。

要像保护我们自己的肌肤一样保护草原植被和土层,禁止一切破坏或扰动土层的做法。

在沙质草原区建设现代化道路网络体系,严禁机动车随意碾压草原破坏土层;(2)生态状况较好的沙质草原地带,可以安排放牧生产,但是必须严格控制载畜量;(3)生态状况危险的沙质草原地带,应当迁出超载居民。

由留守居民承担生态保护义务,结合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业,只放牧指定限额的牲畜;(4)生态状况严重恶化的沙质草原地带,停止一切草地资源利用行为,迁出绝大部分居民,建立生态保护区,保留少量人员看护建设;(5)持续扩大通过太阳能、风能获取能源的份额。

将强太阳辐射及其派生的风害转化为电能和风利,最大限度地保护草原植被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6)开展北方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基地和生态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园区建设。

在努力保持和恢复草原植被原生态的前提下,寻求一条符合沙质草原区生态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高度重视呼伦贝尔草原区的水生态安全
提倡发展节水产业,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用于保障草原生态用水的需要,防止湿地垦荒“人赶水走”、水资源过度利用以及不合理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对地表水、地下水及二者联系和动态平衡的不良影响,及其对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联系及相互作用的破坏造成生态恶化甚至生态灾难的发生。

(四)实事求是地拟定符合当地生态保护需要的绿色GDP考核体系
针对草原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符合当地生态保护需要的绿色GDP考核体系,引导经济活动、行政管理、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共同努力。

(五)国家应统筹考虑给予草原区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在土地利用政策上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改变单一粮食生产但同时具有严重生态破坏作用的传统“耕地保护”,为兼有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作用的“基本草牧场保护”以及重要生态价值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用地保护”。

大力扶持环
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新能源利用、矿产品精深加工和转换、绿色健康食品、高新技术、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