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2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交通运输工程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
(1)路基工程
研究道路路基与地基的强度、稳定性、沉降及变形,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处治方法、道路软土地基加固与检测、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等。
(2)路面结构与材料
研究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路面基层材料和面层材料的性能、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等,主要包括新型路面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征、成型工艺等理论和技术。
(3)道路现代测设技术与养护新技术
研究道路线形设计理论、现代测设技术与道路养护新技术,主要包括现代道路设计理念与主要技术指标研究、几何线形设计理论与道路测设新技术、道路预防性养护与维修新技术等。
(4)道路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
研究桥涵工程及道路附属设施的混凝土结构及钢木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主要包括结构可靠度、结构检测方法、新型结构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复合结构、新型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等。
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1)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研究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与智能交通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智能化、综合化的“人-车-路”交通信息闭环控制系统。
对交通流参数、交通事件、车辆运行状态、道路与交通设施等各种交通信息进行采集、测量、分析、识别、综合以及应用,以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益和效率。
(2)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研究交通运输方式的安全特性,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管理、设计、规划和评价,交通安全检测与事故诊断技术,交通事故模拟分析,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交通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控制方法等。
重点开展交通事故再现、车载安全系统和交通安全监控等交通安全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3)物联网与车联网技术
研究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展车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主要在车路形成的车联网环境下对自适应协调主动交通控制、实时动态交通分配、交通运输安全与监控管理、车辆实时状态监控与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进行研究。
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1)交通运输规划理论与方法
研究交通规划以及运输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运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交通发展政策及模式、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综合运输规划、城市道路及公路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停车规划与管理、枢纽及枢纽群规划、货运规划等。
(2)交通管理与控制
研究交通组织管理及控制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交通流组织理论与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管理规划、城市交通智能交通控制理论、交通仿真模拟技术及应用。
(3)交通安全工程
研究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环境、预防相关理论与方法。
主要包括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事故诊断技术、交通环境与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管理与设计、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交通安全评价与审计、交通安全检测、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技术,以及安全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推广与应用、交通减灾与防灾的理论与方法等。
(4)交通工程设计
研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理论与应用,主要包括交通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志标线设计、交通枢纽设计及优化、场站设计、港站作业能力规划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等。
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研究现代乘用车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排放控制技术的理论和运用,主要包括汽车测试技术运用和发展、汽车测试理论优化、汽车故障诊断理论优化、汽车故障诊断方法建立、汽车测试设备和仪器的开发等内容。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研究汽车电控产品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理论和应用,主要包括汽车电控产品的开发和优化、汽车电控产品性能参数检测和试验、汽车电控产品性能评价等内容。
(3)现代物流技术
研究各种物流系统建设与管理以及开发等理论和应用。
主要包括一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评价与分析、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新的物流管理理念、技术、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
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硕士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说明:1、A类课程中对个别小语种学生可另行设置;2、学位课程中的C类课程和D类课程按二级学科分组设置;3、制订培养计划时,如学位课学分多于要求的最低学分,则多出的学分可抵充非学位课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导师和学科组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本单位组织的时事政策学习、形势教育、公益劳动和文体等活动。
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按每一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
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
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注意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
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采取导师和学科组集体培养的基本方式,在指导方面可采取导师负责指导或以导师为主的小组指导等方式。
导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或生产实践、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
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或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及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
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
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或讲座,并写出研讨报告。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考核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本研究方向的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
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延长学习时间,考核组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生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其他各项要求,经考试合格(每门课程成绩及格,学位课程成绩总平均达70分以上)和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阶段,论文工作不少于1学年。
在论文工作阶段,研究生应认真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路线和方法,并在中期考核合格、修完研究生课程半年内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答辩。
应努力结合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开展理论论证、实验验证,总结分析研究数据,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工程技术和知识创造有所贡献。
学位论文依次包括如下内容:封面、题目、扉页、摘要(中、英文)、目录、引言或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具体要求应符合学校和学院规定。
论文应着重叙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成果,并加以分析讨论。
对于科学论点,要
有理论上的论证,或实验验证。
对选用的研究方法,要加以严谨的论证。
引用别人的材料,要引证原着。
利用他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时,要加以附注。
论文立题及主要论点要正确,应有新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取得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后可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