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
《文化的解释》是解释人类学创始人克里福德·格尔兹的重要著作之一。
也是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的奠基之作。
在当代,阐释人类学理论流派是自符号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以来,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在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上影响力最为卓著的一个流派。
作为一名学者,格尔兹在其研究中,极力撇开那种在发达国家盛行的意识形态的偏执,使自己深入他乡,并亲自参与某些仪式和民间活动,尽可能排除原来的自我,从而为文化的真实解释提供了一种动态的理论写生;作为一名理论家,他在研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体系来,这就成就了他和作品的“解释学”魅力。
克里福德·格尔兹是解释人类学的创始人。
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定义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
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一书从五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他对文化的解释:
第一编,说明深描是阐述文化的途径;
第二编,介绍文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影响;
第三编和第四编则分别从不同层面解释文化的功能性;
第五编则以巴厘岛人为个案,从文化的视角予以解读。
文化的深层解读是人类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志撰写的基础前提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学工作的意义之一。
《文化的解释》一书收录了几篇他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在这其中,我认为比较优秀的不是他对宗教、意识形态或巴厘斗鸡所做的分析,阐释他所一直努力提倡的“深描”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部分才是重头戏。
描,即描写;深描,就是深度描写。
格尔兹采用“深描”作为他的阐释人类学理论的工具,在他看来,“文化不是一种引致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的力量;它是一种风俗的情景,在其中社会事件、行为、制度或过程得到可被人理解的——也就是说,深的——描述。
”“在阐释文化中,对某一文化现象阐释时所生发出的意义数量,好象许许多多的意义链串在某一文化现象之中。
”全编作者共分为八个小节来论述。
阐释文化学“理解的视野”是踩着以往阐释人类学家的肩膀而不断扩大的。
在西方,阐释学的最早代表是释经学,它的任务是阐释圣经。
这种倾向性在圣经文献学研究和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成为基督教阐释圣经本文、教义以及明德、布道、宣讲教义和教学法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格尔兹认为,“阐释学的目的即从高层次的普同化和人类学的细节的往还中借助社会话语而臻至对复杂纽结在一起的符号形式的理解。
而达成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理解者对被理解者的客体应持有‘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
他认为,阐释中不可能重铸别人的精神世界或经历别人的经历,而只能通过别人在构筑其世界和阐释现实时所用的概念和符号去理解他们。
“在阐释之上的理解”,这是阐释文化学“理解”的精髓。
我们可以领悟到,用概念和符号去深描属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一些让我们难以理解之处就会消失,而变得可以理解。
这种理解,是在不削弱其本身特殊性的情况下,昭示出常态的理解。
一种好的解释总会把我们带到它所要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
带到本质深处的理解最能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格尔茨关于巴厘人斗鸡的解释,把我们带到了“事物的本质深处”。
他在描述斗鸡时,讲了如下的话语:
斗鸡,是人与兽、善与恶、自我与本我,激昂的男性创造力和放纵的兽性毁灭
融合成一幕憎恶、残酷、暴力和死亡的血的戏剧······斗鸡,把握住了死亡、男性气概、激情、自尊、失败、善行、机遇等这样一些主题,并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封闭的结构,通过凸显它们根本性质的特别之处这样一种方法来表现它们。
斗鸡赋予这些主题一个意义结构,能够历史地意识到的结构,从而使它们成为有意义的、可见的、有形的、能够把握的、想象意义上的“现实”。
作为一个形象,一种虚构,一个模型和隐喻,斗鸡是一个表达的工具;它的功能既不是减缓社会的激情,也不是增强它们,而是以羽毛、血、人群和金钱为媒介展现它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理解到,斗鸡,是巴厘人的全部,是最能展现他们内心世界的外在手段。
格尔兹的“斗鸡”描述,的确使我们每一位读者都有身临其境的心理感觉,仿佛看见了那“羽毛飞溅、双鸡翻腾、人声鼎沸、一片闹腾”的场面。
这种心理场面,又仿佛使我们体验到巴厘人视斗鸡如生命,抱着胜鸡牛气十足,走路也撇着八字步,一摇一摆往家回的姿态。
心理的满足,羡慕的回头,自然会提高胜鸡主人的自尊。
自尊的满足,又使主人似乎提高了社会地位。
这就是巴厘人的文化,我们要理解的部分文化。
格尔兹的“理解”,还有更深的含义,即一个群体尊重另一个群体的含义。
理解是相互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异中求同,共同发展,这才是格尔兹真正要讲的理解。
这样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一种道德的境地。
固然,文化的差异是存在的,这是由于人群的分布、地域的广阔、经济的参差不齐、政治制度的不同等众多因素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这是客观的,人们是不能改变的。
但格尔兹的“理解”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繁荣,这样文化的交融变更加容易了。
但是“深描”本身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其最大的缺陷也正是它的创新之处。
或许果真如批评者所言,在这个看起来相当完美的方法上强加了过于浓厚的个人色彩,只有深描在与格尔兹和他的田野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观察到这个理论视角带给我们的诸多许诺的效果。
但是,它具有意义吗?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文化的体验式的符号意义解读或许非常容易沦为进行庸俗的人类学实地考察的幌子。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一方法并没有提供实际的、可运用于操作实践的具体方针,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过去对文化的模糊不清的解释。
格尔兹无疑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从宏观的历史脉络角度观察,他的方法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无论如何,他力求对文化现象的精确、完整的描述,力求通过对文化现象中的行动者的具体情境的复活性和对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整体的意义符号的准确理解,来达到对文化的相对准确的认识,是一种值得我们尊敬的探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