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8月联考试题
2019届全国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2019届全国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9743770722192e4536f6d4.png)
2019届全国高三语文大联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
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
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
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
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厦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
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
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
但是,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也是判断监管是否适当的重要标准,像英国运输部官员马丁·卡拉南所指出的,“要试图通过无人机新规优先保护公众,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潜力”。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上高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2019021802118
![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上高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2019021802118](https://img.taocdn.com/s3/m/95d66800453610661fd9f426.png)
2019届新余四中、上高二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探讨环境美学涉及两个重要问题:环境是什么?审美是什么?环境必然与人相关,是人的环境。
强调环境的属人性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它将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开来,因为自然科学研究更关注自然本身。
其次,它将环境与资源区分开来。
环境于人的功能主要是生活,而资源于人的意义主要是生产。
环境与资源都有价值,然而是不同的价值。
它们都是人所需要的,二者在不矛盾的情况下相安无事,而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权衡轻重。
环境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的生存之本、安居之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看环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然维度,主要考察自然具不具有宜人性。
只有宜人的自然才是人的环境。
在自然维度中,最为重要的是生态。
生态是否良好关系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在人看来,有利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的生态就是良好的生态,反之就是不好的生态。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协助生态在朝着有利于自身方向发展的同时也适合人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双赢。
这样造就的环境就是生态文明环境。
看环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文明维度。
文明是人类的创造,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就有与环境相关的创造。
人于环境的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上面说到的有利于人与生态共生的活动;此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这些活动质量的高低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的质量。
审美是什么?美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那就是愉快。
我们可以将具有审美性质的愉快概括成“乐”。
人有三种生存方式:谋生、荣生和乐生。
谋生,为自然人生;荣生,为社会人生;乐生,则为审美人生。
乐生,有物质性的乐,也有精神性的乐。
对于审美来说,精神性的乐更为重要。
精神性的乐有高低之别,审美无疑是品位高尚的精神性的乐。
乐生,体现在环境审美中,则为“乐居”。
“居”当然首先是住下来,但不局限于此,广义的居是生活。
湖南省三湘名校(五市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湖南省三湘名校(五市十校)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806c6db307e87101f696cf.png)
高三调研考试试卷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及解析】A(“杜淳导演”错)2.【答案及解析】C(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进行类比,是为了突出西门庆的“抠门”小气。
)3.【答案及解析】D( A原文只说明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B文章只阐述了羊肉的兴衰而没有论证三牲地位的高低,再者在明朝羊肉就没落了,其价格就低于猪肉了;C 常二不是为了慰妻而借钱,当时羊肉也比猪肉便宜。
)4.【答案及解析】D(“并一次完成‘绕、落、回’三大步”理解错误,文中是说“后续还计划开展火星采样返回”)5.【答案及解析】C(“率先全面”“全自主”文中无依据,文中也没谈到自主巡视探测技术)6.【参考答案】①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等方式,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和经费保障。
②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技术互补,共同发展。
③加强航天相关学科的科研人才和宇航员的培养,增加航天人才储备,为航天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④加强空间科学研究和航天器(探测器)研制,解决我国航天科技理论基础薄弱和研究手段滞后的状况。
⑤加强核心空间技术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提高我国航天技术实力,为发展深空探测提供雄厚的基础设施保障。
⑥加强航天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和遥感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地面操控能力和航天器自主控制能力,为地外探测和深空探测提高有力的技术支持。
(6分。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7.【答案及解析】B(父亲发呆的原因是家前家后建高楼对家园风景的破坏。
)8.【参考答案】(1)完美了家庭群象。
母亲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代表,与父亲、“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美好的家庭。
(2)映衬了父亲的形象。
父亲画岛时她“没说什么”,理解丈夫;父亲弄来小船时她唠叨不停,不懂丈夫;父亲消失后她“几乎疯了”,深爱丈夫。
两个形象相互映衬,命运互相交织,突显了父亲的个性。
(3)丰富了故事情节。
母亲的默许、疑问和悲痛,勾连着一家三人的感情变化,既暗示了情节的走向,又使情节出现了分支。
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2019届高三八月联考 语文 答案
![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2019届高三八月联考 语文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d2c71c376baf1ffc4fad47.png)
1.D(A迂回,yū;B脊骨,jǐ;C繁芜,wú)2.D(A腹泄—腹泻,蜂涌而至—蜂拥而至;B布署—部署;C贯例—惯例,讫今为止—迄今为止)3.C(A久假不归:指长久借用而不归还。
“假”在这里并非指请假的意思。
B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真正的事。
“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C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D人心不古: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认为古风淳朴。
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那样淳朴。
句中可改为“人心思变”)4.A(B“超市”与“各类性质的消费场所”不能并列,应在“各类”前加“其他”;C代词“这方面”指代不明,前面有“欣赏”和“创作”两个方面;D中途易辙,结构混乱,应改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5.B(本题根据这段文字的开头“虽然”一词的提示,可以推知③跟在其后,放在最前面。
而从语意的承接上,可知②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故应放在最后。
③⑤是表条件的句子,应放在各自领起的复句前。
①④是表结果的句子,应该对应放在③或⑤后,根据语意可知④⑤关系紧密,①③关系紧密)6.D(加西莫多发现约翰后,只是一动不动地盯着约翰看,在约翰向他射了一箭后才把他剥了甲胄后扔下楼去)【A项参考译文】孔子说:“弟子在父母师长面前要讲孝道,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当谨慎信实,与众人友爱相处,而亲近有仁德者。
如此修行有余力,还要多学知识。
”7.D(A答非所问,说的是“我们发展文化影响力”的目的,并非具体做法。
B、C不是作者提倡的最佳做法,原文说:我们可以在纽约时代广场放一部广告,也可以在海外搞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或展览,但这些是否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最核心东西?)8.C(A牵强附会,解释与引文不对应;B这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断言,并非作者的观点;D添油加醋,原文说的是:这些“中国思想”并不是凭空诞生,它们从中国文化的根底发芽,由中国和西方学者共同研究、共同提倡,继而让全世界受益)9.C(A崇洋媚外,B夜郎自大,D孤芳自赏。
[推荐学习]2019届高三语文8月考试试题
![[推荐学习]2019届高三语文8月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cbc89c69dc5022aaea0058.png)
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八月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行,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兼之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
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才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
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
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
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
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
对于有志于文学的人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的功力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
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
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
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改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
《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
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bbf226ba417866fb84a8eb5.png)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场.(cháng)院四周都岑.(cén)寂了下来,只有苇塘里蛙声一片:老书记望着院子里刚收获的玉米,感慨地说:“真是堆积如山哪!”B.南曲柔缓婉转的曲调,和北方遒劲.(jìn)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gēng)张,但无论南曲或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C.众多大牌导演在蜇伏了一年以后,在市场的召.(zhào)唤下纷纷“出山”争霸天下,使得今年的华语片市场格外热闹;影片.(piān)各具特色,不会混淆。
D.这是一幅饱蘸.(zhàn)着大师才情的作品,无论谁见到,都会感到运筹帷幄的豪迈席卷而来,可以说它至今依然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翘.(qiào)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
[甲]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既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乙]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涵,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都俨然一粒尘埃。
[丙]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几近B.芸芸众生C.包涵D.俨然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摩拜单车因为通过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半小时仅收取1元人民币,押金也随时可以退,所以用户们认为租用它方便实惠。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6a5f419e8b8f67c1cb95a.png)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神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楷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8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8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b8841010661ed9ad51f3b8.png)
九江一中2018年暑假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人:曹颖审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苏轼的故乡观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浙江省2019届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2019届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295f23bed5b9f3f90f1c53.png)
浙江省2019届高三8月联考语文(A卷)―、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戏骨联袂(mèi)出演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得网友一片喝彩;“小鲜肉”担纲讲述“洗髄(suǐ)改命”的故亊《择天记》,被胜赞“充满正能量”。
B.“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使这片原来静寂的土地一下子喧腾起来,投资客像打了鸡血似(sì)的从各地赶来;网络上羡慕嫉(jí)妒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
C.“媚雅”一词,大意是大众受到某些蛊(gǔ)惑或误导,为彰(zhān g)显自已的品位,一味追求高雅格调的行为,它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揭示了社会上的某种浮浅心理。
D.“勇士队”一路高歌猛进,以几近不败的战绩荣膺(yīn)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总冠军,这让其拥趸(dǔn)兴奋不已,但也引发了许多人对“巨星抱团”现象的质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甲】只有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亘古不变的洧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经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雪泥鸿爪的思考。
【乙】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无边无际地蔓延,【丙】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昭示B.经过C.雪泥鸿爪D.蔓延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记者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多来,并未严格执行,群众对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和快递员怕麻烦、不过问是“实名制”遇冷的重要因素。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榆社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392add6b31126edb6f1a107e.png)
绝密★启用前高三语文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口述史料最广为人知的价值,就是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
文字史料,包括官方文献和民间文书,历来是史家研究历史的主要凭据,但毕竟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文献记载或语焉不详,甚至付诸阙如,也有些只是一面之词,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而且由于种种社会变迁和历史动乱,导致大量档案文献的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
当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所做的口述在这方面的作用尤著。
口述历史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它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这是由口述史的性质决定的。
首先是口述史“自下而上”的角度。
口述史学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让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近年来口述历史更进一步,不仅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行为,而且还把他们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研究的主题。
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
其次是口述史特有的“个人性”。
就口述作为史料的价值而言,这一点甚至比第一点更重要。
口述史是最具“个人性”的一种呈现方式。
口述史以记录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为主,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这里所说的“个人”,可以是大人物,是名人,同样也可以是处于边缘的小人物。
届高三语文8月联考试卷
![届高三语文8月联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f1b260a2844769eae109ed15.png)
2019届高三语文8月联考试卷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语文科目命题学校:潮阳一中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466bcdf8c75fbfc77db278.png)
绝密★启用前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
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
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
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
2019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9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2e0c1a87c24028915fc3c9.png)
2019届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文化是我国古文化的重要一支。
它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术、神话的沃土中发展起来的一支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原始楚文化以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及神巫性、浪漫性的总体特征,不断对文学加以渗透,形成了南楚文学的独特风格,为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处尚未开发的荒僻的江汉之滨的楚民族,其创业的历史是十分艰苦的。
他们的先祖经历了举步维艰的创业艰辛,又长期遭受中原诸夏的歧视和侵伐,甚至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还称其为“南蛮駚舌之人”,把它划在中国之外。
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就导致了楚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定向趋势:一是“僻陋在夷”的屈辱感,一是别于中原诸夏的独立感。
前者激发了楚民族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后者促使他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走自己的路,从不把自己与中原诸夏混同起来。
基于以上两点,形成了楚文化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在屈原和庄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在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宗国感情,对理想与美政的深情呼唤和九死不悔的韧性追求,以及他那峻洁纯美、砥踢不懈、傲岸不屈的人格,正是楚文化这一精神的完美写照和突出显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把代表楚文化的屈原作品和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加以比较,准确地指出了屈原作品与《诗经》的差异,并对其“异乎经典”表示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8月)语文科目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B. 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叛炊烟胡宗波“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
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
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
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
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
我心里只有炊烟。
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
炊烟有灵性。
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
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
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
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
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
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
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
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
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
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
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
“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
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
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
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
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
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
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
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5.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6分)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
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
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材料二: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
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
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
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