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意义与深度翻译《锦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a Baidu bibliotek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图式理论运用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 俊
[摘 要]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本文通过讨论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旨在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探索。 [关键词]图式理论 听力教学 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
加强听力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语言技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听 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要求,也有助于促进说、 读、写、译等相关语言能力的巩固提高。在听力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 分了解影响听力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从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帮 助广大学习者提高听力水平。
一、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 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首先,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 是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传达语言信息的。对声音信息 的反应接受不一样, 结果也就不一样。其次,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内容, 是 提高听力水平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作为基础, 任何语言技能的培 养, 都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第三,语法知识则包括句子结构和语感的 养成。美国学者 Rivers 的观点认为“:语法对听力而言是最基本的”。 2.背景知识储备。个人的知识面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能力。社会 知识的范畴很广, 主要分为社会历史性知识和科技知识; 既包括一般常 识, 也有专门化的知识。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英美文化即是其重要的背 景知识,亟需掌握。 3.母语影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惯于运用母语的 知识去理解信息, 存在通过英语—— —母语互译达到理解的过程, 而不能 直接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来接受所听到的信息, 这一过程将严重影响语 言学习, 影响听力反应的速度,从而造成听力的瓶颈效应。 二、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 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 理论模式, 于 1781 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 提出。1932 年, 德国心理 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e) 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 组织, 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20 世纪 30 年代 初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F. C. Barlette 在其著作《记忆》(Remembering) 中提 出:所谓“图式”,是过去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 是大脑对过去经验 的反映和积极组织, 通过图式记忆,被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 用的同时, 也把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图式中每个组成成分构 成一个空档(slot), 当图式的空档被学习者所接受的具体信息填充时, 图 式便实现了(周相利, 2002)。 由此可见,图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 是储存于我们记忆中用于表达 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根据已知信息、个人经验 对新信息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的思维过程。同时这一过程 也是理解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经验、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 一个处于不断更新、积累的动态过程。 三、图式类型及其应用 英语听说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 是听话者与 说话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 当听话者的知识背景与所听到的新信息 相互作用时,已有信息与新信息之间将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听话人通过 语篇这一媒介与说话者相互交流时, 作为储存于大脑中的抽象的知识 结构空档(slot) , 被具体的信息所填充, 就形成了图式。同样,当人们处理
The sad zither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rain evokes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a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 lost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浅谈动态意义识解与安东尼·阿皮亚的深度翻译理论
—— —以分析《锦瑟》英译为例
辽宁师范大学 张琳琳
[摘 要]安东尼·阿皮亚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时最好给文本加上大量的注释,但是这种翻译方式在诗歌翻译中有很大的 局限性。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动态意义识解来完善深度翻译理论,并以《锦瑟》的两个英译本分析为例,分析动态意义识解在 深度理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动态意义识解 深度翻译 注释 语境化解释 核心义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很著名的用典诗,八句话中四句用典。就因为多
— 552 —
用典故,这首诗的主题很晦涩难懂,但是它晦涩的主题并不影响诗歌的 整体美感。如若拆开来逐字逐句地理解,这种美感会被破坏。读者可以 借助对典故的注释,通过诗歌的整体美感去理解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怀。 我们用动态意义识解和深度翻译理论去对比分析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许渊冲先生和即是传教士也是当代著名汉学家的泰南(John. A. Turner) 的两个译本:
外部信息时, 也需要调用已有的图式, 并依据相关的图式吸收来自于外 部的新的信息。Cook(1994)指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 即人脑 长期记忆中对世界的认识。因而,对于听话者来说, 对新信息的处理一 般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自下而上”(bottom - up )。这一过程是利用字、 词、句进行解码, 它能使读者敏感地寻找、挑选和组织头脑中所缺少的 新信息。其二是“自上而下”(up - down)。这一过程是利用背景知识进行 观测和判定, 它使读者的头脑调集现存知识并对其所阅读的内容做出 预测, 再把现存知识和新进的信息加以比较验证, 从而采取肯定、否定 或修正等调整加工的办法来完成对所听内容的理解。
(许译) Jeweled Zither Vain are the jeweled zither’s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 each stop, bears vanished things. 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 dreaming; The king that signed to his soul into a bird; Tears that are pearls, in ocean moonlight streaming; Jade mists the sun distils from Sapphire Sward; Why need their memory to recall today?—— — A day was their, which is passed away.
一、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非裔文化研究中心的安东尼·阿皮亚(Anthony Appiah)从政治文化角度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他在《深 度翻译》一文中提出:翻译文本中最好添加大量的注释,以便将翻译文 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让读者更好地从原文化的角度理解 文本。他主要是针对用英语对非洲口语文化进行传播造成的原文化缺 失而提出此理论的,所以它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翻译文本中使用 注释是必要的,它可以对某些文化性很强的词语进行解释,但是大量的 注释,尤其在诗歌翻译中,只会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注释和个别 的词语上,影响了对诗歌的整体欣赏。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动 态识解来完善深度翻译理论的这种局限,并将其应用到唐诗英译中去。 二、动态意义识解 动态意义识解是由 Allan·Cruse 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词语本身没 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其意义是在实际运用中围绕其相对稳定的核心义, 通过不同的心理加工而形成的。词语意义并不是在词典中列举的,而是 在使用的实际场景中在线建构出的。这种观点认为意义是我们利用语 言和非语言知识、语境信息对话语进行识解的结果。这其中还包含四个 概念: 核 心 义(purport)是 指 词 语 的 概 念 意 义 ,是 一 种 相 对 稳 定 的 意 义 。 “在线”建构语义时要围绕词语的核心义才能建构出词语在语境中的意 义。 语境化解释(contextualized interpretation)是指词语本身只有相对稳 定的核心义,而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才能得 到生动的阐释。 限制因素(constraints)是指人的认知能力、以往经验、语境和文化背 景。 识解(construal)是指通过核心义进行语境化解释的过程。 三、用动态意义识解完善深度翻译理论 阿皮亚认为翻译的最好之作是将原语所有隐含的文化信息都用注 解或术语表进行解释。这种观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是将词语的 基体和侧面同时展现在文本中,即注释就是译文读者勾画词语侧面的 基体。但是此种做法还是会受到原文本的限制。尤其是诗歌翻译,如果 依赖注释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影响译本的质量,妨碍读者完整连贯 地欣赏。但是如果不用注解,当遇到一些典故时,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 那怎么办呢?深度翻译理论的中心意图还是要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 环境中,用文化背景解释作品。而根据动态意义识解,词意是在一系列 限制的作用下根据具体语境而建构起来的。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对基体 理论的一种挑战,认为勾画词语的基体是不固定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 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语境进行“在线”识解。因此,与其用注释充当 文化基体,不如直接用文本充当文化基体,当遇到个别文化性很强的词 语时,在这样的文本基体上,省去不相关的侧面,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 境进行“在线”勾画。当然,这提高了对译者的要求。译者必须既要忠实 于原著,即要在译诗中体现原著的情感和意象;又要发挥主体创造性, 不考虑注释,而是用鲜活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译文读者能够 和原作者产生共鸣。 四、动态意义识解和深度翻译理论在《锦瑟》英译的分析中的应用
(泰南译) 这两首译诗都没有任何注释,这是其中稍有欠缺的地方。根据深度 翻译理论,读者要有一定的语境才能从原文化的角度理解译作。而且动 态意义识解也要求要有一定的语境进行识解,所以如果能把诗中包含 的典故也进行翻译给出注释,加上诗歌整体的美感,可以给动态意义识 解提供一个导向。 从题目来看许译的 the sad zither 奠定了全诗的悲伤基调,只要通过 sad 这个词的核心义,读者就可以对全诗有一个情感上的认知。而泰南 译的 jeweled zither 是从外观上描述了乐器的珠光宝气,让读者有一种 很华丽的视觉认知。再看内容,第一句许渊冲将“华年”译为 vanished springs,“春天”在这里显然不再是其核心义,而是通过其核心意进行语 境化解释,在这里指美好的年华,诗人的青春,也指爱情,逝去的爱情是 凄美的;相比泰南译的 things,“春天”这个意象继 sad 之后让读者在悲 哀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无奈。后面的四句都是有典故的,在这里可以着重 比较。 下一句许渊冲的处理是将人物去掉,直接对事件进行描述。这样 即使不了解典故,译文读者也可以理解,打破了译文读者在文化上的限 制因素。Dim 一词的核心意是“朦胧的”,在这样的语境下即使有文化差 异,也可以感受到“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的朦胧虚幻的美 感;下半句 pour out 围绕其核心意所形成的语境也表现出倾心托付的意 思。相比之下,泰南的直译在情感传达上相对薄弱了一点,读者欣赏时 可能会因为不了解典故这样的限制因素而不知诗人所云。第三句许渊 冲依据典故用了 mermaid,提起人鱼,恐怕中外读者都会想到安徒生童 话《海的女儿》,依据典故人鱼相当于中国传说中的鲛,引用这样的意象 可以激起译文读者对童话故事的悲伤凄美的感受,并用这种感受对词 句进行识解。而在这一句中,泰南没有译出人鱼或鲛,这让译文读者在 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下一句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和译者对诗歌主题的理解都由此句表现出来。 (下转第 55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