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
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中国的山水诗不是李白始创,而自李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峰。
李白在仕途失意,遭贬而投荒之年,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追求乐天适性,写下了大量“我与景浑”、“神与物游”的山水诗。
在诗人的笔下,山水是恬静的化身,是悲情的象征,是激情的载体,是诗人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李白山水诗追求的是一种飘逸、豪放、雄浑的审美情趣,更兼备了清隽与雄奇的审美意蕴。
他赋予了中国山水诗与中国广袤雄丽的土地山川的总体分量差可相称的大模样、大气魄、大境界
关键字:李白山水诗独特风格豪气浪漫主义
正文:
一.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其大量的诗作中,描写祖国山河的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些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李白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
当然,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山水诗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与理想,却又与这些诗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
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李白的一生游历范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
凉景色;西游华山,留下“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李白的山水诗中,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是用作表现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
对于山水而言,与其说李白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发现了美,毋宁说李白在山水中的神游中发现了自身。
李白的山水诗,也是李白自己,与是山水融为一体。
二.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明朗清新,意境开阔,返朴归真。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返朴归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再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的碧水;《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花木;《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以及写江上风光和泛舟愉悦的《荆门浮舟望蜀江》;写洞庭湖开阔明净、意境极美的《陪族叔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以峨眉山月贯穿全篇,有映带生辉之妙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明朗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
(二)·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和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
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
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
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
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
明杨曾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充溢李白山水诗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的个性、豪气的必然反映。
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代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
它如《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等,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它们都给人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对于山水风景诗的发展有所贡献”。
(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豪迈奔放
李白笔下的山水形象常具有飘逸飞动之势,主要表现阳刚之美,或者说崇高之美,特别善于描写雄、壮、险、奇、旷之美景。
高大挺拔,峥嵘崔嵬的大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万里,意象无不阔大、飘逸、充满动感,李白的山水诗就是以气势取胜,充分地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让人感到有一种冲决束缚、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热情。
如他笔下的《望庐山瀑布》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浪漫夸张的
手法写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新奇无比的山水画卷。
“银河落九天”的奇喻,极写瀑布之高,“飞流”、“直下”、“落九天”刻画出瀑布的动态美。
苏轼以“古来惟有谪仙词”的美誉来高度称赞此诗为瀑布诗之冠。
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山水诗中,似乎可以看出李白那豪迈放浪、遗世独立的个性,流露于他的笔端,便有了那样气魄宏大,无拘无束的诗作。
而他所取材的歌咏对象也有的很多是雄大壮阔的,有的在壮美之中又包含着奇、险、旷,自然山水的各种美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存在的,如巴山蜀水的壮美和雄奇险峻的《蜀道难》诗中一咏三叹,把蜀道之险、奇、雄、壮,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写的天姥山,自然山水的“壮”表现为大与力的结合,不仅形体巨大,而且力量强大,使人惊讶、敬畏。
既有奥,也有旷,更有雄和壮。
这些对山水雄丽奇险的描写,让人读罢,感受到一种气魄宏大,雄大壮阔的境界,也感受到诗人豪放自由,热情乐观的气质。
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那蔑视权贵、狂傲不羁的性格才得到表现,淀积于胸中的政治理想遭到挫折的幽愤才得以宣泄。
李白山水诗,可以说是用自己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
三·李白山水诗的“承前继后”
李白山水诗还深受“两谢”的影响,诗人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继承了“两谢”(谢灵运、谢眺)清新的风格,甚至在自己的诗歌中直接引用了他们的诗句,如“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澄江静如练”。
他在继承两谢开创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放弃了两谢的精雕细刻,运用夸张、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加以积极创新,在语言上形成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独特语言风格,把山水诗的创作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
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他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功力,山水之美与他的"赏心"瞬间碰撞,往往产生充满了艺术生命力的佳篇名句,彪炳后世。
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掉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2.《太白诗传》张厚余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3.《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
4.《李白和他的诗歌》胥树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版
5.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