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医学资料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目录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要点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未来展望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 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 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 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 现象。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溶血性黄疸或光疗无效的患儿,可 采用换血疗法,以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
0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早发现 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新 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
孕期和哺乳期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 起新生儿黄疸的药物,如抗生素、维 生素K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新生儿黄 疸诊疗水平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排查引起黄疸的 病因,如溶血、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疗效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血清 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等。
诊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可采用不同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
光疗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
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包括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测定、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判断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制儿科-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核黄疸),严重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 后遗症: 病理表现 发生机制 临床分期 影像学改变
病理表现
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均有胆红素浸润,不同部位病变轻重不一,脑基底核等处最明显
病变部位的选择性可能与神经细胞酶系统的成熟度有关 UCB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对生理上最活跃的神经细胞影响最大 镜下病理变化以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和苍白明显 UCB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作用,使能量产生受抑
胆红素生成过多
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压积>65% 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IDM等
红细胞增多症
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血管外溶血
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
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肠肝循环增加 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胎粪排泄延迟→胆红素吸收↑ 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UCB生成↑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型(ABO和Rh系统) 红细胞脆性实验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的主要依据 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血浆蛋白和凝血酶原
实验室检查
诊断步骤
正常或降低
总胆红素
红细胞形态异常、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病、药物性溶血、感染、DIC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件
其他疾病引起的黄疸。
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 状。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或 白蛋白等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采取换血疗法、纠正酸中毒等 措施。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确保孕期健康,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等 引起黄疸的疾病。
儿科学新生儿黄疸ppt课 件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预防 • 新生儿黄疸的案例分析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 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 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够的液体和营养。
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 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避免感染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 燥,避免脐部感染,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早期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刺激 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
合理饮食
孕妇在孕期和哺乳期应合理饮 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量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同时注 意保暖和卫生。
健康宣教
向家长宣传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对黄疸的认知和警惕性, 及时发现并治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
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1],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们50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视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4、5]。
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素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随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重要性。
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2)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Tc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容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04年指南中制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
新生儿黄疸要点重点讲义资料
新生儿黄疸分类新生儿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
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
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那么,怎么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02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
肝功能检查
血常规检查
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检测 血清中胆红素的浓度, 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
检查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排除肝炎等疾病引起的
黄疸。
检测红细胞、白细胞等 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
染、贫血等问题。
其他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 要进行其他相关实验室 检查,如凝血功能、甲
新型治疗技术与方法
蓝光疗法改进
新型蓝光治疗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副作用,使治疗过程更加安 全有效。
药物治疗方法的改进
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研究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给药途径,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 负担。
病因与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黄疸的病因
通过深入研究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黄疸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 案。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多样,包括新 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疾病、新 生儿溶血、母乳性黄疸等。
病理生理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 代谢能力有限,易导致高胆红素 血症;同时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 完全建立,影响胆红素的排泄。
临床表现与评估
临床表现
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粪便色变浅等。
评估
通过观察黄疸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 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的原理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皮肤下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降低黄疸水 平。
光照疗法的注意事项
光照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宝宝的眼睛和生殖器,避免长时间照射造成 损伤。同时,应定期监测宝宝的黄疸水平,以评估治疗效果。
儿科黄疸儿童的诊疗常规
儿科黄疸儿童的诊疗常规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TB)为1.7~17.1μmol/L(0.1~1mg/dl),其中80%为未结合(即间接)胆红素(UCB)。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病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具体分类如下(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伯氨喹、蛇毒、毒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引起的溶血。
2.肝细胞性黄疸各种使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胆汁淤积或肝外性胆汁淤积。
肝内性胆汁淤积又可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前者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
后者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如氯丙嗪、甲睾酮和口服避孕药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肝外性胆汁淤积可由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所引起。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1)日尔贝综合征:系由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这类病人除黄疸外症状不多,肝功能也正常。
(2)杜宾约翰逊综合征:系由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某些阴离子(如靛青绿、X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发生的黄疸。
(3)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系由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出现黄疸,本病由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甚高,故可产生胆红素脑病,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新生儿黄疸诊疗规范
新生儿黄疸诊疗规范新生儿黄疸:系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的巩膜及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85μmo/l 时,皮肤、粘膜黄染,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指血中胆红素水平高,达到或超过正常值,需光疗干预,为实验室诊断名称。
诊断时考虑胎龄和日龄。
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生后为动态变化过程,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及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对于胎龄≥35W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AP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图1)。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分度】重度:TSB﹥20mg/dl,极重度:TSB﹥25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TSB﹥30mg/dl。
【诊断要点】1.病史(包括母亲孕、产史及孕期并发症、孕期用药),各种围产因素(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产时用药、出生时有无窒息),感染因素,父母血型、籍贯及家族史。
2.生后喂养方式、喂养量,呕吐情况、生理性体重下降情况。
黄疸出现时间,进展情况;胎便排出的情况和胎便排完的时间、尿量。
3.体格检查:(1)黄疸程度:轻度:巩膜和面部黄,胆红素水平约6~8mg/dl;中度:黄染达躯干,胆红素水平约8~10mg/dl;重度:黄染达下肢,胆红素水平约10~12mg/dl;全身黄染时胆红素水平约12~15mg/dl;黄染达手足心时胆红素水平大于15mg/dl。
(2)有无头颅血肿或内脏出血,皮肤、脐带有无感染灶,肝脾有无肿大,有无水肿。
(3)重症黄疸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网积红细胞计数、Coomb's试验、新生儿溶血三项、血培养、甲功五项、肝功能、优生优育四项、G-6-PD酶活性测定,监测经皮胆红素水平了解黄疸进展,必要时上级医院查串联质谱。
5.影像学检查:颅腔彩超、腹部彩超可了解有无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发生胆红素脑病时头颅MRI:T1W1可见双侧基底节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
最新儿科学之新生儿黄疸 PPT课件精品课件
医学课件
15
五、病理性黄疸病因和鉴别
根据病理性黄疸发病原因分为: 1.胆红素生成过多:红细胞破坏↑和肠肝循环
使未结合胆红素↑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
红素的能力↓,使未结合胆红素↑ 3.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
或胆道阻塞,使结合胆红素↑,如肝 细胞功能受损,可引起两者均↑
医学课件22医学课件23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黄疸总胆红素病史体检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改良coombs试验阳性rhabo及其他血型不合阴性间接胆红素rbc压积直接胆红素细菌或torch感染肝炎半乳糖血症抗胰蛋白酶缺乏酪氨酸血症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医学课件24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步骤改良的coombs试验阴性间接胆红素升高红细胞压积正常或降低升高感染母胎胎胎输血sgalga脐带延迟结扎rbc形态ret异常正常窒息感染头颅血肿母乳性甲低肠闭锁幽门狭窄gilbert综合征等红细胞形态异常酶缺乏血红蛋白病药物性溶血感染dic医学课件25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diseasenewbornhdn是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医学课件
27
新生儿Rh溶血
1.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D、E、C、c、e、d 其中d未测出,只是推测,抗原性强弱不一。 2.缺少Rh血型系统中任何一种抗原者均称为Rh 阴性,都有可能发生Rh溶血;反之均称阳性。 3.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因自然界没有 Rh血型物质,只能人红细胞Rh抗原刺激产生抗体
因母子血型不合,母血中有对抗胎儿红细 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 RBC上的抗原相结合而引起抗溶血。
医学课件
25
儿科学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诊疗护理课件
喂养指导
01
02
03
04
鼓励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以 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
求。
对于母乳不足的情况,可以适 当添加配方奶,保证新生儿摄
入足够的液体和养分。
注意观察新生儿吸吮和吞咽情 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注意喂养姿势,避免新生儿吸 入空气,导致腹胀和消化不良
。
病情观察与监测
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及 程度,记录相关信息。
02
新生儿黄疸诊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辅助治 疗方法,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减
轻病情。
常用的药物包括肝酶诱导剂(如 苯巴比妥)、白蛋白和免疫球蛋 白等,以促进胆红素代谢和降低
血中胆红素水平。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家长不可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方
式。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使皮 肤下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易于排出体外。
分类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一周左右自行 消退;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需要治疗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新 生儿溶血、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 症等感染性疾病,以及先天性胆道闭 锁、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等。
发病机制
总结词
病理性黄疸需及时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治据医生的建议而定,家长切勿自行判 断或盲目治疗。
问题三:新生儿黄疸如何护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保持充足水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新生儿黄疸期间应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室内 温度和湿度,避免新生儿着凉或过热。
儿科新生儿黄疸的诊疗常规
儿科新生儿黄疸的诊疗常规一、生理性黄疸【概述】生理性黄疸多见于生后1周内,系由于新生儿特定的生理特点引起,对机体不产生严重危害,常于2~4周内自行消退。
【诊断依据】1.无特殊引起胆红素升高的病理因素存在。
2.出现时间:生后2~3d,于4~5d达到高峰,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生后4周。
3.以前以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肛mol/L(12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μmol/L(15mg/dl)为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近年发现生理性黄疸与多种因素(如喂养、种族等)有关,出现时间可早在24h内,最高水平可达15mmol/L,故认为应更新生理性黄疸的概念,新的标准正在制定中。
4.患儿除皮肤黄疸外,一般状态佳,反应良好,进乳正常【治疗】1.不需特殊治疗,适当提早喂养,促进胎便及早排出。
2.对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可适当采用光疗。
二、新生儿溶血病【概述】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以Rh血型系统及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为主。
本病的特点是在生后早期即出现严重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易于发生胆红素脑病,故需引起密切注意。
【诊断依据】1.母婴血型不合(ABO,Rh血型系统多见),母亲多有流产、死胎病史。
Rh溶血病第二胎发病,ABO溶血病第一胎即可发病。
2.生后24h内出现黄疸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重者有胎儿水肿。
3.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4.血常规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常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升高,红细胞形状常为小圆形。
末梢有核红细胞增多。
5.血清学检测: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表示患儿红细胞被血型抗体致敏(Rh溶血病常为阳性,ABO 溶血病采用改良法才能获得阳性结果);抗体释放试验使患儿红细胞上致敏的抗体释放以鉴定其类型,可作为确证试验;检测血清中游离血型抗体类型可辅助诊断并初步估计溶血的程度。
【治疗】1.光疗:首选蓝光,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可间断光疗或持续照射24~72h,光疗期间注意增加25%~30%的液体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关于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 的区别
核黄疸最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 经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染的情形。
在临床上核黄疸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常混为 一谈。2019年指南中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和保持 文献分析时的一致性,对核黄疸和胆红素脑病概 念作了相应界定。
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 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 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 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 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 庭造成极大危害。
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 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 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 向。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界定是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 措施的关键。
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仅有个体差 异,也与种族、地区、遗传、性别、喂养方式有关,故一直 难以制定一个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 分界点。
传统的生理性诊断标准是临床特点加上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UCB)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即UCB足月儿不超过 205.2μmol/L(15mg/dl)。国内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暂定为胆红素值足月儿不超过220.6μmol/L(12.9mg/dl),早 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沿用的北美曾使用的老 的标准。
7)在出院前,应该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 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
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 儿黄疸知识宣教;
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 合适的随访;
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 疗;
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
2019年指南中制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新生儿 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
六、黄疸实验室检查选择
提出了一 些推荐意见。详见表1。
七、出院前危险因素的评估和随访
大量研究表明,对于黄疸危害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随访措施,是造成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的重要 原因。
本指南依据Bhutani 对2840名胎龄36周及以 上、体重2000g以上,或胎龄35周以上、体 重2500g以上的新生儿依据不同出生时龄胆
红素水平所绘制危险分区图,将新生儿胆
红素水平分为高危、高中危、低中危、低 危四个区(见图2),其中>95百分位为高
危区,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 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母乳喂养不足伴随的热卡摄入不足和脱水 可以增加黄疸的严重程度。
增加喂哺的频率可以减少严重高胆红素血 症的发生率。
临床医生的建议对于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 率意义重大。
指南反对对于没有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患 儿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认为对于黄疸 的消退毫无益处。
五、关于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的界定
急性胆红素脑病主要指生后一周内胆红素神经毒 性引起的症状,而核黄疸则特指胆红素毒性引起 的慢性和永久性损害。
四、 关于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 之一,一些专家认为黄疸时应终止母乳喂 养。
本指南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否定。认为对于 健康的足月儿或接近足月儿,应该鼓励和 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在生后前几天内, 临床医生应该鼓励母亲每天喂哺孩子至少812次。
首先,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 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 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
第二,新生儿生后血脑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 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 重越低,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 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
所以,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疸的 干预标准。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标准应为随胎龄、 日龄和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表明国 内在对生理和病理性黄疸的认识方面已与国外同 步。
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 新审视和修订,2019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 上胎龄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
该指南强调了成功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 间、黄疸高危因素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 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预的流程图 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素水平 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 鉴。
理方案; 3)生后24小时内测量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
(TSB)水平或经皮胆红素(TcB)水平; 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疸程度容易出现误差,
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 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胆红素水平;
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早 产儿,容易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应该 予以更严密的监测;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资料显示,割裂患儿出生时 间和健康状态,单纯沿用胆红素不超过205~ 255μmol/L作为新生儿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区 分标准已不适用。
在AAP1994年指南中已经摈弃了这一标准。
我国2019年新生儿黄疸推荐干预方案中也提出: 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 态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 新生儿黄疸干预指南,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 开的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 制订了我国的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 预防的,但从人们50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 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 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 生[3]。
一、 指南的关键部分
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 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危 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 的随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重 要性。
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 2)建立鉴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