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何去何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何去何从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家对其选择是不一样的,从而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教师考试中特别爱好考选择题,一方面考察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另一方面考察其理论的代表人物。需要考生在备考的时候,着重把握后者。

在历史发展线上,在刚开始,大家都会从“神的旨意”引出教育目的。比如说夸美纽斯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是上帝造的,而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要他主宰万物。所以,人就应该通晓万物,具有广泛的知识。这种从宗教引申出来的理论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目前,争论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该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即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

1.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1)教育目的的制定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卢梭认为,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就个人的目的。在他看来,如果培养一个人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的培养的话,那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在抹杀人的个性。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有人说社会是铸模,个人是其所要铸造的金子,金子的价值远远高于铸模。因此,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这里,卢梭就认为,凡是在造物主手中出来的东西就是好的,一转移到人手里就变坏了,因此,必须把儿童从社会的影响下挽救出来。所以,在大家都熟悉的《爱弥儿》书中可以看到网址:/

爱弥儿的生长环境就是在远离社会的存粹自然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然人。

2.社会本位论

在19世纪后期的一批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德国的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德国的凯兴斯泰纳等人就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该理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依赖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就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承认;“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那托尔普说:“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如德国教育

家凯兴斯泰纳就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教育结果或效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就无法对教育的结果作出衡量。

以上两个理论观点都具有片面性,所以,在西方教育史上,就有人试图将个人与社会两者进行兼顾与协调。比如杜威,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过程。教育过程和目的就应该“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为此,杜威一方面倡导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中心”,并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

网址:/

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满足社会需要的发展,又要满足个人需要。对此,这一学说成为了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中公讲师解析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