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美感 审美心理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审美心理描述(美感)

美感的本质: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他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联系,是直接性的当下的经验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这是主客二分,其特征为: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二种把人与万物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澄明,是天人合一,其特点为:内在性,费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

(一)美感的心理过程

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结果。美感的心理过程,就是对这个动态的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准备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是关键环节,伴随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审美态度开始形成。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阶段,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最后阶段是效应阶段,它是美感心理活动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感心理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作出审美判断,进行审美反思。

1、准备阶段

审美注意意味着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是美感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注意的本义是指全部意识集中于某一点。科学创造、逻辑思维活动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既然这样,审美注意与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有何区别呢?首先,审美注意必须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其它注意则未必要有客观物象出现,头脑中的某个意象或者关系也可引起注意。审美注意中,审美主体是被客体的形式结构所吸引,是由客体形式结构所引起对客体形式结构的注意,是对如色彩、形状、线条、平衡、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充分感受和分享,并投入主体的情感、想象、愿望、期待等。而其它注意更多的则与确定的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关注更多的则是客体的意义、类别或者问题,逻辑推理性强。正是审美注意这种对形式的关注,造成了日常意

识中断,为美感心理活动产生奠定了基础。康定斯基曾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到:“一天,暮色降临,我画完一幅写生画后,带着画箱回到家里-----突然,我看见房间里有一幅难以描述的图画,这幅画充满着一种内在的光芒。起初我有些迟疑,随后,我疾速地朝这幅神秘的图画走去——除了形式和色彩之外,别的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而它的内容,则是无法理解的。但我还是立刻明白过来了,这是一幅我自己作的画,它歪斜地靠在墙边上。第二天我试图在日光下重新获得昨天的那种效果,但是没有完全成功。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辨认画中的内容,而那种朦胧的美丽之感却不复存在了。我豁然明白了,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转引自《康定斯基·文论与作品》译者前言,查立译、滕守尧校)康定斯基的这段话很清楚地揭示了审美注意特点,如果欣赏者的注意力由画中的形式结构转向内容,美感心理活动难以开始。

与审美注意相伴随,主体对即将到来的美感活动就会产生一种希冀和期待,这种与审美注意相伴随的希冀和期待,我们称之为审美期待。与审美注意的非功利性一样,这种希冀和期待也是非功利的,是一种精神上对美的渴求和向往。它会让主体产生朦胧的兴奋、激动的情绪,成为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力。英伽登是这样描述审美期待的,“充满了活力”的情绪,寻求满足的急切欲望。“在我们为一种特质所骚扰,所激动,然而又未曾与他产生直接的和直觉的交流,因而也未能为之倾倒时就会产生。”

审美注意造成日常意识的中断,使审美主体将审美客体形式结构作为观照的主要客体,这标志着主体已摆脱了世俗功利性,开始以审美的态度观照客体。与之相伴随的审美期待,又驱动着主体美感活动进行。这二者结合为美感活动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主体阶段。在这一阶段,审美知觉是审美实现的第一步,它与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领悟等审美心理要素和谐运动、相互渗透,使美感活动达到高潮。

(1)审美感知

审美注意、审美期待只是为美感活动提供了可能,审美感知才是美感心理活动实现的第一步,是美感心理过程的重要环节。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就十分重视审美知觉,在他看来,一件艺术作品只有通过审美知觉进行感知,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作品。因为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遇时,审美客体以其独特的形式特征刺激着我们的知觉,吸引着知觉在充分感受和体验客体外观形式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归纳,建立起一个关于客体的整体的审美形象。滕守尧

先生说:“由于首次发现某种新图式的好奇心,由于客体从形式上造成的强有力的刺激,感官便全力集中于对眼前客体的知觉,并通过知觉本身的组织能力,发现它的‘完形’,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眼前客体在此时此地之整体形象的独特经验。”(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第81页)所谓审美知觉,就是审美主对审美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归纳的整体把握活动。比如,对于一朵梅花,审美知觉总是在充分感受其外在感性形象诸如颜色、形状等感性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感性属性、特征加以综合归纳,形成一个关于梅花的整体形象,使梅花自身特点突显出来,为美感活动的继续进行打下基础。因此,审美知觉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完整性。在美感活动中,审美知觉建立起的是关于客体的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眼耳口鼻等审美感官所获得的快感的总和,不是对各部分简单叠加所形成的形象,而是知觉在瞬间对客观物象整体形象的把握。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在把握客体时,就是把客体当作一个整体,从完形上来加以把握的。他说:“视知觉不可能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活动过程,相反,视知觉从一开始把握的材料,就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会,P53)在他看来,一个幼儿在能够把一只狗与另一只狗区别开来之前,就已经能够把握完形特征了。他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的结构,就永远不能创造和欣赏作品。所以欣赏艺术品时,首先就是审美知学对艺术品的整体把握。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决不能将每句诗孤立起来分别感受,因为春雨之美就建立在审美知觉对春雨整体感受的基础之上。听音乐时,如果我们知觉的只是一个个单纯的声音或孤立的音符,就无法把握由音调、旋律、节奏等形式美因素结构组织起来的音乐的整体美,也更难以把握音乐的完整性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欣赏绘画,并不是仅仅把形体、色彩等形式因素简单组合,而是要通过审美知觉去感受用色彩和形体等形式美因素所建构起来的整体画面,以把握艺术家所表现的内蕴,真正获得美感。

②主动性、选择性。审美知觉对客体的感知与体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去知觉。阿恩海姆说:“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第页)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图,总是从自身人格、情感、心境出发在客观物象中主动选择审美感知的客体,并将心境、情感等渗透到客体之中,以重新建构新的形象表达主观意图。对于同一审美客体,由于各人审美知觉的选择性的差异,往往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感受,表现的艺术形象精彩纷呈。比如,同样是夕阳,李商隐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则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又如,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