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分子荧光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0/F=1+Ksv[Q]
F0未加淬灭剂的荧光强度; F加入淬灭剂的荧光强度; Ksv淬灭常数 [Q]淬灭剂浓度
激发光谱不变 荧光寿命缩短:τ0/τ = F0/F 温度升高,加剧
38
(a)能量转移猝灭
M* + Q → M + Q*
– 辐射能量转移 – 非非辐射能量转移 – 分子子内的能量转移
(b)电荷转移
34
2. pH值
荧光物质为弱酸或弱碱时,pH值对荧光强度 有较大大影响 pH 5 – 12 苯胺分子子 荧光 pH < 5 苯胺阳离子子 无无 pH > 12 苯胺阴离子子 无无 水杨醛 –分子-强磷光,无荧光, n→π*
- 碱性-阴离子 强荧光, π→π* - 酸性-阳离子 强荧光, π→π*
它溶质分子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导致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荧光的猝灭剂:与荧光物质发生生相互作用用而而使荧光强度降
低的物质。如卤素离子子、重金金属离子子、氧分子子及硝基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等。
猝灭机制复杂, 各种可能机制
37
(1)动态猝灭
激发态分子子通过与猝灭剂分子子的碰撞作用用,以能量 转移或电荷转移的机制丧失其激发能而而返回基态 – M + hv → M* – M* → M + hv – M* + Q → Stern-Volmer 方方程:
19
Transitions between sபைடு நூலகம்ates of different multiplicities are improbable "forbidden"
20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寿命τ :分子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 激发光切断后荧光强度衰减至1/e所经历的时间
Ft = F0e
−t /τ
17
蒽的能级跃迁
18
(A)吸收光谱形状取决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 情况(即能量间隔情况)。 荧光光谱形状取决于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 一般情况下,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情 况是相同的 (B)跃迁过程中分子中原 子核的相对位置没有明显变 化(电子跃迁速率快) (Frank-Condon 原理) 假如吸收时S00--S12 之间的跃 迁机率最大(即强度最大), 那么在荧光发射时, S10—S02机率应该最大。
ϕf = τ/τ0
22
三 荧光强度
对于稀溶液(εbC<0.05)
IF = K’φ (I0-It) = 2.3K’ φI0εbC = 其中:K’为常数(有的书省略); KC
φ为荧光量子产率(注意:有的书
将 它含到K’中,应直接表示出来)
理解掌握荧光基本关系 式及各参数的基本意义。
I0为入射光强度 ε为吸光系数; b为液池厚度; K为总常数。
9
吸收、荧光和磷光的发生和比较
10
(二)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激发态的分子去活化: 1. Vn→Vo非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 vr) 10-12~10-14 s
2. Vo(S*2) → Vn (S*1)非辐射跃迁
内部能量转化(internal conversion, ic) 10-11~10-13 s
33
如8-巯基喹啉在下列四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情况
溶剂 荧光量子产率 四氯化碳 氯仿 丙酮 乙腈 2.24 5.2 21.5 38.8 390 398 405 410 0.002 0.041 0.055 0.064 介电常数 荧光峰λ/nm
• 应用用
– 估计荧光体激发时偶极距变化程度 – 极性探针
5
(三)特点
Ø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达10-10 g/ml甚 至10-12g/ml,直至单分子 Ø 选择性较好 Ø 试样量小,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 Ø 可选用参数多 Ø 各种荧光参数对局部环境敏感,应用广
6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电子能级与激发过程 电子吸收能量,基态→激发态,三线态(T) ;单线态 (S)
2、共轭效应
• 共轭程度越大(如多环芳烃),荧光强 度越强; • 线性环结构者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者要 长
– 如蒽和菲,其共轭环数相同
• 蒽 --线性环结构,λem为400nm, • 菲-- “角”形结构,λem为350nm。
26
3、分子子的刚性和共平面面
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都具有强烈的荧
M* + Q → M*-Q → (M+Q-)* → M + Q + hv
39
(2)静态猝灭 (生成化合物的猝灭)
M + Q → MQ 基态配合物
• F0/F=1+K[Q]
• 关系式与动态猝灭的类似,但这里K指配合物形成常数 • 对于非1:1配合,关系式不同
激发光谱变化 荧光寿命不变 温度升高,通常猝灭程度降(因配合物稳定性降)
3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光(hν1) 照射 物质 释放 光(hν2)
Ø 荧光(fluorescence) Ø 磷光(phosphorescence)
注意荧光和磷光区别! 根据物质的荧光谱带位置及其强度进行物质鉴定 和含量测定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4
(二)历史
16世纪 ⻄西班牙牙医生生 “Lignum Nephriticum”月木木头切片片 的水水溶液中,呈现蓝色色 1845年 英国Herschel爵士士 奎宁水水 透明无无色色 阳光下表 面面显“美丽奇妙蓝色色” 1852年斯托克斯Stokes考察奎宁和绿色色素的吸收,提出 荧光发射机制 荧光波⻓长⻓长 1867年 Goppelsrider 首首次分析应用用,荧光测定铝 1928 Jette和 West 光电荧光计 1952 商品化 1950s 国内少数学者开始研究 1975 陈国珍等《荧光分析法》 (第一版1975,第二二版, 1990) (第三版,2001年,许金金钩、⺩王尊本等)
23
四、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大大共轭结构 2.分子子的刚性和共平面面 3.跃迁类型为π, π*型 4.给电子子取代基
24
1、跃迁类型
• 吸收: π→π* ;n→π*;前者ε大大2-3数量级,
跃迁寿命更短
• 发射:π*→π;π*→n;前者为主要荧光形 式,后者有利于系间窜跃,发射磷光
25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1
2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并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
钱永健 (Tsien Roger Yonchien) GFP: 一种重要的活细胞分子探针
在基因表达调控,转基因动物研 究,细胞中蛋白功能定位,迁移变 化,病原菌侵入活细胞分子过程等 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
6. Vo (T*1) → Vn(S0)
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磷光 ,10-8~10s
12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非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13
二、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emission spectrum 激发光谱
Ø 固定发射波长 Ø 类似,与吸收光 谱
发射光谱
Ø 固定激发波长 Ø 谱图形状与激 射波长无关 荧光发射光谱也简称荧光光谱 (fluorescence spectrum)
14
荧光光谱特征
1.斯托克斯位移 2.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无关 3.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成镜像关系
11
3. Vo(S*1) → Vn (So)
以辐射的形式发射光量子——荧光 10-8~10-14 s
4.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10-9~10-7 s 熄灭, 猝灭 5. Vo(S*1) → Vn (T*1) 系间窜跃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isc)
分子重态
7
乌克兰 Jablonski 图解
什么是系间窜跃?
洪特规则: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自旋平行要比自旋配 对更稳定些。
8
振动松弛 内转换 S2 S1 能 量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窜越
T1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λ1
λ2
λ ʹ′2
λ3
30
配体虽有吸收光构型,但其最低激发单重态的S1是n ,π* 型, 及缺乏刚性平面结构------不发荧光; 与金属离子配合后,配位体变为最低激发单重态的π,π*型,且 由于螯合物的形成,而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发射荧光。
31
六、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环境)
IF = 2.3K’ φI0εbC
光,因为这种结构: Ø 可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减少,即可减少能量处部转移的损失,有利于荧光的发 射; Ø 可增大分子的吸光截面,增大摩尔吸光系数,增强荧光强度。
27
例
CH2
联苯
φf = 0.2
N(CH3)2
芴 φf =1.0
SO3Na N(CH3)2
SO3Na
2-二甲氨基萘-8-磺酸盐 酸盐 萘环上的8位引入-SO3 轭,导致荧光的减弱。
1-二甲氨基萘-8-磺
f -基时,由于空间阻碍使 1位的
φf = 0.75
φ
= 0.03
NR2与萘之间的键扭转而减弱了平面构型,影响了p~π共
28
4、取代基
Ø 给电子取代基:n电子参与共轭
– 荧光强度增大,如-NH2、-OH、-OCH3等
F0 t ln = FT τ
内在寿命τ0(intrinsic lifetime)
τ
1 = K f + ∑ Ki
结构
非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1 τ0
= K f
21
环境、结构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ϕf = =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Kf K f + ∑ Ki
40
(3) 氧的熄灭作用用
O2--普遍存在的猝灭剂。 磷光: 氧的猝灭作用用强,通常观察不到溶液的室温磷 光现象。 荧光:不同的荧光物质和同一一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对氧的猝灭作用用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4)自自熄灭(浓度猝灭)
– 自自吸收 – 荧光体的聚合
41
5. 散射光的干扰
Ø 拉曼光:波长比入射光更长的拉曼光 , 对荧光测定的干扰更大 Ø 溶剂的瑞利散射光 Ø 容器表面的散射光 Ø 胶粒的散射光(丁泽尔效应)
Ø 得电子取代基
– 荧光减弱甚至熄灭,磷光增大,如-COOH、-NO2、C=O、-X等
Ø 取代基的位置
– 邻、对位取代 荧光增强 – 取代基的空间阻碍 – 立体异构 二苯乙烯,顺式-无荧光 反式-荧光强
Ø 重原子(卤素)取代 “重原子效应”
荧光减弱
磷光增强
29
– 电子自旋-轨道偶合作用加强
35
3. 温度和粘度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荧光量子产率 及强度下降:
Ø 碰撞熄灭加大 Ø 分子内能量转化作用
荧光量子产率与温度的关系 A. 罗丹明B的甘油溶液 B. 硫酸铀酰的硫酸溶液
--粘度升高,荧光信号增强
36
4. 荧光猝灭和荧光猝灭剂
荧光的猝灭(熄灭)现象:指荧光物质分子子与溶剂分子子或其
250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200 150 100 50 0 440 480 520 560 600 640
em ex
罗丹明B
680
15
Wavelength(nm)
蒽的激发光谱(虚线)和荧光光谱(实线)
1.0ppm的环己烷溶液
镜像关系
16
为什么两种光谱会互 为镜像关系呢?
五、无机化合物的荧光与结构关系
Ø 某些无机盐类的荧光
– 镧系元素,铀和类汞离子盐;在低温(液氮)下都有 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选择性,因此常用低温荧光 法进行测定。 – 线状谱
Ø 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 配位体的荧光(螯合物刚性↗) – 金属离子的荧光 π*
• d*-d f*-f π
配位体 d*(f*) d(f) 金属离子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除 了荧光物质的本身结构 及其浓度以外,环境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 温度 2. 溶剂 (氢键) 3. pH值 4. 荧光熄灭剂 5. 散射光的干扰 6. 有序介质
32
1. 溶剂
• 溶剂效应 v 一般的溶剂效应: 折射率,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加大,将使Stokes位移加大,且荧光 量子产率提高 v 特殊的溶剂效应:特殊化学作用,如氢键、 配合物 • π*→π 荧光红移(Lippert方方程式测溶剂极性) • π*→n 不明显 •
F0未加淬灭剂的荧光强度; F加入淬灭剂的荧光强度; Ksv淬灭常数 [Q]淬灭剂浓度
激发光谱不变 荧光寿命缩短:τ0/τ = F0/F 温度升高,加剧
38
(a)能量转移猝灭
M* + Q → M + Q*
– 辐射能量转移 – 非非辐射能量转移 – 分子子内的能量转移
(b)电荷转移
34
2. pH值
荧光物质为弱酸或弱碱时,pH值对荧光强度 有较大大影响 pH 5 – 12 苯胺分子子 荧光 pH < 5 苯胺阳离子子 无无 pH > 12 苯胺阴离子子 无无 水杨醛 –分子-强磷光,无荧光, n→π*
- 碱性-阴离子 强荧光, π→π* - 酸性-阳离子 强荧光, π→π*
它溶质分子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导致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荧光的猝灭剂:与荧光物质发生生相互作用用而而使荧光强度降
低的物质。如卤素离子子、重金金属离子子、氧分子子及硝基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羰基化合物等。
猝灭机制复杂, 各种可能机制
37
(1)动态猝灭
激发态分子子通过与猝灭剂分子子的碰撞作用用,以能量 转移或电荷转移的机制丧失其激发能而而返回基态 – M + hv → M* – M* → M + hv – M* + Q → Stern-Volmer 方方程:
19
Transitions between sபைடு நூலகம்ates of different multiplicities are improbable "forbidden"
20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寿命τ :分子在激发态的平均时间 激发光切断后荧光强度衰减至1/e所经历的时间
Ft = F0e
−t /τ
17
蒽的能级跃迁
18
(A)吸收光谱形状取决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 情况(即能量间隔情况)。 荧光光谱形状取决于基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情况。 一般情况下,基态和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中振动能级的分布情 况是相同的 (B)跃迁过程中分子中原 子核的相对位置没有明显变 化(电子跃迁速率快) (Frank-Condon 原理) 假如吸收时S00--S12 之间的跃 迁机率最大(即强度最大), 那么在荧光发射时, S10—S02机率应该最大。
ϕf = τ/τ0
22
三 荧光强度
对于稀溶液(εbC<0.05)
IF = K’φ (I0-It) = 2.3K’ φI0εbC = 其中:K’为常数(有的书省略); KC
φ为荧光量子产率(注意:有的书
将 它含到K’中,应直接表示出来)
理解掌握荧光基本关系 式及各参数的基本意义。
I0为入射光强度 ε为吸光系数; b为液池厚度; K为总常数。
9
吸收、荧光和磷光的发生和比较
10
(二)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激发态的分子去活化: 1. Vn→Vo非辐射跃迁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 vr) 10-12~10-14 s
2. Vo(S*2) → Vn (S*1)非辐射跃迁
内部能量转化(internal conversion, ic) 10-11~10-13 s
33
如8-巯基喹啉在下列四种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情况
溶剂 荧光量子产率 四氯化碳 氯仿 丙酮 乙腈 2.24 5.2 21.5 38.8 390 398 405 410 0.002 0.041 0.055 0.064 介电常数 荧光峰λ/nm
• 应用用
– 估计荧光体激发时偶极距变化程度 – 极性探针
5
(三)特点
Ø 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可达10-10 g/ml甚 至10-12g/ml,直至单分子 Ø 选择性较好 Ø 试样量小,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 Ø 可选用参数多 Ø 各种荧光参数对局部环境敏感,应用广
6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电子能级与激发过程 电子吸收能量,基态→激发态,三线态(T) ;单线态 (S)
2、共轭效应
• 共轭程度越大(如多环芳烃),荧光强 度越强; • 线性环结构者的荧光波长比非线性者要 长
– 如蒽和菲,其共轭环数相同
• 蒽 --线性环结构,λem为400nm, • 菲-- “角”形结构,λem为350nm。
26
3、分子子的刚性和共平面面
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都具有强烈的荧
M* + Q → M*-Q → (M+Q-)* → M + Q + hv
39
(2)静态猝灭 (生成化合物的猝灭)
M + Q → MQ 基态配合物
• F0/F=1+K[Q]
• 关系式与动态猝灭的类似,但这里K指配合物形成常数 • 对于非1:1配合,关系式不同
激发光谱变化 荧光寿命不变 温度升高,通常猝灭程度降(因配合物稳定性降)
3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光(hν1) 照射 物质 释放 光(hν2)
Ø 荧光(fluorescence) Ø 磷光(phosphorescence)
注意荧光和磷光区别! 根据物质的荧光谱带位置及其强度进行物质鉴定 和含量测定的方法称为荧光分析法。
4
(二)历史
16世纪 ⻄西班牙牙医生生 “Lignum Nephriticum”月木木头切片片 的水水溶液中,呈现蓝色色 1845年 英国Herschel爵士士 奎宁水水 透明无无色色 阳光下表 面面显“美丽奇妙蓝色色” 1852年斯托克斯Stokes考察奎宁和绿色色素的吸收,提出 荧光发射机制 荧光波⻓长⻓长 1867年 Goppelsrider 首首次分析应用用,荧光测定铝 1928 Jette和 West 光电荧光计 1952 商品化 1950s 国内少数学者开始研究 1975 陈国珍等《荧光分析法》 (第一版1975,第二二版, 1990) (第三版,2001年,许金金钩、⺩王尊本等)
23
四、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大大共轭结构 2.分子子的刚性和共平面面 3.跃迁类型为π, π*型 4.给电子子取代基
24
1、跃迁类型
• 吸收: π→π* ;n→π*;前者ε大大2-3数量级,
跃迁寿命更短
• 发射:π*→π;π*→n;前者为主要荧光形 式,后者有利于系间窜跃,发射磷光
25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1
2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并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
钱永健 (Tsien Roger Yonchien) GFP: 一种重要的活细胞分子探针
在基因表达调控,转基因动物研 究,细胞中蛋白功能定位,迁移变 化,病原菌侵入活细胞分子过程等 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
6. Vo (T*1) → Vn(S0)
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磷光 ,10-8~10s
12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非辐射跃迁
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豫
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13
二、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emission spectrum 激发光谱
Ø 固定发射波长 Ø 类似,与吸收光 谱
发射光谱
Ø 固定激发波长 Ø 谱图形状与激 射波长无关 荧光发射光谱也简称荧光光谱 (fluorescence spectrum)
14
荧光光谱特征
1.斯托克斯位移 2.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无关 3.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成镜像关系
11
3. Vo(S*1) → Vn (So)
以辐射的形式发射光量子——荧光 10-8~10-14 s
4.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10-9~10-7 s 熄灭, 猝灭 5. Vo(S*1) → Vn (T*1) 系间窜跃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isc)
分子重态
7
乌克兰 Jablonski 图解
什么是系间窜跃?
洪特规则:分立轨道上的非成对电子,自旋平行要比自旋配 对更稳定些。
8
振动松弛 内转换 S2 S1 能 量 吸 收 发 射 荧 光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窜越
T1 T2 外转换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λ1
λ2
λ ʹ′2
λ3
30
配体虽有吸收光构型,但其最低激发单重态的S1是n ,π* 型, 及缺乏刚性平面结构------不发荧光; 与金属离子配合后,配位体变为最低激发单重态的π,π*型,且 由于螯合物的形成,而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发射荧光。
31
六、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环境)
IF = 2.3K’ φI0εbC
光,因为这种结构: Ø 可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减少,即可减少能量处部转移的损失,有利于荧光的发 射; Ø 可增大分子的吸光截面,增大摩尔吸光系数,增强荧光强度。
27
例
CH2
联苯
φf = 0.2
N(CH3)2
芴 φf =1.0
SO3Na N(CH3)2
SO3Na
2-二甲氨基萘-8-磺酸盐 酸盐 萘环上的8位引入-SO3 轭,导致荧光的减弱。
1-二甲氨基萘-8-磺
f -基时,由于空间阻碍使 1位的
φf = 0.75
φ
= 0.03
NR2与萘之间的键扭转而减弱了平面构型,影响了p~π共
28
4、取代基
Ø 给电子取代基:n电子参与共轭
– 荧光强度增大,如-NH2、-OH、-OCH3等
F0 t ln = FT τ
内在寿命τ0(intrinsic lifetime)
τ
1 = K f + ∑ Ki
结构
非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辐射衰变速率常数
1 τ0
= K f
21
环境、结构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荧光的光子数 ϕf = = 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Kf K f + ∑ Ki
40
(3) 氧的熄灭作用用
O2--普遍存在的猝灭剂。 磷光: 氧的猝灭作用用强,通常观察不到溶液的室温磷 光现象。 荧光:不同的荧光物质和同一一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 剂中,对氧的猝灭作用用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4)自自熄灭(浓度猝灭)
– 自自吸收 – 荧光体的聚合
41
5. 散射光的干扰
Ø 拉曼光:波长比入射光更长的拉曼光 , 对荧光测定的干扰更大 Ø 溶剂的瑞利散射光 Ø 容器表面的散射光 Ø 胶粒的散射光(丁泽尔效应)
Ø 得电子取代基
– 荧光减弱甚至熄灭,磷光增大,如-COOH、-NO2、C=O、-X等
Ø 取代基的位置
– 邻、对位取代 荧光增强 – 取代基的空间阻碍 – 立体异构 二苯乙烯,顺式-无荧光 反式-荧光强
Ø 重原子(卤素)取代 “重原子效应”
荧光减弱
磷光增强
29
– 电子自旋-轨道偶合作用加强
35
3. 温度和粘度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荧光量子产率 及强度下降:
Ø 碰撞熄灭加大 Ø 分子内能量转化作用
荧光量子产率与温度的关系 A. 罗丹明B的甘油溶液 B. 硫酸铀酰的硫酸溶液
--粘度升高,荧光信号增强
36
4. 荧光猝灭和荧光猝灭剂
荧光的猝灭(熄灭)现象:指荧光物质分子子与溶剂分子子或其
250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200 150 100 50 0 440 480 520 560 600 640
em ex
罗丹明B
680
15
Wavelength(nm)
蒽的激发光谱(虚线)和荧光光谱(实线)
1.0ppm的环己烷溶液
镜像关系
16
为什么两种光谱会互 为镜像关系呢?
五、无机化合物的荧光与结构关系
Ø 某些无机盐类的荧光
– 镧系元素,铀和类汞离子盐;在低温(液氮)下都有 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选择性,因此常用低温荧光 法进行测定。 – 线状谱
Ø 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 配位体的荧光(螯合物刚性↗) – 金属离子的荧光 π*
• d*-d f*-f π
配位体 d*(f*) d(f) 金属离子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除 了荧光物质的本身结构 及其浓度以外,环境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 温度 2. 溶剂 (氢键) 3. pH值 4. 荧光熄灭剂 5. 散射光的干扰 6. 有序介质
32
1. 溶剂
• 溶剂效应 v 一般的溶剂效应: 折射率,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加大,将使Stokes位移加大,且荧光 量子产率提高 v 特殊的溶剂效应:特殊化学作用,如氢键、 配合物 • π*→π 荧光红移(Lippert方方程式测溶剂极性) • π*→n 不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