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小学) 分值比例与考试重难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小学)

国家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介绍

考纲解读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三、试卷结构:

考核真题内容导读

一、职业理念(正确认识、观念及价值取向)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共13%)

二、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教育教学规范方面)

1、有关法律法规;

2、教师权利与义务;

3、学生权利保护(共13%)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条例、教师行为规范)

1、职业道德;

2、职业行为(共13%)

四、文化素养(代表性科技、文化、艺术知识)

1、中外科技等常识;

2、文学文化常识及艺术鉴赏知识(共13%)

五、基本能力(辨析、处理、解决综合应用)

1、阅读理解;

2、逻辑思维;

3、信息处理;

4、文体写作(共48%)

备考建议

1.知识涉及面很广(关键词: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与义务、学生权利保护、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文化素养、科技常识、文学知识、艺术鉴赏、阅读理解、逻辑思维、信息处理、写作能力…..)

教材记忆理解表达关注教育相关新闻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一考纲标准要求:

1.1素质教育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其他各节见当节内容)

二本章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

1.狭义:有机体有生具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

2.广义:身心发展总水平—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自身认识和实践

素质教育:操作性定义—“五育”、“六学会”、“四有”。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主要思想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操作性定义:

1.提高民族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的教育。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在比较中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观之—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教育要面向全体

2.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格、思维、技能。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含义、内容、影响、要求。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

单选题:

*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 )。

A.德育

B.劳动技术教育

C.体育

D.智育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师生观。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单选题: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C )。

A.道德素质教育

B.思想素质教育

C.政治素质教育

D.心理素质教育

* 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B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素质教育观之—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A.基本途径:学校教学,教学最优化

1.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5.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6.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

B.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学校教育(校内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社区活动。

(六)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

象。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考纲标准要求: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有教无类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学生观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量、质、度

二、“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以“人”为“根本”—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幸福。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可能性、可塑性,个体与环境互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主导性,教师的权威性

4.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性,独特性,与成人差异性

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观之——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人尽其才,人人成才—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所在(一)因材施教的前提

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备课第一步备学生

2.分析研究学生必须的技能—沟通,分析、观察,双向互动

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目标、思想、内容、方法。

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成绩、性别、个性特点。

(二)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

1.教学要有针对性。

2.多引导,多表扬:欣赏教育、鼓励教育

单选题:

*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这句话提示教师(A)

A、尊重和欣赏学生

B、对学生严慈相济

C、对学生因材施教

D、团结和关心学生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考纲标准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