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核舟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狄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人名)。

【答案】明魏学洢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思。D项有误,“曾”的意思应该是“竟然”。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此类活用的掌握能力。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C项的解释有误,“盖大苏泛赤壁云”的意思是: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5.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A.正确;B.有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有误,首先介绍核舟中间部分的船舱;D.有误,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总分总的结构;故选:A。

6.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作用的把握。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意思是: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这句话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的背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是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1.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两膝相比.者()②如有所语.()③两股.战战()

【答案】①靠近;②说话;③大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比:靠近。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启窗而.观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珠可.历历数也【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是”。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表修饰/一会。B:极、非常消失。D:大约可以。

(3)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文:。【答案】①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②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

(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答:。【答案】①空间;②侧面(间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间顺序,乙文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答案】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可以提出建议: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2.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

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

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

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答案】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为.宫室()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或.六角()④高可.三四丈()

【答案】①刻成,雕刻成。②根据③有的④大约

【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为”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译文:。

③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

译文:。【答案】①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②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③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贻”“奇”“绵亘”“昼”等字词的翻译。

(4)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答:。【答案】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首先要理解好划线句的大意,然后从能体现“奇巧”的几个方面作答。如从可开关的小窗、十六字对联、“雕栏相望”等角度作答。

(5)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答:。【答案】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句子进行探究。可分析“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等句,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②珠可历历

..数也()

③大可.二寸()④二人对酌.于中()

【答案】①靠近②清清楚楚③大约④饮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比(靠近)、可(大约)”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酌”在这里是“饮酒”的意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各具.情态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相同、类似/动词,连接;B.成为/担任;C.极/断绝;D.“具”都是具有的意思。(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

②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译文:。【答案】①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②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容”,神色;“若”,好像;“之”,代词,指小船;“欹侧”,倾斜。(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如用细节描写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生动逼真;【乙】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或:【甲】文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五个人物,各具情态;【乙】文概括地写了五个人的动作,比较简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译文与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核舟记》知识点与阅读练习 一、作者作品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代人张潮编制的《虞初新志》收录。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 1、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内容概括。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高超的微雕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四、字音字形 洢(yī) 罔(wǎng) 黍(shǔ) 峨冠(guān)髯(rán)髻(jì)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器皿(mǐn)贻(yí)八分有奇(jī) 箬(ruò)篷糁(sǎn)楫(jí)篆(zhuàn)壬戌(rén xū)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1)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势象形。因:顺着,就着。象: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4)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矫首昂视。矫:举。 (8)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夷:平。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盈:满。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三)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1课《核舟记》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答案】C 【解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代汉语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是一个词”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B.《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悟见解。《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是脍炙人口的精美记叙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答案】D 【解析】《核舟记》是说明文。 3.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便要还家。 B.诎右臂支船。 C.罔不因势象形。 D.左手倚一衡木。 【答案】C 【解析】A.“要”同“邀”B.“诎”同“屈” D.“衡”同“横”。 4. 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C.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D.全石以为.底。/武陵人捕鱼为.业。 【答案】D 【解析】A.1句qí形容词,奇妙;2句jī名词,零数,余数。B.1句副词,大约;2句助动词,可以。C.1句名词,东西的一头;2句形容词,端正。D.两句均为动词,作为。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A.其两膝相比.者:古义:。今义:。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今义:。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今义:。 【答案】 A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B.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C.古义:长。今义:修理。 【解析】要善于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答案】①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轼。②总计(在)这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采用增、删、调等方法按照现代汉语习惯适当调整。如1句是判断句,翻译时要将句式特点翻译出来。2句倒装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二、阅读与赏析: (一)核舟记沪邑元宵灯火(2018淮安中考试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③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

核舟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核舟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狄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人名)。 【答案】明魏学洢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思。D项有误,“曾”的意思应该是“竟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核舟记》(附答案)

3 核舟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 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 )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 ) A.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开可闭。 C.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进行雕刻。 D.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字。 5.三、四、五段按___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__、________和船背。 6.“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 (一)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 .. 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个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疑难解析

《核舟记》疑难解析 一、“初平山人”别号的出典 “初平山人是王叔远的别号。《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汉代丹谿人黄初平(一作皇初平),年十五牧羊,途遇首士,被引到金华山石室之中,四十余年后,能叱石成羊。后升天成仙。王叔远家乡常熟县的虞山西南麓,有一处“其间乱石如群羊”,相传黄初平当年放羊曾“履其石”,因此,“旧名为初平石”(《常熟县志·山川》)。王叔远就是以历史传说上黄初平的浪漫事迹和家乡“初平石”的神奇古迹来为自己取“初平山人”这一别号的。 二、“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其船背稍夷,则题其名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课本采用前一说。将“船背稍夷”此句译为“船的顶面稍平。”显然,这里是把“背”解释为“顶面”了。这样的解释不合文意。 第一,这里的“背”的解释,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周易·易卦》中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不能把“船背”释为“船的顶面”。 第二,“背”本有反面之意。《核舟记》把船中、头、尾看作船的正面,把船的底部看作船的反面。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上文已依次写了船头、船舱、船篷、船窗、船尾,到这里自然应写到船底了,这样才符合全文记叙的顺序。 第三,在核舟船底部位刻题识,是王叔远本人的习惯,也是明、清核舟这种微件雕刻工艺品普遍采用的格式。王叔远也曾赠送过明代著名艺术鉴赏家李习华一只核舟,李氏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述该核舟的题识时,写明“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在王叔远家乡常熟县的文管会里,如今还收藏一只清代名匠杜士元(家仙传)所刻的核舟,其题识也是刻于船的底部。 三、“盖大苏泛赤壁云”中的“盖”的解释 “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课本注为“刻的是苏轼游赤壁”,这是肯定的陈述语气,而“盖”字未单独作注。这个“盖”字该如何解释呢?在一些常见的参考书和选注本中,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能力,回答本题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加以归纳。 参考答案: 第一,雕刻材料体积虽小,内容却十分丰富。如船体长度和高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只有“二黍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第二,雕刻的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展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中介绍核舟上共雕刻了五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现。苏轼是黄庭坚的前辈,所以他是“左手抚鲁直背”,表示爱抚;黄庭坚是苏轼门生兼友人,所以与苏轼共处时,他表现出来的是“如有所语”,似乎在发表自己的见解;佛印是僧人,高蹈脱俗,所以“矫首昂视”;两个舟子,一喜动奔放,一喜静安然,动静相宜,互为补充,富有情趣。 第三,于精细微小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如八扇窗“左右各四”,有对称之美。互相对望的雕栏也是对称的。窗上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分别出自《后赤壁赋》和《赤壁赋》,雕刻者将其刻入核舟,体现了用心之细、构思之巧。再有如“舟尾横卧一楫”等生活化事物的刻画都体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点拨:本题考查对本文说明顺序的把握。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我们首先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分析是按什么顺序来行文的。 参考答案: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核舟记》原文词解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词解及翻译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特殊的技艺。以:用。为:做。这里指雕刻。具:具有。木:树木。罔:无,没有。因:依据。象:模拟,仿照。 明朝有个特殊技艺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贻:赠送。盖:(刻的)原来是……泛:乘船浮行。云:语气词,无义,不译。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可:大约。许:上下,光景。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长,高大约二分上下。 4、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轩敞:高起而开敞。轩,这里是“高起”的意思。敞,开。之:它,代指船舱。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5、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开,打开。相望:相向,相对。焉:助词,不译。 旁边开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6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之①:指窗户。之②:指字迹,刻字的凹处。徐:缓缓地。兴:起。 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7、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者:……的人。居:处于,位于。峨冠:这里指戴着高高的帽子。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文本解读

《核舟记》文本解读 2.文题诠释 核舟: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是微雕的一种。明朝末年王叔远的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4.内容解读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5.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测试:核舟记(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1核舟记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jiǎo()首昂视 舟尾横卧一jí() 居右者椎jì()仰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贻.余核舟一() (2)如有所语.() (3)其船背稍夷.()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苏、黄/共阅/一手卷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对下列句子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 (2)神情与苏、黄不属.()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8.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作者为什么要详细说明刻在舟上的对联?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 ..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下第11课《核舟记》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下第11课《核舟记》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小题1】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B. 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C.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D. 钩画了了结束,完了 【小题2】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之:能以径寸之木箬篷覆之 B. 为: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人物 C. 而:而竖其左膝学而不思则罔 D. 则:则题名其上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小题3】 1.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A.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的奇数,许多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B.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C.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的奇数,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重。 D.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许多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重。 【小题4】 1. 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 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氛围,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 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照一定地空间顺序来写,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知识点]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A [解析] 【小题1】 D. 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小题2】

《核舟记》复习题(对比阅读含答案)

核舟记复习对比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荼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记桃核念珠》(注释)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袒胸赤足。⑤奁:盒子。⑥狻貌: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麻布短衣。(1)解释。①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______ ②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_ ③以.山桃核为之________________ ④或.衣文织绮绣________________ (2)翻译。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试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 【来源】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答案】(1)①相类似②同“屈”弯曲③用④有的 (2)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粒粟米大小。 (3)从大小、容量、人物形态情态等方面作答均可(两方面即可) 【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识记“属(类)、或(有的)”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注意“诎”是通假字,通“曲”,弯曲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罔”无、没有;“因”,凭借;“势”,样子;“仅”,只。 点睛: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题目的要求是分析“如何表现雕刻者技艺的高超”,答题时注意各种手法的运用。阅读两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可知两文首先将桃核念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之多形成对比,突出其“奇巧”。其次,人物神态之活与情态之细,突出桃核念珠之“妙”。 甲文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张潮年代:清 乙文选自《记桃核念珠》作者:高士奇年代:清 (乙)得到念珠共180枚,用山核桃雕刻而成,圆圆的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中刻着罗汉三四个,或者四五个,有立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执杖的;有入定于佛龛中的,有跌坐于树荫说法的,有环坐而指天话地议论的,有坦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加起来有五百人。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等等物件都具备。又刻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之类动物夹在中间。起初看上去,不是十分清楚。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下,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却发现)所刻画的罗汉,仅仅就像一颗粟米大小。佛菩萨等清净庄严之相,真是奇特古朴,有的穿有花纹的丝质衣裳,有的穿袈裟布衣,他们的神情风韵,各自在松柏岩石间弥漫消散开来,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到达了极致啊!文言文阅读。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5.解释。(1)绝类.弥勒(2)诎.右臂支船 (3)二人对酌 ..于中(4)皆有机.能动 6.翻译。(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 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XXX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XXX,XXX不得进,XXX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XXX,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选自XXX 《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⑦联络:连接。⑧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⑨ ⑥⑦⑧ ④⑤ ①②③ 是()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 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核舟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3-2019)答案版

《核舟记》比较阅读中考题(2019-2013)(2019)无 (2013-2018) 一、《核舟记》《鼠画逼真》比较阅读答案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 1.①像②同屈,弯曲③等到,及④以……为怪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2.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⑴(2分)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2分)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分) 4.作者没有直接议论评说画的逼真,而是借助猫的错觉从侧面来烘托的.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回答18~20题(共12分)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核舟记》对比阅读(5篇 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鼠画逼真》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 ..物色() 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无丝竹之.乱耳 C.持就火炀之. D.至之.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 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 4.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核舟记(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3 核舟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佛印绝类.弥勒( ) (2)舟尾横卧一楫.( ) (3)其船背稍夷.(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 (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 ) A.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开可闭。 C.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进行雕刻。 D.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字。 5.三、四、五段按________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________、________ 和船背。 6.“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7.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第11课 核舟记-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解析版)

第11课核舟记 课下注释小练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器皿贻有奇 二黍许箬篷糁之 峨冠多髯椎髻 篆章衣褶诎 答案自查 【答案】mǐn;yí;jī;shǔ;ruò;sǎn;guān;rán;jì;zhuàn;zhě;qū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及给汉字注音的能力。给汉字注音,要注意字母的拼写、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多音字的区别等。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故答案为:mǐn; yí; jī; shǔ; ruò; sǎn; guān; rán; jì; zhuàn; zhě; qū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辨识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能力,解题时要多联系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易错字、同音字。 课后培优练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2.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编辑的短篇小说集《》。《核舟记》的作者是,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成分。 【答案】(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 (2)记叙;议论;抒情 【解析】【分析】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

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作品,了解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明 (2)记叙;议论;抒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对文学常识特别是重点的作家作品,要准确识记,并能灵活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识记能力。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一册课本学完就可把文学常识整理归类,以便于记忆。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3.《核舟记》说明的对象是。 【答案】核舟 【解析】【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核舟,就是说明对象。 【点评】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4.读课文《核舟记》,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作用是。 【答案】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分析】突出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点评】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分析。 5.《核舟记》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 【答案】技亦灵怪矣哉 【解析】【分析】“技亦灵怪矣哉”高度赞扬了雕刻者的技艺精湛。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6.读课文《核舟记》,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 是。 【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解析】【分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充分说明了雕刻者技艺高超。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 (2)罔不因势象形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