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丝技术在置入支架治疗胃十二指肠梗阻应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导丝技术在置入支架治疗胃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双导丝技术在置入支架治疗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中的操作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3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利用双导丝技术置入支架38个。结果 35例均成功置入支架共38个,术后二小时即可进流食,1,2,3月后随访均能进普食,生活质量提高,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导丝技术在置入支架治疗胃十二指肠梗阻中,有效安全,如运用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导丝;支架
胃十二指肠梗阻是指胃、十二指肠或其周围脏器恶性肿瘤侵润压迫,导致输出道狭窄或梗阻,并引发进食障碍,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侵袭性和患者的总体情况差,常伴有较严重的并发症。[1]支架置入术是可缓解胃肠道梗阻症状的姑息性方法,但由于患者病变严重,往往导致支架置入困难,我院2003年3月至2010年6月35例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患者,利用双导丝技术置入支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5例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进食障碍,恶心,呕吐和电解质紊乱,体重减轻,6例为胰头癌,9例胃癌,3例壶腹部癌,转移性肿瘤6例,7例为胃癌术后复发,胆道系统治疗4例,术前已放置胆道支架4例,梗阻部位为幽门区8例,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梗阻27例。术前口服水溶性碘水造影以明确狭窄部位。
1.2操作器械支架为南京微创生产的镍钛合金网状无覆膜支架,0.89mm×260cm超强加强导丝,0.89mm×260cm超强超滑导丝,6f 右冠状动脉导管或5f眼睛蛇导管,液体石蜡油,8f长鞘。
1.3支架置入方法患者右侧卧位于dsa床上,咽喉部雾化麻醉,置口垫。超强超滑导丝,6f右冠状动脉导管或5f眼睛蛇导管和 8f 长鞘同轴一体。在x线电视监视下,用导丝导管交换技术,使导管长鞘导丝送入胃内,抽出胃液,同时使患者仰卧于dsa床上,使导丝通过病变处,同时使导管鞘管导丝通过病变处到正常肠管,退出导管,保留鞘管和超强超滑导丝,再使超强加强导丝通过鞘管到正常肠管,退出鞘管,用液体石蜡油涂抹支架输送器,使支架输送器通过超强加强导丝到病变部位,释放支架,同时退出超强超滑导丝,释放完毕后,再退出超强加强导丝,术后口服凝血酶1000u.
2结果
35枚支架均释放正确, 6例术后4月支架内又出现肿瘤性梗阻,再次支架置入。8例术后2-4月出现恶性阻塞性黄疸,行胆道支架置入。所有患者未出现穿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的进食等级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9到术后的1.3。
3讨论
恶性肿瘤导致的胃十二指肠梗阻,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除了恶心呕吐外,还应恢复患者的正常进食及服药,[2]解决的方法有外科的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瘘术等,但风险高。近年来,用介入在胃十二指肠梗阻处放置内支架姑息性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较
外科改道方法更接近于人的解剖生理通道,术后可以更早的进食,减少病死率,但由于十二指肠支架放置从口到狭窄病变处需要通过较长和迂曲的上消化道,且由于十二指肠的恶性梗阻导致胃的显著扩张使胃腔有很大的空间,当十二指肠狭窄高度抵抗输送器时,将导致输送器在胃内盘曲。[3]即使导丝通过狭窄段,也无法将输送器推送到准确位置而失败。而本组35例则把超强超滑导丝,6f右冠状动脉导管或5f眼睛蛇导管和 8f长鞘同轴一体,利用8f长鞘的支撑,从而避免了导丝在胃内的盘曲,超强超滑导丝在输送器外,可起到滑道和支撑作用,减少输送器推送阻力,和释放难度。此方法简单易行,不仅提高了十二指肠支架置入的成功率,也避免了因输送器在胃内发生盘曲对胃的损伤,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兰之,桑希芝,卢清鑫,等.可展式金属支撑器及其在管腔介入放射学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1994,3:58-59.
[2]de baere t,harry g,ducreux m,et al.sflf-expanding metallic stents as palliative treatment of m alignant gastroduodenal stenosis[j].ajr,1997,169:1079-1083.
[3]jorge el,oscar a,rodrigo c,et al.imetal experience with song,s coverd duodenal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m alignant gastroduodenal obstruction.j vasc interv
radiol,2001,12:283-297